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中)
22127100000085

第85章 巧言说理,妙语服人(2)

4.绵里藏针,釜底抽薪

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如果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虽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情,并且常常容易出现彼此都难免动气的话,这就很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

然而,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作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落得不会说话和人言极差。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怎么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

绵里藏针,是外表柔和,内含刚健,使人有刺痛之感且不露痕迹。例如: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咖啡里放毒药。”

而丘吉尔答道:“如口果你是我的妻子,我会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在这里,丘吉尔便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含着批判,使用了“绵里藏针”的技巧,让对方虽然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孙中山先生旅日期间,有一天,日本右翼浪人头目头山满邀请他和陈少白到东京的一位朋友家聚会,并找了些一流的艺妓作陪。中山先生既不喝酒,也不谈笑,总是埋头看书。头山满问他:

“您觉得在座的女人哪一个最漂亮?”

“都很漂亮。”中山先生漫不经心地答道。

“其中谁最漂亮?”头山满再问。

“都一样的漂亮。”中山先生又答道。

这时头山满指着坐在孙中山旁边的女人说:“是不是这个最漂亮?”

头山满以为孙中山一定会说“是”。然而孙中山再三端详之后却说:

“我想,十年前她一定比现在更漂亮。”

大家听了一个个大笑起来。

“绵里藏针法”的运用常常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术因人而异,窍门却一通百通。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奢侈腐化。某年下令兴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群臣劝说,他火了,干脆又下了一道命令,敢劝阻建九层台者斩首。这样一来便没人敢说话了。

只有一个叫孙息的大臣很逗灵公喜欢。他就告诉灵公说他能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上面还能再摞九个鸡蛋。灵公听了,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立即要孙息露一手让他开开眼界。孙息也不推辞,就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往棋子上摞,放第一个,第二个……

孙息自己紧张得满头大汗,战战兢兢。看的人也大气不敢出一口。因为孙息倘不能把鸡蛋摞好,就犯了欺君杀头大罪。

这时,灵公也憋不住了,大叫:“危险!”孙息却从容不迫地说:“这算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哩!”灵公也被勾起了好奇:“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

孙息便掂掂手中的鸡蛋,慢吞吞地说:“建九层台就比这危险百倍。如此之高台三年难成,三年中要征用全国民工,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老百姓没有收成,国家也穷困了。而国家穷困了,外国便会趁机打进来,大王您也就完了。你说这不比往棋子上摞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停工。

孙息让晋灵公看了场不成功的杂技表演,更受了一场形象生动的批评,那味道确实是又甜又苦。正在气头上的人,是难听进别人的直言相劝的,何况他还有无上的权威支持,那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然而“不摸也得摸”,“绵里藏针法”每每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就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釜底抽薪法就是要找出言论中赖以存在的论据之虚假处,然后用确凿的事实来论证其虚假性,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溃。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应邀到中国参观访问。

一天晚饭后,陪同人员和蒙哥马利到街上散步。当走到一家剧场门外时,他突然向里头走去,陪同人员也跟着进去。

剧场正上演着京剧《穆桂英挂帅》,陪同人员立即与剧场联系,给蒙哥马利安排了座位,并由翻译介绍剧情和唱词。

中间休息时,他离开了剧场,边走边对陪同人员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回答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和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可是熊向晖就此打住话头,有意识地看着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怔,不吭声了。

挖掉根基,大厦必倾;薪火已去,釜汤难沸。

熊向晖巧妙地揭露了蒙哥马利引证的事实,也就是运用论据的错误性,并以其无法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这种错误的实质。

“抽薪止沸,斩草除根”的原理,运用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技巧。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腾的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舌战的当务之急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釜底抽薪法其关键就在于找出“薪”的存在,然后断然“抽”之。

论点全部来自论据,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的,论据属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

所以只要你善于从对方的论点中分析出其虚假论据之所在,那就如同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所有论点就会被你驳倒。

正如古人所云:“故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有一人自认为对佛学的研究很深,大谈轮回报应,并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杀生,凡是杀过牛和猪的人,来生便做牛和猪,所以,对待蚂蚁之类也要仁慈。

听众中当即有人反驳:“那还是杀人好了。”

众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按这种说法,哪怕来生报应也还是做人呀!”

那人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此人的论点是“不要轻易杀生”,论据是:“杀牛杀猪就会变牛变猪。”。

旁人依其逻辑推论:“要想来世变人,就得杀人。”

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由此可见那人的论据必然站不住脚。

论据虚假,论点如何能成立?

看来,釜底抽薪确实是舌战中一招制胜的高招。

5.巧释逆挽,借力巧辩

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同学抢着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在慌忙中她把三者关系正好弄颠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她接着解释说:“现在,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才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皆是人民的公仆,这不是‘臣为君纲’吗?近来丁克族日益增多,很多夫妻都只生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四处流行,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对她的机智应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如能巧妙地随机应变,对突然出现的变故作一番别出心裁的解释,不失为一个挽救危局化逆势为顺势的良策。

但是,巧释逆挽的语言技巧不仅须有机敏冷静的头脑,还要有渊博扎实的知识作基础,所以,平日里应多磨炼涵养,以备不时之需。

巧辩是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从而改变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6.接过话头,反唇相讥

接过话头、反唇相讥法是在受到语言攻击的情况下,及时、巧妙地利用对方讲话内容中的漏洞、或套用对方的进攻套路来反击,回击恶意的挑衅,解脱自身的窘境。英国大作家萧伯纳身体瘦长。在某次晚宴上,一个肥胖的富翁嘲笑他说:“哈哈,萧伯纳先生!一见到你,我就知道目前世界上正闹饥荒。”

萧伯纳迎头反击:“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

这则故事适时地采用了反唇相讥的战术。你可以借用对方的某些语句,借助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来给予致命痛击,以揭露丑恶,戏弄无知。

可以说,这是一种快速反应的智慧,是一种机智。

它的表现是受攻击时保持冷静,冷静中敏捷反击,反击时一剑封喉。

这种战术最能体现人的机敏和语言的灵活性,是说话高手尽情显露自己才华和风采的最佳手段。

春秋时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晏子在突然遇辱的情况下迅速反击、巧言善辩的才能。

晏子为齐国出使楚国,是在楚强而齐弱的情况下成行的。

刚到楚国,楚王便命侍者让矮小的晏子从大门旁边的一个小门进。

面对这种侮辱人格和国格的闹剧,晏子的反击自然是十分犀利的,他当即声明:“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此门进入吧!”

此语一出,对方自然自讨没趣。

因为如果再让晏子进小门,等于是自认楚国为狗国,因而只好打开大门,让晏子昂首而入。

然而侮辱还没有结束。

在为晏子举行的宴会上,楚王又发难:按照预谋捆绑着一个人,当面指责是齐人在楚国为盗。

晏子又一次面临复杂的局面,因为这种并非真实的偶然事件,却是以已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尽管晏子知道这是对齐国和他自己的严重挑衅,但是在无法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又必须作出不辱国家尊严的解释。

晏子是在退一步假定被缚者是为盗的齐人的前提下进行反击的。

他先用了一个比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出它们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水土异也”,以此来说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这种高明的驳斥令晏子在片刻之间变被动为主动,使楚王陷入无法申辩、尴尬不已的境地,结果,晏子终于取得了出使的全面胜利。

由此可见,及时、机敏、有效的反击,确实是舌战中坚硬的语言盾牌。

论辩中的接过话头、反唇相讥法,多是为了批评、嘲笑、讽刺和挖苦对方。这种讥讽,一般是承接对方的讲话内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语句,反手一击,点明对方的谬误本质。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就是用对方的观点制服对方,用对方的方法击败对方,让对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犹如你正和敌人作生死决斗,敌人一不小心将自己的一柄利剑撒手丢落在地,你马上拾起来刺向敌人一样。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描写了武林好手慕容复的看家本领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其实,这招也能应用在说话技巧上!

7.偷换概念,逻辑论证

在法庭辩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方提出伪证的情况,这时怎么办?此时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实际情况,用严密语言逻辑来揭穿对方的谎言。林肯就是用这种方法驳倒福尔逊的。

林肯在当美国总统之前,是一位有名的律师。

一次,他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指控谋财害命。原告收买了福尔逊做证人。福尔逊赌咒发誓说他亲眼看到被告开枪击毙被害者。被告有口难辩。

林肯主动担任了小阿姆斯特朗的辩护律师。

他仔细研究了全部案卷,调查了现场,掌握了全部事实,然后,要求开庭复审。

开庭时,林肯首先问证人福尔逊,你是否亲眼看见被告开枪杀人:

“你认清是小阿姆斯特朗吗?”

福尔逊回答:“是的。”

林肯问:“你在草堆后面,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相距有二三十米,你能看得清楚吗?”

福尔逊说:“看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

林肯又一次强调地问:“你肯定不是从衣着等方面认清的吗?”福尔特再一次回答:“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楚的,我肯定是看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最后,林肯问证人:“具体时间也能肯定吗?”

福尔逊说:“完全可以肯定,因为我回到屋里时,看了时钟,那时是11点1刻。”

说完这些,福尔逊松了一口气,因为林肯不再提问。

“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林肯不容置疑的口气使举座皆惊,林肯接着说:“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点他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人的脸。请大家想一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到了晚上11点,月亮早已下山了,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时间稍有提前,月亮还没有下山,但那时月光应是从西边往东边照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脸朝大树,月光可以照到脸上,可是证人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那么月光只能照在被告的后脑勺上,证人又怎么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脸上呢?又怎么能从距离二三十米的地方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的辩论,蕴含如下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