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12

第12章 礼仪礼貌语言手册(11)

一位正当妙龄衣着人时的姑娘碰上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家伙纠缠。领头的先一伸手把姑娘的帽子摘了下来,显然不怀好意。姑娘震怒了,但她没有开口大骂“流氓”,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立刻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你很喜欢我的帽子,是吗?”

“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挺漂亮!”领头的戏弄说。这时,姑娘更加沉着大方了:“你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人。”

“当然,当然是这样。”领头的有点脸红了。

“请你不要买了。”

“为什么?”

“让别人给摘去了怎么办?”

“对,对!请把帽子收好……再见。”领头的及其伙伴知趣地向姑娘点头道别,转身走了。

女孩子,尤其是漂亮女孩子,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至关重要,当遇到一些流氓挑衅行为时,女孩子在体力上处于弱势,硬碰硬是不可取的,只能采取以柔克刚战术。这时便充分显示了口才的重要性。姑娘胜利了。她为什么没落人挑衅者的圈套呢?因为她给对方以尊重,柔中带硬。不仅没得罪他们,又显示了自己的勇敢。

6.佯装糊涂:把自己的耳目遮起来

在一些意外的场合,常常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处理不好着实使人尴尬万分。此时要化解难堪,不妨假装糊涂。

某青年到一对年轻夫妇家做客。年仅4岁的小主人大声地对这位客人叔叔说:“叔叔,爸爸昨晚又打妈妈了。”年轻的女主人嗔怪地瞪了女儿一眼,表情甚为尴尬。见状,客人随机应变,假装糊涂对孩子说:“云云,你爸爸和你妈妈不是在打架,他们昨晚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你看,是不是这样,嘎,嘎,嘎……”小女孩天真地笑了起来。女主人脸上的尴尬也随之消失了。

难得糊涂法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拨”出来。

有一次,一位导演有急事去女澡堂寻找一位女演员。在澡堂外喊了几声没有反应,就推门进去到更衣室,只想女演员在浴室,哪知她已回到更衣室,蒙着头巾在擦头,当然丰满的胸部以下,完全裸露。

女演员“啊”了一声,急忙转身隐蔽。同时,导演赶紧把门关上,也叫了一声:

“啊,对不起,大三郎先生!”

导演顿时喊出了男明星的名字!室内的女演员一定在惊恐之余,抚摸着那丰满的胸部而长嘘一口气。

这位导演故意以干脆疏忽到底的作法,不使女演员感到羞怯,而了结此事,真是高明。

莎士比亚在共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7.含蓄点题,巧断是非恩怨

弃卒保车,吴迈智胜何应钦

1929年,何应钦主持南昌行营军务时,其下属副官强行占用了南昌甲才医院二层楼房,并经常调戏和凌辱女医护人员。院长李学才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求助于当时誉满中外的吴迈律师。

第二天,吴迈佯装求诊来到医院,在走廊里正碰上一名尉官在调戏女护士。他气愤至极,立即去南昌行营见何应钦。他假装神秘地对何说:“我刚才在甲才医院求诊,发现有身穿国军服装的共军,特来告密。”何听后立即派人将十几个副官押到行营。见后不觉大惊:这哪里是什么共军,原来都是自己的部下呀。于是他火冒三丈,大声斥责吴迈。

吴迈神色自若地说:“你不能否认国报上经常刊载有关共军奸淫、共妻、大灭人伦之说,我刚才在医院目睹此人……”他指着被押来的一个军官说:“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女护士。素闻何将军治军严谨,属下决不敢以身试法,我想此人竟敢如此胡作非为,不是共军是什么?”

何应钦自知理亏,又无可奈何,只好把那个军官训斥一顿。

吴迈见何并无惩治处罚之意,便又说:“何先生,这位军官必是你的亲信,吾素闻将军大号‘敬之’,今见将军如此徇私,如将此事声张出去,民众对将军将何以‘敬之’?”

何素知吴迈厉害,如不对这个军官从严惩处,是交不了账的。于是他下令把那个军官押往军法处从严惩处。吴迈智胜何应钦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利用何应钦恐共、防共的心理,让其把有劣迹的部下抓起来,造成既成事实。

然后,以恭维何应钦治军严谨为名,把国民党诬蔑和诽谤共产党之辞反扣在那位作恶的军官身上,把何应钦置于尴尬的境地:或者此人是“共军”(因此必须严肃处置),或者你何应钦治军不严(只有治军不严,部下才胆敢胡作非为),如此一来,国民党的诬蔑诽谤之词就正好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最后,在狡猾的何应钦企图蒙混过关之时,吴迈抓住不放,乘胜追击,迫使何应钦严惩作恶者。他利用何应钦的名号和害怕社会舆论的心理,以向新闻媒介和社会各界公开此事为武器,逼迫何应钦“弃卒保车”。

吴迈不愧为誉满中外的律师,整个过程,逻辑严密,策略得当,攻击有力。

分道扬镳,孝文帝巧断是非

远志是京城的地方长官,他仗着自己是皇亲,又有些才能,非常骄傲,对一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很轻视。

有一天,他坐着车子,在随从们的簇拥下在街上走着,恰巧遇到朝廷的御史中尉李彪的车队迎面而来。论官职,远志当先让路,但远志瞧不起李彪,偏不让。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远志,两人便争吵起来。

由于相持不下,便来到孝文帝面前评理。李彪抢先说:“远志是地方官,怎敢同我对抗,居然不肯让道!”远志则说:“我是京城的长官,凡住在京城的人都归我管,怎能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着说:“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道扬镳。从今后,你们分开,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人际交往中,有些事是非分明,没有争议。但也有不少事情,难分曲折,是非界线并不十分清楚,你有你的“正”理,他有他的“歪”理。你看,按官职大小,远志应先让道,这是正理。但远志因瞧不起李彪,自然会找出歪理来为自己辩护:他是京城的长官,当然应该有别于地方城市的长官,这并非毫无道理;另外,你李彪虽然是朝廷命官,但也是一个“首都子民”,见了京城父母官,你不仅不给我让路,反而要我给你让路,岂有此“理”。

8.曲意直陈,说服伟人首肯

“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国共最后一次谈判在北平举行,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首席代表曾与毛泽东进行了谈判。

岂料,解放之后,毛泽东和张治中在一些问题上也发生过小小的争执。

是年6月,政协筹备会在北平邀各界人士座谈,商讨国名,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这时,在座的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共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建议大家采纳。一直沿用至今。

8月,国旗图案的筛选工作接近尾声,专家们选出了几幅,由毛泽东主持与各界人土做最后定选。一天,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张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我同意一颗尾一条黄河的图案,你觉得如何?”毛泽东说。“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张治中有些激动了。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横;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

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见,他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嘛?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

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后来就以比较一致的意见通过了五星红旗为国旗。张治中说服毛泽东,用的都是概念辩析的方式(即正名法)。“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名不妥,就在于“共和”中已包含了民主之意,“民主”一词便是重复多余,建议删除,得到认可。另一幅国旗图案中横杠制作者赋予的意义是代表黄河,张治中则认为杠子不能代表河流,反而是一种分裂的标志,进而从传统观念分析,得出杠子是金箍棒的结论。金箍棒的意义恐怕不那么圣洁,作为国旗中的图案恐怕不妥,因此,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由此可见,运用概念辩析的方式直言说理,可以收到入木三分一语中的功效。

谏言直陈,黄炎培与“志愿军”

黄炎培是毛泽东在延安时交的诤友,两人曾多次切磋如何避免“历代兴亡周期率”的治国之道。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凡遇大事,直言相陈,毛泽东也总是虚心纳谏。抗美援朝前夕,我国打算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朝鲜。毛泽东说:“民主人士阅历多,可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黄炎培直言不讳道:“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打不好。我们叫‘支援军’是不是师出无名?‘支援军’那是派出去的,谁派出去的?国家吗?我们是不是跟美国宣战?”

毛泽东听后很赞赏黄炎培的意见,就把“支援军”改为“志愿军”,表明是中国人民志愿帮助朝鲜人民的,这样就避免了名义上同美国宣战的嫌疑。黄炎培先生认为“支援军”这个名词不妥,是用概念辩析的方式来论证的。概念辩析可分为揭示外延和确定内涵两种方式(当然可以结合在一起用)。支援军的关键内涵在于“支援”,涉及到由谁派出去的问题,如果是中国派出去的,就意味着同美国宣战,因此,称“支援军”是不妥贴的。毛泽东也认为言之有理,便改用“志愿军”的名义,避免引起国际争端。

9.妙语曲说,辩论也有智慧

海灯法师纵论人民军队

成都军区武术总教练海灯法师偕高徒、成都军区武术教练范应莲访问美国。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道:“法师和你的高徒担任成都军区武术总教练和教练,而成都军区担负着打越南的任务,这岂不犯了你们佛教的杀戒,坏了佛门的规矩?”海灯法师莞尔笑道:“朋友之言须作些修正,勿能称打越南,而谓之自卫还击,此其一;其二,我佛慈悲,善恶须分,惩恶扬善,佛门之义。越南当局忘恩负义,与邻反目,骚扰边境,杀害无辜,为中国一佛徒,岂能坐视?”一席话,赢得众人称许:有理,有理!

海灯法师言犹未尽,继续陈词:“中国兵士乃再现之罗汉,深受黎民百姓之信赖,老纳愿效绵薄之力,聊表寸心。”话音刚落,又一名美国记者问道:“法师说,中国军队值得信赖,有何根据?”

“敝人坐守佛门,天下之事了解很少,实属坎井之蛙。不过中国军人之德行,吾还有一点发言权。”法师环顾一下全场记者,谦虚地说道:“别的不说,仅就耳闻目睹之事作一简介。如上所述,惩治越寇,保卫山河,中国军人抛头洒血,在所不辞,吃尽苦头,也心甘情愿,此为一宗;1981年四川发大水,良田民房惨遭淹没,妇孺老幼,危在旦夕,正值存亡之秋,忽千军万马犹如天兵天将,迅即赶来救援,普度众生,此乃第二宗;为庶民生活更上一层楼,几千军人和民兵活跃在李白故乡四川江油青莲乡,修建水电站……”法师如数家珍,一气列举了23宗为国为民义举,然后闭目合十,喃喃细语:“功德无量,善哉,善哉!”记者们对法师的谈吐无不钦佩。海灯法师在美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答问,是对正义之举的赞歌。关于“犯杀戒、坏规矩”之说,海灯法师用正名的方式予以辩驳:不能坐视忘恩负义的越南当局骚扰边境,杀害无辜;称“打越南”则意味着侵略,“自卫还击”才能准确表述这场战争的性质。关于“中国军队值得信赖”的问题,海灯法师一气列举了23条人民军队为国为民义举,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直言说理口才艺术的发挥,摆事实,讲道理,是其精髓;析概念,多角度便会“锦上添花”,产生强大的逻辑征服力量。

采纳忠言,子贡巧言救卫侯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想在诸侯中称霸,于是约集诸侯会盟。诸侯中,数卫侯到得最晚,吴王便派兵包围了卫侯的住所,准备给他点颜色,以在诸侯中树立自己的威风。卫侯很害怕,派人找到孔子的高足子贡,请他帮助脱离险境。

子贡来见深得吴王信任、掌握朝中大权的太宰饵,对他说:“卫侯所以来得晚,肯定是就此行和众大臣商量,因为意见不一,有说该来的,有说不要来的,迟迟决定不下。劝卫侯来的,是心向吴国的同盟者;不同意卫侯来的,是吴国的仇敌。但卫侯终于采纳了吴国同盟者的意见,只是迟一点罢了。你如果把卫侯捉住,就等于害了同盟者而放纵了仇敌,这对于吴国的霸业可是不利的啊!”

太宰饵听后,感到确是这个道理,他赶紧奏请吴王,把包围卫侯的兵撤了,而且对卫侯十分客气。

10.隐去直意,曲话说明道理

“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1957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出席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代表会议。

会议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毛泽东不同意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理论写进会议宣言。

有一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