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87

第87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27)

因此,演说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洁、明快,不能像一些翻译的书籍,通篇是“欧化”的“汉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精。”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说者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要想掌握演说的艺术,关键是注意语言的运用。当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不喜欢听那些长篇大论,而更欣赏简洁、明快的演说。

许多演说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篇章。如,美国总统林肯在葛提斯堡国家阵亡烈士墓园落成仪式中发表了一篇著名只有10句话,仅花了两分钟。另一位享有盛名的演说家爱德华作了长达两小时的演说,但是,却早已被人们所遗忘,而林肯那铿锵有力的两分钟演说,则难以为后人忘怀,成为被大家称颂的文献。林肯演说成功的原因之二,就在于他演说的语言简洁明快,抓住了演说的中心,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了深刻的内涵。

据说,林肯发表这篇演说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负责葛提斯堡公墓的委员会决定举行一个正式的献词仪式,大家公推著名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做献辞演说。委员会直到离演说当天只剩有两个多星期,才给林肯发了邀请信,让他在指定的发言人演说之后,适当地讲几句话。林肯接到邀请信后,立即着手准备。在这以后的两星期时间里,他一有时间就思索自己的演说稿。在正式演说前的一个星期天,他对别人说:“确切地说,这个演说还没有写完稿已经改过两三遍了,但在我没有感到满意以前,不得不断增加养料。”在献辞仪式举行的前夜,林肯到达了葛提斯堡。在当晚的整个后半夜,林肯都在推敲他这“几句话”。所以,从林肯的演说辞中可以看出,林肯运用了强有力的逻辑力量,把演说的中心思想贯穿于始终。同时,内容集中,文辞朴实精辟,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成分。正如葛提斯堡献辞仪式举行之后,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给林肯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花了两个小时才刚接触到主题,您几句千方百计就表达到了……”。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语言在演说中运用十分重要。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则是心灵的阳光。好的演说、言谈,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优美的演说点燃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之火,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让先进者更策马飞奔。许多演说大师在演说时,论点鲜明,褒贬适度,发人深思,妙语生花,使人们如亲临赛场,情感与之同步激荡。演说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

当然,这种高超的语言技艺和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需要积累,需要勤奋。古人说功到自然成,我想只要肯钻研、投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说家。你瞧!林肯对自己两分钟的演说稿整整思索了两个星期,修改了三篇还不满意,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句子和用词都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大概就是林肯演说成功的秘诀。

9.真情实感的演讲词更感人

真情实感是联系演说家和听众心灵的纽带,如果演说家把自己丰富而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那么听众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在演说中人们为了生动、具体、形象,以便更好地传递感情和阐发道理,往往借助于自然景物、实物,寓情于景、寓理于事,以激起对方共鸣,增强表达效果。例如,贺龙同志上党课的故事就是这样。1940年7月,贺龙同志在晋绥军区的党员训练班讲党课,讲课之前,指导员带人抬来一张旧木桌,一条木板凳子,桌子上放了两个粗瓷大碗和一双布鞋。这三样东西,一下子吸引住了学员,大家不明白要干什么。贺龙同志笑眯眯地说:“我来讲第一课,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喽!”然后他端一个大碗问学员,里面的小米是做啥子用的,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是做饭的。又问哪来的,大家回答老百姓种的。贺龙总由此生发开,讲吃小米容易,种小米难;又讲老百姓吃墨石,让部队吃小米;讲军民关系,讲群众路线;又批评了有的同志违反群众纪律的事,讲得大家心服口服,大家明白了搞不好群众关系就会挨饿,打败仗的道理。贺龙同志又拿起布鞋,让一位战士讲讲布鞋。战士语塞,觉得没什么好讲的。贺老总又启发别的战士讲,指出每双布鞋都含着群众的血汗,群众没衣穿而给战士做军鞋,这是因为什么,引导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一认识。最后贺龙同志拿起另一个大碗,里面盛满了水,还有一条鱼。贺龙把鱼从碗里捞出来,不一会,鱼不动了。贺龙乘机问,鱼为什么不动了,回答是离开了水。贺龙同志总结道,军队和群众,是鱼与水的关系,鱼离开水,军队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根据地的存在,人民军队的壮大,都是因为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拥护的结果。贺龙同志的课讲得具有真情实感,它不仅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而且把一个严肃的课题讲得浅显形象,通俗易懂。如果贺龙同志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没有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之心,不考虑学员的文化程度、理论水平、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讲出这些道理,就不可能对党的群众路线做如此深刻的阐述。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演说中,惟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一位小说家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这如同英雄有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惟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一个演说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真诚的品格。1858年他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演说者的座右铭。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才能取信于你的宣传对象,使他们接受你的思想观点。一个演说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因为心弦是不会随随便便的让人拨动的。著名演说家李燕杰说:“在演说和一切艺术活动中,惟真情,才能够使人怒;惟真情,才能使人怜;惟真情,才能使听众信服。”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自己动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次演说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

演说者具有真情实感必须能够平等待人,虚怀若谷,他的话语方能如滋润万物的甘露,点点滴人听众的心田。而盛气凌人、眼睛向上是“诚”的敌人,一个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以教育者姿态自居的人,是无法和听众交心,赢得听众的爱戴的。

有人说得好,演说者不是鼓击铜铃,而是鼓击人们的“心铃”,“心铃”是最精密的乐器。因此,演说家,应该用真挚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击响人们的“心铃”,刺激之、振奋之、感化之、慰藉之、激励之。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让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使黑白贬褒,泾渭分明。用自己的心去弹拨他人之心,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他人之灵魂,使听者闻其言,知其声,见其心。在《江城之夏》演说邀请赛中获优等奖的青年张燕平,他的演说《陕北行》,情真意切,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他讲述了当年一些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不讲资格、论功劳,仍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劳动,过着布衣粗食的生活。他还把自己埋怨社会的不正确思想暴露于听众而前。演说者在此用了一位老人的话:“革命的事业是个大事,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照你这样想,像我们这些对革命有点功劳的人就该到北京,到省城去享受,那么,陕北谁来建设呢?如今党的政策变了,农村有希望了,咱们抡老掀还能抡它十来年哩。”演说者用自己的心讴歌了老一辈外表朴实无华,内涵却十分高尚的“黄土的性格”。使台上台下发生了强烈的共鸣。鲁迅说得很深刻:“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人和世界人;必须有真的声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这个真就是真实和笃诚。真情实感是演说成功的第一乐章。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曾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凝聚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交际者的妙诀,也是演说者和听众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达到高度一致,情绪上引起强烈共鸣的妙诀,那种把自己看做是凌驾他人之上的布道者,或自视为高人一等的儒士学者,开口就是“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我们应该”这类的命令式词句。或用满口堂而皇之的言辞掩饰自己的真情,听众的是绝对反感的。所以,当你发表演说时,不要忘记真情实感。

10.贴近生活的语言听众喜欢听

如果老是讲述一些刻板式的理论,说不定会令人生厌;而要是讲述一些普通人的事,就容易抓住听众。因为人们每天在家庭里、饭馆里、茶室、游戏场里,不知要说多少这样的闲话,这些闲谈中最显著的特点,却是某人怎样发财,某人怎样的倒霉,某夫人怎样的死盯住她的丈夫,以及某小姐近来和谁要好的一些街谈巷议,巧妙穿插这样一些足以使听众与你缩短距离。

讲人生题材,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使听众感兴趣,一定要讲一些关于人生的故事。不能老讲抽象的不切实际的事实,否则,会有人在座位上起来,甚至有的人做鬼脸,有的人掷东西“起哄”。如果演说人讲一篇有趣味的人生故事,他是不会失败的。那些人们爱读的杂志,故事大观等等,便是靠故事来吸引广大的读者群。

你必须牢记:人们不愿意接受教训式的演说。教训是没有一个人高兴听的,你必须要使你的听众们高兴,否则,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演说的,世上最大的趣事之一,便是高尚的美妙的闲谈,你应该讲述你相熟的人的故事给听众听,说明为什么某人成功而某人失败的原因,这是听众所乐意听的。有一个人讲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学时代的两位同学,一位十分的俭约,他买衬衫,从来不到同一家商店中去买,他用笔记录着在哪一家商店中所买的较为经洗耐穿,花了钱比较值得。他总是铢积寸累,十分俭省。他读的是文科,毕业那年,他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想像别的同学一样接受低微的职务而再慢慢上升。可是过了5年,举行校友联欢会时候,他依旧在记录他衬衫的表格,还在等候优越的位置,这样一年年的过去20年之后,他不再坚持他的高傲了,只好“屈尊”到基层去就卑微的职位了。另一位同学人缘极好,面孔和蔼可亲的样子,给人好感,他虽然具有着做大事的野心,但是,在他初出校门的时候,却到基层实干。但他并无怨言,一直留心着找机会,因为他有讨人喜欢的脾气,所以不久,就和一位极有政治背景的人做朋友。两人合股经商,包了不少的工程,后来被某个公司高薪聘去。现在,他是一位有着千万家财的富商。这个演说者所讲的故事,尽管粗枝大叶,但他引用了有趣味的人生故事,很难讲成功。演说家讲述内容丰富的人生故事,一定是动人的。卡耐基曾指出,演说的人,应该提出不多的几条大纲,最好还是讲述人们的奋斗史,讲他们怎样在斗争中获得了胜利的故事。西洋有一句成语,说是全世界只爱一位情人,其实,全世界所爱的只是一场恶斗而已,大家都想看那两位情敌不顾生命而去争夺一位美女。当看每一部电影演到那位英雄克服了一切的障碍,而且把爱人拥入在怀中时候,一般的观众,都戴帽穿衣而准备退场了。这基本成为一个公式,差不多每部小说都是按着这个路子而写的。使读者喜爱的那位英雄或是女英雄有着一场热烈的爱情故事而获得了成功。一个人在事业上努力的挣扎而获得成功的故事,这些是永远动人的。有人说,世上最好的故事题材,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真实经历,这句话很有意义,谁不曾有过奋斗和挣扎呢?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说中曾讲了个自己见到的真实故事。一天,在南洋的一个华侨富翁,到好友处作客,晚间因未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无法返回,当时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被巡捕查获,轻者罚款,重则坐牢。这位富商无奈,只好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陪伴自己回家,因巡捕不能过问日本妓女的客人。孙中山用这个故事为说明国家不强盛时,连走路都没有自由,地位还不如个妓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大家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听众听了这个故事反响非常强烈,从中悟到了国家贫弱,人民必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种通过所见所闻的故事讲述某种道理,比那种讲抽象道理更为人们接受。同样,鲁迅也善于讲故事激发听众的爱国心。

鲁迅讲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某些留学生对中国电影中屠杀中国人麻木不仁,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了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可爱的中国》中,也讲他见到轮船上没有钱买票的穷人被毒打激起了大家的义愤。相信你在读这段文字时,所得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外国有位记者说过,事情本身往往就能说明问题。演说中如能穿插故事,不仅可以说明某个道理,而且能够给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