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章结构要服从于表达主旨的需要,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重要原则。
文章主旨是“谋篇之主脑”,刘熙载说:“文固要句句字字受命于主脑”(《艺概·文概》)。因此,考虑文章结构的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主次和详略等,都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例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全文四十五个自然段。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1~2自然段)论述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引论部分,略写;第二、三层次(3~19自然段)是中心论点的论据,也是必须反对党八股的理由,即揭露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声讨党八股种种罪状,这两个层次是对问题的分析,是本论部分,详写;第四个层次(20~45自然段)深入论述要克服党八股,建立马列主义新文风,必须坚持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向,提出希望并以此收束全文。这是属于解决问题的结论部分,详写。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安排段落层次,论述透彻,结构有序,主次分明。
(3)文章结构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结构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从而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同一文体的文章,之所以被划人相同的类型,是因为它们在反映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和联系上有着共同的文体特点。共同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类文体的基本结构方式。例如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一般都棚据展开事件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谋篇布局;文章结构章节层次的划分,要正确反映矛盾发展的阶段、时间地点的转换、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沦说文以议论说理的力‘式反映生活,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安排文章结构。可见,体裁不同,文章结构方式也会各异。所以安排文章结构要注意适应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
(4)文章结构要讲究变化创新。
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的,反映这些内容的作者的思路和创造力也是多种多样、互不苟同的。因此,文章的结构形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而要勇于变化、敢于创新,争取做到新颖精巧。
3.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
(1)完整性
既然结构的目的和任务是将材料、观点等组织、构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对文章结构的第一个要求自然就是完整性。
怎样理解结构的完整性要求呢?
首先,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文章中的各个局部是适应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巧妙得体的外部组合,共同表达着一个主题,体现着作者完整的思路。如果局部各自孤立,不能为整体结构的完美和谐效力,它们本身再好,也毫无意义。
其次,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文章结构是由许多必要的环节(如记叙文中发展过程的各阶段,议论文中逻辑推演的各层次,抒情文中感情脉络的起伏变化,说明文中对象特征的方方面面等)组成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整体结构松动。习作中常见的毛病便是有意无意地丢掉了互相关联的部分或环节:前头有交代或暗示,后面却无照应或说明,或者描绘了远处,而不再写近处;已经作了总述,接着却不进行分述,分述时说了“首先……”,又忘了说“其次……”;有了起,却没有承和转,宕出去的,不懂得收回来;说明了这一点,不去说明不可遗漏的另一点;等等,——凡此种种都会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结构上的残缺,不仅影响内容的表达,而且使结构本身显得不协调、不完满。
第三,各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和文章含量的大小,各部分应有一定的量的比例,如首、身、尾相比,身要占较大篇幅。因此,行文中要尽力做到详略得当,轻重合理,疏密有致,首尾相应,使文章结构表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所谓剪裁不当——或平均使用力量、主次不分,或某一部分恶性膨胀,头重脚轻、尾大不掉,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部分与部分间的合适比例。
(2)连贯性
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要由其连贯性来保证。
所谓连贯性,是指组成文章的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的衔接与合理的过渡。
文脉,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态;思路不清,文脉必紊,结构必不连贯。文章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意念多么曲折,其脉络必须一以贯之,文章的起、承、转、合都要围绕它进行,决不允许中途断裂,或发生不必要的阻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北国之秋、故都之秋的赞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则以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为论述的经线。没有脉络的文章,其各个部分就成了“断线的珠子”,散漫而不连贯,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章法,不是文似连而意已断,便是意缠绵而文相隔,或者是一层意思尚未说透,又跳到另一层意思上去,无目的地旁出斜逸。
(3)严密性
文脉贯通,说的是上下文连贯自然,全篇具有统一性。结构的严密性,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得出现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现象。
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属于结构中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往往表现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议论文中,各个段落之间或步步深入,或条分项列,或正反相衬,都包含着逻辑上的因果必然性。就是记叙文和叙事性文学作品的结构也需要反映事物的因果联系,叙述某一过程,前事应该必然引起后事,后事也应该必须上承前事。《祝福》的开端是祥林嫂死去第一个丈夫后,因为反抗婆婆出卖她而逃到鲁家做工,这是前因,后来,她婆婆串通族人将她劫走,这是后果;一进鲁家时鲁四老爷便流露出对她寡妇身份的忌讳,这又是前因,她二进鲁家做工时,因是再嫁再寡,受到鲁四老爷一家的歧视,这又是后果。尽管作者没有按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叙述,却明确表现出其中的因果联系,所以小说整个情节的安排是有严密逻辑性的,尽管这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形态的逻辑。如果在写作中忽视事物的因果联系,倒因为果,或者制造虚假的因果,就将使结构失掉严密性。
文章的各个部分要互相扶持、协助,而不能互相拆台、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在记叙性文章中,这一点表现为情节及细节的安排要合情合理。在议论性文章中,前后提法的一致,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结构严密性的主要体现。撰写长文章往往要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小观点,它们共同阐述全文总观点即中心论点,因而彼此应密切配合,而决不能相互矛盾。
结构的严密性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它作为文章的“神”可以把形似散漫的结构凝聚在一起,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鲁迅的杂文《魏晋风度及文童与药及酒之关系》,从标题看涉及四个问题(有几个看来是互不相干的),作者一路讲去,由此及彼,再及其他,似乎很零散,却紧紧扣住了“社会对文章的影响”这个中心,表现出深刻的内在联系,这正是所谓“形散而神聚”的结构特点。有许多杂文的做法就是这样,表面看东拉西扯,实则个个牵连,有些散文的结构也带有这个特点。可见,判断文章结构严密与否,不能只看其外部形态。
(4)灵活性
文章结构还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切忌呆滞、死板,就是说要具有灵活性。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框架或基本结构形态,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结构文章的创造力的教条。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文章,其结构也会因写作主体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鲁迅的《一件小事》和郁达夫的《薄奠》都是采用小说形式写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两篇的结构却迥然有别,前者只截取了人力车夹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镜头,后者却以片断联缀的方式概括出车夫的一生。为了加强结构的表现力,两篇都运用了对比,前者是“我”跟车夫形成反衬,后者是“我”跟车夫互相映托;两篇都杂入主观抒情的非情节因素,前者以议论始以议论终,后者偏重抒情,并且是糅进叙述之中进行的。
4.文章的层次和段落
(1)文章的层次
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有一定次序和步骤的,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要有一个总的设想。通常,我们就把这种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的步骤,叫做层次。层次又可称为“意义段”、“逻辑段”或“部分”、“大段”等。这里所讨论的层次,是指仅次于篇的结构单位。实际上在这种最大的层次之下,可能还有若干不同等级的小层次。
层次是表示意义的结构单位。作者在行文中一般不标明它的起讫,须由读者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来划分。在一般情况下,层次大于段落(即所谓“自然段”)。文章的一个层次可包含几个段落。有时,层次等于段落。在少数情况下,层次又可能小于段落,如有的短文只有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还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安排层次要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必须先有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思路。写文章层次混乱,互相重复,位置颠倒,其根源主要在于思路不通。此外,也和作者不了解各种文体安排层次的一般特点和要求有关,这一点下面将要具体谈到。
(2)文章的段落
我们这里所说的段落,指的是“自然段”。自然段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讫、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
设置自然段,既是为了表示相对完整、单一的意义,也是为了使文章的层次结构在读者视觉上形成更加明晰、醒目的印象。把一个内涵较为复杂的层次分成几个段落来写,就能更清楚地表示其中的承接。转折、强调、补充等多种关系。相反,若是不分段落地写成一片,则势必给阅读造成困难。中国古代的文章一般是不分段的,如果不是训练有素的人阅读时就很难把握好作者的思路。
设段要注意如下几点:
保持段意的单一性。一个段落一般只须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中的每句话都要为传达这个中心意思(即段旨)服务。若将几层意思硬塞进一个段落,就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而使这样的段落失去独立存在的必要。有时,一个段落可包括若干关系密切的意思,它们共同说明单一的段旨,这样的段落,仍应看作单义段。
还有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其内容关涉前后两段,这种兼义段可算作是一种例外。即使这样,多数过渡段仍以表达一层意思为主,或侧重总结上文,或侧重开启下文。
内容要完整。要保持段意的单一性,就必须使一段的内容得到完整的表现,就是说要将中心意思说透彻。若段内应有的意思还没说完却扯到其他方面去了,或者把别的段落的意思又拉到这段来说,就会出现缺漏重复,造成段落内容的不完整。
长短适度。由于内容的多寡繁简,各段的篇幅自然也不必等齐划一,而是可长可短。但是,一般说来既要防止过长,也要防止过于零碎。过长,则内容繁杂,会使读者感到沉闷并难以抓住要点;过短,把段落分得七零八碎,则不便把一个意思表达清楚、完整,弄不好反而会使文章的层次模糊不清。有些特殊提行,如小说中的对话,一般可不作为分段看待,所以尽管显得“零碎”也是允许的。
5.文章的过渡和照应
(1)文章的过渡
过渡,是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常见的过渡形式或手段有三种:一是关联词语,如“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等,这类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二是过渡句,即起承前启后的过渡搭桥作用的句子,一般放在前一段之后或后一段之前。三是过渡段,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只是它自身还包含一些较为具体的内容(如概括上文的意思、提示下文的内容等),一般放在两个段落或两个层次之间。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独立成段的话,那么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
运用过渡手段,会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
第一,文章内容转换时,一般要运用过渡手段。
在记叙文和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当时空转移、事件改变时,过渡常常成为这种转变的一种提示或标志。如《藤野先生》开头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的观感,下面则写他去仙台学医的情况,这时便用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来表示空间的改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样就使上下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