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时空异常式
其特点是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如高行健的《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载《收获》1981年第1期)、叠合(如刘以畅的《打错了》,见《一九八二年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放射(如王蒙的《春之声》,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和交错(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等。这是具体因果型的变体。其优点是内涵丰富,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容尽可能多的材料,便于表现人物变化的心灵并造成现实内容与历史内容的融合,结构生动而不呆板,更贴近生活的本来面貌等;缺点是线索驳杂,场面跳跃,使缺乏阅读这类文章素养、耐心不足的读者感到不容易把握。这种结构方式现代色彩浓,是对传统叙述结构的一种挑战和突破。在现代小说和戏剧创作中,采用此种结构方式的趋势是很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构在一些报告文学或散文中也可以见得到。如记人散文《梦萧珊》(载《人民文学》1986年第10期)就是将往事切碎又重新编织而成的,作者着重的不是事物原始的、外在的秩序,而是自己怀念逝者的感情起伏变化的深层结构。
各种时空异常式结构形态的层出不穷,标志着作者主观意识在结构中的强化,作者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特殊关注的加强;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文章形式方面的标新立异。初学写作者在试用这种结构时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慎重的态度。
关于记叙型还有一点要说明,那就是从理论上讲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排列总是结合着的、不可分离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展开故事的结构便可作为典型的例证。但是具体写作中也允许相对有所侧重。或者侧重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如新华社通讯稿《华罗庚在日本的最后一天》,从一九八五年六月—卜一日深夜写起,依时序叙述华罗庚次日在东京会客,讲学,滑倒,人院,直至他心脏停止跳动。有的报告文学干脆用日记本、“编月史”等形式结构成篇,则更是明显地以时间作为叙述顺序了。或者侧重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如杨朔散文《香山红口十》(载《北京晚报》1956年10月2日)就是。全文顺着向导指引的路线,先写南坡,次写“双温壁”、“梦赶泉”,接着重点写半山亭,最后略点“森王笏”、“西山晴雪”、“昭庙”等,总体结构呈现出空间位移的形态。
记叙型主要适用于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及叙事性文学体裁。
8.论证型的结构
和记叙型相比,论证型又可称之为抽象(或逻辑)因果型。其特点是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文章的主要依据。
论证型也可分为若干结构方式。
(1)总分式
先总论后分论。如斯大林《论列宁》,开始为总提,说明作文(讲演讲)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一些能够“表明列宁的为人和他作为一个活动家的某些特点的事实”,使大家“得到一个关于列宁的总的概念”。然后,设立《山鹰》等八个小标题,对列宁各种典型的革命品质分别进行论述,先分论后总论,如毛泽东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先总论次分论后总论,这是最常见的,如《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就是。
总分式的优点是布局严谨,层次井然,既利于读者领会文章的论点,又便于初学写作者掌握论说文的写法;但是弄不好也容易形成固定化的、呆板的格局。
(2)并列式
这种结构方式较为少见,文章的前后均没有总论,全篇只是并列地谈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别的分论点就包含在每部分中,如叶圣陶的《文艺作品的欣赏》一文,开始没有冒头(引言),末尾也不作总结,全篇就是分别讲了有关文艺欣赏的四个问题。还有斯大林的《悼列宁》,同样没有总提和总结,只是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列宁提出的原则,每段后面以列宁遗嘱作结。
并列式结构省去不必要的说明,行文很自然,要注意的是各个分论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不能东拉西扯地罗列不相干的问题。
(3)递进式
这种结构方式常常也是有总有分,要点在于各分论部分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层层加深,文意不断递进。例如《反对自由主义》。全文共有四个大层次:首先说明反对自由主义的必要性;其次分析自由主义的十一种主要表现;随后深入论述自由主义的危害、根源和实质;最后号召全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这几大层的意思是递进的。
递进式结构最适用于对事物作综合的、深入的分析,所以是一种最常使用的论证型结构方式。运用递进式的前提,是对事物或问题有总体的把握和透彻的研究、理解。
以上几种结构方式实际上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每种方式在局部上都可能有总有分,有并列也有递进。并列式中的每个分论中往往也要在适当的地方作出总结;而递进式中的有些层次的内部关系又很可能是并列的。我们可用《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层作一些说明,这层的头一个自然段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都是此层中的总论,从而使此层成为总论——分论——总论式的结构形式。中间十二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但每个自然段中的几句话之间又存在着并列或递进的关系。这就说明,对各种文章结构方式的抽象概括,一般都带有相对性和片面性,因而决不可把它们当作万能的公式死板地去套用。
论证型主要适用于各种样式的议论性文章,其中有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并列式等,也适用于说明文等。
9.说明型的结构
简言之,说明型即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的结构类型。事物尽管是复杂的,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寻找出它们的条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条理,这是导致说明型结构方式多样化的客观基础。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1)按照事物的种类布局
如王皓的《掌握查找资料的钥匙》(载《中国青年》1983年第3期)一文,内容是介绍图书馆书目的查找方法,所以主体部分便根据书目的种类分别说明了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等几种主要书目的编排特点、使用方法以及书目索引的用处。此种结构布局方式,在说明型中是最常见的,许多教科书、工具书的编写体例都体现着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类属关系,这只须翻翻这类书的目录,便可一目了然。
(2)按照事物的特征布局
这是以说明事物特征为宗旨的文章经常采用的结构方式。吴调公的《文学分类的基本常识》一书的大框架是以文学作品的种类构建的,有的局部结构却是按特征布局,如第四章第三节《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就讲了如下四点:①戏剧文学具有舞台性;②戏剧文学特别注意作品的容量;③戏剧文学突出了生活的尖锐冲突;④戏剧语言有特点的重要性。
(3)按照事物的功能布局
如李信茂的《神奇的激光》(载《语文学习》1980年第1期),先概括指出激光高亮度、高纯度的特性,然后以并列式结构逐一介绍它的五种功能。事物的功能常常有主次之分,所以有的文章的布局是先讲主要功能,然后再说明次要的。譬如介绍猪的用途,便可先讲它的食用价值(肉),再依次讲它的工业价值(皮、鬃)和农业价值(粪)等。
(4)按照事物的构造布局
事物——小自原子,大至宇宙——都是由各个系统、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构成的,因此也是可以分解的。为了说明某一事物,便要依据其各种构成因素或部件,分别进行说明。有些对象是由许多分体组成的,其结构表现为这些分体的空间柑置,说明这类对象的文章应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出发,以一定的方式再现它们分体空间布置的格局。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就是把全园分为①中部大殿、大戏楼、乐寿堂、玉澜堂②长廊、排云殿、佛香阁③湖心岛龙王庙④后山⑤谐趣园、景福阁、霁清轩等五个建;筑群,对园中各种景物作了有主有次的介绍和说明。
(5)按照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布局
许多事物,例如人物的生平、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产品的制作过程等,都存在着先后次序。说明此类事物,常常要依据其发生的自然顺序来安排结构。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见《小记十篇》)便是循着制胎、陷丝、涂色、烧蓝、打磨等五道工序来布局的。
说明型的结构方式远不止这些,这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介绍。要熟练掌握此种结构类型,主要靠写作者对事物的正确观察,观察符合事物实际,自然就会创造出反映事物固有条理的结构方式。事物的条理也不是很单一的,有的文章不止按一种条理布局,而是出现了几种条理的交叉,如介绍书目,大层次标示书目的分类,而对每种书目的说明又可按其特点、功能及用法等次序行文。在这里,作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发生了作用。
说明型主要适用于各种说明文,有些游记、随笔也可采用此种结构类型。
10.总分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即先总述后分说。这种结构方式有一次总分式、连续总分式和三段论总分式。
一次总分式只包括“总”与“分”两个层次结构,而且先总后分,纹丝不乱。这种结构在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把要写的内容一一列出来,然后按次序分点、分段表述。
苏州中学学生冯坚的作文《我的家庭》,就属于这种结构形式。
我的家庭
我家是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和我。
爸爸是个快五十岁的人了,头发已经花白了,可是身体依然那么魁梧硬朗。(原文还有190字)
妈妈呢,她也四十多了,可看上去很年轻,我和哥哥都笑爸爸配不上妈妈。(原文还有介绍妈妈的200余字)
哥哥自小身体不好,所以进入了职校,现在已经开始在工厂实习了。(原文还有介绍哥哥的180余字)
我现在在读书,将来也许上大学,可是我要说:无论前景如何,我甘愿当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粒铺路石子,支撑着更多的人往前走,往前走……冯坚同学的这篇作文,首段总述了他家的人员结构,下面的四个自然段,分述了爸爸、妈妈、哥哥和我的情况。虽然我们没有引述原作的全部,但这篇作文属于总分式结构,则是一目了然的。
1992年第8期《作文》月刊登载的贵州省印江县教师祝正君的作文《爸爸的泪》,也是一篇总分式结构的作文。祝正君的这篇作文一开头写道:“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流过三次泪。”下面的几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交待了爸爸三次流泪的原委和经过。不用过多地分析,同学们对其结构形式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一次总分式的优点在于开宗明义,脉络清楚。连续总分式是在一次性总分后,分述部分仍然用总分式来表述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优点是条分缕析,纲目清晰。比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文,就用的这一结构形式。此文前段总述指出,任弼时同志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下文为分述:以带病工作,亲自动手说明怕工作少;以深入调查、坚持原则说明他怕麻烦人;以朴素的生活说明他怕花钱多。这两个大的层次,在整体上已用了总分式。其连续性表现在,分述时,每记一事又以首句概括全段,以下文说明首句,在局部上也用了总分式。
还有一种三段论总分式。其特征是:总述部分为一般性原则,类似大前提;分述部分不管是讲道理,还是摆事实,都是提供小前提;进而由大小前提推出结论。比如毛泽东的文章《论鲁迅》,就是属于这种结构形式。
运用总分式这一结构需要注意的是,总述与分述一定要照应。在连续总分时,每次总分时的标准要统一,以便使连续总分在体例上、风格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1.分总式结构
与总分式结构相反,此种结构形式是先分点表述,最后归纳总结。从逻辑角度讲,即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通过“收束”实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效果。
这里,让我们读一篇中学生的作文:
自我介绍——
我姓张,弓长张。名竞,竞赛的竞。毕业于古平岗小学。我的长相不算佳。蒜头鼻,招风耳,翘嘴巴,但眼睛还算炯炯有神;个头不高,腰围却有二尺三寸,难怪人家都叫我“胖墩”。
我妈妈在图书馆工作,放学后我常到她那儿去。受环境影响,渐渐地,我和书成了好朋友。我读的书很多,读书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读,无一不览,而且读书时专心致志,可以一坐几小时不动。记得有一次,妈妈出去买菜,走时叮嘱我,炉子上的饭再烧一会就端下来。当时我正在看一本科幻小说,思绪早已被故事吸引了。我好像觉得自己也驾驶着太空船在茫茫宇宙中飞行,和宇宙人作战,听了妈妈的话只是答应了一声,又继续看自己的小说。小说太精彩了,我一口气全部看完了,便躺在床上回忆书中的惊险片段。突然,我闻到了一股焦味,我似乎有所醒悟,跑到炉子旁揭开锅盖一看,不好,饭全烧焦了!为了这,我还被妈妈扣了一个月的零用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