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115

第115章 写作手法语言手册(24)

表述明晰,主要表现在明晰的顺序上。就是在解说事物或事理时,必须把握住所要说明的问题要点,按照被说明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和特征,有次序地进行说明。这样的解说才能做到程序恰当、条理明晰。由于事物的特征不同,组织材料的顺序也不同;有的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例如周沙尘的《北京图书馆小记》(《百科知识》1979年第四期),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北京图书馆从成立到现在七十年来的沿革和发展。有的以空间方位的转换为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例如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我家新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就是以空间的自然变换为顺序,把颐和园分成五个大单位逐一进行介绍的。有的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飞出地球去》,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就是依据人们的认识逻辑,从介绍具体的恒星以及由恒星组成的银河系、恒星系,揭示宇宙是什么这一抽象的本质的。有的以工农业生产工艺的程序为顺序来组织材料,例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小记十篇》),就是按照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五道关键程序来写的。有些比较复杂的事物或事理,作者往往把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综合起来说明。当然,说明的顺序不限于以上几种,在实际运用中,只要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益于读者接受的组织材料的顺序,都是可取的。

表述准确,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明上。就是说明时语言要简洁、明确,不冗繁,不含混,用极精练的词句,明确而恰当地说明事物本来的面貌。例如在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人民日报》1962年3月4日)中有这样一段:……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这里介绍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桥梁建筑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赵州桥”,头一句便简约地说明了大拱加小拱的外观造型,“两肩上”的“肩”字,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位置。第二、三两句科学地分析了这座桥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具体地说明了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三个特征。文字相当简洁、准确。

(3)态度必须客观

说明这种表达手段,一般是用来解说具有较强科学性的事物或事理的,而科学本身又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准确地反映它,作者必须站在冷静的客观立场上,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说明,而不能以主观的兴趣与感情的好恶作为解说、评价事物的标准。这一点,是与主观感情色彩较浓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不同的。

比如同是写杭州西湖,在于敏的抒情散文《西湖即景》(《文艺红旗》1961年7月号)中,通过西湖优美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自然美、劳动美、人情美的热烈赞颂之情;而竺可桢的说明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则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科学地介绍、分析了西湖生成的年代及其生成的原因,文中看不见作者任何褒贬、抑扬的主观感情色彩。

3.常见的说明方法

客观事物是丰富而复杂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在说明同一对象时,又往往同时使用多种方法,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1)定义说明

以下定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就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每个定义必须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事物的“属”,也就是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概念;另一项是“种差”,也就是被定义对象与它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例如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节选自《现代科学技术》,《人民日报》1977年12月9日)一文,第二段中分别为物理和数学两门学科下了科学的定义: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其中,“学问”是“属”,说明“物理”、“数学”这两个概念都能被它所包含:“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和“指导推理、演算”则是“种差”,反映了上述两门学问的特有用途。两者合成一个定义,才能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事物的本质属性。

(2)诠释说明

诠释说明,就是对事物的概念、性质、特征、成因等作简要的注释并加以说明,有助于读者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注释解说部分有的融合在行文中。例如桑润生《大豆小传》(《光明日报》1982年9月3日)中谈到大豆的用途时有这样的文字:

……明末《沈氏农书》曾记载用豆饼养猪的计划,说:“养猪六口,每口吃豆饼三百斤……大麦四百二十斤……糟七百斤……每年得壅八十担。”“壅”即猪厩肥,可用来肥田。

这里最后一句是对前句的注释性说明。这样就使读者对什么是“壅”有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

诠释解说部分有时用括号或破折号加以标志,例如吴其宽的《神奇的光》中有这么一段话:

……大家知道光是一个飞毛腿,一秒钟内可以跑三十万公里,从地球上射到月球的激光,大约经过两秒多钟就反射回地球。用这个时间乘上三十万公里除以2(因为记录的时间是光走一个来回的时间),就得到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样测量出来的距离是很精确的。

这里,用括号里的内容诠释运算公式中“除以2”的原因:而破折号之后的数据,则是对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具体说明。

(3)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将两个以上的彼此有一定联系和相同点的事物作比较,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把本来较抽象或读者感到陌生的事物,解说得比较鲜明、突出。

(4)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就是运用确凿的数字来对事物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把某些用数量来显示特征和本质的事物,说明得更精约、简洁些。

(5)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根据事物的性质、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来进行分类,并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把某些较复杂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在按照种属关系的分类说明中,揭示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例如张锐的《漫话“笑”》(《语文报》1982年12月20日)中的几段文字:

就其程度而言,有大笑、微笑之分。如眉开眼笑、笑逐颜开……都是高强度的笑,这类笑,笑得畅快淋漓,无拘无束,其笑声笑态表露得淋漓尽致。而笑吟吟、笑嘻嘻……这些笑都是微笑。这类笑,笑得颇有克制,其声不高,其态不狂。

就其性质而言,有真笑、假笑之别。上面列举的,大都是程度不同的真笑。这类笑,是欢愉的表示,是友爱的象征,是幸福的反映。而苦笑、惨笑……都属假笑之列。假笑之中,依据笑者心境不同,性质又各异。像苦笑、惨笑……其实是在哭,在恨,在幸灾乐祸。由此可见,假笑要么是凄苦心境的流露,要么是伪善心理的暴露。假笑的共性是表情和内心相矛盾,表里不一。

就笑貌而言,有的笑可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有的笑却给人难以忍受的恶感。如莞尔而笑……这类笑,其笑态娇媚温柔,甜美动人。而讥笑、嘲笑……虽然也是笑,但笑掩盖不了虚伪、奸诈的本质。其面目可憎可恶,不可言宣。

这里作者从笑的程度、笑的性质、笑的状貌等角度进行分类说明,从而把“笑”在词汇学方面有关词语的词义内涵揭示得异常清晰生动。

(6)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就是列举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这种方法,可以把事物的本质特征解说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如袁可嘉的《“意识流”是什么》(《光明日报》1980年4月2日)中的一段:

……意识流小说家据此打破传统小说以时间为序的结构,而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时彼此颠倒,有时互相渗透的写法。这在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著名作品《声音和愤怒》(1931)描写白痴班吉的混乱意识的第一章里有很明显的表现。

这段文字,以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著名作品为典型事例,清晰地解说了“意识流”的特点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这样,使读者对抽象的事理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

(7)比喻说明

用眼前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常见或不易懂的事物、道理,起到说明的作用,就是比喻说明。汉代刘向记了一个故事:惠施谈问题善譬喻;梁王听信谗言让他说事不要用譬喻;他说,有人不知弹(弹弓)是什么样的东西,怎么能让他知道呢?告诉他“弹之状如弓”,再指出不同之处,他就明白了。所以“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就要用譬喻(《说苑·善说》)。这就是讲的“比喻说明”。这种方法运用很普遍,像龚自珍《说天寿山》:“山之理如大斧劈”等等。当然,也可以用比喻说明复杂深刻的道理。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中曾引用索比希的比喻把知识更新叫做“脱毛”。说明了重新学习的重要性。应注意的是,要找出所知的事物与要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才能使人很好理解。

(8)图表说明

图表是说明事物特征、本质的重要方式;它富于直观性,便于读者明了和接受。

一种是图片,课本上、报刊上经常使用。现在照像普及,有些机关日常事务文书,如简报、总结、调查报告、会议纪要等也可以附上照片。一种是表格,像各种统计表,元素周期表,历史年表等。还有一种是把数字表格用文字形式写出来。

4.说明文的语言技巧

(1)简明朴实

简明,就是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说明复杂的事物。朴实就是语言一般不大用描写修饰手法,不追求文字的华丽;而是以说清事物为目的。如:

白杨,落叶乔木,产于北方,俗称大叶杨,可长至一、二丈高。叶圆而阔大,边缘有钝齿锯,面青背白,叶柄长,故易动摇,虽遇微风也萧萧有声。夏季开穗状单性花,深紫色,雌雄异株。白杨多种于马路、公路旁,庭院周围。木质较松软,做建筑房屋的材料不如松榆等材。

这段文字说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用途,非常简明、朴实。

(2)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就是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用人们所熟悉的、容易于理解的语言,不用深奥、生僻的词语。如吴城因《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要弄清火箭飞行的道理,你先注意观察一下人的跳跃动作:先弯腿下蹲,然后才能跳起来。要是腿挺得直直的,那根本没法向上跳。

原来弯腿是个准备动作,当起跳的时候,弯着的腿突然伸直。用力往下一蹬,给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这时候,地面也对人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人就一下子跳起来了。人在用力蹬地的时候,对地面的作用力越大,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也越大。跳得也越高。

在自然界里,利用反作用力前进的东西多着呢!像海洋里的乌贼,它猛收缩腹部的肌肉,把腹部里的水用力压到身体外面,得到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身子向前游去,游泳的速度每秒钟可以达到十五米。

火箭是靠自己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前进的。

上例说明,由于从人们的生活经验谈起,所以就很通俗,使人看得懂。

(3)活泼顺畅

活泼顺畅,就是说语言不要呆板,读起来使人感到自然,不是结结巴巴的。科学小品,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常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要使语言活泼,技巧是多样的。

十一、各类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1.解说词的写作方法

(1)什么是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事物、人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属于介绍性说明文。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实物或图片、录像、录音、幻灯片等直觉形象来说明、解释人物或事物。解说词主要用于各种展览会上对实物、图片的解说、介绍;电影和电视中的纪录片、文献片、科教片、风光片的内容解说;电台广播上的影视录音的解说;体育运动的图解说明等等。

解说词具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功能,因此,解说词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视觉补充类,如电影、电视、文物古迹、专题展览、产品介绍的解说词;另一类是听觉补充类,如录音剪辑、广播解说词等。前一类有看得见的画面、实物和形象,后一类完全凭听觉来感知和领会。

(2)解说词的特点

①针对性

解说词是针对实物、图片、画面等解说的,它必须以解说对象为依据,一段解说词对准一幅画面或一组镜头,不能错位,不能脱离对象而另写一套。请看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第一集“早年岁月”中的一段解说词: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他最早的照片。

邓小平1904年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属龙,他16岁离开家乡,至今再没有回去过。

由重庆往北,沿渠江而上,行船约三百华里,就到了广安。

这里不通火车,在靠船做交通工具的岁月里,广安是很闭塞的。

这条小街宽顶多五米,长不过一华里,是过去广安县城里的主要街道。邓小平是在县城读的中学,如今那学校的老房子已经不在了。这段解说词是针对电视画面写作的。当话外音播出“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照片”时,电视画面便出现了邓小平同志少年时的一张照片特写,随着解说词的变化,画面又出现了沿渠江行船、广安县城的一条街道等画面。话语和画面是密切结合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电视片解说词是这样,文物古迹、展览、产品解说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