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22128500000021

第21章 求知的故事(7)

〖朱衣点头〗

【释义】“朱衣点头”表示文章被考官看中入选。

【出处】此典出自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人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宋代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公元1030年,他考中进士,从那以后,他就在地方和中央轮流做官。他在要求改革弊政的同时,又准备改革文风,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阳修做主考官时,每当科举考试后阅读考生的卷子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坐位后边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时时点头。凡是他点了头的卷子,必定合格。开始时,欧阳修怀疑是侍吏在背后捣鬼,待他回头看时,根本没有人。他把这件怪事告诉了同僚们,大家不免为之再三感叹。所以,后来曾有人吟下这样的诗句:“唯愿朱衣一点头。”

〖朽木难雕〗

【释义】枯朽的木头难以雕凿。比喻不堪教育,无法造就。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公冶长》。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他口才极好,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孔子以为宰予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没多久,他懒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来。

一天,孔子给学生讲课。宰予却在房里睡大觉!学生们听说宰予大白天还睡觉,哄堂大笑。孔子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朽木难雕),粪土似的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学生,从他那里我得了教训,要改变一下态度,再听别人的话,我要考察他的实际行为,绝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孔子明白了宰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此以后再也不喜欢他了。

〖杀彘教子〗

【释义】“杀彘教子”比喻父母对子女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建立父母的信用。

【出处】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曾参是孔子许多弟子中最有名的几个之一,他宣扬孔子学说,述《大学》,作《孝经》,在当时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由于他本身受过严格的教育,所以对下一代也非常重视。一次,曾参的妻子因为有点事要去市场,被他的孩子知道了,于是孩子也要跟他母亲一起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骗她的孩子说:“你乖乖的在家吧!等我回来后把家里的那头猪杀给你吃。”孩子听了这话,便乖乖地留在家里。过了一会儿,曾参的妻子从市场回来了,一推开门,看见丈夫和孩子正在追捕那头还没有养肥的猪。他的妻子很生气,就把孩子推开一边,对她丈夫说:“我刚才的话不过是暂时骗骗孩子,你怎么信以为真了呢?”曾参却认真地说:“跟孩子开玩笑要看情况,不能随便胡说;孩子觉得大人的话都是真的,所以他才听父母的话;看了父母的举动,先是模仿,再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现在你欺骗了他,其实就是教孩子下次学会欺骗你,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他的妻子听后哑口无言,就让曾参把小猪杀了。

〖江郎才尽〗

【释义】比喻才思衰退或写不出诗文。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南北朝时,有个叫江淹的,他从小就刻苦勤奋,聪慧伶俐,是个有名的才子。他的父亲才学出众,还当过官,对他管教非常严格。但在他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死了,从此,家道衰落。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把江淹击倒,使他更加发愤进取,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业大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写的《别赋》、《恨赋》等,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他的名声在当时也传布很广,许多社会上流人物都仰慕他的才华,同他结识交往。

萧道成掌握军政大权以后,听说江淹才学超群,就召江淹到身边当官,负责拟朝廷的文稿。有时需要草拟的文件很多,江淹就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一会儿功夫,一大堆文件就拟好了。

江淹连着在南朝的宋、齐、梁三朝做官,官职越来越高。但他到晚年的时候,文思却大不如前,文章和诗写得也不怎么样。因他年轻时被人称为“江郎”,所以这时人们就惋惜地说他是“江郎才尽”了。

据说,江淹晚年的时候,曾在午睡时梦见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梦中,郭璞说他的笔在江淹那里,让江淹把笔还给郭璞。江淹还笔以后,文才也就没有了。

“江郎才尽”也可说“江淹才尽”。

〖纪昌学射〗

【释义】“纪昌学射”比喻射技高超。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汤问》。

甘蝇是古时候有名的神箭手,他把弓一拉开,野兽就倒在地上,飞鸟就掉了下来。徒弟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本领更超过了他的老师。有个叫纪昌的又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要先练习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底下,张大着眼睛,死盯着一上一下的脚踏板。两年之后,即便是锥子的尖头刺到他眼眶里,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了。纪昌把自己练功的经过告诉了飞卫。

飞卫说:“功夫还没到家,必须锻炼视力才行。达到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大,把模糊的东西看得非常清楚,然后再告诉我。”

纪昌回去用牦牛毛系上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朝南,目不转睛地望着它。十天之间,看见虱子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看那虱子竟有车轮那么大。这时再看其他比虱子大的东西,都好比是山丘。于是就用燕国牛角造的弓,北方蓬梗做的箭,去射那虱子,不偏不倚正穿过虱子的心脏,而悬挂虱子的牛毛并没有射断。他把这情况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起来,拍着胸膛说:“你把射箭的门道真正掌握了!”

〖老不中书〗

【释义】需要时则加官进爵,不需要时则一脚踢开。

【出处】此典出自《韩昌黎文集·毛颖传》:“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唯上所使。自秦始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唯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至,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嬉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这段话意思是说:毛笔先生博闻强记,机敏灵活。从结绳记事的上古时代到秦氏王朝的历代史事,他没有一件不予记载。诸如阴阳、卜筮、相术、医药、姓族、山河地理、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道人事,以及佛教道家、国外传闻,他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除此之外,他还精通当今的事务,凡官府文书、店栈账簿,都听凭人们使用。上自秦始皇帝、太子扶苏、世子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看重他。毛笔先生还善于随附人的意愿,不管正直、奸邪、圆滑、笨拙的人,全都听凭使唤。有时虽被废弃,也默不作声。但他唯独不喜欢舞枪弄棒的武士,如果邀请,也愿意前往。

毛笔先生后来升官做了中书令,与皇上更加亲近,皇上曾亲昵地称他为中书君。皇上每天都要亲自处理许多奏章,即使宫人都不准站立左右,而唯有毛笔先生和蜡台先生经常在旁边侍候,直到皇上休息为止。

毛笔先生和绛州墨、弘农砚、会稽纸关系非常好,彼此推心置腹,形影不离。毛笔先生和他的三位好友,有时不等皇帝诏令,就直接入宫,皇上也从不怪罪他们。

后来有一次皇上召见毛笔先生,准备任用他,轻轻一拂,毛笔先生脱帽谢恩。皇上见他发疏头秃,所书写的字画也不称心如意,便取笑说:“中书君,您年老头秃,已经不胜任了!从前我曾称您中书,而您现在却不中书了!”毛笔先生回答说:“我算得上是尽心竭力的臣子啊!”但从此以后皇上便不再召用他了。

毛笔先生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老死在笔管里了。

〖自出机杼〗

【释义】意谓一切事贵在独创,做事看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出处】此典出自《叔苴子·外编卷二》:“昔王丹吊友人之丧。有大侠陈遵者,亦与吊焉;赙助甚盛,意有德色。丹徐以一缣置几而言曰:‘此丹自出机杼也。’遵大惭而退。”

今学士之文,其能为王丹之缣者几何哉?

这段话意思是说:

从前,王丹去悼念友人。大侠陈遵也参加悼念;陈遵资助的东西很多,因而流露出骄傲得意的神色。王丹慢慢地把一匹细绢放在几上,向友人的灵位拜着说:“这是我亲手从织布机上织出来的。”陈遵觉得自己的礼物没有一件是自己做出来的,就羞愧地退走了。

现在学士们的文章,能像王丹自织的细绢一样的又有多少呢?

〖舌卷齐城〗

【释义】人们就用“舌卷齐城”,或者“掉舌”、“下齐”来形容善于游说,靠游说得胜或取得成功。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信曰:‘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这段话意思是说,谋士蒯通对韩信讲,郦食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获取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

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乡人,年轻时非常喜好读书,因家境贫困而四处漂泊。由于博览群书,口才出众,非常善辩,为人又很傲气,被时人称为狂人。

刘邦起兵反秦路经高阳,郦食其递上名片求见。刘邦听通报的人说,来求见的人从外貌上看像个儒生,就让人出来转告说:“刘邦敬谢先生,现在是军事时期,不见儒生,先生请回吧。”郦食其听后眼一瞪,按着腰上的剑大声喝道:“去,我不是什么儒生,我是高阳酒徒。”后来高阳酒徒也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指狂放不羁的人。

刘邦也不含糊,当时正坐在床上洗脚,便说:“那就让他进来吧。”郦食其进来,只行拱手礼而不跪拜,说:“你是想要灭亡秦朝,还是帮助秦朝呢?”刘邦回答:“当然是灭亡秦朝。”郦食其说:“真要聚集民众组成正义的军队去讨伐无道的秦朝,就不应该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接见年长的人。”当时郦食其60多岁,刘邦50多岁。刘邦一听这话马上停止洗脚,起身整理衣服,并请郦食其坐在上座,向他道歉。于是郦食其帮刘邦出主意,降服了陈留县令。后来郦食其就成了刘邦的说客,经常乘着马车,出使各个诸侯国。

汉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反复争夺,深感兵力不足。郦食其向刘邦献计攻取被称做“粮仓”的敖仓,并自告奋勇,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田广归顺汉王。当时田广拥有20万军队,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的广大地区。如齐国归顺,不仅减轻了刘邦军事上的压力,也无疑增加了项羽防守上的压力。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到了齐国对齐王直截了当地说:“大王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说:“不知道。请教先生。”郦食其说:“当然是归向汉王。”随后列举了汉王刘邦的许多得人心的地方,和楚王项羽的失道之处。特别指出:如今汉王已经占有敖仓的粮食,堵塞了成皋的险要,把守着白马渡口,断绝了太行的通道,各路诸侯如不归服就会先被消灭。如果齐王先行归顺汉王,那么齐国的江山就可以保住,否则危亡立即就到了。齐王认为郦食其说得有道理,于是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献给了刘邦。但是他把郦食其留了下来。

后来,韩信发兵攻齐国。齐王田广让郦食其去阻止汉军,郦食其拒绝了。齐王一怒之下杀了他,领兵东逃。

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列侯功臣,想到了郦食其。一查,他还有个儿子叫郦疥,多次领兵打仗,但战功尚不足以封侯。念他父亲的缘故,刘邦封郦疥为高梁侯,食邑地为武遂。

〖讳不识字〗

【释义】“讳不识字”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不懂装懂,死要面子。

【出处】此典出自《笑林》。

有个人写了一封信派人去向一个富翁借牛。富翁正在会客。他忌讳自己不识字,就打开信,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然后对送信的人说:“知道了,过一会我就去。”

〖负书而行〗

【释义】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学不会学问是愚笨;讨厌学问甚至憎恶它,那就是愚顽了。

【出处】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

王寿背着一大包书走路,在路上遇到了徐冯。

徐冯说:“做事情,是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合适的时候中产生的,所以说,智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本上所记载的都是人们的言论。言论是由人们的知识而产生的,所以说知者不藏书。现在,你为什么要背着书走路呢?”

听了他的话,王寿便烧掉了那些书。

〖问一得三〗

【释义】“问一得三”比喻问的少,得的多。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季氏》:“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春秋时,孔子有个儿子叫孔鲤,字伯鱼。当时,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些人认为孔子在教学上不一定会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还有人认为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可能教的更多一些。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诗》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在官场中)就不会说话。’于是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礼》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在官场中)就站不住脚。’我回去后就学《礼》。我只知道这两件事。”

陈亢听了孔鲤的回答,心里十分欢喜。他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了解到学《诗》的道理;了解到学《礼》的道理;又了解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