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智能学习法
22127400000016

第16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6)

金圣叹再也没心思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把精力放在做学问,写书上。他评点了一些古典名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水浒传》。他对水浒里的许多人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把原来一百四十回的《水浒传》,拦腰砍断,全书在水浒英雄排座次之后结束,这就是后来流传很广的金本《水浒传》。金圣叹写文章也是标新立异,他写的《人生三十六快事》是一篇千古奇文,看过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661年,清顺治皇帝去世,全国上下要哀悼三天,称为哭临。当时苏州吴县的知县任维初上任不到一年,就利用职务的便利占用了三千多石粮食。还因逼迫交税,动用酷刑打死人。这件事被苏州的读书人知道了,他们对贪官的行为非常愤怒,纷纷要求巡抚朱国治惩办贪官。但是官官相护,贪官又贿赂了巡抚,巡抚对书生们要求不理不睬。书生们十分气愤。

正在书生们群情激愤的时候,他们听说巡抚要和官员们要到文庙哭临。书生们就商议借机去向巡抚抚请愿。正当巡抚和官员们在文庙的大殿上哭临的时候,忽然涌进来几百名书生,还有一千多人在大殿外,为首的书生大声说:“皇上归天,我们都很伤心,吴县知县任维初占用国家库粮,逼死人命,已经激起民愤,请巡抚大人法办。”“说完递上状纸。金圣叹这天也和朋友来文庙。事后巡抚上报朝延说书生们破坏哭临,聚众闹事。朝延立刻下令严惩为首的书生。这就是清朝有名的“哭庙案”。金圣叹由于名声大,认识他的人很多,所以也被抓了起来。民间流传着关于他临刑前的一个传说,金圣叹对刽子手说:“你下刀利索一点,我手心里攥着一样东西,呆会儿我死后你可以拿走。”刽子手答应了,后来他打开金圣叹的手一看,是一张纸条,写着:花生米和豆腐一起吃,有鸡肉的味道。

20.朱耷装疯习画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朝灭亡后,隐姓埋名躲到深山寺庙当了和尚。他是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当和尚是为了逃避清朝官府的纠缠。

尽管如此,因为朱耷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还是经常有一些清朝官吏找上门来,让他去做官。为了让这些人不再来打扰,一天,朱耷突然大笑大哭起来。从此以后,朱耷总是穿着破烂衣衫时哭时笑,人们都以为朱耷疯了,那些清朝的官吏也不再来找他了。

时间长了,清朝统治者就把朱耷给忘了,于是朱耷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在寺庙里,朱耷每天总用写诗和作画来发泄自己的感情。每当他写好一首诗或画好一幅画时,都在诗和画的落款处题上“八大山人”四个字。这几个字的造型非常的奇怪,组合起来有点像“哭”和“笑”。

朱耷喜欢画鸟,他画出来的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呆头呆脑的。这些呆头呆脑的鸟要么站在枯死的树枝上,要么傻傻地蹲在孤立的石头上缩着头,翻着白眼看着茫茫的天空。那些呆鸟是多么的可怜啊!而他画出来的鱼却又是另一副样子,每条鱼的眼睛又大又黑,有的眼睛还成了方形。而且他常常把鱼的眼睛点在眼眶的正上角,一副高傲的样子。

你别看朱耷画的画很怪,人们都喜欢,知道他心情的人还觉得他画的就是自己。

朱耷的诗和画越来越好,他的画不仅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那些达官贵人们也非常喜欢,所以向他求字要画的人络绎不绝。可是朱耷从来不给达官贵人们写字画画。这些人为了得到朱耷的画,常常从老百姓和和尚的手里去收买朱耷的画。

有一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到江南去巡视,康熙皇帝沿途要招见一些官吏,通知召见的时间是五更,但是有的人二更就在门口等侯了。朱耷为了讽刺这些阿谀奉承的官吏,特意画了一幅《牡丹孔雀图》,《牡丹孔雀图》的下半部分画着一块上大底小,看起来极不稳当的石头,石头上蹲着两只孔雀。本来十分美丽的孔雀,被朱耷画得十分丑陋——短而秃的嘴,本来应该最美丽的尾巴部分只有三根极其难看的翎毛留存着,发直的双眼贪婪地看着前方,一副恨不得把自己都卖出去的谄媚相。

在《牡丹孔雀图》的上半部分朱耷画着乱石,乱石堆里懒散地耷拉着几根竹子和几株开放的牡丹花;在空白处朱耷用刚劲有力的字体题诗一首,在诗中把奴颜媚骨的人称为“三耳”,因为只有奴才的耳朵最为灵敏,就像长了三只耳朵一样。而孔雀尾巴上的三根毛则象征着清朝大官头顶上那一顶带着三根翎的官帽。后来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看了朱耷的这一幅以后,评价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21.蒲松龄奉茶搜书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在今山东淄博)人。他的父亲曾经十年苦读,虽然满腹诗书,却屡试不中,后来看淡功名转而经商,但是由于不善经营,家境并不富裕,这个经商的家庭有着浓厚的读书人家的气氛。蒲松龄在几个孩子中间最为聪明好学,很小就显示了文学天赋。他学习的时候很讲究方法,遇到描写同类景物的各朝代不同的诗人的句子都抄在本子上,以便进行比较。细心体会,渐渐摸索出写诗的方法。

蒲松龄十九岁就参加县府的各级考试,并连续三次取得第一名。当时主考的老师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蒲松龄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读书也比原来更用功了。为了更好地读书,他索性搬到附近的庆云寺里苦读。夜晚听村里人讲故事,遇到有趣的就记在本子上。

到了乡试的时间,他就离开那里去参加考试。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他却连连名落孙山,为什么呢?原来那时候的科举考试舞弊严重,参加考试的考生在考前都要给主考官送礼,蒲松龄看不起这种行为,也没钱送礼,他想依靠自己的才学金榜题名。

可是当时他已经娶妻生子,几个兄弟也已经分家,各顾各的。为了参加考试他的妻儿已经过了几年贫困的生活,蒲松龄只好放弃了继续考取功名的打算,到一个当知县的朋友那里充任幕僚。在当幕僚的几年里,蒲松龄见识了官场的虚伪酸腐,也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慢慢地他意识到这样老帮着朋友抄抄写写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写书的计划总也不能实现。于是他离开朋友,准备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为了生存,他到本乡有钱的人家去当教书先生。空闲的时候,就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上茶水摊,听南来北往的行人们讲故事。

到了四十多岁时,蒲松龄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有四百九十多篇。因为他的屋子叫聊斋,所以他给这些民间故事起的名字就叫《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指奇特的事。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现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还通过一些狐狸成仙,帮助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人们看过以后,都能体会到其中深刻的意义。

蒲松龄虽然对科举制度很痛恨,可在那时,要使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抱着极大的希望,又参加了一回乡试。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他因为年老体弱,又闹起肚子,只好中途退场。这样他又落榜了。从此,蒲松龄一心一意在家教书,而这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传遍四面八方。

22.石涛学海无涯

清代杰出的绘画大师石涛于1642年出生在广西桂林,他的父亲是靖江王,但是石涛生不逢时,他一出生就遇上了战乱。四岁那年,他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被手下出卖至死,在王府被攻破的紧急时刻,石涛被他的仆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日夜兼程逃离桂林,一路隐姓埋名流落到武昌。迫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主仆二人皆遁入空门,削发为僧。

石涛自幼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在佛门清贫单调的生活中,他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娱乐方式,他喜欢写字、画画、养花种草来陶冶情操。

十岁的时候,他特别喜欢收集古书,只要得到书,他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然后如获至宝地将它们放在他的书架上,这样日积月累,他收集的古书把书架塞得满满的,其中有四书五经、也有小说和字帖等。有一天,石涛又得到一本古书,正喜形于色,要把它放到书架上,他的师兄来找他,看到满架的古书,钦佩地说:“师弟如此雅兴,收集了一屋的书籍,想必已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了吧。”

石涛小声地说:“这些书我还没有看过。”

师兄诧异地问:“不阅读,那你为何要收集呢?这岂不让满屋的书成了摆设,徒有其表吗?”

石涛面红耳赤地说:“师兄说得对,我一定会看的。”

于是,闲暇时石涛开始翻阅古书,在古老文化的熏陶下,他逐渐领略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常常陶醉在中国书法艺术那独有的深邃意境中。他尤其喜欢唐代颜鲁公的墨迹,并经常练习颜鲁公的笔法。当时,非常流行写董其昌书体,他的师兄对石涛说:“你怎么不练习董体呢?现在的人们都在学写这种字体。”

石涛把董体拿来研究了一番,说:“字体虽好,但没有个性,我不喜欢,也不愿意随波逐流。”随后就把它扔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研习自己喜爱的书法,后来他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出类拔萃的笔墨技巧,受到人们的喜爱。

除了练习书法,石涛还经常画画。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艺术天赋就渐渐地显露出来,他画了很多的山水人物和花鸟虫草,虽然是初出茅庐,但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世人的瞩目和称赞。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汇编成册,题名为《人物山水花卉册》,这意味着他艺术生涯的起步。

石涛在21岁的时候离开寺庙,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他感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新奇而美丽,不由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他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寻师问道,终于在上海松江拜名震禅林的旅庵本月为师。修道一年后,石涛不禁有些得意自满,认为自己已经是学有所成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学习,而是整天和朋友们一起外出玩耍。一天,石涛正在庭院里跟师兄们聊天,旅庵本月师傅来了,对石涛说:“石涛,你跟我来。”

于是,石涛跟着师傅来到了一后园。师傅指着一个装着满满的石头的碗说:“你看这个碗里装满东西了吗?”

石涛看了看说:“装满了。”

师傅不动声色地从旁边拿了些沙,把它倒入碗里,又问石涛:“现在它满了吗?”

石涛犹豫地点点头说:“满了。”

师傅又向碗里加了点水,转过头来问石涛:“现在满了吗?”

石涛略有所悟,于是师傅语重心长的说:“学海无涯啊!你应该虚心学习,知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从此,石涛在师傅的教诲下更加刻苦学习,开始更高层次的修道。

经过三年的潜心修道后,石涛拜别师傅,到了宣城广教寺,在那里广交益友,吟诗作画。他和梅清等一批画家共画黄山,成为著名的黄山画派。其中石涛的《黄山图》最具风采。他不仅画了大量的山水还画了许多道教人物,《十八阿罗汉应真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过人的才华和豪放的性格使他在同行们当中获得很高的声望。

石涛38岁的时候,离开宣城广教寺寄居在金陵长干寺,过着清贫的日子,修持布道,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四十五岁的时候,他又离开金陵前往燕京,途经扬州与戏剧家孔尚任结为知己,并在扬州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他到燕京的时候已经将近50岁了,在那里他疲于奔命,自称“苦瓜僧”,饱尝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后又回到扬州,并在扬州度过他的晚年。

石涛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不仅在绘画方面独领风骚,而且在诗、书方面也精妙绝伦,享有“三绝”之誉。他在扬州呕心沥血地完成了《石涛画语录》,这标志着他绘画艺术思想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留下一部罕见的中国画美学经典。

23.龚自珍纵论天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写下这气贯长虹的诗句的人,是清朝中叶的龚自珍。

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为乾隆进士,父亲为嘉庆进士,母亲也有学问。在这样的环境里,少年龚自珍聪明好学,爱好十分广泛。

中年龚自珍性格豪爽,不但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语出惊人,在生活上也很随意。在当时龚自珍的狂放不羁是很出名的。一年夏天,在京城做官的龚自珍坐着一辆驴车到郊外游玩,他看见一片芍药花正在灿烂地开放,异常美丽,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叫车停下来,在花边席地而坐,取出自带的美酒自斟自饮。正喝得高兴,有一个农民打路旁经过,龚自珍上前拦住他说道:老兄,你看这芍药花开得多好,不要错过了赏花的机会啊,于是不由那人分说,硬把他拉来一起喝酒。过了一会儿,龚自珍的一个朋友也从这条路上经过,龚自珍看见了,又把他也拉来喝酒。那个朋友觉得纳闷,一直问龚自珍:那个穿短衫的人是谁啊?龚自珍也不回答,只是喝酒吟诗,朋友还以为那位农民是位隐士,便也不再多问。三个人开怀畅饮,玩得非常痛快。

龚自珍在北京做官的时候,英美法等国已经开始向我国贩卖鸦片。面对“外夷”入侵的时势,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龚自珍对鸦片战争的发展态势很有预见,龚自珍的早逝,使他的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实践。

龚自珍有远大的理想,进步的思想和高超的文学才能,可是他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文学才华,却在沉闷的环境里挣扎。后来,在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一败涂地,林则徐也被人诬告撤了职。龚自珍的心情就更不好了。1841年,他生重病而死,时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