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赞美听众,求得共鸣和好感
听众发现演讲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演讲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而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地赞美听众,用中情中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重又对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
典型示范:一次李燕杰到某医学院演讲,上台后他环视了一下台下,发现角落里有个穿白大褂的老大夫,正戴着花镜在看书。看起来老大夫对演讲不怎么感兴趣。李燕杰想,他不是一位忠实听众,很可能是一位出色的大夫。于是李燕杰诗兴大发,从赞扬白衣战士谈起:“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白衣战士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他们那人格的美,心灵的美,还有那圣洁的美,给我以生活的信心,增添我前进的力量。”这段歌颂医生的开场白,引起老大夫极大兴趣,他合上书,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演讲者。这时李燕杰便将医生治病与救国救民的道理联系起来,这样的演讲议题符合听众口味,避免了空洞说教。面对对自己的演讲报以漠视态度的医学院的听众,演讲家李燕杰采用了即兴赋诗的方式开头,在诗中对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给予了真诚而崇高的歌颂。这自然会激发起医护工作者们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对演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冷场的险状也就不存在了。
(3)让听众和自己一起思考,调动听众参与的热情
演讲实际上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演讲者以自己的讲辞和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听众,反过来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因此,演讲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典型示范:某中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演讲报告会。当演讲者讲到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一二·九”光荣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内容时,少数学生竟交头接耳地说笑起来。演讲者为了避免事态的扩大,迅速发问:“讲到这里,我要向台下现在仍在说说笑笑的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发扬‘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呢……”
这样一问,不仅有针对性地启发了听众的反思,起到了静场作用,而且又自然地续接下去,推动了演讲的顺利进行。神圣和有价值的东西有时候反而会遭到某些人的嘲笑,本例中的演讲者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为了避免少数人的骚动引发全场的混乱,演讲者适时而又巧妙地向几个说笑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迫使他们从私下的说笑中跳回到演讲的现场,既使全场听众产生了对于现实的反思,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冷场局面。
(4)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
在演讲中制造悬念,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演讲内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有效地传达。因此,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
典型示范之一普列汉诺夫有一次在日内瓦做关于《无产阶级与农民》的演讲,当时会场乱哄哄的,几乎使演讲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时,普列汉诺夫双手交叉在胸前,目光嘲笑地扫视着会场。当台下逐渐平静了些,他大声说:“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他停顿了一下,大家以为他会说,带着炸弹、武器、棍棒,然而他说出的话却出人意料),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此语一出,整个会场笑声一片,甚至连一些反对者也笑了起来。这时,普列汉诺夫抓住时机,话头一转,将演讲引入了正题。典型示范之二:复旦大学的杨高潮同学在一次以“青年与祖国”为题的演讲比赛中被排在后面演讲。在他之前,因种种原因,会场中始终一片嘈杂声,几乎无法平息喧闹的局面。轮到他上场时,情况仍然如此。针对这种局面,他调整了一个原来开场白的讲法。他上台后,扫视全场,静观片刻后说道:
“同学们:关于青年与祖国的关系,人人皆知。但是,我想提个问题:(停顿一下,让听众有思想准备)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青年对于祖国的关系?(眼睛在听众中搜寻,场面顿时静了下来,片刻之后接着说)可能有人会说是‘希望’。(话刚一出口,坐在前排的好几位同学当即指出:不对!希望是两个字,你不是说用一个字吗?此驳问正中圈套,于是他紧接着听众的话说)你们说得不错,‘希望’这意思是对的,可惜用了两个字。我可以用‘根’这个字来表示,青年是祖国的根!”
如此施法之后,场景完全改观,该同学乘机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安静场面维持到演讲结束。这是两个在演讲中适时制造悬念以打破冷场的典型例子。在例一中,普列汉诺夫面对反对者的干扰和乱哄哄的会场,适时地抛出一个悬念,等到听众都竖起耳朵之后,才给出了十分幽默的下文,使得整个会场都被他的风趣感染,从而为他展开正题创造了良好的会场气氛。在例二中,演讲者巧设圈套,要求用一个字概括“青年对于祖国的关系”,可自己又偏偏用两个字作答,结果引发了悬念。因为这个悬念,听众对演讲者给出的真正答案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无形中被再度集中起来了。
2.怎样在演讲中巧打圆场
水平再高的演讲者也无法保证自己在演讲中不发生口误,而在发生口误的情况下善于巧妙地遮掩或纠正错误则正是演讲者水平高的表现。对于真正高水平的演讲者而言,出现口误往往并不是多么严重的坏事,他们高超的“打圆场”技巧常常会把错误加以转化,使演讲更起伏、更精彩。演讲者打圆场的基本技巧有:一、对于不易遮掩或转化的口误,演讲者应当有勇气把正确的讲法重讲一遍;二、如果把意思讲反了,则可进行自我批驳,进而提出正面论点;三、将错就错,以人们可以接受的“歪解”来纠正失误。
(1)把错误放置不理,按照正确的讲法再讲一遍
在演讲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口误,而这类口误又很难采用某种技巧来加以转化。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切忌破罐破摔,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强挺下去,这样反而会给听众留下水平拙劣而又知错不改的印象。演讲者应当鼓起勇气,把错误的讲法置之不理,以真诚的态度按照正确的讲法再讲一遍。这样做虽然显得有些重复累赘,但纠正了错误是最首要的,而且只要态度诚恳、认真,还是能够得到听众的理解甚至鼓励的。
典型示范:某军校女学员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这样结尾:“总之,我们全队男同胞个个奋勇争先,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中‘女丈夫’!”话音未落,她就意识到口误了,怎么办?她没有将错就错,而是认认真真地把结尾重新讲了一遍,会场立刻掌声四起,既为她的精彩演讲,也为她勇于改正错误、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喝彩、鼓掌。在上面这例演讲中,演讲者的总体表现很不错,可是偏偏在结尾时犯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错误,如果她就此下台,恐怕只会赢得一场哄笑。好在这位演讲者采取了主动纠正错误的策略,态度真诚地把正确的说法重复了一遍,终于赢得了听众的理解与好评。
(2)把意思讲反了,可进行自我批驳,从反面证明自己的观点演讲者在演讲中不慎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讲反了,或是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切忌将错就错以至于下文无法继续,而应当迅速调整立场,把错误的意思当作靶子加以批驳,把它作为反面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样做不仅弥补了错误,还临时为论点添加了一个证据,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典型示范:有位演讲者在“献给母亲的爱”演讲比赛中,有这样一段讲辞:“我的这片深情,是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的。”他在演讲时却说成“我的这片深情,是献给我母亲的”。如果将错就错,接着讲下去,与下面的内容就无法衔接了。这时,他不慌不忙,用加重的语气说道:“朋友们,您们说我这样做,对吗?呵!我是多么的自私啊!”接下来,他又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为什么要把这片深情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不仅弥补了错误,而且还丰富了演讲内容。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演讲者没有将错就错地把出现偏差的表达继续下去,而是把这句话作为反面论题提了出来,列举事实加以批驳,不但巧妙地打了圆场,使演讲过程未受到影响,而且加强了对观点的论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将错就错,以歪解来纠正失误
在演讲中,将错就错,巧妙地运用歪解来化解所出现的失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打圆场方法。对于演讲者来说,这种方法可以使错误转化为笑料,既不影响演讲的进行,又活跃了现场气氛;对于听众来说,每个人都清楚人犯错误在所难免,因此只要演讲者的“歪解”巧妙机智、合情合理,那么也都会给予包容和理解的。事实上,演讲中的“歪解”并不“歪”,它常常表现了一个演讲者知识积累的多寡与应变能力的高低。
典型示范: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听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声中的听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马季不愧是艺术大师,自己演出精彩不算,还能够顺便帮别人打一打圆场。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他巧妙地抓住一位演员把黄石市降了一级这样一个错误,将错就错,自己杜撰了一个“黄石省”,又升了一级,结果两两扯平。这样机智的“歪解”不但为演出打了圆场,而且为自己的表演增添了一个笑料。
3.怎样应对现场中诘难
在演讲中受到听众的诘难是常有的事,演讲者对此不必有太多的忧虑,要在演讲之前和演讲的行进过程中随时做好应付诘难的心理准备。诘难应付得巧妙有力,不但不会影响演讲的进程,反而会增加演讲的精彩度。演讲者应付诘难的基本立足点是:尽量不与诘问者发生正面的冲撞,尽量从侧面或外围来巧妙地应对。具体技巧有:一、不与诘问者正面辩解,巧妙地加以淡化或搪塞;二、巧妙转换,使对方的攻击成为对我方有利的佐证;三、假装不懂对方的本意,故意朝无损于己的方向曲解;四、针锋相对,直接指出对方的谬误,坚决有力地予以反击。
(1)避其锋芒,不与之正面辩解,淡化之,搪塞之在演讲中,演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尖锐的诘责。演讲者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对其做出正面的回答。此时,演讲者可以采用避其锋芒的策略,不进行正面的辩解,而是把诘难加以引申或转化,从而淡化和搪塞听众尖锐的问题,使演讲得以继续进行。
典型示范之一:泰国总理克立是在医院里会见周总理的。他向周总理问了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毛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现在人们不戴像章了。为什么您还戴?您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又换成了毛主席像章?”周总理用机智而巧妙的办法借题发挥拒绝正面回答克立的问题:“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感兴趣。我知道你想要我这枚像章,送给你了。”周总理那过人的机智和巧妙的礼貌答话,不能不令人叹服。
典型示范之二:约翰·梅杰1990年11月18日成为英国的新首相。他最大的特点是平易近人、广开言路、遇事镇定自若,这些后来被人们誉为“梅杰风格”。早在1979年梅杰在牛津哈丁顿选区时,他首先当选议会下院议员,在竞选中有一位农场主当面批评他对农业知之甚少。而对窘境,梅杰并不生气,大声对选民讲话:“这位先生说得好,我不知道牛头,也不知道牛尾;不过您投我的票,我将在24小时内成为一个养牛专家。”幽默的语言使他摆脱了窘境,赢得了选民的称赞。例一是周恩来在外交生涯中巧妙应付诘难的一个著名事例。面对外国领导人所提出的关于“为人民服务”像章的问题,周恩来出于对“文革”成败等政治敏感问题的回避,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是巧妙地推断出对方对像章很感兴趣这样一个结论,并要主动送给他,不但应付了诘难,还向对方表示了友好。在例二中,面对农场主说他不懂农业的诘责,梅杰同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自己成为养牛专家作保证拉起了选票,在博取听众们一笑中化解了诘责。
(2)采用低姿态,巧妙转换,使对方的攻击成为对我方的一种有利的佐证在有些时候,对方故意用诘难来揭演讲者的短,用以达到羞辱的目的。但是,往往对方所认为的短处,在演讲者本人看来却又未必不是一种优势。因此,演讲者在受到这类诘难时,可以故意降低姿态,巧妙转化,使对方对自己弱点的攻击成为我方优势的一种有利的佐证。这样的应付看似保守,实际上却令诘难者偷鸡不成倒蚀把米,是一种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