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127400000022

第22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12)

44.古怪的女孩

张爱玲从小就被人们称为天才。在她3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诗。有一次,刚会走的张爱玲摇摇摆摆来到她邻居的跟前,邻居是个老人,原来在清朝做过大官,很有学问。他坐在藤椅上问小爱玲:“你背首诗给爷爷听好吗?”

小爱玲就用她童稚的嗓音背诵: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老人听了小爱玲的诗流下了眼泪。

小爱玲爱读书,读《西游记》、《红楼梦》,还有童话。她读书时总是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如看《红楼梦》她就自己问自己,要是自己写,人物的关系该怎样处理?故事情节向哪个方向发展?

7岁时,张爱玲写了第一部小说,小说是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或跑去问厨子怎么写。到她9岁的时候,已经写了三部小说了。

9岁时,她又喜欢起音乐和美术。看了一场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她大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不过,这个天才的女孩,最后成了一个大作家。

45.数学小明星

苏步青上小学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深重。很多名人志士都发奋图强,用各种方法来拯救苦难的祖国。

苏步青的老师洪岷初是位爱国人士。他经常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用科学来救国。

洪老师是教数学的,几堂课下来,他就发现班里有个叫苏步青的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听课极为认真。有一次,洪老师出了一道几何题,要求用多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的定理。其他的同学正思考着,聪明敏捷的苏步青举一反三,博引旁征,竟用了20多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

洪老师看了,认为苏步青具有数学天才,他让苏步青把这些证明方法写成一篇数学论文,送到浙江省中学生作业展览会展出。

长大以后的苏步青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数学事业。他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射影曲线概论》、《微分几何五讲》等数学专著7本。苏步青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数学明星”。

46.粤海神童

萧铁珊是西南一带素享盛名的书法家。他有个女儿叫萧娴。父亲写字的时候,小萧娴常站在一旁帮父亲磨墨拂纸。一天,她见父亲的书桌上摆着一本颜真卿的字帖,就说:“这是什么字呢?板板的,像晚娘的面孔,要是我,才不写这玩意儿呢!”

父亲听了,觉得女儿虽幼小可审美观点却独特。就指着桌面上的篆书、隶书说:“你看这些字怎么样?”

小萧娴看了一会儿,说:“爹,你看,这么紧,像大人穿小孩子的衣裳!”

父亲感到幼小的女儿见识不同寻常。

一天,萧铁珊写了一幅苍劲有力的魏碑,放在桌子上走开了,小萧娴过来看后,忽然觉得自己非常想写字,她就从父亲的案几上抽出一张宣纸,用父亲刚用完的笔,照着父亲刚才写下的字一笔一划地写起来,一会儿就写完了。

父亲回来了,见桌上的字,惊问道:“这幅字是谁写的?”

“我写的!”小萧娴勇敢地承认。

“那你再写幅我看看!”

小萧娴不慌不忙地又写了第二幅字,比第一幅更稳健、有力。父亲看后,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人们见过萧娴的字后,都大为钦佩,称她为“粤海神童”。萧娴在父亲的指导下,畅游于书海,又拜康有为为师,并与画坛巨匠刘海粟结为师兄妹,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

47.神童作家

1946年,10岁的刘绍棠读高小。有一次作文课,别的学生都动手写了,可刘绍棠还没有打开墨盒。老师走到他的身边,生气地问:“刘绍棠,你怎么不写呀?”

刘绍棠说:“老师,我不会写。”

“别人会写,你怎么不会写?”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有意思。”刘绍棠回答说。

老师火了,大声地问:“什么样的题目才有意思?”

刘绍棠直愣愣地回答:“我自己出的题目。”

“那你出个题目,写篇给我看看。”

没想到第二天,刘绍棠真交来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叫《西海子游记》,整整写了五册作文本。老师翻开一看,原来是写同学们到学校附近一个小湖边的柳荫翠堤上玩耍,到湖里戏水。写得情文并茂,老师越读越高兴,读着读着都读出了声。

第二天,老师把刘绍棠的作文送到学校的佳作栏。全校的师生看了,都为刘绍棠的文采所折服。

刘绍棠13岁那年,也就是1949年,北京解放了。刘绍棠写出了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大运河的儿女》。接着,他的处女作《邰宝林》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从此,少年刘绍棠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一顶轿子》、《林歌》、《红花》、《修水库》、《青枝绿叶》、《摆渡口》、《大青骡子》、《布谷鸟歌唱的季节》等短篇小说,蜚声文坛,被人们称为“神童作家”。

48.灰姑娘

小琼瑶上小学时,聪明好学,成绩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

可到了家里,她就成了一位“灰姑娘”。原来她的父亲封建意识严重,重男轻女,不喜欢她。这样,小琼瑶在家里,要打扫卫生,烧火做饭,还要照顾弟弟,天天忙得不可开交。

聪明的小琼瑶多么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广阔的空中自由飞翔……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她想起6岁那年,全家逃难,弟弟丢失。她正细声细气地安慰伤心痛哭的母亲,父亲却在一边对她破口大骂:“苍天无眼,为什么不让我丢掉你!”

小琼瑶实在想不出父亲为什么如此地讨厌她,她只感到自己是多么不幸,多么孤独。有一天,9岁的小琼瑶突发奇想,想写一篇小说,于是,她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她鼓足勇气投给《大公报》。

编辑读完《可怜的小青》,情不自禁地为可怜的主人公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同时,他感到作者具有非凡的文学天才。当编辑知道作者是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但他感到文坛上将升起一颗新星。

事实真是如此,“灰姑娘”小琼瑶,以后成了当代中国台湾大众文学宗师,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说家。

49.五岁登台

1952年,裴艳玲父母所在的剧团要到乡下演出。5岁的小艳玲嚷着要跟着去玩耍,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她。

这天,剧团到一个村庄演出。演员们还没有化完妆,台下已坐满了黑压压的观众。戏就要开场了,忽然,扮演秦英的主角演员发病,肚子痛得满地打滚。这可怎么办呢?台下的观众都眼巴巴地等着,可台上少了主角演员,戏就没法子演,大家急得汗都流了下来。

正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声稚嫩的喊声:“我来演秦英。”

大家顺着声音去寻找,原来是5岁的小艳玲。“你能行吗?”大家不放心地问。

“我早就会了,不信你们看看。”说着小艳玲双手抱拳,摆出秦英的架式唱起来:“母亲不要哭嚎啕,听孩子把话对娘讲……”

一招一式还真像样,大家高兴极了,忙把戏装连折带缝,凑合着给小艳玲穿上,又给她勾了花脸,几分钟后,小艳玲在锣鼓声中登上戏台。

台下一片叫好声,小艳玲演得太成功了。演出结束后,剧团的演员们都夸小艳玲,说:“小艳玲是个演戏的天才,还是学戏吧!”小艳玲从此走上了戏剧舞台。

15岁时,毛主席看完她演的《宝莲灯》后,还表扬了她。裴艳玲成为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

50.垃圾堆里的二胡

1954年,在一次新年联欢会上,一个年仅8岁,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爬上椅子,架起二郎腿,拉起二胡,欢快的二胡声立即充满大厅,小姑娘高超的演奏技艺,赢得了一片掌声。这位小姑娘就是后来成为全国著名二胡演奏家的闵惠芬。

闵惠芬1946年生于江西宜兴。小时候随母亲在乡下,8岁上学才到父亲身边。父亲在丹阳师范学院任教。

有一天,小惠芬在垃圾堆里捡到一把破旧的胡琴拿回家去。父亲没有责怪她,为她擦拭干净,鼓励她好好学习。

从此,小惠芬迷上了二胡。炎热的夏天,别人乘凉、游泳,她却把自己关在房里练琴,板凳坐湿了,换条板凳,仍然练琴不止,她完全忘记了炎热。

11岁那年,她到南京读书,担任鼓楼区“少年之家”乐团的指挥,充分地显示出她出色的艺术才华。17岁,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获得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后来又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终于成为演技超人的杰出的二胡演奏家。

要知道,她的练琴,竟是从垃圾堆里拾到一把破二胡开始的。

51.文学新苗

1980年秋天,《芒种》杂志发表了一篇小说《我与小黑》,引起人们的注意,受到行家的称赞,而这篇小说的作者庞天舒,是个年仅15岁的初中生。

庞天舒出生在一个文艺工作者家庭。父母在她幼年时就给她讲故事。许多童话、寓言在她脑子里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庞天舒7岁上了小学,自己识字,能读书了,她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啃书虫儿”,许多动人的故事被她记忆在大脑的深处,多彩优美的辞句溶进她的血液。14岁时,她已读完200多部文学名著。

庞天舒书读得多了,再加上她生来具有的文学天赋,使她写的作文深刻而生动。有一天,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让同学们描写一个老师的形象,让大家一读就知道写的是谁。

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也有的同学虽然写出来了,但都是“浓眉毛,大眼睛”之类的描写,让人分不出写的是张老师还是刘老师。

庞天舒转动着灵活的眼睛,选择着要给哪个老师画像,作文写完了,庞天舒站起来朗诵:“上课了,一位神态端庄的女老师,夹着课本,捧着作业缓步走来。她那齐耳的短发,修长的身材,显示出淳朴、大方的风度;薄而红润的嘴唇和从琇琅架眼镜里透出的聪慧目光,表露出她的口才非凡和才华出众。这时,她正环视着起立的学生……”

文章还没有读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赵老师!”

庞天舒的聪明在于她能用心观察,也能用心使用学到的词汇,而不去套用现成的词语。庞天舒就这样走上了文学之路。年仅15岁,就发表了处女作,紧接着她又在《芒种》、《鸭绿江》、《解放军文艺》、《妇女》、《文学报》、《青年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10多篇。她成为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52.十一岁的大学生

1966年5月2日,谢彦波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他的幼年是在益阳县的奶奶家度过的,那是一个稻花飘香的小村镇。

6岁半时,谢彦波回到父母的身边。父亲谢加平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教师,他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法。一次,谢加平领着小彦波去看电影,当银幕上出现毛主席在书房里接见外宾的镜头时,他问彦波:“毛主席的书房里有什么特点?”小彦波回答:“到处堆满书。”他又因势利导地说:“毛主席已80高龄了,还天天坚持读书。他教导我们要认真看书学习,你可要记住啊!”

从此,小彦波给自己订了计划:早上6点15分起床,进行十几分钟的体育锻炼后开始学习。上午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时间就出去玩一会儿。晚上自学2个小时,8点半睡觉。如果是星期天或节假日,每天的自学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

小彦波天资聪明,自学能力极强。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就把初中的数学攻了下来。四年级时,他又开始向高中的数理化进军。

小彦波喜欢动手做实验,把书本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有一次,他见物理课本上的一道习题:两根钢条其中一根有磁性,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怎样测出带磁性的钢条?小彦波根据掌握的知识马上找出答案:钢条的两端磁性强,中间弱,几乎没有磁性。用手拿一根钢条的一端接触另一条钢条的中间,如果吸引说明手里的钢条有磁性,不吸引则没有磁性。这个答案正确还是不正确?为了验证,他向父亲要了一分钱,买了两根针,把其中的一根磁化后,做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答案的正确性。

他还用家里简易的设备,做光的折射,水面张力实验,还做蜡烛倒影和平行导线通过电流时的作用力的物理实验。

小学五年级时,他又攻读大学的解析几何、微积分。

小学毕业时,中国科技大学派专人对他进行面试,结果表明:谢彦波的数学水平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它功课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于是,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了他。那一年,他11岁,成了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53.喜欢拆玩具

1968年在天津出生的张明,从小就很淘气,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也不去上。父母每天要上班,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给他买来一些玩具,像手枪、汽车、蹦蹦虫、小轮船等。这些玩具小张明玩不了两天,就把它们拆开。有的拆开了他能装上,有的他就装不上了,父母真拿他没有办法。

小张明虽然顽皮,但他很聪明。遇见问题肯动脑筋,肯钻研。妈妈做衣服时,小张明就蹲在旁边观察,看为什么蹬动踏板轮子就会转动。爸爸妈妈领他去公园,他不去看动物,而是对停在草坪上的进口大吊车发生了兴趣。

后来,小张明对电产生了兴趣。父母为他买来有关电器知识的书籍,还为他买来各种无线电元件及工具。小张明就利用课余的时间,按书上的介绍,制作一些小电器。他制作的电动机,通上电就“嗡嗡”地转起来,他制作的镇流器,接在日光灯上,日光灯就发出白光。

小张明不满足于这些,他决定自己搞发明制作。1979年5月,天津市开展了青少年“爱科学月”活动,11岁的小张明一下子报了三项科技产品:七管低压台式收音机、半导体对讲机、液位自动控制仪。在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上,他的七管低压台式收音机和答辩小论文都荣获三等奖。他是参展青少年中年龄最小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