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赵九章酷读成才
赵九章,河南开封人。世界著名的动力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
幼年的赵九章,聪明好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他9岁时,就能整本地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幼学故事琼林》等书。
然而,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从来就没给那些莘莘学子安排一条平坦之路。
1921年秋,由于家庭生活极端贫苦,勤奋好学的赵九章被迫辍学。年仅14岁的赵九章,只好到开封的一家小交易所,当了一名店员。
旧社会的店员,是个苦差事。赵九章在这个交易所吃尽了苦头。但是,赵九章胸怀大志,在奴隶般的苦难岁月里,他憧憬着幸福的到来。他发奋读书,孜孜不倦。
他干完一天的活,不顾劳累,将愤慨、不平、忧虑全抛到九霄云外,点上煤油灯,一直读书到深夜。他特别喜欢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每当得到这类书时,他都如获至宝,能一口气读到雄鸡唱晓。
有一天半夜,赵九章正在专心致志地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被老板娘发现了,像熬了她的心血似的,把赵九章骂得狗血喷头,直到答应她不再点灯看书,方才罢休。但赵九章并没心灰意冷,而是百折不挠,千方百计地继续攻读。他把书上的公式、定律等按顺序剪下来,放在衣袋里。他背着老板娘,一有时间,就掏出一张看上两眼,连走路的时候,也一张一张地掏着看。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用这种方法学完了一本初中的《物理学》。
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厚爱吧,他的一个姑妈了解到他的处境,深知赵九章聪明好学,是个追求上进的好苗子,如果不上学实在太可惜了,就主动提出愿意资助他上学。从此,赵九章走出了命运的低谷。
192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28.铁军15岁上大学
铁军刚刚懂事,爸爸妈妈就常常给他讲故事,读连环画,再大一些,就给他朗读中、长篇小说。当他年龄稍长,发现爸爸妈妈那些讲不完的有趣故事,原来都是从书本上看来时,从此,他就不再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了,他自己会看。
6岁的小铁军,读得如痴如迷。他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记》、《神笔马良》、《科学家的故事》等。7岁时他能读《水浒》,还能活灵活现地给四邻同龄的儿童讲述。听他讲故事,不但小朋友入迷,连爸爸妈妈也听得津津有味。
1998年小铁军9岁,报纸上报导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开学的消息,心里非常激动。他想:谢彦波才11岁,小学生也上大学。他是从三年级开始自学的,我不也是三年级吗?他能自学,我也能自学。
从此,小铁军开始自学。他每天晚上用1个小时自学数学,用了90个夜晚,把小学四至五年级的数学课程全部自学完了。接着,他参加了升学的考试。年仅9岁的铁军,以4门总分365分的优异成绩,夺取了全县第一名。
令人遗憾的是,县里有那么一位副局长,压根就不知奇才、神童这码事,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结果小铁军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而名落孙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小铁军年仅15岁时,以总分593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名列全国少年班考生第一名,并荣获首届全国少年科学奖一等奖。
29.罗纶人穷志高
罗纶,明朝有名的经学家。
罗纶幼年,家境贫寒,十分艰难。经常靠向邻家借米度日。但小罗纶的品质高尚,不因贫贱而行为不端。在母亲的教育下,罗纶很小就开始读书,吟诗作文。
在他5岁时,有一次随母亲出外做客,在途经一果园时,突然一阵大风吹掉树上许多果子,路上同行的几个孩子一齐奔上前去争抢着落到地上的果子吃,只有小罗纶不为所动,依然站在那里。主人看到小罗纶的表现,深为赞赏,悄悄对他母亲说:“你这孩子可真懂礼貌啊!”说着,主人从树上摘下许多大果子,送给小罗纶吃。罗纶这才伸手接过来,口中还连连道谢。
一个幼童能懂得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能伸手去拿,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良好的品质是自幼养成的,恶劣的品质,同样也是自幼惯成的。
由于家里贫穷,小罗纶不能上学读书,七八岁时,就上山砍柴、放牛。家境尽管如此艰难,他却抱有大的理想,经常利用空闲的时间来读书。当时他的远大志向不被小朋友理解,他们见罗纶读书那样入迷,都嘲笑他为“书痴”。
罗纶最感兴趣的是经学,最崇拜的是圣贤之人,追求的是高层次、高品位的人生境界。他常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掉人,只不过许多人自己毁掉自己罢了!”他对科举制度,既不全赞同,又不完全否定。
知府很欣赏小罗纶的才华和品德。当了解到他家的贫苦后,就派人给他送来一些粮食、布匹,但小罗纶从不接受。
30.李耕广采博学
李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著名画家,传有“北齐南李”之说,与齐白石相提并论。中国美协主席蔡若虹认为我国古典人物画技法流传至今,保持最完整者,唯李耕人也。
李耕自幼生活在一个民间艺术氛围极高的家庭里。
李耕的祖父李泰,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父亲李步丹,擅长画像,画得惟妙惟肖,又善画壁画,悬臂提腕,挥洒自如。
李耕从小就有绘画的极高灵气,3岁时,他就能见啥画啥,他能画羊抵角、马奔跑、驴打滚、鸡长鸣……画得虽然幼稚,却形态逼真,显露出才华。他5岁就能画人物画,家里人:爷爷、爸爸、妈妈……看完戏,台上的人物生、旦、净、丑都画得姿态生动,栩栩如生。
“贫门出贵子”。李耕幼年时,家中十分贫寒,母亲长病难医,借了二百多元钱的债,无力偿还,他的两个姐姐,被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他13岁那年,母亲去世,家境更加贫困不堪,他只好跟着父亲浪迹江湖,卖画度日。
五里长堤,要建座风雨亭,他父子二人就在亭子中彩绘装饰;山中修建庙宇,他们就在肃穆的大殿里绘制壁画。在流浪生活中,清茶淡饭,生活非常清苦。但这绿水青山,白云彩虹,孤亭古寺,荒村野景,开拓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心情,给他提供了大量绘画素材,也为他安排了得天独厚的学画、学诗、学文的环境。在这段日子里,他除了跟父亲学画,还学习了《诗经》、《论语》、《孟子》等古典读物。还跟庙里的和尚学琴、棋、书、画。小小的李耕广采博学,揣摩品味,这都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耕又曾随父到青斜一带画画。青斜景色优美动人。李耕终日抱着画卷,沉浸在如画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情、气质、情操、才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的大自然,孕育着美的人物、美的作品,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地有名的秀才孙立夫,学识渊博,又写得一手好字,行书、楷书,都写得俊逸雄劲,诗词也写得不俗,他看李耕谦虚诚恳,才华惊人,一口答应收下李耕做徒弟,他指点李耕写诗作赋,提高了李耕绘画的素质。
李耕还拜德化名师福田为师,学到了一手七弦琴,那古雅悠扬的琴声,丰富了李耕绘画的情韵,陶冶了他的志趣和情操,使他终成一代知名画家。
31.王闿运“以勤补拙
王闿运,1933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
王闿运到了上学年龄之后,父亲就送他到私塾读书。他生性愚鲁,智商低下,那些学童一天能背熟的书,他吭吭哧哧地三天也背不熟,他不知挨了老师的多少板子,流了多少眼泪。
可王闿运却有那么一股倔强劲,打死了也不服输,像个拼命三郎。书背不熟,他就不停地背,背不下来就不吃饭、不睡觉。大人心疼他,叫他休息一会儿,他只当没听见,非背熟不止。
“勤能补拙,铁杵磨针”。由于他这样拼命地用功,结果他后来不但赶上了别人,而且还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学童,竟然出人头地了!
他6岁那年,不幸父亲去世,家境变得十分贫寒。叔父看他可怜,又勤奋好学,就在他12岁那年,带他去宜章县读书。后来见他有长进,就送他到省城长沙的城南书院就读。
王闿运13岁时,一部《十三经》已能背得滚瓜烂熟,还抄了两遍。朱子(朱熹)注的《论语》更是倒背如流。
清朝末年,他曾讲学于成都尊经学院,赐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一生中写出了多部精品杰作。
32.冯如上天
冯如,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他自幼心灵手巧,非常喜欢摆弄各种小物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他用灵巧的小手,做出的小工艺品,件件精妙绝伦,惟妙惟肖。
小冯如自幼气质不凡,胸怀大志,一心想走出家乡这片狭小的天地,到一个广阔的大世界里,干一番大事业!12岁的冯如,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大志,来到舅父家所在地——美国圣弗郎西斯科(旧金山)做工。百闻不如一见,美国繁荣的经济,精巧的工艺,使冯如意识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是由于工艺发达,它是以机器为基础的社会。这使他深深感到,要使中国由弱转强,非学习制造机器,发展工艺不可。
后来,冯如转往纽约做工。他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购买了许多有关机械的书。他白天紧张地劳动,晚上灯下攻读。那些庸俗之辈,觉得一个小工人,还学什么机械学,还能当上大老板?就歧视他,讽刺他。有的厂主看他一门地研究学问,怕影响干活,就炒了他的“鱿鱼”。
无论是被歧视,还是被解雇,都动摇不了冯如的坚定信念。几年的时间,他就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对当时几十种先进机器无不通晓,而且还发明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制作的一种无线电报机,能发能收,电码灵敏准确。
1909年,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莱特式飞机,在奥克兰上空翱翔了2640英尺,揭开了中国航空史上的第一页。它的航程等于飞机发明者美国的莱特兄弟1903年首次试飞航程的三倍还多。
冯如,终于成了我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杰出的全能飞行家。
33.周轻鼎“小技雕虫”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周轻鼎的家乡湖南的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家家户户都用米粉做些鸡、鸭、牛、羊、狮子、麒麟、大象等来敬神祭祖。
轻鼎的母亲心灵手巧,她用柔软的一团米粉,就能捏一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真是绝活,令人赞不绝口。她更擅长捏那些麒麟、狮子一类复杂的吉祥物。
妈妈是轻鼎的雕塑艺术的启蒙教师。每当妈妈在捏这些吉祥物时,他总是呆呆地坐在妈妈身边,一双稚气的大眼睛专注地望着妈妈那双灵活的手。
敬过神、祭过祖,妈妈把这些小动物分给小轻鼎吃,他留下它们。望着手里那些惟妙惟肖的狮子、大象、麒麟等,他舍不得吃,细细地端详,细细地琢磨。看着看着,手里有点痒,他也想模仿着做一只。
从此,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当妈妈做这些小动物时,身边就多了一个小学徒。轻鼎的一双柔嫩的小手也在捏小鸡、小鸭、小兔……从简单到复杂,他开始捏狮子、大象、麒麟……他边学边做,由粗到细,越捏越像了。
轻鼎的兴趣越来越浓,一双小手不停的捏呀,捏呀。
米粉很贵,只限于春节、元宵节时才能捏几个;泥巴遍地是,又不用花钱,他就用泥团来捏。一团泥巴在他手里,一会儿就捏只小兔。“真像真像!”小伙伴们欢呼着,跺脚、拍手地喊叫,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有一年冬天,湖南普降大雪,大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孩子们激动了,在雪地上跳着,追逐着。小轻鼎却望着满地的积雪出神。蓦地,他脑海里闪跳出一个新奇的主意:这满地的积雪,不可以代替米粉或泥巴吗?用这些如玉似银的积雪,雕塑麒麟、狮子、大象……该多美啊!于是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地一会儿就堆起一个个雪堆。孩子们的喧闹声惊动了轻鼎的父亲。父亲是一名秀才,靠辛勤的舌耕维持生计。有时也给人家写写字,画点画。他走出门,只见小轻鼎忙得满头大汗,已雕出了麒麟、狮子、大象等,个个形态逼真,晶莹光洁,像玉雕一般,如同出自雕塑家之手。他惊喜不已,突然发现了儿子有雕塑的天赋和才能。将来也许有大的造就吧!他深深知道,任何艺术都不是浅薄的。雕塑艺术也需要坚实丰厚的基础。父亲要培养儿子与雕塑有关的功夫。他教儿子读古诗,练毛笔字,学绘画。在暗淡的灯光下,他教儿子读《唐诗》、《古文观止》。在父亲的培育下,周轻鼎雕塑艺术的基础也是丰厚的、坚实的。
如今周轻鼎已是世界著名的雕塑家,他雕塑的各种动物,已成为雕塑艺术中的瑰宝,走进了世界艺术之林。巴黎艺术馆里,有他年轻时在法国得奖的作品;美国收藏家里的玻璃橱窗里,有他早年的作品;在意大利、荷兰、丹麦、日本、香港等地,也到处可见周轻鼎的动物雕塑,它们都被人们当做艺术珍品收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