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32

第32章 辩论讨论语言手册(3)

4.巧用智谋,胜券在握

辩论由于是一个复杂的技巧性的活动,因而就必然同人的智谋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辩论是既“斗勇”,又“斗智”。斗勇,是重在比谁的气势盛、意志坚定和信心十足;斗智,则重在比谁能出奇制胜,谁能攻其不备,谁能谋划周详:《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理论中的一部奇书。孙子用兵之道,就特别强调出其不意,兵不厌诈。辩论中同样也有一个如何用布阵的问题,十分讲究智谋在获胜中的关键作用。具体来说,智谋在辩论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出“奇”而攻其“不备”,即在应对准备中要设计出出人意料的东西,使对手在辩论中措手不及,从而陷入被动局面;二是要预先谋划周详,充分考虑到对手的水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现实条件,以求棋高一筹。辩论进行之前,任何以辩论双方水平的高低来猜度或预测辩论的结果,都只能是一种假设,不是恰当的和应有的制胜之策,假若以此来作为辩论准备时的一项考虑是十分危险的。即便辩论前知道对手的实力情况而总结出对手实力不强,也切不可掉以轻心。辩论赛中以弱胜强也非偶然之事,而辩论的临场发挥很重要。

如何保证己方在辩论中胜券在握,保证辩论时有最好的发挥,除了要在知识、思辩、语言、心理和场上人格的展示等方面猛下工夫之外,巧用智谋、谋略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道理。

“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总决赛中的那场,辩题是“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立论构思中,正方北大队完全抛开文化的纯粹性来作为立论的框架,而是把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把民族文化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进步作为民族文化展现其真正展现其真正民族特性,保持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的根本标准。这在现实中也是很容易站得住脚的。今天,正是因为我们从具体的中国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创造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才使中国文化活动在世界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可。从这一立论出发,正方在赛场上巧妙地躲过了对方所打出的一系列“炮弹”,如裹小脚的老太太、水烟袋等这种所谓的“国粹”不能列入世界文化大雅之堂等等问题。正方还进一步准备了一个出其不意的问题,“裹小脚的老太太、水烟袋是当前的民族文化,还是落后的社会文化?”这个问题模棱两可,对方很难回答。如果回答是当前的民族文化,正方就能说它是落后的社会文化,是过去封建社会愚昧和不文明的产物,对方同学死抱陈旧腐烂的旧东西,难道也要让中国人都做九十年代的“孔乙己”?如果反方选择了后者,回答是落后的社会文化,我们就说既然已成为过去,对方同学又怎么能硬要往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塞呢?难道崇尚三寸金莲的美或是水烟的烟味醇厚才算得上中国人吗?如果对方死缠不放,认为裹小脚和水烟袋曾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正方就进一步责问反方:儒家学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当年孟老夫子断言“男女授受不亲”,照对方同学看来,我们今天也需如此了。那么,满校园男女同学问轻松、自然的交往岂非在作践泱泱文明了?话说到这里,反方已然陷入被动,想要挣脱,瞬息之间已是很困难的了。可见,在辩论中最好的办法是以攻对攻,针尖对麦芒。但如何能攻在点子上,并且有话可说,又把话说得顺畅有力,机智风趣,是需要靠辩论双方场下与场上的智谋来完成的,辩论说到底,也是一种智谋的较量。

此外,如何具体根据对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以便扬长避短,随时掌握场上主动,也是辩论中巧用智谋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万家乐”总决赛中,正方北大队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代表队,一场“遭遇战”。反方中青院队也是一路过关斩将,由一支开始并不为人看好的队伍杀入决赛,气势正旺,实力不可小觑。赛前,北大队仔细观看了中青院队的辩论,认为该队最大缺点就是场上四名队员实力不均,为此而设计相应对策,在场上集中火力攻击该队实力最强的朱芸同学。只要她一开口,北大队就把话说重、说深、说死,力争先把对方主力的气势打掉,首先轰哑中青院队的这门“大炮”。其次,北大队又把辩题同对手的特点作了仔细分析。认为辩题的理论性强,这正好发挥我们北大队理论素养较高、理论知识面宽的特长,同对方论道,用理性与知识的“笼子”套住对方,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是轻松、活动、自然。

当然,在辩论中巧用智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必要的算计可以攻其不备,巧施奇兵。但如果处处想着算计对方,总想以出人意料的东西取胜也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造成弄巧成拙的结果。对于辩论的准备和场上的实战,都应以基本的辩论程式和艺术技巧的规范为基础,智谋应该是辩论这支矛的矛尖,要尽可能地使矛尖锐利,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但如果“矛”过于尖细,则很容易折断,也不能成为利器。因此,在辩论中首先应从大处着眼,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辅之以智谋,磨砺其锋芒,在不损害立论、不哗众取宠的条件下,力求出奇制胜,以便最有效地打击对方。

二、辩证思维,高瞻远瞩

1.辩证思维和辩证概念

辩证思维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对事物要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实,简言之,即看得具体。掌握辩证思维是运用高瞻远瞩战术进行辩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的思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总的看来,人类思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思维可称之为普通思维,高级阶段的思维可称之为辩证思维。普通思维是对外在相对不变状态下的事物的认识,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辩证思维是对变化发展着的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辩证法的反映。恩格斯说过:“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辩证思维的任务是为了把握客观辩证法。辩证思维要完成这个任务,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1)全面性

辩证思维在考察事物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还要看到事物的反面,不仅看事物的某些侧面,而且还看事物的各个方面,它是把事物作为由各个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来认识的。尤其重要的是,它总是力求找出决定事物本质和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矛盾,即找出事物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根本方面,把事物当成对立面的统一体来把握。

(2)灵活性

辩证思维在考察事物以及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时,不是把它们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它不仅考察事物的现状,而且考察事物的历史,还要想到事物的未来。辩证思维的这一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对每一种既定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就是说,辩证思维对任何一个已知的事物,都是把它们当作其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环节来考察。

(3)系统性

辩证思维在考察事物的时候,不是把事物看作孤立的、单独的,而是看作一个具有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有机整体或系统。它不仅考察事物外部的诸方面的相互联系,而且考察事物内部的诸因素的相互联系,还要考察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之,它把事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系统中来认识,可以说它是一种立体的思维。在辩证思维看来,任何事物如果脱离了它所处的系统和诸种因素间的条件联系,它的存在及其性质都是不可理解的。

(4)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范畴纳入认识论,同时也纳入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具体真理的思维。因而作为人和被认识事物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的实践,必须要制约着辩证思维的全过程,成为辩证思维的源泉、动力和真理性的标准。辩证思维在观察任何问题时都牢记实践的观点,把实践范畴作为思维运动的基石,用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任何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凡未经实践证实的东西,它决不轻信和盲从。这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的辩证思维以及一切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指出:马克思“在每一步的分析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进行检验”,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所谓“辩证思维”,不是真正的辩证思维。

在论辩中,我们需要运用具体辩证思维。这是因为,客观世界是非常丰富和具体的,每一具体的对象都包含着差别和矛盾。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取得论辩的胜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差别和矛盾。

2.最好与最坏的发散思维

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年轻时给贵族当过奴隶。有一次,他的主人设宴请客,客人都是当时希腊的哲学家。主人命令伊索备办酒肴,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于是伊索专门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准备了一席“舌头宴”。开席时,主人大吃一惊,问:“这是怎么回事?”伊索回答说:

“您吩咐我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难道不是最好的菜吗?”

客人们都被伊索说得频频点头,哈哈大笑起来。主人又吩咐伊索说:“那我明天要再办一次宴席,菜要最坏的。”到第二天开席上菜时,依然全是舌头。主人一见此状,便大发雷霆。伊索却镇定地回答道:

“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中而出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

主人被弄得无言以对。从一个方面去考察讨论,舌头是最好的,从另一方面去考察讨论,它又是最坏的,舌头是“好”与“坏”的统一体。伊索正是把握了“舌头”这一事物的矛盾属性进行辩论,因而征服了对手,并给了人们以深刻的理性思考。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具体辩证思维应当是一种多角度思维,也就是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

我们知道,事物往往是立体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正如苏东坡庐山诗中所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果我们采取单向的线性因果思维法,只从某一个点上去把握事物,总不免要失之偏颇,犯片面性的错误。因为只从某一点上来看事物,犹如“管中窥豹”,虽然“可见一斑”,但这一“斑”显然不是豹子的全貌,更说不上是豹子的实质。因而,我们要把握一个事物,就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辩论也是这样,同一个问题,你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说出一番道理,我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你的说法进行肯定和否定。在对一个论点进行论证时,也要尽量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从多层次进行观察,探究事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论辩沿着追索真理的路途前进,否则,常会发生“论而未辩”或“辩而不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