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22126700000098

第98章 独具思维的故事(28)

建中四年正月,北风凛冽,寒凝大地。当时国家的情况就像这天气一样,没有丝毫和暖的迹象。李希烈气焰更加嚣张,他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俘虏了州将李元平,因此东都洛阳处于惶恐的气氛中。德宗为了稳定人心,便派龙武大将军哥舒曜为东都畿汝节度使,统率凤翔、那宁、泾原等地的军队,讨伐李希烈。二月,哥舒曜收复了汝州。四月,哥舒曜在颍桥地方遇到了大震雷,全军将士死亡惨重,士气低落。于是,他不得不退保襄阳(今湖北襄樊)。十月初二日,唐德宗颁布诏令,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师往救哥舒曜。姚令言率领五万军队前往襄城。当时,国难迭起,百姓流亡,土地荒芜,经济凋敝,军队中的供给也异常困乏。这五万士兵满以为到达京城以后可以得到朝廷厚赏。谁知朝廷并没有给任何犒劳品,就派他们奔赴前线了。对此兵士们极为不满。德宗担心军心不稳,就又派京兆尹王翃前去犒劳军士。王翃心术不正,他命令给士兵们做粗米饭吃。这下子把士兵们激怒了,有的说:“我们这些人抛弃父母妻子,奔赴国难,都不知道死在什么地方,可朝廷连饭都不让我们吃饱,怎么能去拚命打仗呢?”也有的说:“国家府库中宝货堆积,不取这些东西养活自己,非要到别的地方去干什么?”就这样,士兵们一边行军一边议论纷纷,发泄不满。当走到沪水的时候,愤怨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终于爆发了兵变,大批将士哗变反戈,呼叫着返回了京城。姚令言看到这些情况,赶忙大声喊道:“到了东都有厚赏,儿郎们不得如此,这不是活命的好办法。”但是,群情激愤,难以平静,士兵们不但不听他的话,反而还用戈逼迫他离开队伍。姚令言无计可施,急忙赶回京城上奏德宗。德宗听后非常害怕,立即命令从内库中取出缯彩二十车,送到哗变的士兵那里。谁知兵士们又大声叫喊:“肚子都吃不饱,还要这些白条条干什么!”姚令言再也控制不住队伍,哗变的兵士们很快来到京城。德宗又急令普王李谊和翰林学士姜公辅前往慰劳,谁知他们才出内门,哗变的士兵们已列队在丹凤楼下,形势处于僵持之中。就在这种情况下,德宗眼看无法控制局面,于是匆匆离开了皇宫,逃出京城。

这天夜里,哗变的兵士们聚集在一起议论:“朱泚太尉久囚在家,如果迎立为主,定会大功告成。”他们请姚令言前往晋昌里去请朱泚。朱泚开始还犹豫不决,他一边让姚令言及其随从兵士们吃饭,一边从旁观察。等到所有将校来齐之后,朱泚才最后决定同意哗变士兵们的要求。那么,这朱泚是什么人?哗变的士兵们为什么要立他为主呢?天宝初年,朱泚的父亲朱怀珪在范阳节度使裴宽手下任衙前将,后被授为折冲将军。宝应初年,升任蓟州刺史。朱泚自幼跟随父亲从军,长得十分高大,但骑射的本领并不出众。他为人表面宽和,内心深处却十分残忍,还有一套笼络人心的本事。他不太重视钱财,好施舍,每次作战得到的赏物,都分给部下将士,因而很为部下推戴,部下都愿意为他卖命。朱泚原在李怀仙手下任部将,后改为经略副使。李怀仙被他的部将朱希彩杀死,朱泚就又投靠朱希彩。大历七年(772年)秋天,朱希彩因为政苛酷,被部下杀死,仓促之际,朱泚无可适从。当时,朱泚的军营在城北,他的弟弟朱滔掌管衙兵,很得人心。朱滔诡计多端,看到当时混乱的情况,便秘密派遣一百多人到军中散布:“节度使非城北朱副使不可。”就这样,朱泚被推为节度使。大历末年,朱泚自请留居京师长安,使他弟弟朱滔兼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唐德宗即位后,朱泚担任过太子太师、凤翔尹。建中元年,因为平定泾州刘文喜之乱,朱泚被授为泾州节度使。此后,朱泚为中书令,镇守凤阳。建中二年,朱滔在幽州准备谋反,秘密派人前往凤阳和朱泚商议。被派的人把朱滔准备和朱泚秘议的帛书虽然藏到蜡丸中,又放到头发里,但还是被河东节度使马燧搜获了。马燧把这一情况上奏给唐德宗。朱泚感到非常害怕,亲自到朝廷向德宗叩头请罪。德宗不但不怪罪,而且勉励他说:“千里不同谋,这不是你的过错。”建中三年四月,朱泚凤阳节度使一职被张镒替代后,他就留居京师长安。由于朱泚被德宗剥夺了实权,闲居在家,心情十分郁闷。就在这种背景下,姚令言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前来迎立他为主。朱泚开始虽然表面上犹豫,但是心里实在有说不出的高兴。他立即命家人带马鞴鞍,还让兵士们个个手持火把灯笼,在姚令言等人簇拥下,前往皇宫。在他们去皇宫的路上,由于马蹄杂踏,灯火通明,整个队伍宛若一条游动的火龙,所以,围观的竟有上万人之多。朱泚进驻皇宫后,立即入居含元殿,不久,又在宣政殿自称大秦皇帝,改国号为楚,封远在卢龙的弟弟朱滔为太尉、尚书令、皇太弟。此外,为了发泄对唐德宗的愤怒和对唐宗室的仇恨,朱泚又和姚令言策划,杀害了七十七名唐德宗的王子、王孙、郡王、公主,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宫廷大惨案。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兵马副元帅李晟率兵击败朱泚,收复了长安。朱泚为部下杀死。至此,一场血腥的政变才算平息下去。七月十三日,出逃在外九个月的唐德宗在步骑十余万人的护拥下才返回京城。他为死去的七十七名皇族成员而落泪,也为沦陷九个月的京城复得而百感交集。

8.朱温残杀两代君主

朱温原为黄巢手下一员大将。唐军反扑围黄巢于长安之时,采取分兵诱降政策。朱温禁不住物质利诱,背叛义军,投降朝廷,严重影响义军力量。黄巢不得已退出长安,开往蓝田。而朱温却颇受僖宗礼遇,不仅封他为汴州(今河南开封)节度使,而且赐名“全忠”。

这一日,朱全忠正在府中闭目养神,做着他的升官发财梦。忽有军兵来报: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在城外要见将军。朱全忠闻听,慌忙起身,亲自出城迎接。提起李克用,不可不提他的夫人刘氏。这刘氏有勇有谋,比骁勇善战的李克用还更胜一筹。而且,刘氏与其尖酸刻薄、心狠手辣的丈夫不同,她还有一颗贤善之心。这次与丈夫一起追剿农民军,到黄巢的家乡冤句时,截获了1万多名老百姓。依李克用之见,这些人在叛匪老窝,均与叛匪黄巢有关连,说不定还有其子女兄弟在内,不如一齐都杀了。刘氏低头不语,时值天降大雨,百姓们均淋在雨中。刘氏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最前面的一个小男孩,全身湿淋淋的,不知是冷的还是吓的,双唇乌紫,脸色苍白,全身还在瑟瑟瑟发抖。刘氏一见,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小儿子。她走上前,解下自己的斗篷,裹在小男孩身上,回头对李克用道:“将军,叛匪虽然可恶,这些百姓都是无辜的。我看还是将他们放了罢,我们也算积些阴德。”李克用平日最听刘氏的,略一思忖,便点头答应,将所有老百姓都放了。

李克用率大军继续前行。走了儿日,天气放晴。监粮官前来禀报:军中粮草不多,望将军早做定夺。刘氏一见,大军恰行至朱全忠驻守的汴州城外。便向李克用建议道:“将军,不必作难。如今我们在汴州城外,不愁无粮。想那朱全忠本为叛军降将,将军前去筹借粮草,他必然不敢不给!”李克用一听有理,这才带亲兵“义儿军”来在汴州城外要见朱全忠。

朱全忠果被刘氏说中,他自认为降将之身万不可得罪朝中大臣,将李克用奉为上宾,设酒宴款待。李克用也不客气,放开肚量,大吃大喝。他本就有些瞧不起朱全忠,又加上性格使然,几杯酒下肚,口上便没了把门的,对朱全忠道:“世事真是难料啊!一年前,尊兄还在黄巢手下当差,你我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不想今日,我们又这样亲热地在一起饮酒。谁能想得到呢?”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李克用如今变相说朱全忠是一位投降者,正戳中他的痛处,怎不叫他变脸变色呢?可李克用似乎丝毫没有注意到朱全忠的脸色,借着酒劲又故意问道:“朱公不是名‘温’吗?如今怎么又忽然改了名字呢?”朱全忠听了此言,才慢慢散去脸上的愠色,得意地说道:“蒙皇上厚爱,特赐在下‘全忠’之名。”

朱全忠本以为这下李克用必会高看他一眼,不料,李克用丝毫不以为意地说道:“‘全忠’,‘全忠’,好名字,实在是个好名字。只是不知那黄巢听了,会有什么想法……”

朱全忠一听李克用如此挖苦自己,气得脸色紫如猪肝,一拍桌子,噌地站了起来。在场的监军陈景思见状不妙,忙打圆场。道:“李将军醉了,李将军醉了……”然后,不待朱全忠说话,便将李克用拉到住处休息。

李克用一走,朱全忠在屋中踱来踱去,总觉胸中这口气难以下咽,“哗啦”一下将桌子掀翻在地,从墙上摘下宝剑,出屋要去找李克用拼命。正在此时,从外面奔人一人,正与他撞在一起。抬头一看,原来是手下大将杨彦洪。原来,杨彦洪听说李克用在酒席宴上对朱全忠极尽挖苦之能事,心中愤恨,便跑来与朱全忠商议给他点厉害,两人一拍即合,杨彦洪提议用火烧李克用所下榻的驿馆。这样,万一上边追查,还可逃脱罪责。朱全忠立即同意。

半夜时分,驿馆内火光一片。李克用的侍卫郭景絑心道“不好”,忙起身奔人李克用屋中,只见他四脚八叉地仰躺在床上。郭景絑上前呼唤:“大帅,大帅……”无奈李克用喝酒太多,怎么招呼都毫无知觉。郭景絑看到外面火光冲天,把窗户都映红了,急中生智,端来一盆凉水,兜头盖脸地浇在李克用头上。李克用激凌凌打个冷颤,从睡梦中惊醒。一睁眼,看见侍卫郭景絑拎着个盆子站在床前,刚要发作,郭景絑抢上前说道:“大帅,快走!那贼人朱全忠火烧驿馆,要害死大帅。”李克用闻听,大惊失色,又见窗外火光冲天,慌忙爬起身,想拿武器,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脚下无根,走路直打晃。郭景絑对李克用真是赤胆忠心,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向外跑。此时,李克用的亲兵李嗣源、薛志勤等人也纷纷赶来,两下合在一起,保护李克用,向外冲杀。正在这时,天气骤变,惊雷暴雨,浇灭了大火。火灭后,冒出浓烟,又形成了掩护李克用逃走的烟幕,而不时亮起的闪电,又给他们照清了道路。

此时,驿馆内的杨彦洪仍骑马跑来跑去指挥众军兵,搜捕李克用。朱全忠率另一队军兵找了半天没找着。正自沮丧间,忽见黑暗中有一个人骑着马乱窜。他想起刚才杨彦洪说过这样的话:“李克用等人善骑马,如要突围,必会骑马而逃。将军只要见骑马者便命放箭,保证万无一失”,不由得心中大喜,料定必是李克用,亲自拉弓搭箭,向那入射去。在义军时,朱全忠便有神箭将军之称。这一箭射出,正中那人后胸。朱全忠跑过去一看,大惊失色,原来射死的不是别人,正是给他出主意,让他“见骑马者就射”的杨彦洪!朱全忠后悔不迭,但人死不能复生,也只得将其厚葬了事。他在驿馆折腾了一宿,不见李克用踪迹,料定他已逃走,只好垂头丧气地收兵回府。

再说李克用绝路逢生,幸遇大雨,被手下亲兵义儿军平安护送回大营。事后更加佩服夫人刘氏。他认为,皆因刘氏有好生之德,建议他放掉那一万百姓,感动苍天,才在自己遭遇火光之灾之时,天降大雨,保下自己一条性命。从此后,他越发对刘氏言听计从,而且也对烧杀抢掠之事大大有所收敛,同时严格约束手下军兵,不可胡作非为,骚扰百姓。对朱全忠,他恼恨至极。二人也就此结下梁子。两人日后还有一战,这是后活,暂且不提。

再说大唐王朝,每况愈下。黄巢起义虽未颠覆其统治,但也动摇了它的根基。此时它已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了。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春,僖宗驾崩。他的弟弟李晔继位,即昭宗,改元龙纪。这一时期,军阀混战,互相争夺歼灭。最后,只剩三支力量较强的队伍:一个是陕西李茂贞;一个是山西李克用;另一个就是河南朱全忠。三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形成鼎足割据之势。这样一直相持了十几年的时间。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宦官给昭宗出主意,封李茂贞为岐王,进京辅佐,然后逐步铲除军阀势力。昭宗闻之有理,依计而行。因宰相崔胤依附于朱全忠,遂被昭宗贬谪出京。

李茂贞乐得将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更好保护昭宗为由,让昭宗起驾去他的大本营凤翔。昭宗不肯,李茂贞便勾结宦官韩全诲逼迫其就范。昭宗这才明白,中了他们的圈套,但悔之晚矣。只得忍气吞声,呆在凤翔。

而宰相崔胤被谪出京都后,立即去见朱全忠,怂恿他发兵将皇帝从李茂贞手中夺过来,先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后伺机除掉,自己当皇帝。朱全忠闻听,正中下怀。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朱全忠率7万大军攻打凤翔。因城中断粮,无法再支持,李茂贞只得打开城门,将皇帝交给朱全忠。

朱全忠劫持昭宗回到长安。他又采纳了崔胤的建议,为防止宦官与别的军阀勾结,控制昭宗,一次将宦官杀了800余人。此举虽从客观上结束了唐王朝的宦官之祸,但同时也枉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