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英语小神童
常青的爸爸妈妈,虽说是高校的教师,可以前没有学习过英语,现在年龄大了,还要补学英语。夫妻二人天天对着电视学英语,女儿常青在学校里刚学ABCD,有时也跟着父母看电视英语讲座。
一天,电视里教《公鸡和狐狸》,全文约300字,课教完了。爸爸和妈妈怕刚学的英语忘掉,就关上电视,两人背起来,背了不到一半,再也背不下去。爸爸急得抓头皮,妈妈懊丧地说:“年龄一大,脑子不好用了。”
小常青在旁边说:“我背给他们听。”
爸妈不相信地摇摇头。
常青不管爸妈摇头不摇头,她自顾自地背起来,背得虽然不甚流畅,可毕竟全背出来了。
爸爸、妈妈大吃一惊,问:“有人教过你吗?”
“没有呀!”
“那你怎么能背下来?”
“跟电视学的呗!”女儿调皮地回答。
爸妈这才知道女儿对英语的接受能力是这样强。于是,他们决定送女儿去学英语。他们选择了杜经武老先生,杜老师可了不起,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不带半点的中国语音。只是他择徒很严,一般人难投到他的门下。
杜老师见到小常青后,拿出一本《英语900句》,1至4课,共60句,老人以一分钟一句的速度教,让小常青复习半小时后,把所学的内容重复一遍,没想到常青对答如流,无一差错。杜老师高兴地收下这位学生。
在杜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常青充分显示出她的英语天赋,她的英语水平迅速地提高。于是她就试着翻译。几年下来,常青在课余竟翻译了6万多字的文章,先后在省内和中央报刊上发表,引起了教育界、翻译界的关注。老翻译家叶君健看到她的两篇译文,十分兴奋,写了一篇《浇灌篇》,文中说:“当我知道译者只是个14岁的孩子时,我却惊奇了。我不太相信‘神童’——因为这类孩子,如果有的话,也是很少,很少。小译者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勤于学习恐怕起了决定性作用。”
南京大学外语系破格录取了这位14岁的英语小神童,为本校少年班的学员。
55.连跳三级上科大
1984年12月10日,首届中国少年科学奖授奖大会在湖北武汉隆重举行。15岁的王铁军荣获一等奖。
王铁军,1969年5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从懂事起,父母就讲故事给他听,他也喜欢听故事,天天缠着父母讲这讲那。7岁时,王铁军上了小学,从此他又迷上了书。天天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神笔马良》、《科学家的故事》等书籍。
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他读完了关于少年大学生宁铂、谢彦波的报道后,对他震动很大,他下决心通过自学,也上科大少年班。于是,王铁军开始自学了:每天晚上自学一个小时。聪明的王铁军,自学时精力集中,天天坚持、从不间断。天气热了,蚊子多,他就躲在蚊帐里。
三年级结束时,他参加了初中考试,以四门考试科目总分365分的成绩,得了全县考生的第一名。
从此,王铁军更重视自学。1981年,他在湖北省各地区初三数学联赛中夺得了地区第一名。1982年他又考了总分560分(满分580分),以第一名的成绩进了县高中。
1984年,在父母及老师的鼓励下,王铁军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他以593.5分居全国少年班考生之首,提前一年进入大学深造。同年,他又荣获首届中国少年科学奖一等奖。王铁军连跳三级上科大,只用了6年的时间。
56.震动了世界乐坛的男孩
王晓东从小对音乐有天赋,这可能与家庭的薰陶有关。父亲王希立是上海芭蕾舞团乐队首席小提琴手,母亲史蒂华是上影乐团的小提琴手。父母常常在家拉小提琴,研究小提琴的指法、技巧。王晓东听到优美的旋律从父母的指缝里流出,感到无比的奇妙。
他也试着举起小提琴,轻轻地拉动弓子。没想到他竟然拉出简单的曲子,父母高兴极了,就赠送他一把小提琴,教他拉小提琴。王晓东很快就入了门。他对乐曲好像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对小提琴的领悟非常快。
看到王晓东长进这么快,父母既高兴又犯愁了。高兴的是王晓东进步得快,愁的是由自己教琴,孩子难免会撒娇,可能会误了孩子的前途。父母商量后,决定送王晓东到自己的老师张教授的门下,由张教授教晓东练琴。
王晓东在张教授的指导下,拉完《开塞》、又拉《马扎斯》、《小顿特》……琴艺日有长进。
1980年,王晓东以高分被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录取。从师赵基阳老师,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琴艺更是突飞猛进,不久,他成为全国小提琴手的佼佼者。
1983年4月,在英吉利海峡岸边的富克斯顿城举行第一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名小提琴选手参加。参赛中,王晓东拉的是《G小调协奏曲》和《诙谐曲与塔兰泰拉舞曲》,优美的乐曲让评委们惊叹。王晓东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拉动的弓子如流星疾驰,手指在琴弦上似小鹿般敏捷而有节奏地跳跃,王晓东的神思随着乐典的旋律在大厅里飘呀飘……
比赛结束了,王晓东凭着高超的技巧,成熟的艺术修养及对乐曲天才的理解,荣膺少年组第一名。
两年后,王晓东再接再厉,在第二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上,又以少年组的年龄荣获青年组第一名。
王晓东成功了,那一年他只有16岁,他成功的演奏震动了世界乐坛。
57.九岁的小诗人
刘倩倩,1971年出生于湖北省鄂城县。父亲酷爱文学,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刘倩倩从小就喜欢读书。爸爸书架上的藏书有限,刘倩倩翻来覆去地读,有些书都被他翻卷了角。
刘倩倩富有幻想,见到身边的树木、花草,甚至石块,他都试着写首小诗。有些诗还写得特别好。
1980年3月,刘倩倩才9岁。有一天,他偶然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则征稿启事,大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写作的主题是儿童帮助儿童,建立一个新世界。欢迎全国的小朋友踊跃参赛。
看了征稿启事,刘倩倩激动了很久,他决定参加比赛。可写什么去参赛呢?他试着写了几篇诗,都不太满意。儿童帮助儿童,哪些儿童最需要帮助呢?这天,他想起最爱读的《安徒生童话选》,其中有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位卖火柴的小姑娘多么需要人帮助啊!想到这里,刘倩倩忽然来了“灵感”,文思如泉涌,他赶忙回到自己的房间,写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知道她是谁吗?
请去问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小诗人刘倩倩把写的诗寄去了,寄去的是个希望。198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评选结果:湖北省鄂城县(现为鄂州市)东方红小学三年级学生刘倩倩写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被国际评审委员会评为20首最佳作品之一,荣获联合国颁发的菲利亚奖章。
58.电脑娃娃
李劲的童年是在上海天平路幼儿园度过的。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觉得小李劲的智慧超常。有一次,老师故意给小朋友出了一道难题:25乘以24等于多少?班上的小朋友还没有反应过来,李劲就举手站起来回答:“等于600。”
老师大吃一惊,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25乘以4等于100,24中有6个4,所以25乘以24等于600。”
老师听了,觉得小李劲的算法非常有道理。就又出了一些题目,李劲更是花样百出,算得又快又准。
上小学时,李劲在班里一直是尖子生。他的思维往往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有次班里搞“小博士竞赛”,有个问题问得挺绝,其他的同学都回答得不好。问题是这样的:“地球停在半空中,为什么不掉下来?”最后,只有李劲回答得好:“宇宙是无边无垠的,没有上下之分。”他的积分最高,摘取了“小博士”桂冠。
四年级时,老师推荐他去学计算机。市里要举行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区少年宫也迅即成立了一个计算机小组。从此,小李劲迷上了计算机。在少年宫里,李劲充分显露出他的计算机天赋,为了培养他,专门抽了一个指导老师陪着他练习,他成了少年宫的“电脑娃娃”、“宝贝疙瘩”。
市里的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如期举行了。预定的参赛时间是1小时,可李劲只用了3分45秒,他以绝对优势,压倒了参加上海市少年计算机比赛的所有对手,夺得了冠军。
1984年2月16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来到上海展览馆,参观了李劲小朋友为邓爷爷作程序设计的表演。邓爷爷非常高兴,还当场表扬了李劲。
59.天上的星星
“夜晚是美丽的,深邃的夜空,群星眨着眼睛……”
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都有这样精彩的描写。可你认真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
在灿烂的星空下,却有一个孩子在认真地看天上的星星,这个孩子就是小天文迷樊晓晖。
樊晓晖的爸爸是个工程师,他十分重视对晓晖热爱科学的教育。有一天,他带晓晖去天文馆参观,夜空像平静的湖面,星星如一粒一粒的珍珠,太美丽了,让人不由得不向往。从此,晓晖对天文着了迷。二、三年级时,他已能凭着星图指示的位置,在浩繁的星海中准确辨认出行星、恒星,说出北极、大熊、天鹅等100多星座的方位、名称和活动规律。
10岁那年,他从报上得知1月10日夜晚将发生月全食的消息后兴奋极了,一夜没有睡觉。凌晨3点17分,白白的圆圆的月亮被“天狗”整个吃掉了,月亮的形状、光亮在变化,多么奇妙呀!他把自己的观察写成报告《第一次观测月全食》,参加了《中国少年报》“科学小园地”征文,还获了奖。
以后,他参加了北京西城区少年宫天文班,在何成俊老师的辛勤浇灌下,这个“神奇”的小苗茁壮成长了。10岁的樊晓晖和王弢共同设计并制作的“袖珍赤经仪和赤纬仪”获“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少年组发明一等奖。12岁那年,他俩又设计制作“天体坐标变换器设计方案”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少年组发明二等奖。同时获得“首届中国少年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16岁的樊晓晖带着他的论文《试论新星与再发新星的关系》,应美国西屋公司邀请到美国参加第三十九届国际学和工程博览会。
飞机飞上蓝天,樊晓晖离天上的星星更近了,他看得更真了,数得更清了。说不定,他还能摘几颗星星回来,献给他的亲人。
60.喜爱梦的女孩
在一条崎岖蜿蜒的小路上,
行人稀少,
只有那厚厚的雪,
还在作梦——
……
这时雪醒来,
自己已变成一条小溪,
流向远方……
这首《雪之梦》多么浪漫、美丽而富有诗意!1981年5月的《星星》诗刊,登出了这首诗。而它的作者是一位年仅9岁的喜爱梦的女孩——刘梦琳。
小梦琳上学之前,就已经会背诵许多首诗,会讲很多的故事。6岁那年,她要上学,爸爸带她去报名,因为年龄小,学校不肯收她,非要考考,小梦琳一口气写下100多个汉字,算了几道算术题,老师才高兴地破格收下她。
上学以后,小梦琳认的字多了,她就看连环画。二、三年级后,开始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大量的课外读物丰富了她的知识,同时也让她掌握了很多的词汇,作业上有造句或填空时,小梦琳从不抄书,而是自己思考出新颖的词语或句子。
她试着开始写诗。自从《雪的梦》发表以后,她的诗情被激发了。蓝天、白云、高山、流水;白天的花开花落,夜里的星星月亮,都变成为梦幻般的美丽而神奇的世界,她观察、想象,把这一切都融汇在她的诗句中。
月亮好像问我们,
你们看我像啥?
……
我说,
你像只大月饼。
月亮听了我的话,
怕把自己吃了,
急忙钻进了云层……
她不断做着诗的梦,不断写下梦幻般的诗,她出版了《我是一滴雨点》、《诗葫芦》、《闪烁的小星星》等诗集。1984年12月,12岁的刘梦琳荣获了首届“中国少年科学奖”一等奖。
61.小数学迷
1986年11月,在我国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上,北京13岁的陆昱荣获第一名。他的名字第一个刻在了“华罗庚金杯”上。
陆昱从小就是个数学迷,经常缠着大人给他出数学题。有一次,他又让妈妈出题给他做。妈妈就出了这样的一道题:“饲养场里一共有40只小鸡和小兔,它们共有133条腿。问小鸡和小兔各有几只?”
陆昱听了,马上用心算起来,可是一想:不对呀!他就拉住妈妈喊起来:“妈妈,你出的题错了!小鸡是2条腿,小兔是4条腿。‘双数’加‘双数’应该还是‘双数’,不管有多少只小鸡和小兔,腿也不会是‘单数’!”
妈妈听了,从心里感到高兴,她故意出了这么一道错题,来试试陆昱的分析能力。
陆昱上学后,他分析解决数学的能力表现得越来越强。在一次智力竞赛课上,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难题:
“有27枚硬币,外形完全相同。其中有一枚中间有一小孔的假币,用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出这枚假币?”
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同学说用26次,有的同学说用12次,有的同学说用7次。而陆昱站起来说:“用3次就够了!”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吃惊,不解地望着陆昱。他接着说:“先把硬币平均分成3堆,第一次在天平的两边各放1堆,可知道假币在哪9个中;第二次在天平的两边各放3个,又可得出假币在哪3个中;最后天平两边各放1个,就能找出哪个是假币了。”
陆昱清晰的思路,巧妙的方法,让同学们从心底佩服,老师也感到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