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99

第99章 写作手法语言手册(8)

以上每个小观点都是一个层次,是焦裕禄事迹的一个侧面。众多侧面构成焦裕禄这个榜样的高大形象,一系列小观点拱卫起“困难面前逞英雄”的主题思想。小观点把主题具体化了;同时,主题又被小观点有力地衬托起来。

在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材料等公文作品中,小观点更讲究具体明确、排列有序、句式整齐。比如,1980年第9期《浙江工作通讯》上刊登的《扬天日之长,兴山区之利,尽快使临安富起来》的总结文章,主题已在文章标题上点出来了,全文分四个大问题,其分观点如下:

一、实行“三个转变”,充分发挥山区优势:

首先,从领导生产“一刀切”的圈子里跳出来,转变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其次,从安排生产“偏重一头”的圈子里跳出来,转变为多种经营,长短结合。

其三,从粗放经营、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圈子里跳出来,转变为科学营业、主攻单产、建立基地、提高商品率。

二、放宽政策,充分利用山区资源:

1.综合利用山上资源(林木、竹、果、药等);

2.积极利用地下资源(十余种地下矿藏);

3.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溪流、山塘、水库);

4.开采利用石头资源(三十多万亩石山)。

三、广开商路,搞活山区经济(分析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提出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的措施)。

四、广开贤路,发挥各种专门人才的作用(强调人才对于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性)。

结尾指出四个“还不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

以上分观点实际上就是主体部分的提纲,分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用序码带观点的论点段的形式标明,眉目十分清楚。同时,四个观点都是紧紧围绕发挥山区优势的治穷致富的中心进行概括的,具体、明确;又都是两个谓宾句式组成的复句,前一个分句说明做法,后一个分句说明目的,句式整齐。而每个层次在提出观点之后,都把做法放到首要位置来叙述,这些“做法”又都有山区的特点。如第一个层次重点谈“三个转变”,都在“发展山区优势”上做文章。第二个层次主要谈了四个“利用”,也是立足于山区资源丰富而言的。第三、四个层次则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过去山区经济不能搞活的原因,说明了人才对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通观全篇,既有一般总结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个性,因而颇具特色。各个小观点具体明确,相对独立,又紧扣主题,构成众星拱月之势。因而,这篇总结材料受到了人们的称道,被选人湖南师范大学编辑的《写作文选》一书中。

(3)材料支撑

根据辩证惟物主义的观点,作品的主题是在各种事实材料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事实材料决定作品主题,主题是事实材料的理性化。反过来,主题确定之后,它又决定着事实材料的选择运用,事实材料选择运用得是否得当,对主题的表达具有直接的影响。主题、观点确定得再好,如果选择运用的事实材料不过硬,不典型,也是站立不起来的。因此,只有精心选择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才能有力地支撑起作品主题来。

有的作品主题的内涵比较单一,只需一两个过硬的典型事例便能支撑起来。有的作品主题内涵则比较丰富,包含的内容较多,这就需要运用较多的典型材料。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包含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敌人、对待朝鲜人民和对待自己的三种不同态度,作品中便精选了三个典型事例,从而揭示了“最可爱的人”的本质特征。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爸爸陶铸》,主题是歌颂陶铸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真理、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的,作者便选择运用了从林彪、“四人帮”对陶铸同志的迫害,到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后给陶铸同志平反昭雪这一段典型历史中的五个主要事件:父亲囚居的生活情况和他意志坚定、信仰不变的表现;父亲被诬之后的悲愤心情和他不惧牺牲、誓为真理斗争到底的决心;父亲身患重病、被迫离京的经过和他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父亲逝世后冤案获得昭雪和自己怀念父亲的悲痛心情。这五个方面的事实材料很典型,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产生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运用事实材料支持作品主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紧密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再生动感人,与主题不合,也要忍痛割舍。这是选用材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是选用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要用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又能集中地表现作品主题的材料。

三是选用的材料要真实。纪实性作品中选用的材料,要实有其人其事,具有客观真实性;文学艺术作品中选用的材料,也要有实际生活根据,符合生活的真实。那种脱离客观实际,脱离生活真实的材料,对作品主题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四是要选用新鲜的材料。清代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转之他物,尤加倍焉。”(《闲情偶寄》)新鲜的主题,加之新鲜的材料,作品才能新意盎然,这就要善于发现,敏锐地捕捉到新生事物;要善于开拓新领域,写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到的人和事;要善于多角度选材用材,避免与同类材料的雷同。

(4)恰用章、句、字

遣词造句,结构文章,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必须认真学习,恰当运用。

所谓章法,即篇章结构的方法、规则,要解决的是事实材料的安排,各段落与主题、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句法、字法,即遣词造句的方法技巧,是用来定弦、定调,以表现一定的口吻、色彩和文气的。

章法、句法、字法,在作品中都是无声的语言,它用自己在全篇中的位置、相互关系、自身结构和感情色彩等,发表无声的意见,体现一定的思想观点。因此,作品主题最终要靠章、句、字来实现。讲究章法、句法、字法,理应是主题表达的一个极为具体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

我国古代的史笔,或曰“春秋笔法”,就很讲究章法、句法、字法。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司马迁:《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春秋左传杜氏序》),含有微言大义。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寓言于事,见解多融于事实之中。例如《春秋》记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这寥寥六个字,字字意味深长。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古文观止》上),是讥贬共叔段自以为君主,不以弟事庄公,这是对“三纲五常”的封建规范的悖逆。而之所以称庄公为“郑伯”,意在“讥失教也”(同上),因为郑庄公对弟有“失教”之过。本来共叔段“出奔共”(同上),跑掉了,没有被消灭,但这里缄口不言此事,为啥?“难之也”(同上),带有责难郑伯的意思,也就是在于揭露他对其弟蓄意谋害的阴险面目,责难他的不义。像这样“以一字为褒贬”的严谨态度,很值得我们表达主题时行文用语借鉴。

现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已不明确地点明其主题思想,而是巧妙地运用章法、句法、字法,使其自然而然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深入研究过西方记者和他们的新闻报道的胡乔木同志,曾讲到过他在这方面的独特发现。他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写道:“你找每天英美通讯社记者的报道来看吧,他们从来不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看来他们简直是些透明体,只知道报道外界的发展,但是他们实在都是些很厉害的宣传部长,他们只用他们的描写方法、排列方法乃至特殊的(表面上却不一定是激烈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来作战的。他们的厉害就在当他们偏袒一方面攻击另一方面的时候,他们的面貌却是又‘公正’、又‘冷静’。”西方记者的这种宣传艺术、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光写新闻报道,写其他体裁的作品,也要讲究巧妙运用章法、句法、字法来表达主题思想。懂得了这个道理,再掌握好运用章法、句法、字法的技巧,无论是直接地点明主题,还是隐晦地自然流露主题,都能得到实现。

四、文理清楚,结构完整

1.文章结构的作用

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这种组织构造,因文体不同而各异。应用文的结构,是与实用性与多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文章的篇章结构,不仅要研究篇章结构的各种形式和其自身的内容,而且应该研究如何安排好一篇文章的结构。换句话说,不仅要进行静态的研究,而且要进行动态的研究。这种动静结合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写作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谋篇之大端,是“总文理”。总,有总括、总结之意,就是对文章的内容情由、内在因果,要有一个本质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谋篇的一个规律。很显然,一篇文章,如果文理还没有搞清楚,篇章段落是决然摘不好的。只有“总文理”搞好了,才能顺利地进行“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等环节的工作。到清代,这种关于篇章布局与练辞的功夫与技巧,被统称之为辞章,并与义理、考据结合,成为清代学者作学问、写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结构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是文章的“间架”

有了主题,有了材料,还不等于就有了文章,更不等于一定能把文章写好。这只解决了内容问题,尚未解决形式问题。形式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结构。

观点和材料一古脑儿堆在那里,不叫文章。而且得分个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这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说: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

这里对“附辞会义”,即将辞藻意思组成文章作了明确的解释。就是在总体上把文理安排好,统领首尾,决定繁简弃取,考虑各部分的分合接榫,造成完整的篇章,使得内容虽多却不零乱。就像盖房子先打基础搭屋架、衣服裁好了缝起来一样。“结构”,就是以盖房子的间架结构比喻文章的组织安排。盖房要有间架:哪里作厅作堂,哪里立柱安梁,哪里开窗留门。文章也要有间架,就是分几部分,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哪些先写哪些后写,怎么转接怎么呼应,怎么点题怎么收放。这样,材料才能表现主题。

(2)结构需精心设计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精心设计,安排就的,并不因为事物本身有规律,文章就能自然而有条理。盖房要先有蓝图设计,做文章要布局谋篇。盖房子的间架,要考虑盖什么房子,要什么材料。文章的结构受主题和材料的制约,要考虑的因素是:有利于表现主题;能发挥主要的突出的材料的作用;符合文体的特点,机关应用文体要注意单线化和定型化;还要能吸引读者,增加町读性。

(3)结构是思想的体现

文章反映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认识有过程,思想发展有脉络,这就是思路。文章的结构,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展开主题和材料的。所以,结构是思路的体现。思路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思维的顺序,想问题时思想的路子。思路顺,才能做到结构好。思路怎样才算顺?就是要符合逻辑,,如果思维不合逻辑,思路就理不清楚;思想杂乱无章,自然写不出通顺的文章。所以编撰文章,首先有逻辑思维训练,先把思路理顺、想好、想通,然后才能发布为文。

思路顺表现在结构上,有怎样的要求呢?

①要顺畅自然

先后、分总的安排,顺理成章,步步落实;分合有道理,接转很自然。没有当先反后、跳跃不连、枝节横生的情况,没有别别扭扭、磕磕绊绊之感。

②要严密无间

各部分都必不可少,相互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密不可分。没有自相矛盾、纰漏时出的毛病。

③要完整统一

通篇是一个完善统一的整体,犹如“常山之蛇”,首尾一贯,匀称合宜。击头而尾应,击尾而头应;不能有支离破碎、格调不一、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总之,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2.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

(1)文章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事理的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这是文章结构的客观依据。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客观事物总是有其内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因此写文章就要依据这种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来安排结构。如记叙文的结构,要反映事件及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反映出事件及矛盾冲突的阶段性以及各个阶段的联系。论说文的结构就要反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等等。所以,文章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事理的客观规律和内部联系,就要求在动笔之前对客观事物下一番分析、研究、综合的功夫,努力做到对事物、事理有着比较透彻的认识,这样思路才会清晰,文章结构才会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