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22128500000022

第22章 求知的故事(8)

〖吾道东矣〗

【释义】“吾道东矣”是说自己的学术见解东传。一般指师生学业相传。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郑玄传》:“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他曾入太学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和《九章算术》,博学多才。又跟随张恭祖学习《礼记》、《左传》、《古文尚书》等。

当时,马融的门下有四百多名学生,其中学有所成的有五十多人。马融平时骄贵自矜,郑玄投在马融门下三年了却还没有见过他的面。马融叫优秀的学生向郑玄传授学业。郑玄日夜钻研、诵读,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和倦怠。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附会经义以占验术数为主要内容的书,如《河图》、六经诸纬和《孝经纬》等。一次,马融召集门生考证和研究这些书,他听说郑玄对算学很有研究,就在楼上召见郑玄。郑玄借机一一请教了一些疑难问题,请教完以后,郑玄辞别马融,回到了家乡。马融感慨地对学生说:“郑生今天走了,我的学问也传到东方了。”

〖囫囵吞枣〗

【释义】囫囵:指完整的东西。吃枣时不加咀嚼,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出处】元·白砮《湛渊静语》。

一天,集市上有一个卖水果的,摊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梨、枣子、苹果等。摊主总是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们介绍各种水果的特点和功用。

“诸位,请看我这梨,质嫩、色白、味甜;再请看我这枣子,饱满、色鲜、清香。诸位,本摊所卖的全都货真价实,包你合算。”停了会儿,他又指着水果说:“奉劝诸位,最好还是每种水果都买一些。梨子吃多了,对牙齿有好处,但会损伤心脾;枣子吃多了,对心脾有好处,但会损伤牙齿。诸位,最好各种水果都吃一些,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不少顾客围着摊子纷纷议论,一个说:“说得有理!吃了梨,伤了心脾,让枣子来补;吃了枣子,损了牙齿,让梨子来补。如果样样都吃,那就伤不着我的身体了。”

又有人说:“我看还是不吃为好,吃梨补了牙齿,又被枣子损伤;枣子补了心脾,又被梨子损伤。这样不就等于白吃了吗?”

又有一个顾客说:“可以这么吃:梨,只管咀嚼,不咽下去,那就伤不着我的心脾,还益了我的牙齿;枣子,只管硬吞下去,而不咀嚼,那就伤不着我的牙齿,还补了我的心脾。”

周围的人听了他们的议论,便大笑起来,对摊主说:“如果人们都囫囵吞枣,那么你的水果一定卖得快啊!”

〖妙处难学〗

【释义】这则成语说明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老师对学生要“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学老师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和各种专业知识。抛弃离开这根本的学习内容,只从形式上注意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那是舍本求末,学不好的。

【出处】此典出自《广笑府》。

有一个人对他儿子说:“你应该效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儿子听从了父亲的教诲,正好赶上吃饭的时间,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喝水他也喝水,老师侧身他也侧身。老师看到学生的举动忍不住笑了起来,故意放下筷子,打了一个喷嚏。这一下他为难了,于是他揖手说:“老师的举止是玄妙的,我确实是难学啊。”

〖孜孜不倦〗

【释义】孜孜:勤勉的样子。意指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君陈》。

上古时候,洪水经常泛滥。每次洪水泛滥,都会使山丘被淹,农田吞没,村庄倒塌,百姓流亡。

禹看到这种情景后十分忧虑,他决心竭尽所能,为百姓做些有益处的事。于是,禹从此开始奔走各地,带领众人全力疏通沟渠,引渠入河,引河入江,引江入海,从而彻底解决了水患问题。

洪水之患消除以后,禹又同稷一起教导百姓,向他们传授播种庄稼的方法,这样就使连年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绿油油、茂盛的庄稼。等到庄稼收获以后,禹又让大家按照所需相互交换物资,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天下太平。

禹的行为感动了舜,后来,舜终于将帝位传给了禹。而禹也曾对舜帝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意思是说:我每天都勤勉地工作,不敢有半点懈怠,不能贪图亨乐。

〖志大才疏〗

【释义】“志大才疏”也称“才疏志大”,指志向大而才能小。

【出处】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晋代时,有一个叫周顗的人,字伯仁,祖籍在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南)。西晋末,周顗为镇军将军长史。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周顗渡江后,任东晋的荆州刺史。

东晋刚建立时,丞相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权势很大。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削弱王导兄弟的权势,重用刁协、刘隗等人。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灭刘隗为名,起兵攻打建康。当时,有人认为王敦谋反,王导也有责任,主张把他们俩都杀掉。周顗认为,王敦谋反,不应该牵连到王导。他力称王导无罪,被晋元帝采纳。后来,王敦领兵攻入建康,杀了刁协,刘隗战败投奔了石勒。王敦曾问王导:周顗这个人怎么样?王导因为不知道周顗曾在元帝面前救过自己,所以对王敦说:他的政治倾向我不太清楚。王敦见此情形,也把周顗杀了。当王导知道周顗曾救过自己时,非常悔恨地说:我虽没有杀周顗,但周顗却是因为我而死的。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对周伯仁曾有段评语,说他志向很大而才学有限,名声很重但愚昧无知。

〖时不再来〗

【释义】“时不再来”鼓励人要抓紧时机,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

【出处】此典出自《国语·越语》:“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来之灾。”

春秋时,越王勾践继承王位三年,率兵攻打吴国,结果反被吴国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最后,勾践同意把国库的钥匙交出,自己也亲自去吴国当吴王的仆人,吴王这才解除了对他的包围。

三年后,吴王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请教谋臣范蠡说:“我继承王位后,因为年轻好胜,沉湎于打猎喝酒,结果给越国带来了灾祸,让吴国来统治我们。然而吴国也太过分了,我想同你商量报仇的事。”范蠡说:“现在还不可以,应该顺应天时的转变。时机不成熟,事情反而难以预料。”

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沉湎于声色犬马中,疏远贤臣,就想进攻吴国。范蠡劝道:“人事上是可以报仇了,可天时还不到,大王暂且忍一下吧!”又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杀了宰相伍子胥,于是又想进攻吴国。范蠡又劝勾践暂时忍耐。又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国遭受天灾,稻和蟹都吃光了,又想去攻打吴国。可范蠡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

勾践发怒说:“天时、人和都已有了,为什么还要等呢?”范蠡说:“战争是难以预料的事,只有天时和人和都配合好了才能得胜。”一年后,吴国国内人心涣散,这时范蠡才劝越王勾践出兵进攻。进军之前,范蠡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就不能怠慢,时机一失去就不能再来。上天给予的如果不接受,就会招致灾难。”勾践点头回答:“我听从你的劝告,一定不会盲目进攻;现在有了机会,自然会抓住不放。”

最后,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秀才买柴〗

【释义】“秀才买柴”讽刺那些装腔作势、咬文嚼字、之乎者也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笑赞》。

有个秀才要买柴禾,叫道:“担柴的人过来!”

卖柴禾的人因为“过来”二字听得明白,就把柴禾担到秀才面前。

秀才又问道:“其价几何?”

因“价”字也能听得清楚,就对秀才说了价钱。

秀才看了看柴捆说道:“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火焰少,请损之!”

卖柴人不知道他说些啥,就挑起柴禾离开了。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用兵。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由于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这样,使别人误会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他甚至说:

“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

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

“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

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龁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龁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好长时间才恢复到战前国力。

〖驴鸣犬吠〗

【释义】“驴鸣犬吠”的意思是,如同驴狗般的嚎叫,用以嘲笑某人文章写得拙劣。但此典过于刻薄,对人不敬,应当慎重使用。

【出处】此典出自《朝野佥载》卷六:“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庾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

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作家。起初,他在南朝梁朝当官,与他的父亲庾肩吾一起入宫廷,写作绮丽的宫体诗。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公元555年),四十二岁的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到了长安。恰巧此时,西魏的军队攻陷了江陵,捕杀萧绎。从此,庾信便被留在西魏,历经西魏、北周,到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去世。

庾信本是被逼迫留在北方的南朝使臣。他从南朝初到北方时,文人们都轻视他。留在北朝做官,这在瘐信看来不但是背井离乡,而且是“失节”的行为,使他内心中感到严重的屈辱和痛苦。这种遭遇和经历使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哀江南赋》、《小园赋》和《枯树赋》等代表作。《枯树赋》主要是抒写自己身世之感,如“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树的形象已经成为作者身世的象征,读后催人泪下。庾信把《枯树赋》拿给其他文人看,他们看后深表佩服,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攻击庾信了。此前,以尔朱荣为首的尔朱氏拥有强大的兵力,魏国在凶暴愚蠢的尔朱氏支配下,从统一的形式转向分裂的形式。公元532年,晋州(今山西临汾县)刺史高欢在洛阳大杀尔朱氏及其徒党,并在韩陵山(在河南安阳东)建立定国寺,记载自己的功德,一个叫温子升的文人撰写了碑文,即《韩陵山寺碑》。庾信很喜欢这篇碑文,就把它抄了下来。有一次,南方的文人问庾信说:“北方文人的水平怎么样呢?”庾信回答道:“唯有韩陵山上的那块碑文尚可一读,薛道衡(字玄卿)、卢思道稍懂为文之道,除此之外,都是一些驴鸣犬吠之徒,聒噪一番,污人耳目而已。”

〖依样画葫芦〗

【释义】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指缺乏创新精神。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陶谷是五代末期的翰林学士,后长期在宋朝的翰林院任职,他很想得到朝廷重用。于是,他就让和他亲近的那些人,在宋太祖面前推荐他。宋太祖赵匡胤反对守旧,主张创新。他说:“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写的文章都是依照前人的旧书本抄写下来的,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改变一些词句罢了。可以说这是依样画葫芦,他到底能有什么才能呢?”

陶谷听到宋太祖这一番评论后,就写了一首诗,以此发泄自己的牢骚。他在诗中写道:

官职须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年年依样画葫芦。

宋太祖看见这首诗以后,对他更加反感。陶谷至死都没有得到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