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127400000017

第17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7)

24.谭嗣同杀身成仁

清光绪年间,北京菜市口布满了清兵,“又要杀谁啊?”过往的行人纷纷猜测,日将近午,六辆囚车在众多戒备森严的清兵押解下,从监狱向刑场驶来。“呀,这不是谭嗣同大人吗?”有认识他的老百姓惊讶地说。这正是谭嗣同和朝廷里主张维新变法的杨锐、刘光第、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六位后世称为“维新六君子”的。“他们不都是朝里的大官吗?”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不禁感到纳闷。只见囚车里带着一身镣铐的谭嗣同高昂着头,一副慷慨赴死的决绝表情。就在这一天——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维新六君子”在“京菜市口从容就义。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刘继洵是湖北巡抚,16岁就到新疆巡抚刘锦棠帐下当幕僚。刘锦棠离任,年轻的谭嗣同在之后的十年里游历了新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在十年漫游中,谭嗣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深入地了解了当时中国的现状。

中日甲午战争,堂堂中国却被小小的岛国日本打败,这比被西方列强打败更为强烈地震动了当时的士大夫和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而立之年的谭嗣同悲愤万分,他深入地思考了当时的局势,终于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被列强凌辱、宰割的命运,不能单纯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有从思想上进行变革,改变数千年形成的保守僵化的观念,才能真正地走上强国之路。

当时陈宝箴、黄遵宪主政湖南,他们锐意革新,各地的维新之士纷纷来到湖南。谭嗣同也回到家乡倡导新学,他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邀请梁启超担任总教习。学堂的教员都是思想开明的有识之士。

他还为《湘学新报》、《湘报》撰写了许多倡导变法的文章。一时湖南风气大开。

当时年轻的光绪皇帝也急切地想走强国之路,他接受了维新变法的主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维新诏书,从这天起发布了一系列变法的诏书:鼓励官吏百姓向皇帝上书;民间可以自由开办报馆、学会,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鼓励民族工业等。

一位大臣举荐了谭嗣同,他被征召进京,光绪帝听取了谭嗣同的变法主张,十分赞赏,破格任命他为四品军机章京,当时军机处是清廷最重要的部门,负责全国军政,谭嗣同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共同参与维新变法,被称为“军机四卿”。当时光绪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依然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光绪虽然发布了一系列维新变法措施,都得不到实施还引起了慈禧的震怒,准备返回紫禁城软禁皇帝。

当时掌握兵权的将官之中,只有袁世凯力主变法,谭嗣同请光绪召见袁世凯,并加以封赏。当天深夜谭嗣同前往袁世凯的住处,拿出光绪的密诏请求袁世凯救援。袁世凯表面应承,回到天津后却向荣禄告密。

谭嗣同正和梁启超在住处谋划营救光绪的事,忽然听说康有为的住处被抄了,接着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的消息传来。谭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皇上我们没救成,现在康先生我们也救不了,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尽力试试,你快去日本使馆,日本人钦佩康先生,通过外交途径也许能救出康先生。”梁启超动身去日本使馆。谭嗣同找到熟悉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等人设法营救光绪,但是没有成功。

谭嗣同到日本使馆去见躲在那里的梁启超,把他的文章著作和几封给家人的信交给梁启超,梁启超劝他一起逃往日本,谭嗣同说:“没有人走,将来就没有希望,没有人死,怎么能唤起后来人呢?现在康有为先生生死未卜,月照、西乡(日本明洽维新时的维新派人士,一个就义,一个流亡,后来终于完成维新)你我分担了吧。”日本使馆的人也极力劝他到日本去,谭嗣同不同意,他们又苦苦地劝了好几次,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是流了血才成功的,而中国从来没有人因为变法而流血,这就是国家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为变法流血的人,那么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几天后谭嗣同在菜市口刑场从容就义,年仅33岁。

他在狱中写的那首诗,已经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康有为立志变法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从小生活在封建的儒家教育环境里,聪明好学。按照书上圣人说法,中国是“天朝大国”,外国是没有文明的落后地方。可后来他读了一本介绍外国情况的书,眼界开阔了,才觉得外国并不像圣人们说的那样落后,他们有兵舰和大炮,还有一套比中国先进的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方法。他在22岁的时候去了香港,对外国人管理社会的办法有了初步认识。后来他又到了上海,看到了很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书。康有为在那些书里知道,原来俄国和日本也是很贫穷的,后来实行了很多由内而外的变革,很快强盛起来。康有为想到,如果中国也像他们国家一样搞改革,不是也可以由弱变强吗?想到这里,他很高兴,好像找到一付医治中国的药方。他决心凭这个“药方”去干一番大事业。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乡试,被主考官评为第三名举人。

可是到发榜的时候,他的名字却不在榜上。原来康有为曾经给光绪写过一封要求实行改良的信,他在信上说,现在国家处在危急关头,如果赶快变法,还能挽救。再拖上几年,就不可收拾了。一个顽固透顶的叫徐桐的老官僚看到了这封信很生气,他认为,像康有为这样的小人物,居然要皇上实行变法,是一种“越格犯上”的行为,这种人怎么能用呢,于是他就派人把康有为的名字划掉了。

康有为落榜以后,心情沉重地回到故乡。他决心培育一批人才,同自己一道推动中国的变法。他自建的学堂名字叫“万木草堂”,康有为把课堂当作宣传变法的讲坛。他对学生分析了中国现在的形势,外边是强敌入侵,国内灾难不断,当官的吃喝玩乐,百姓民不聊生,我们的国家正在危急存亡关头。最后总结道,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实行变法。学生们听到康有为充满感情的讲解,大受感染。

1895年4月,一千三百多个举人联名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史称“公车上书”。这次请愿的主要发起人就是康有为。“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可是康有为变法的主张从此传播到全国各地。

1897年,康有为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被帝国主义强盗强行割去不少,心中忧虑。第五次上书给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后来等到全国举人到北京考试的时候,康有为联合举人们,成立了“保国会”,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认为我们的国家到了危急时刻,祖宗之法非变不可。顽固派看到康有为组织团体鼓吹变法,非常恐慌,上书给光绪皇帝,诽谤康有为。在顽固派的高压下,“保国会”解散了。可是维新变法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了。

康有为变法的主张,慢慢地渗入到光绪皇帝的心里。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诏书,决心实行变法。几天后,他在颐和园的仁寿殿召见康有为,想当面听一听康有为的意见。他们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谈了两个小时。光绪皇帝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他让康有为担任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康有为的变法劲头更大了。

康有为没有想到的是,变法很快就失败了。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一百零三天后,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把光绪皇帝囚禁起来,慈禧派兵捉拿康有为,结果扑了个空。原来光绪皇帝意识到情况不妙,在慈禧政变的前四天给康有为写一封密诏,要他离开北京到上海去。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逃亡,康有为到了香港,后来辗转到了欧洲,过着流亡生涯。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许多人认识到,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必须推翻它,建立新的政权,这样中国才会有救。可是康有为认为皇上是圣明的。他要鞠躬尽瘁报答皇帝,不肯加入到革命党中去。

后来,康有为一直表示忠于被推翻的清朝,知道溥仪被赶出皇宫,他还赶去朝见。

康有为落伍了,这个曾经领导了一代革新运动的人,到了晚年又成了守旧势力的代表。1927年,这位年近70的老人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26.詹天佑力担重任

1890年,清政府想要修一条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这条铁路由英国总工程师金达指挥。在经过滦河的时候,要修一座桥,这个工程却让这位大名鼎鼎的英国工程师大伤脑筋。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这位英国工程师只好把这个工程交给了日本和德国的一些承包人来完成,结果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中国早在1887年就已成立了自己的铁路公司。但是当时执政的清政府对自己的技术人员不信任,总是把修铁路的大权交给外国人。

对滦河大桥束手无策的英国工程师金达找到了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詹天佑,他一脸愁苦地对詹天佑说:“詹先生,这个滦河工程看来我们老外是拿不下来了,你看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新的办法。如果能行的话我就把这个工程交给你了。”

詹天佑在看完金达的设计图纸后说:“如果你的设计方案能改动的话,这个工程我会很快把它完成的。”

着急的金达看见詹天佑已经同意承接这个工程,高兴得连忙答道:“可以,可以。”

詹天佑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考察,发现滦河的建桥地点选得不是地方,因为这一带滦河的土质有问题。詹天佑改变了建桥地点,并大胆地采用了压汽沉箱的办法,让中国的潜水员下河操作,结果终于成功地打下了桥桩。就这样滦河大桥在詹天佑的指挥下建成了,那些外国工程师都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中国工程师另眼相看。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童年在私熟读书。旧时的孩子上学主要的课本就是四书和五经一类的古书,詹天佑自小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喜欢的是用泥土做各种各样的玩具,并常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些工厂里去拾小螺帽,詹天佑因此收集了各种各样和不同型号的的螺帽。

11岁那一年,詹天佑来到了香港,并考取了技艺学校,他在技艺学校刚上了一年的学,就碰上了清政府在上海设出洋局,政府需要招收一批儿童到美国留学。詹天佑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去替儿子报了名,就这样詹天佑在香港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72年7月,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官费生前往美国去读书,在那里他先后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取了著名的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里他攻读了土木工程和铁路工程专业,并于1881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那一年他只有20岁。

当时中国守旧派官僚们对于铁路修建事宜既恐惧又反感,认为是“破坏风水、冲动地脉、让我们的祖宗在地下不得安宁”。这一来就使得学业刚结束的詹天佑英雄无用武之地。詹天佑只好改行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海船,然后分配到福建水师“扬威”号旗舰上去担任驾驶官。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詹天佑驾驶的“扬威”号参加了战斗,因为“扬威”号的指挥官张成半路逃跑,詹天佑主动担任了指挥官,并将敌人的旗舰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几年后,随着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詹天佑才得以旧梦初圆。滦河工程的建成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同时也为詹天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这之后,中国决定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因为铁路所经之地是我国的经济和军事重地,所以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这一条铁路。后来双方争执不下,就对当时执政的清政府表态:“这条铁路除非由中国人自己来修,我们就不过问此事了。”

清政府于是决定自己来修建这条铁路。1903年,清政府终于起用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来修建京张铁路。外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大为惊讶,他们认为按中国人的实力再过50年也完成不了这个工程。以至于詹天佑在给自己美国的一位老师写信的时候说:“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了,它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不幸,同时它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想我会用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这一工程,这也是我坚持担当这一工程的一个重大原因。”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全长200公里,这条铁路不仅要经过崇山峻岭的燕山山脉,同时还得穿过号称天险的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这些困难没有把詹天佑给吓倒,他决定用穿山洞打隧道的办法,穿过燕山山脉。京张铁路仅仅在燕山山脉就打了四条隧道,最长的隧道有1091米。

打隧道虽然是一个解决火车如何穿过燕山山脉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对贫穷的中国来说有些难处,因为这样一来,消耗的资金不仅很多,同时还占用过多的劳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以后,詹天佑在修建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时便采取了“人”字形的方法铺铁轨,让火车用两个大马力的火车头前拉后推,然后到交叉点以后再调换方向。这样循环交替,结果火车就能平平稳稳地上山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詹天佑的伟大壮举,在青龙桥车站为他立了铜像。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终于完工通车了,并且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詹天佑的方法为国家节余了28万两银子。这条铁路的修建成功也使得外国人交口称赞。接着詹天佑又担任了川汉粤川铁路总工程师,并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