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39

第39章 辩论讨论语言手册(10)

正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杨振宁博士最开始是搞实验物理研究的,但是他走到哪里,爆炸跟到哪里,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后来他选择了发挥个人专长搞了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他才成就了一代伟人,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得好,这正说明杨振宁博士的兴趣,在于后者而不在于前者嘛!?多数中学生他们填报的专业是听了父母之命,老师之言,本身就有改变的可能,为什么非要他们从一而终呢?

正方:大学生的能力哪里来啊?大学生的能力是大学给的,是国家给的,那么择业,不应该为国家考虑吗?我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大学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反方:让我们回到现实上来看看,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贵校《人才预测》一书告诉我们,我国目前有157个专业脱离社会需求,超供应人数达到十多万人,请问如果按照你们的标准的话,这十多万人岂不是要“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吗?

正方:这正是需要我们改变的啊!正因为许多人专长不对口,才需要我们改变专业、适应需要,才需要我们大学生发挥专长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按照你们的逻辑,寻找职业就跟着感觉走,那我们好多的教育经费岂不都付之东流了吗?

反方:不是跟着感觉走,是从实际出发。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口口声声说发挥专长,请问,社会不需要你发挥的时候,你怎么发挥啊?是你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适应你?(掌声)

正方:对方辩友还是一再地说个人个人,每个大学生有自己个人的因素,那不是跟着感觉走,又是什么呢?那只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最终只能是“无言的结局”啊!(掌声)

反方:到底是谁总在说个人专长啊!当社会需要你及时转向时,你说要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到底是谁损失大啊?

正方:对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社会需要和个人专长之间的关系,那么,好。我回答你,当社会需要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时,我们当然以社会需要为首要标准,因为如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当然保家卫国,全民皆兵。但是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社会需要和个人专长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当一个社会的社会需要和个人专长之间频繁发生矛盾时,这个社会还正常吗?

反方:对方同学已经同意以社会需要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其实已经站到了我方立场上,在此,我向对方同学表示感谢。

正方:对方辩友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的立场是社会需要呢?对方辩友一再口口声声地说,自己的首要标准是每个人的个人标准,爱干什么干什么。

反方:对啊,你们那个符合社会需要,不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可以选择的首要标准吗?

正方:我方刚才提到当社会需要压倒一切的时候,我想提醒您注意,这个时候不是择业。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而且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刚才我方二辩已经问你们了,我们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反对对方辩友自己把发挥特长作为自己择业的首要标准,但是请问对方辩友,还有那么多人,他们的专长与社会需要是脱节的。据《人才》杂志表明,30%的大学毕业生,因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就业。按你们的逻辑,这30%的同学何去何从啊!

正方:请对方注意,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专长啊!专长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培养起来。而且我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二辩提出的问题,你们始终没有回答。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培养专门的人才。为什么培养专门的人才呢?不就是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么?而且我请问对方辩友,有很多人才交流中心都悬挂这样的口号:以能择业,以能兴业,如果不以发挥专长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的话,为什么还要“以能择业”呢?

反方:大学生除了专长之外,还有素质。我请问对方同学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正方:专业对口,双向选择。我回答对方辩友。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既然我们国家的分配政策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那么什么叫各尽所能呢?怎样各尽所能?如果不以专长作为首要标准,何以各尽所能啊!?

反方:对方辩友在这里把能力和专长混为一谈啦。你们说,我们的改革方向,其实你们说错了,改革方向是让大学生到人才市场上自主择业。什么叫人才市场,什么叫自主择业呀?

正方:好。人才市场,什么是人才市场呢?有专长的人才能叫人才呀。

反方:噢,怪不得呢。原来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就要到人才市场的门口去站岗放哨,说,如果你不发挥个人专长,请勿入内啊。

正方:难道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认为我们发挥了个人专长社会就不会给我们提供职业了吗?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社会设置了那些职业是为了什么吗?刚才,在我们开幕式上,长虹集团的党委书记已经说了,他们长虹集团成功的基本原因就在于重视人才,重视使用人才,而且长虹600名职工当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他们是发挥了个人的专长,这又如何解释呢?

反方:人才难道仅仅是只有专长这一条路吗?我们的大学生,除了专长以外,绝不是一无所有。我请问对方同学,按照你们的观点的话,我们现在也不用搞双向选择了,按照专业,统分统配算了。

正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当你们到人才市场向用人单位去推荐自己的时候,首先说的是,我有你们单位适合的专长,还是说我有良好的愿望、很好的兴趣呢?

反方:那好,我们来看看人才市场,如果按对方辩友的一味发挥自己专长的话,我们把成绩单交上去算了,何必要面试口试,何必要双向选择呢?

正方:专长不是成绩单,专长是一个人在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优势能力。对方辩友连专长的含义都不知道,怎么能辩论呢!

反方:不知道的是对方辩友,专长就是专业所长嘛。对方辩友说大学教育是专门教育,错了,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啊!

正方: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我们大学教育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基础人才。什么叫应用性人才,就是具有专门能力的人才。而且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到了一些择业中心,你们对他们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既要收入高又要反映我的个人兴趣爱好,我又要满足社会需要。那么这时,我想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恐怕就要改成《再别工作》了: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什么都没有带走。(长时间热烈掌声)

反方:所以我们要首先适应社会嘛。让我们再来看看现实,根据北京团市委的调查,北京市高校有57.6%的大学生以丰厚的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你看,北京有57.6%的同学都不同意你们的那个所谓专长啊!

正方:在我们的赛场后面就写着“太阳最红,长虹最新”,那么我要请问对方辩友,这个长虹如果他能够最新的话,是因为他有美好的愿望,是因为他们里面的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还是由于他们拥有一批掌握着先进技术的人才、有专长的人才呢?

反方:我们所提出的首要标准,并不是放任自流,我方二辩早就阐述过了。对方同学,我想请问你们的是“一招鲜,吃遍天”这张旧船票,又如何能够登上大学生择业的客船呢?

正方:但是请对方注意,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择业问题,也就是我们讲到的是如何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根本区别点就是,他有个人专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反方:对方同学,对方三辩多次强调要有务实精神,我请问对方同学,当个人专长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的时候,您将何去何从呢?

正方: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过……(铃声、打断)

主席:正方时间已经到。

反方:对方辩友曾经说到,社会需要是南郭先生。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们看没看过今年5月18日的《北京青年报》呢?上面又出了一个南郭先生,叫李维(音)呀。

反方:按照对方同学的逻辑的话,其实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螃蟹,就得横着走啊。

反方:对方辩友无视我国高校首先专业设置与职业结构的矛盾,这里我不禁想起这么一句话:奇怪的是,有人为错误辩护用的力气远比捍卫正确时,要大得多呀!

反方:事实胜于雄辩,据《新华文摘》93年第八期报道,吉林大学53.9%的同学择业首先考虑收入丰厚,这难道就是你们倡导的结果吗?

反方:对方同学认准专长一家,说非他不嫁,我们非常钦佩你们这种执着精神,可是我要向对方同学说的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呀。

反方:知识分子、大学生选择一些收入丰厚的职业(铃声、打断),因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啊!

主席:对不起,反方发言时间也到。(长时间掌声)谢谢!反方南京大学队是采用模糊应对来摆脱对手的刁难呢?首先,当正方提出“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没有共性”这一问题时,南大队避而不答,并用了一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由巧妙应对过去。而正方继续纠住这个问题不放,再次肯定陈述“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共性”。反方这时则是循着对手的逻辑,反问正方“大学生择偶也应该有首要标准吗?”这个戏谑的问题。这就把正方的凌厉攻势化解了。

还有当正方问道“大学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时,反方干脆置之不理,转而依据正方吉林大学队《人才预测》一书所提供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和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模糊应对术为反方赢得了时间,在正方时间耗尽后,反方继续发问达六次之多。

在论辩过程中,当对论敌的某引进问题,我们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或不屑于回答时,我们有必要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加以回避,这就是闪避答问。

闪避答问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1)对于一些没有充分准备或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闪避答问来回避。比如,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论辩中,有这么一个回合:正方四辩:我们已经说过,艾滋病从医学来说可能是绝症。但以前很多绝症不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解决了吗?

反方四辩:一个老太太被车撞倒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正方二辩:那不是病啊!

反方二辩: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交通事故!

正方四辩:可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啊!

反方三辩:一个人得了病不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四辩: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也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反方一辩: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我们全场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掌声)在这一论辩回合中,正方连续提出了两个很有威慑力的问题。其一,能治好的绝症算不算社会问题?其二,作为现代文明社会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心脏病算不算社会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反方队员赛前没有研究透的问题,临时难以作出恰当的答辩,于是反方便采用闪避答问术,用“老太太撞倒”和“全场人打喷嚏”等巧妙地回避了对方的难题。

六、逻辑推理,归纳演绎

1.诡辩与反诡辩斗法

论辩法包括了很多辩论的方式。它原来是以强化弱的逻辑而出现的说服术。

黑格尔以前的论辩法,盛行“使虚伪变成真理”的诡辩术。

那一段时期,诡辩术可真是盛行不衰。譬如,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宗教家毕达哥拉斯,发明“毕氏定理”,对柏拉图影响颇大,曾经如是说:“时间是每一个瞬间的连续和延长而已,基于这个道理,飞驰的箭,应该是静止的。”

这种明知其非的诡辩学说,以那个时代的物理学,虽然知道这是诈欺奇诡的辩理,偏就找不出推翻此说的论据。因为,即使有人对这个诡论加以驳斥,势必遭到诡辩家的另一套理论给摧毁的。那个理论就是:“假设飞箭是在飞驰,世界上就没有一样物体是静止的。这个大地不也跟着地球不断地旋转吗?所以说,如要研究事物的本质,从瞬间来说,大地也好,岩石也好,山岭也好,跟飞箭一样,必须是恒保静止的。”

这种“似非而是”的理论,在现代生活中也隐然存在。一言以蔽之,它不是诡辩,还是物理学上的一种常识呢。连物理学最权威的理论相对论都证实了这个诡论的存在性。

对付上述诡论,一般人想到的驳词可能是这样的:

“地球上的万物,每天跟地球一起在旋转,飞箭岂能唯我独静?”

这句话必然恰中毕氏之怀,他会喊一声“好极!”毫不迟疑地答说:“如果飞箭朝着跟地球相反的旋转方向,以同样的旋转速度而飞,飞箭不就等于静止了吗?”这么一驳,你不是哑口无言,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使用这一招的人,总是胸有成竹地准备了一套说词,把对方搬出的正面说法,驳个体无完肤。算计得如此周全,虽然不至于摧垮对方,到底还得费一番工夫。对付这个异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以反对论对付反对论,也就是传统的正面攻击法。

你绝对不要仿效敌人的战术,那么做,你只有弃甲而逃,必败无疑。

诡辩术的陷阱就是要仿效它的战术,所以,只要自始至终,以正统的正面攻击,直攻不歇,那就奏凯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