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中)
22127100000073

第73章 融理于情,幽默风趣(2)

同义词语替代的手段是选择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同义词语。应用时首先要注意这些同义词语之间词义轻重的不同,例如“成绩、业绩、成就”在词义的轻重方面有所不同,“批评”、“批判”,在程度上也有不同;其次,同义词语的褒贬色彩不同,例如“侃侃而谈”和“夸夸其谈”、“见机行事”和“见风使舵”,这两组词语意思接近,但感情色彩则完全不同。

婉言中同义词语的替代因人、因事、因场合环境而异,在应用时应慎重选择。

②运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

1961年,毛泽东主席请被特赦的末代皇帝溥仪等人吃饭时,把溥仪拉到身边风趣地说:“你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作过你的百姓呢。听说你现在还是个光杆司令,还可以再结婚嘛!”这里,毛泽东主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把皇帝喻为顶头上司,把单身汉喻为光杆司令,使会见的气氛轻松起来。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不甚美观。有一次,林肯与道格拉斯讨论,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而林肯话头一转,泰然答道:“现在,请大家来评评看,要是我还有另外一副面孔的话,我还会戴这付丑陋的面具吗?”林肯以其特有的机敏,把“两面派”这一政治上的批评用语,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转换成容貌的问题,巧妙地避免了就是否“两面派”问题的争论,使对手陷于无法进一步申辩的尴尬境地,使一个有可能针锋相对的争论轻松地得到化解。

③暗示烘托,婉转表达意思

暗示巧妙,烘托得当,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婉言效果。有一次,一位素以严厉对待学生而闻名的英语教师,在讲课时竟在文法上出现了错误。有一名学生发现了,以为这正是使教师出丑的机会,便急切地指出了教师的错误。英语教师听了以后,严肃而认真地说:“你指出的很正确,说明你在认真地听讲,可是其他的同学却没有发现,是不是在打瞌睡呢!”然后,教师接着又说:“这个地方非常重要,许多人都容易出错,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英语教师在坦率地承认了讲课中的疏忽以后,不仅表扬了指出错误的学生,而且借此机会重复了这一文法的重要,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其暗示烘托的方法不着痕迹,却弥补了讲课中的失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曲折婉转,谈言微中

谈话中,有时为了不使对方难堪,不直接把话说出来,而是有意地绕个弯子,婉转地说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乔治买了一块地皮,与建筑承包商签订了建房合同并准备择期开工。恰在这时候,公司决定派乔治出国工作,而且要求尽快起程。于是乔治去找了建筑承包商,打算中止建房合同。这位建筑承包商并没有以签了合同为理由,一口拒绝,而是委婉地指出:建房是您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项决策,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中止。然后建筑承包商与乔治一起讨论解除合同是否划算的问题,并且说,现在施工,材料价格和施工费用都比较合算,而且可以在乔治出国这一时期内高质量地把房子盖好。乔治经过认真的考虑,接受了建筑承包商的意见,表示愿意按照合同继续进行。在上面例子中,建筑商并没有直接针对乔治所提出的中止合同一事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采用了曲折婉转的表达方式,以何时建房划算这一题目,进行诱导,得出了现在建房比中止合同以后再建在经济上要划算得多的理由说服了乔治,进而达到了自己承包这一建筑项目的目的。相反,如果建筑承包商不是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强调要遵守合同一口拒绝乔治的要求,只会引起乔治的反感,使这一项承包业务化为泡影。

谈话时,也可以利用日常问候、个人经历、历史典故等,于有意无意之间,委婉地把谈话中的问题加以说明。这种由浅入深的自然引入,使对方于不知不觉中自我领悟的方法叫做“谈言微中”;其特点是委婉、巧妙,使人在轻松愉快地思考之中接受你的看法。1964年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主席对坐在身边的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说:“我想拿点稿费,通过你给溥仪改善生活,不要使他‘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其中“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典故是中国古籍《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的故事。意思是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食客时,孟尝君招待不热情,即以食无鱼为由,想离去。在这里,毛泽东主席实际上是表达了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使如末代皇帝溥仪等这样的统战对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关怀与照顾。这就采用了谈言微中的婉言艺术,巧妙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本意。因为章士钊本人也是中央的统战对象,直接说出本意反倒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而且与春节联欢会的欢快气氛也不协调。毛泽东主席运用曲故使一个严肃的话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⑤避实就虚

即以无关紧要的、众所周知的,或者是范围很宽的内容作为答复而回避实质性问题的语言技巧。这往往是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明确表示,或者是对于明显不合理的做法必须加以答复而又需要避免正面冲突时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汉城奥运会举办前夕,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到达汉城时,许多外国记者围住中国代表团团长李梦华,提出问题。有的记者问:“中国能拿几块金牌?”“中国的金牌总数会超过韩国吗?”李梦华巧妙地回答说:“10月2日以后,你们肯定能知道。”又有记者问:“中国的新华社曾预测能拿到8—11块金牌,你认为客观吗?”李梦华又说:“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李梦华的答话就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表达方式,避开了记者想反复摸底的要害问题,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回答却又无懈可击。有时候,谈话过程中对方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为条件限制或是由因某种关系无法正面拒绝也常常采用避实就虚的办法,委婉地加以回绝。有一家商贸公司的经理在与一家工厂厂长洽谈进货业务时,忽然提出:“你看我们两家搞联营,好不好。”这位厂长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巧妙地回答说:“这个设想不错,只是目前条件还不成熟,以后可以再考虑。”既不伤害对方,又回避了正面作答,避免了直接否定所造成的尴尬场面。

⑥虚理实说和以实喻虚

在阐述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时,采用举实例、打比方等多种方式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对方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目的。80年代,陈云同志在阐述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时候,对于国家计划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打了一个比方,说商品经济好比一只小鸟、国家计划是鸟笼子。小鸟可以在笼子里自由地飞,但不能越出笼子。这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鸟笼子”经济理论。陈云同志把一个抽象的经济命题,用浅显的比喻形象地加以说明,通俗易懂。生活中以实喻虚和虚理实说的例子俯拾皆是。陶铸同志《松树的风格》著名讲话,通篇以松树喻人,从松树所具有的不畏严寒酷暑到默默无闻地做出奉献,阐明人也应该像松树那样具有高尚的风格和情操。这篇讲话曾经激励了一代青年,是虚理实说和以实喻虚的典范。

3.意味深长,妙用潜台词

(1)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原是戏剧、电影表演技巧术语,指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

谈话中的潜台词是指说话的人对想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或者是不全部说出来,但其想要表达的意思却体现得很清楚。在听者一方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理解未说出的话的含义,即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在领导活动中,潜台词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用得很广泛。在一定的场合下,有些话不便于直接说出来,或者是没有必要全部说出来,就可以通过潜台词的表达方式,使听话的人意识到或者是领悟到未说出的部分,彼此尽在不言中。

潜台词一般由明项和潜项两部分构成。明项是指已说出的那一部分内容,潜项是没有说出的那一部分内容。明项的功能在于准确地引出潜项的含意,潜项则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主体,使听者在听到明项内容后,能够准确地了解说话人未说出的实际的意图。因此,明项和潜项之间在内容上有其紧密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表现在明项的内容已经暗示出潜项的主旨,使听者不必做太多的思考,就能理解潜台词的内容,从而使潜台词增加了隐秘感或深沉感。十九世纪,一位作曲家带了一份音乐手稿向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请教。当乐曲演奏时,罗西尼不断地脱帽。这位作曲家关心地问:“屋里是不是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致意。”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运用潜台词的生动的例子。罗西尼并没有当面指出作曲家的作品抄袭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但谁都能领悟到这一部乐曲中有很多不是作者的创作。其中潜台词的明项是:我见熟人有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致意。潜项是:这一部乐曲中有许多部分是我熟悉的其他人的作品,分明是抄袭他人的。在这里潜台词口语艺术的运用既表现了罗西尼广博的音乐基础,又表现了他的机敏,准确地表达了这一席话的主旨。

(2)潜台词的类型

①潜下句

利用成语、格言、歇后语、诗词等上下句之间的固定关系,以上句为明项,以下句为潜项所构成的潜台词。只要把上一句说出,听者自然地联想到下句,从而领悟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姜太公钓鱼,愿者上勾”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作为潜台词使用。

②潜局部

利用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事物的整体为明项,以事物的局部为潜项。在说话时把事物整体的意思表述出来,而说话的主旨却落在未说出的局部事物上,构成弦外之音,使听者很快地领悟到说话人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有一个人在集体宿舍的洗手间中,打开水龙头冲西瓜,另一个人走过时说了一句:“这可是公家掏钱啊。”一句话是潜台词的明项,指出公用的自来水也不应当浪费这样一个普遍的道理。冲西瓜的人马上意识到这句话的潜项是:“你正在浪费公家的自来水,如果是在自己家中,还会这么做吗?”等丰富的涵义。所以潜台词口才艺术确实有点到为止的作用。

③潜喻体和潜本体

利用比喻修辞方法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比关系,以本体为明项,以喻体为潜项的表达方式,构成了潜喻体类型的潜台词。在潜喻体结构中,说话的人只要把事物的本体说出来,听者就可以依照类比关系,了解喻体。反之,如果以喻体为明项,以本体为潜项,就构成了潜本体式的潜台词。试看两例:据说,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淳于髡,听说邹忌成为齐国的国相之后,很不服气,就去试探邹忌,想证实他到底有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干。淳于髡问:“做儿子的不离开母亲,做妻子的不离开丈夫,对否?”

邹忌答:“对,我做臣子的也离不开君王。”

淳于髡问:“车轱辘是圆的,河水向低处流,对否?”

邹忌答:“是这样。方的不能滚动,河水不能倒流,我也不能不顺乎民情。”

淳于髡:“貂皮破了,不能用狗皮去补,对否?”

邹忌说:“对,我也不敢让小人占据高位。”

淳于髡问:“造车必须算准尺寸,弹琴必须定准音调,是不是这样?”

邹忌说:“是这样,我一定注意法令,随时整饬纪律。”在这一个例子里,淳于髡的问话里只有一个本体,而他实际要问的是治国安邦的道理。而邹忌的回答则是略过潜台词的明项,即淳于髡所问的事物,直接从潜项来回答,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鲁迅先生曾经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这种方法,可惜学不好。”(《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先生在这里要讲的主旨是如何写作,但这一段话却从画画入手,“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眼睛”是比喻中的喻体,又是潜台词中的明项。其本体是说在写作时需要抓住重点来写,枝节问题无论写得怎样细致,也不能使特点突出。而这一本体并没有在上面一段话中出现,是潜台词中的潜项,也是需要领导者去体会去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