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22102300000032

第32章 最后的辉煌(3)

曾国藩心想,多年合作,保奏他正是为了让他作为湘军的可靠支持者,谁料想沈葆桢上得台来便断自己的后路。你建军没错,但事有轻重缓急之分,曾国荃的军队都要闹兵变了,你还给我拆台。既然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了。于是,曾国藩给九江关道蔡锦青下令,让他解九江关洋税三万两给雨花台湘军,以解眼前之急。蔡锦青是沈的手下,但是曾公的命令不敢违,便向南京运银。谁知被沈葆桢发现了,把蔡大骂一顿,勒令他追回款项,否则就罢他的官。蔡锦青两头受气,可是心里明白,谁都得罪不起,你们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呗,于是又把银子给追了回来。

这下曾国藩大营炸开了锅,到嘴的鸭子飞走了,这沈葆桢也太忘恩负义了,于是都请求曾国藩弹劾沈葆桢。曾国藩心里也不愿闹翻,只是现在事情紧急,这银子是非争不可的。

慈禧这些天没干别的事,就看大臣们弹劾曾国藩纵容军队抢劫的折子了,正在想着用什么法子治治他时,就收到了曾国藩的奏折。慈禧令户部以“部文”的形式答复曾国藩,大意是:曾国藩不要再要江西的军饷了,每个月两湖、川、赣协解的军饷还不够吗?现在江浙的长毛都快肃清了,上海那么富,你还想要江西的银子,这分明是“广揽利权,贪得无厌”。

曾国藩看完“部文”,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江浙的战事完没完,每天发出的战报说得还不清楚?但他转念一想,清廷以户部名义下旨骂他,显然是有人从中作梗。谁呢?众幕僚说,还能有谁,沈葆桢啊。不过,沈葆桢还真没有打这个小报告。慈禧早就想打压打压曾国藩了,由她授意户部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怒火中烧的曾国藩就把屎盆子扣在了沈葆桢的头上。

写完弹劾沈葆桢的折子,亲兵正拿着往外走,一直沉默着的曾国藩突然说:“慢着!拿去烧掉!”

曾国藩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写了弹劾沈葆桢的折子而舒服多少,他忽然想到,要参掉一个沈葆桢不难,但是,沈葆桢是他一手保举的,走了一个沈葆桢,能保证下一任就比沈葆桢好吗?会不会又来一个陈启迈呢?再说,曾国荃的军队目无法纪、大肆抢劫也是人所共见的事实,这个时候要是再为自己辩护,那在朝中就更被动了。但是,自己都快断粮了,朝廷还说他贪得无厌,这个冤枉却不能不辩。思来想去,曾国藩拟了一个《沥陈饷缺兵弱职任太多户部所奏不实》的折子。大意是:东南数省虽然都同意给钱,但实际给的也就是广东省,其他省分文没给。现在我从江西弄了一万五千两,又被追了回去。户部说我是广揽利权,我怎么会不知道揽权人的下场?即是如此,不如让别人来代我主持大局吧,现在“兵弱饷绌,颠覆将及”,一旦发生重大变故,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曾国藩的口气看似威胁,其实不然。从他的日记看出,曾国藩确实是有隐退的意思。因为弟弟病死,部队没有军饷,别人又不断参他位高权重、专权,朝廷对他也是有了猜疑,身心俱疲的曾国藩确实是想回老家了。

沈葆桢听说曾国藩上奏要求“引退”,心说曾老头又来这招,我也会。于是也赶紧上了个奏折,陈请开缺,“以养老亲”。

慈禧自然不会让他们在这紧急关头回家休息,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来报说李泰国购买轮船的退款五十万两送来了。慈禧就把江西的厘金一分为二,使曾、沈各得其半,并把这五十万两拨给曾国藩。

慈禧干脆好人做到底,又拨淮北盐厘每月八万两,从湖南拨粮优先保证围城军,还拨给安徽、河南等省士绅的捐款数十万两。这些钱粮一下子缓解了湘军的困难,保证了围城军的供应。

曾、沈二人也不提告老还乡了,结束了轰动一时的争饷闹剧。湘军因祸得福,加紧了攻城的步伐。

5.江浙战事

西边曾国藩调兵遣将围南京,东边的李鸿章更是像刚出笼的小鸟,放手大干。同治二年(1863)开始,李鸿章、左宗棠与洋人组织了中外混合军,向江、浙地区的太平军占领区发动了凌厉的攻势。

李鸿章有外交才能和天赋,在常人看来最不容易相处的洋人,李鸿章却和他们打得火热。他在上海与英国的奥伦、戈登达成协议,组织“常胜军”,由上海向西进军。

第一战:太仓。同治二年十二月,奥伦与淮军程学启、郭松林部三千名英军、一万名淮军,携带西洋野战炮、来福枪等先进装备,向太仓进攻。他们以重炮轰倒城墙,然后准备鱼贯而入。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太仓的老百姓、太平军全部冲到倒塌的城墙边防守,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十岁幼童,整个太仓竟然全民皆兵。整整五个小时,四百名英国军、二千余名淮军倒在了进攻的路上,全城血流成河,令人目不忍睹。

第二战:苏州。戈登、程学启等不敢大意,纠集五万人进攻苏州。苏州是李秀成重点经营的所谓第二个“小天堂”,这里聚集了太平军的四万守军,由慕王谭绍光指挥。

十月十七日(11月27日),戈登、程学启的联军夜袭苏州东门外的石垒。谭绍光猝不及防,立即身先士卒,提刀杀入敌阵。后面的战士冒着弹雨,誓死把湘军和戈登的军队堵在东门外。在连续三天的战斗中,英国仅军官就被击毙十余名,士兵伤亡三百五十余名。谭绍光不顾疲劳,每天都在东门指挥作战。就在这个时候,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八个高级将领集体叛变,它的严重后果是:谭绍光被杀,苏州丢失。

由于湘军不断壮大,以及洋人军队的介入,太平军内的悲观情绪不断滋长,不战而降的事件不断发生:同治元年,上海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刘玉林率万余部队投降;接着,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

在这种背景下,郜永宽等人也在私下积极串联,准备投降。李秀成对这些人的活动早就听到了风声,但他无意阻止,或许是一连串的失败让这位少帅对天国的命运丧失了信心。谭绍光也发现了汪有为等人的串联活动,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想,降就降吧,只要自己不降就行。他只是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汪安钧等人惊慌失措,以为谭绍光只是表面上稳住他们,实则准备镇压,便抓紧了联络活动。

程学启派人秘密和郜永宽、汪安钧、汪有为等人谈判,郜等人要求留下生命即可,到时候可以献出一个城门。李秀成风闻此事,但没告知谭绍光,谭绍光完全被蒙在鼓里。

十月二十四日(12月4日),谭绍光召集众将召开军事会议,为进一步坚守苏州作战斗部署。会上,谭绍光批评了郜永宽等人。在座的众将,除郜、汪二人外,还有比王武贵文、宁王周文佳、天将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等六人,一听谭绍光对他们大加指责,便相互使眼色,手握兵器准备动手。

谭绍光的话音刚落,康王汪安钧抽出短剑向谭绍光的胸部刺去。谭绍光被刺中,大叫一声,其他人一拥而上,汪有为一刀砍下了慕王的首级。

郜永宽跳上桌子,高叫:“天国的气数已尽,苏州城的粮食已吃光了,再也守不下去了。我们已经和李大人讲好,只要献城投降,大家都可以保全生命!”

郜永宽等打开城门迎李鸿章、程学启、戈登等入城。但是,这八个人的命并没有保住,李鸿章进城后便翻脸不认人,把他们都处死了。

与此同时,左宗棠在浙江和法国军人德克碑的“常捷军”联合,与太平军作战。绍兴、金华、严郡、富阳等城镇被攻下,浙江各城镇的太平军守将纷纷开城投降。这样,杭州、嘉兴等重要城镇成了一个个孤城。同治三年二月十八日(1864年3月25日),嘉兴终被攻陷。二月二十四日(3月31日),杭州被攻陷。

在苏、浙的作战中,值得一提的是常州。

进攻常州的是淮军的刘铭传、周盛波部和戈登的“常胜军”。太平军守将护王陈坤书顽强抵抗,守城半年之久。戈登用重炮轰倒了几处城墙,却总是冲不进城去。几次下来,湘军和戈登的军队都不敢冲了。戈登不信邪,命令军官组成先锋队,其他士兵殿后。结果,军官攻到缺口的地方,陈坤书领着百十名亲兵冲杀过来,十九名英国军官负重伤,十名被当场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