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因勇敢而魅力,因魅力而美丽。真正的魅力不是我们常所理解的吸引力;真正的美丽也非我们常所理解的容貌姣好。做一个让男人都侧目的女人很容易,但做一个让男人都刮目的女人难上加难。
1勇敢女人最“魅力”
刘嘉玲在香港独自逛闷街,似乎被娱记看出了什么门道,连逛一下街都要被曝光。逛街不值一提,但为什么要逛街而且是逛闷街,这倒让嗅觉灵敏的狗仔起了反应。嘉铃逛闷街自然会和梁朝伟联系在一起。梁朝伟和刘嘉玲多年来的恋情像一场马拉松,豪宅和钻戒都买了,可谓是万事具备,但是却迟迟不见动静。这种干打雷不下雨的事已经让“疲惫不堪”的媒体无奈了很多年,如今看到嘉玲“逛闷街”,便觉得有了点苗头,似乎有点戏。
刘嘉玲和梁朝伟有没有戏并不值得说道。这两位年近半百的有情人,就算现在结婚似乎也是明日黄花的事。我想说的是刘嘉玲的勇敢,那种遇事冷静沉着、泰然自若的精神。那时看《无间道》看到了刘嘉玲,她盘着头发,侧着妩媚的脸庞,神情专注而温柔地说,我是一个好简单的女人,只要我的男人好,叫我做什么都愿意。她的身体一动不动,好象在迎接一个重大打击似的。半晌,自顾轻柔的牵扯一下嘴角,含着笑对着镜头,那种眼神叫人明白什么是无可奈何,念念着,最厉害的眼睛也有悲哀的一刹。
霎时,我突然喜欢上她。之前不曾喜欢过刘嘉玲,从来。小时侯看过她主演的一部连续剧《流氓大亨》,我喜欢郑裕玲。觉得万梓良和郑裕玲简直是绝配,那时万梓良玉树临风帅的一塌糊涂。郑裕玲温婉漂亮,气质优雅。而刘嘉玲刚刚从苏州迁到香港,远远没有修炼到今天的巨星风范之毫厘,脸上的婴儿肥,浓眉杏眼,笑起来最咧得很大,牙齿也不白,全然没有淑女的模样儿,而且还操着一口不大标准的粤语,穿着打扮就像一棵圣诞树一样,给人的印象出奇的差。
十几年过去了,旧时代的那些明星都各自尘埃落定有了归宿。钟楚红嫁人了,林青霞连续生了两个小天使一般的女儿,张曼玉也离婚了,戚美珍,赵雅甚至郑裕玲都渐渐从观众的视线里隐退。只有刘嘉玲还在活跃,一下三点式性感纤体代言,一下子传出和梁朝伟秘密结婚,或是黯然分手,再不就是又和哪个富商暧昧不堪,总之是变着法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不肯谢幕。不喜欢,觉得她有点“哗众取宠”,名字总是和不同男人联系在一起,矫情而做作,又似乎不大清白。
直到2002年底,全世界都知道有一位女星被黑社会绑架逼迫拍了裸照。在慢无流言袭击的暴风雨里,刘嘉玲一身黑衣黑裤黑眼镜,勇敢的站在人前,平静地宣布给公众:“我比你们想象中的更坚强。”这就好!你要我死,我就轰轰烈烈地活给你看,这不只是勇气,也是无智大慧。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摘掉偏见的有色眼镜,重新给她打分。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人。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直面人生的勇气。最重要的是她站起来了,没有倒下去等着腐烂。她站在那里,抱着所有的欲望,所有的爱挫和悲凉,满怀冰雪,却承担了一切。裸照事件结果是出所有人的意外,不仅是《东周刊》,也包括刘嘉玲本人。她获得了空前的支持:拥有世界最多读者的华文媒体纷纷报道她的消息;香港特首董建华也站在她一边。事情坏到最坏的时候,自然会好。此后刘嘉玲从半红不黑的状态蓦然兴起,一路顺畅,各种时尚广告,各种形象代言人,一部接一部。这叫什么?因“裸”得福。
人人都怀有一个故事,总有若干不甚光彩的情节,他有你有我也有,何必挖出来把人往绝路上逼呢?简直是没人性。报纸也好,杂志也罢,任何题材都可以写,千万别揭人隐私伤疤,流血流汗的,为私利不择手段最是无良,最是可怕。幸好刘嘉玲没有躲避,过去是自己今天的一部分,不容抹杀,没有什么好逃避的。遥想当年若干女星想不通,舆论压力太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捱过去的日子真不少。阮玲玉、陈宝莲、还有翁美玲、留一纸遗书,说什么人言可畏,一下子陷入黑暗,永不醒来。其实大可不必,走过去前面是片天。一切都不用解释,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说到勇敢,又想到王菲。这个女人骨子里固有的沉默使她越发高贵。小谢当年夜探张柏芝,惹起轩然大波,一时负心人的一言一行都被日夜守侯在王菲家门前,等着这位天后能够开腔表态。可是王菲什么也都不说,把自己关在家里,足不出户,所有的委屈自己一个人吞掉,吭都不吭一声。后来,小谢迷途知返,再次回到王菲的身边,她一样没有任何表示。如今王菲和李亚鹏的孩子都出世了,小谢和王菲的分手仍然是个迷。要知道,当年两个人手牵手十指相扣,第一次亮相与人前。年纪大过小谢十一岁的王非已经不是一般的勇敢。感情上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也不需要找别人倾诉博得同情。王菲是敢爱感恨对自己负责的女人。当她爱上窦唯,便一个礼拜从香港飞回北京一次,住在拥挤的平民房宅里,穿窦唯的T恤,趿拖鞋,早上捏着鼻子去蹲肮脏的公共厕所,从不言苦。已经贵为香江流行乐坛天后的她,为了心爱的人,说生孩子真的也就息歌一年,放弃了一切荣华富贵,退出江湖,专心安胎。好了!女儿出生了,孩子她爹变心了,那就离婚吧。时间果然无情。现在又遇上这样一个负心汉,你叫她说什么?说瞎眼,说后悔?说伤心?说感情这东西靠不住?语言的东西有时很讨厌,有人传错话,有人会错意,多说多错,不如缄默。
还有苏芮,台湾歌坛的大姐大,提到她老公离家出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谁人不气。这唱歌一副足金嗓子的女人怎么遇到如此狼心狗肺的男人。但是没有男人的生活,苏芮自己撑到今天,歌照唱,日子照过,那些准备看笑话的人一再失望,前几日看苏芮在电视上演唱《酒干淌卖无》。眼泪差点掉下来,她胖了,老了,笑起来也有皱纹了,可还是很漂亮,那种漂亮叫勇敢,是课本中没有过的东西。
是的,女人勇敢。但是女人若是被男人辜负而逼迫得勇敢,不得不勇敢,这个“不得不”的勇敢,真叫人心酸。
勇敢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多女人天生并不软弱,令人担忧的是后天软弱,有其面对困境时就会退缩。而勇敢的女人则不然,他会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并且竭力将这种残酷转化为快乐,当自己挺过来时,再回过头去看,那是多么回味无穷。勇敢,对于女人来说,更是一种财富。
2 谁为你撑起一世荫凉
想起母亲
是从黄昏的一缕炊烟飘出
母亲劈柴烧饭的体温
就从遥远处洇濡而至
感觉黄昏的温情
所有的形容词都很瘦
关于母亲的故事
是用简单的象形文字镌刻的
多想回家看看
乡村那条最坚韧缠绵的山径
乡愁便沿它蜿蜒而去
母亲的眼眶是守望的烟囱
我归家的路
就是她飘渺的视线
——题记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10岁的夏天。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裙子是怎样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赤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彩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聒噪。
当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拢在额前的发丝已被汗水沾住——母亲精心伺弄这片菜地,指望着用它换来油盐酱醋,连同我们的书杂费用。
我只是沉浸在拥有了这条裙子的兴奋里。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怪,更没有觉出母亲那疲惫的、佝偻着的身子是怎样的刺目,是怎样的触痛我,这是我后来想到的。
但很快地,我便没有了当初穿上裙子时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裙子,一个个花枝招展,小公主似的。只有我的裙子黑乎乎的,怎么跑,怎么跳,都像个“小老人儿”,全没有了活泼的气息。同学们的眼光怪怪的,有的指手画脚,有的嗤嗤地笑。我涨红着脸,逃也似地跑回家,把裙子扔在母亲怀里,不管母亲满脸的惊愕,哭喊着要花裙子。
母亲抱着裙子的手有些发抖,黑瘦的脸上就有泪水浸湿了一片。
我慌了,母亲从来没有哭过,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我赶忙扑到母亲怀里,央求道:
“妈,你别哭了,我再也不要花裙子了。”
母亲搂着我哽咽着说:“惠儿,等把这茬菜卖了,妈一定给你做条花裙子。”
那一年,由于贫困,我没能穿上花裙子。
那条黑裙子,母亲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包袱里,宝贝似地锁了起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一套又一套美丽的裙子,渐渐地就把黑裙子淡忘了,自然,还有黑裙子带给我的不愉快。
后来,我发现商店的柜台上赫然摆挂着黑色的长裙、短裙、非常引人注目;大街小巷,姑娘们身着黑色裙装居然是那么端庄,那么飘逸。我不禁对黑色偏爱起来,蓦然想起母亲为我缝制的裙子,便求母亲拿出来,母亲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就开了锁,把它找了递给我,我捧着这小小的裙子,觉得它很重很重,难道是沧桑的往事使得它如此沉重吗?
母亲说,我何尝不想让你穿得漂亮些?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给你做裙子的那块布是你外婆留给我的,看见它我就想起你外婆是怎样一分一厘地攒下了两块钱,买了这块布,本想你能高兴,却不料你嫌它丑。
我看着这条给过我短暂欢乐、凝结着外婆的汗水,洒满着母亲泪水的裙子,感觉到它是那么亲切。
我愧对母亲,由于我的无知,无端地伤害了母亲,她本想送给我一个清凉的夏天,我却不加掩饰地把母亲心中的美好掠夺得一干二净;那条裙子在母亲眼里胜过多少绫罗绸缎,她把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给了我,我却幼稚地否定了它的价值。
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了我的衣橱里。
看见它,我便想起那个夏天,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还有她在灯下一针一钱地把母爱注入细密的针脚,为我撑起一世荫凉。
离婚是女人的一种解脱方式吗?我以为不然,其实只有女人勇敢地走出女性主义的自恋的误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走出各种各样幻影的自欺,靠实际行动和理性力量来证明自己。勇者无敌,做一个魅力女人需要这种勇气的支撑,并且让大家看到自己坚强的一面。
3女人只需坚持住自己
潘虹与刘晓庆、斯琴高娃在国内影坛上并称为新时期的三大女星,潘虹擅长扮演悲情角色,被媒体和观众封为“悲剧女皇”。除此之外,只要看过潘虹的著作《潘虹独语》,就会发现,潘虹还是一位具有成熟个性的女性作家,还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经过仔细地阅读,由人而文、由文而人地分析了潘虹的作品《潘虹独语》,并发现了她在写作中的“自恋”由以形成的原因和潜含的问题,发现她的作品在叙述女性的生存境遇上体现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丰富性。
大凡经验事实都有可以推究的心理原因。
潘虹的“自恋”与她的早年经验以及情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的父亲曾被错划为“右派”,父母为了不连累家人被迫离婚,潘虹随之改母姓。11岁时,倔强的父亲含冤自杀,结束了自己41岁的生命。因此,后来潘虹多次说过:“父亲造成我一生的悲剧。”从小她就遭人“白眼”,受人歧视;她很小就跟着外婆生活,以至于她那时以为外婆就是自己的母亲,直到六七岁时她才被母亲接到了上海生活,由此可见,父爱母爱的匮乏不仅使她坚强早熟,而且使她“感情硬化”,这使她与他人之间的感情沟通变得不那么容易。但是潘虹的“感情硬化”并不那么彻底,在她感情硬壳的下面还留了一个不易为人觉察的柔软的空缺,这为她日后的“自恋”留下了内在的空间。
爱情对于那些内心充满浪漫情调的女性来讲,有着更为丰富的诗意内容,但也意味着更为沉重的苦涩体验。
24岁时潘虹与上影厂美工米家山结婚,米家山比潘虹大8岁,所以潘虹说她好像是“找到半个父亲”;25岁那年,潘虹经历了一次致命的爱情,在出演影片《苦恼人的笑》时,他与导演杨延晋传出绯闻,“爱”上有妇之夫的她“腹背受敌”,一方面是洪融因此大闹上影厂,顿时人人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尤其是洪融,几度威胁潘虹要让她身败名裂,受到了惊吓的潘虹为了平息事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庭,只好主动找洪融赔罪,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不幸身世”告诉洪融、为什么要乞求洪融“同情她、可怜她”的真实原因。可是洪融还是没有放过潘虹,被视为“第三者”的也受到了厂里的严肃批评,潘虹只好和米家山离开上影厂;当然,妻子洪融的做法伤透了杨延晋的心,杨延晋不久与洪融离婚。
这件事在她纯洁的心里打下了深深了烙印,其实这件事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她与米家山之间的感情,10年的婚姻,潘虹与米家山相处的时间却只有1年,其中有5年的时间,是潘虹独自一人在峨影厂度过的,32岁那一年潘虹与米家山离婚。爱情的一败涂地给了她空前绝后的伤害,并把她一向孤傲的心灵推向了偏执,她的女性主义心理因此定型,对男性的憎恶也达到了极致,从此后,她不再谈婚姻。
从小到大,父爱母爱的匮乏和致命的爱情打击,对于心灵的重创都是幽微而难以言明的,对潘虹这样一个倔犟高傲内向从不向人示弱的女性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只能以出演悲剧角色和写作来将内心的隐痛放射出来,弥漫于她的《潘虹独语》一书中的那种幽微的“自恋”就源于这种内心的隐痛。
潘虹总是赋予《潘虹独语》中的女性以超凡脱俗的气质,让《潘虹独语》一书散发着美轮美奂的神秘气息:“我选择摆放出来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我认为值得去记忆的某个时刻,它们是我成长的见证。有的照片并非是我最美的瞬间,但它一定有最可被解释的内容。它背后渗透出来的东西也许是属于很凄美、很失落、很糟糕的一个时期,但它会提醒我,在感情上这么艰难的时刻我走过来了,在事业上如此低潮的时刻我走过来了,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一样走到了今天。”
潘虹为什么如此不遗余力地点染她的照片的魅力呢?她说:“我为什么从不把那些在国内国外发奖会上的照片或者那些与声名赫赫的人物的合影摆在屋里,让人人都能看见?摆着的都是我单个的,孤零零冷幽幽地看着世界。”是因为“照片在我的视线里,我也在它们的视线里。”潘虹所创造的神秘美的载体实际上正是她的自我载体,二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和自比性,看似是“言她”,实际却是“言我”,这种自居效应使潘虹在对它们的美化中完成了其实质上的自恋,爱情的失败对于女性在魅力方面的自信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联系到潘虹失败的‘傻瓜爱情’,我们也可以理解林白这种心理上的补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她们体现了潘虹的自我之间的代偿性自恋的原因。
潘虹在《潘虹独语》中说:“在这世界上,能有一两个真正关怀你、理解你的人,就很不易了。如果你还奢望再更多一些,那只会更多一份得不到的痛苦。”我认为,《潘虹独语》是潘虹“补偿性”的写作,由情感的缺憾而补偿性地滑向自恋,在潘虹本来有情可原,但这种“过度补偿”,会让她走向遗世独立的孤傲和偏执,则又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和演艺、写作上的的缺憾,潘虹的成功在于,她终于走出来了,可如今她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也说明了她的“过度自恋”导致了她在个人感情问题上的失败。
至今单身的潘虹说她自己是一个“无盐女”:“我非常自恋,生活中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执着而不妥协。这很辛苦,那种辛苦是内心里涌出来的。”对于“无盐女”的意思,潘虹这样解释道:“无盐就是没有味道,寡味的女人。”
潘虹在作客“艺术人生”节目访谈时曾说:“每个人只适合一种生活形态,离婚对我是一种解脱,也是最大的失落……”离婚是女人的一种解脱方式吗?我以为不然,其实只有女人走出女性主义的自恋的误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走出各种各样幻影的自欺,靠实际行动和理性力量来证明自己。女性一旦对自己所爱的男人失望,其心理空虚就会越大,对男性的偏执也就越深刻,如此,她们对男性的偏执,又会导致她们对自我的过誉,使自己更加自恋。因此,对自我的理性认同和健康的两性关系的建立是克服和转移她们自恋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可以说,自恋也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这么说,只有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人才有自恋的倾向,因为他有这个自信,只有自己对自己特别满意的人才会滋生出自恋,也可以说明,自恋的人往往都有一个方面的特点。我们没有必要歧视自恋,但自恋也要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要适可而止,像潘虹式的“自恋”就是过度的自恋,这个自恋是极端的,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自恋。
潘虹是一个独立的女人,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人,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正因为“父亲造成我一生的悲剧”,所以潘虹才变得如此“与众不同”,这一点更加证实了潘虹是“中俄混血私生女”的事实。不管怎么样,我们喜欢的是银幕中的潘虹,那一个盛气凌人、孤标傲世的潘虹,那一个独清独醒、故我依然的潘虹。
勇敢的女人并不只限于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上,而在一些小事中也应该有勇敢的魄力。当大家因一件小事而对你不依不饶时,作为女人不能听之任之,不能助长嚣张无理的气焰,不能坐视傲慢执拗的偏见,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还能消除这种不良现象的漫延。说来说去,女人可怕的不是勇敢,而是软弱。
4可以错但不可以自卑
伊能静由于演唱时的口误,将成语“羽扇纶巾”的“纶”(音guān)念成“伦”(lún),“才女”伊能静的“中文水平”遭到了网友的质疑。出了这么一件“不光彩”的事,伊能静就此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过道歉声明,没想到有媒体还是不依不饶,揪住她这点残缺不放,依然“接二连三”的提及此事,并以此大作文章。就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伊能静无奈地自嘲自己是“蠢材”,但是有记者并不罢休,继而又问伊能静“是否清楚自己演唱的歌曲出自于哪首诗词”,好脾气的伊能静终于忍无可忍,当场与记者翻脸,愤然离场。此后的当晚,伊能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士可杀不可辱”为题,谴责当时“羞辱”她的记者:“我认为我可以被指责却不能被你侮辱,你可以说我笨但是你不能侮辱我。”,“善意的指正与建议我一定接受,但是请不要逼迫一个人。”
伊能静即便把成语“羽扇纶巾”的“纶”字读错了又怎么样?如果要我说,“纶”(音guān)念成“伦”(lún)音有什么大不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多音字,也读“lún”音,不过在这个成语中读“guān”这个音罢了,其实这两个不同的读音,意思却是一样的,伊能静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果高兴,完全可以在“guān”与“lún”这两个读音中任何选择一种读法,如果她是为了配合音乐旋律的“协调”,就算是故意为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人们理解它的本义就行了,何必对一个艺人苛求它的读音。伊能静的口误难道真的就不可理解么?大文豪余秋雨都有念错字的时候,一个艺人偶尔念错了字又何妨?媒体记者如此没完没了地“刁难”伊能静,确实是对她人格的侮辱。要知道,作品是可以被多元化阐释的意义复杂的符号系统,跟一个人的态度和人格了无关涉,尽管人们的确可以举出很多人文错位、名实不副的例子,但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歌星都会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人格的投影和心灵的镜像;所以她们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何况人家都已经道歉了,也“赔罪”了,还自嘲了,知错就改了,还要怎么样?一个人不能靠牺牲高贵的尊严,来获得别人的肯定。谁说过伊能静必须经由几个媒体记者或几个自以为是“语言学家”的人的同意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收获的快乐?谁人有这个权利这么做?
是谁在这么咄咄逼人?又是谁在对一个艺人如此刻薄?真不明白这位记者自己有多少渊博的知识,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别人?真让我怀疑这个人的品行。我认为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要比十个巧言令色的“智者”好的多,所以者何?因为没有仁爱和德行,我们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共同生活,即使勉强生活在一起那也不可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温暖。其实在这个被权利荼毒,被金钱败坏的社会,多的是乜斜着眼睛睥睨一切的自大狂,是游谈无根或言不及义的伪才子,是见风使舵或世故圆滑的投机主义分子,尤其是作为媒体记者,试图通过羞辱别人而小题大作,推波助澜以制造媒体“轰动”效应,真是媒介的悲哀。
看到这起事件真让人寒心,看来大家是义无反顾的撕破脸皮了,其间的混乱与乖异,令我目瞪口呆,我看到了“一个也不饶恕”的记者的狞厉心态,这不仅反映出了有些媒体记者视野的狭窄和心灵的幽闭,而且还有情感上的冷漠和自私,他们身上的利己主义倾向是不道德的,这种不道德的后果必然导致别人的内心的封闭和心灵的麻木,导致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的减少甚至丧失,所以伊能静在博客上说:“一个有知识的人却不善良比一个笨人要可怕多了。”她谴责很有必要,其实那些媒体记者对他人的快乐和痛苦是没有直接兴趣的,别人的欢乐和悲哀甚至别人的存在,他们都一律漠不关心。伊能静把这样的记者也说成是“有知识”的人,这似乎有点抬举他了。一个认真负责的媒体记者,这种对别人可以漫不经心的随意和凌空蹈虚的自由,是不是有点过火了?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作为一个记者对别人的那种过于自信而随意的态度,显得“大胆”和“尖锐有余”,而少有“客观公正”或“冷静不足”,故多有忮苛诬枉之论,而少有中肯见道之语。抓住别人的辫子不放,试图通过别人的一点点失误置别人于死地,反复强调,直到达到羞辱别人的目的,这难道是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吗?
作为媒体记者缺乏对受访人的尊重和同情,这是当今新闻界的一个严重而普遍的问题。如今很多媒体或记者总是乐意任性而随意地“采写”人物,强迫他们说自己不想说的话或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共同爱好,那就是把受访人置于尴尬的情境中进行羞辱,他们缺少纯洁而健康的道德性,他们不知道尊重别人,甚至不拿他们当人看,变着法儿虐待、羞辱别人,直到把别人身上最后一点人格尊严剥夺得干干净净,直到把别人激怒;而一个具有纯洁的道德性的媒体记者是善良的,他知道怎么去理解和同情别人,一定有善意地帮助有“缺点”的人摆脱“尴尬境地”或“困境”的诚意。
伊能静,你为什么要道歉?你为什么只知道哭?你应该回击那些记者,让他们往后长点记性:“我很尊重你,但是请你也尊重我。”
当我鼓足勇气迈进那道神圣威严的门槛时,我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成功,然而事实确是如此,我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愿望,其实,梦想与机遇只会垂青于那些勇敢的女人。
5勇敢一步就成功一步
那一年我实在在那个学校读不下去了,我想转学。
那是一所初中,高中就剩下我们一个班。没有配套的老师,也没有配套的教学设备。才一年,班上的人数就由70多减到20多个,有的自知升学无望回家了,有的转学进了市内的重点高中。剩下的20多人,有将近一半是为招工混文凭的街镇“调皮鬼”。
人少了,我每日都感到有冷风从背后吹来。
我要转学。父亲愁苦不堪:“孩子,这个学校是你自己找的,当时能进去已经不容易了。家里的情况你都知道,不然,中考时只差2分,你怎么会没地方读书呢?”
但我还是想转学。我要读大学。我揣着平时省吃俭用余下的10元钱在县一中大门外徘徊。放学的时候,进进出出的学生从我身边飘过,满脸的自豪满脸的信心,我觉得自己像个没有归宿的弃儿。我几乎没有勇气迈进那道神圣威严的门槛。
我找到一位在一中读书的同学打听情况,因为我连校长姓啥叫啥都不知道。我知道不是举一块“转学”的牌子门在办公室门口就会有人理我的。
“很难。”那位同学说:“前几天我们班还转来一个人,听说是什么局长的女儿,请客送礼花了1000多元,校长才勉强答应试读半年。这年头,你知道的,无‘礼’寸步难行。”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校门的。捏着那10元钱,我在十字街头徘徊,茫然无助而又不甘心就那样回去。来来往往的人都春风满面,唯有我,一副落魄的样子。
在候车室坐了很久很久,耳畔老是回响着“无‘礼’寸步难行”这句话。我想我该试试,买一份礼物送给校长,不然就这样“打道回府”我不甘心。
可是除了车票,我只有10元钱!
铃声早已响过。我在候车室坐不住了。转来转去,又到了那道门前。里面传出阵阵读书声和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我想进去,然而我知道,空着两手再进去也只是瞎转悠。
街边摆满了水果摊,最诱人的是红透的苹果。我漫无目的地走着,不时看看那些生意人对顾客谦和的笑。
“买点苹果吧!”
我抬头看时,一位年轻的阿姨正冲我甜甜地笑:“看,又红又大,自己吃,香脆可口;送人,美观大方。”
“送人?”我的心忽然一动:“对,就送苹果,10元钱的苹果,该是很大的一袋呢!”
用那汗津津的10元钱,我换了10斤鲜红诱人的苹果。满满的一塑料袋,很沉很沉,然而我却像拿到通行证般地有了勇气与信心。
又看见那块威严无比的门牌了。我抑制住兴奋,加快了脚步。突然,“嘶”的一声,袋子涨破了,早已挤得透不过气来的满袋苹果争先恐后地滚了出来,爬得满街满地……
红紫麻木的指头轻松了,我的泪水却止不住涌了出来。来不及停下的车辆呼啸而过,满街苹果汁水四溅。
我懒得去看去捡,只是呆呆地站着,任泪水“哗、哗”地流淌。
我真的一无所有了。站在街口,17岁的我,第一次觉得好累好累。
太阳快落山了,我擦干泪水,平静下来。反正我已一无所有了,无论如何,我得去试试。丢了一袋苹果,倒让我陡生一种豁出去的勇气。
照着同学给的地址,我敲开了校长的门。按捺住“咚咚”乱跳的心,我说明来意。校长盯着我看了足足10秒钟,然后问:“就你一个人来的?”
我点点头,想解释什么,但找不到合适的言辞。
“嗯,有勇气。”校长把我让进屋里,“能吃得了苦吗?”
“怕吃苦我就不会来了。”我想对他说那袋沉沉的苹果,但是最终还是没说出来。
“今年的会考都通过了吗?”
我拿出会考成绩单,那上面赫然写着四个“A”。
“好,来吧,我就偏爱刻苦聪明的孩子。”
我的心欢跳起来,那一瞬间,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事情会这么顺利,不敢相信校长对什么局长的女儿那么苛求而对我这么大度。
走出校长家门的时候,我暗暗庆幸刚才没提那袋沉沉的苹果。
成功女人的背后往往是艳羡的目光,她们因为成功而魅力,因魅力而美丽。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美丽的背后却是百倍的努力,没有努力,也就没有她们的成功。而最不可忽视的是,努力需要勇气,这种勇气是努力之果——成功的大小,勇气越大,成功就越大。
6美丽的背后是努力
章子怡在美国人眼中是中国的一位演员,而不是一位娱乐明星,她是“亚洲第一美女”、“中国第一打女”。据报道,以权威和品位著称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名为《章子怡》的片长60分钟的纪录片中将章子怡定位为“美貌和动作兼而有之的功夫女星”,章子怡总是写满一脸的微笑,一脸的从容,一身的爽净,一身的甜意。她们美得并不炫目,但不传统,在她身上具有亲切、家常的性质,具有亲人一般温暖、朴素的气质,你看不到任何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的东西,相反你感受到的永远是诚恳而谦虚的态度,还有忧郁而善良的情思。
自出任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女主角以来,灵心慧性的章子怡疾风迅雷般走红,风头一时寡二少双,再看《卧虎藏龙》让全世界影迷认识了这位刚柔并济、负气含灵的中国女孩。人走红了往往紧跟着就是蜚短流长传闻,这位在国际电影界制造了神话了女演员同样遭受了种种负面的传闻,但是她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她在表演艺术上体现出了成熟的个人风格,达到了近乎完美的高度,并且包含着令人陶醉的魅力,具有令人赞叹的人性深度,所以28岁的她已成为电影界举世瞩目的人物。
在北京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章子怡成长日志》中看到这么一句话:“她的聪明并非在于琢磨怎样红得更快爬得更高,绝对不是,仅仅在于她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还不够好,而她在此之上暗下的苦功,必然不会有很多人知晓。”这恰好吻合了章子怡所说:“从小就生活在压力之中。”章子怡10岁—16岁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舞蹈,她说自己学习舞蹈的动机并非要成为舞蹈家,而是因为父母想让她通过学习舞蹈来强身健体,以此来改变她瘦弱的体质。
没有高不可攀的山峰,既然有山峰就会有人攀。要说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征服的困难,就是自己的自卑和懒惰。因为自卑所以我们无力争取,望洋兴叹;因为无力争取,所以会更自卑,据说章子怡刚刚进入中戏时条件并不好,加上她性格内向,所以常常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比如“那时学生都要自己排演作品,她总是躲在一边,不到最后关头是绝不上场表演”,“那个时候她天天夜里都会梦到编段子,做小品”,章子怡说:“我一直挺害怕,一年级时甚至想退学!”她甚至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总是陷入彷徨、郁闷。可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章子怡说:“那时偷偷在教室练……躺着压腿,一躺就是40分钟,我都麻木了,等把腿收回来时,我就觉得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往下掉,但是没有声音。”当时16岁的章子怡参加了桃李杯舞蹈比赛并取得了名次,成功地迈出第一步,艰难减少了,动力增加了,章子怡表示在舞蹈学院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她的意志,锻炼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实主义是艺术固有的一个永恒的特点,一个演员倘若想让他的演艺持久而普遍地感动观众的心灵,她就必须与外部的现实生活发生深刻的关联,并且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沉重的问题,摆脱病态的自恋倾向,继而将温柔的目光投向那些需要阳光和温暖的人们,要看得见他们眼中的泪影,听得见他们内心的哭泣。好的演员不但善良而且富有同情心、亲切,不拿架子,什么时候都把自己饰演的人物和观众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把电影当作电影,当作必须塑造人、叙述故事的一种电影样式,并且当作与观众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便努力把人物扮演得生动可爱,把故事情节表演得有趣可信,这些道理章子怡都懂都明白,而且她还努力去做。她在电影中的表现就是她心灵和精神的镜像,从中映照出的是她的心性和人格,是肫挚之情和仁爱之心,她用仁爱之心感受世界,用仁爱之眼观察世界,用仁爱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这些我们不仅可以在她的《我的父亲母亲》、《茉莉花开》等催人泪下的电影强烈地感受到。
“章子怡偷师学艺的对象是学校周围胡同里的人们,她仔细观察大妈们怎么洗衣做饭,商贩们怎么吆喝买卖,甚至去看男人跟男人是怎么告别的,女人跟女人的道别方式又有什么不同”,“一年级上的课是观察生活,章子怡渐渐发现这门课对她的改变很大,她经常跑到北京火车站、妇产科、居委会、农贸市场去观察各种人物”。平民的出身使她更关心的是世俗的现实生活,使她对生活中的残缺和苦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人性中的庸俗和丑陋的一面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
她多以身边的世俗生活中的人生世相作为参照表演的资料,却能赋予它们以丰富的诗意和人情味,她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电影表演艺术通过切实的手段,改变现实生活中那些“小人物”的教养和气质。人物的爱恨与悲欢、离合与生死的情感历程和命运遭遇紧紧地吸引着观众,为了演好戏,练就一身真功夫,章子怡总是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她都不忘记细心入微的观察,所以当她谈论起这些人物时,就像谈论自己的朋友、邻居或者自己的亲人。
为了演好《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下乡体验生活,吃了不少苦:“《我的父亲母亲》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章子怡不断地‘跑’,对‘父亲’一见钟情地跑;为了多看‘父亲’几眼跟着‘父亲’背影跑;‘父亲’当右派回城时拎着饭盒猛追着跑……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跑’和‘摔’,全是真跑、真摔,有一天章子怡跑了三千多米,两条大腿的肌肉都拉伤了……后期配音时因为连续配那种喘息的声音,有一次她竟晕倒在现场。”在表演中章子怡的态度诚恳,情感强烈,由于有了这样的主观心象,她表演下的各种人物或人生场景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还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好的内在体验。她以饱含爱意的心灵去表演人物,体贴入微地叙述她们内心的感受,在平淡简单的形式里表达着善良、责任、尊严、坚毅和挚爱等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和品质,表现出一种诗意的道德情调和温暖的伦理精神。看章子怡的电影,发现她的表演里有底层人的苦难和眼泪、辛酸和无奈,但是没有廉价的自恋和空洞的牢骚,也没有恶毒的诅咒,我们更没有听到她的宣言,但我们从她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她是作为老百姓并为了老百姓而表演的人。
李安的《卧虎藏龙》开拍前,章子怡在十几天的集中训练后,靠自己敢于吃苦的劲头征服了导演,赢得了这个角色。“章子怡为这部片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瘦到了90斤不到”,影片获得大奖后,“章子怡终于在最后盼来了导演的明确喜爱与最大肯定,她‘哇’地大哭起来”,正如章子怡所说,她的一生充满了意外,被张艺谋发现后她因《我的父亲母亲》而出名,随后又因李安的《卧虎藏龙》而一夜走红。知己而又能省己,有勇气冲破枷琐的人才是自由鸟,远方的诱惑战胜了天性的怠惰,使自己翅膀在风雪中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身心在跌打中刚强,在品味到一种美好的过程后就会迈向希望的高峰,她成功了。
看过很多电影,我觉得在许多声闻过情的演员的名不副实的电影表演中,多数都很矫揉造作,很难看到会呼吸的人物,很难看到合理有趣的情节,很难看到朴实温暖的情感,很难看到深刻丰富的主题;很多演员把电影中的人物涂画得面目模糊,因为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演员的表演态度任性而草率,很少考虑人物性格的规定性,很少用心推敲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只管一味地凭着自己的缺乏事实感的消极想象随意地表演,导致人物失真,无视情节的合理性,于是情节被搅弄得支离破碎;无视人物的情感的复杂性,情感也被扭曲得畸形变态;她们的表演夸张而虚假,幼稚而粗糙,不仅令人难以置信,也不能引发人的积极的道德反应和审美感受,而且在很多时候还能引起观众极其别扭恶心的生理反应,更糟糕的是,连带着将主题也变得苍白而晦涩。
看章子怡的电影表演,我的心底会滋生出一种心疼和心酸的纯洁与纯粹,同时从她的眼神中读到了一种充满了甜蜜的梦意和幼稚的倔强的情感;真诚的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在电影中它意味着章子怡的倾向、愿望、立场和价值观。她演得很投入,很逼真,她的演技深入到自己心灵的渊然深处,真实而细致地表达着人物情感发展和心灵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纯真给她的表演艺术带来一种温柔而纯粹的品质,充满浪漫气质和诗性意味的抒情性是章子怡的演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特点和品质。
章子怡被封为“亚洲第一美女”是对她演艺事业的肯定,这个“美女”,不单纯指她容貌上的美丽,而是她的个人人格魅力和她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在美国人眼里,这个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女孩,能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获得了演艺事业上的成就,那是多么不容易。不光是在美国人眼里,就是在全世界人眼里,章子怡也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美女”
在生活中,有很多女性因为事业而放弃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她们不想拥有这种平凡的幸福,而是她们的事业关系着更多人的幸福,所以她们选择了独身。而她们这种无畏的选择是女人独有的魅力所致的,那就是她们的勇敢。这种勇敢不应该被一些世俗的偏见理解成一种社会“病相”,因为她们成为女强人绝非偶然。
7成为女强人绝非偶然
央视美丽的女主播,她们的生活遥远而神秘。曾经看到过一本由董卿、王小丫、和晶、沈冰、柴静等12位央视女主播联手书写的“自白书”《魅力制造》,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在书中,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而王小丫则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她曾承诺不生孩子。
也许有人会认为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是故意矫揉造作,会认为王小丫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不生孩子”是另有隐情。有个媒介的朋友,就在电话里问过我,你说董卿在书中自曝好想谈恋爱是不是在向大众“暗送秋波”?那王小丫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承诺不生孩子,是不是也是向大众在表明她还是“女儿身”?……听到这种质疑的声音,我十有八九就明白都是当下娱乐圈里的“搅屎棍”惹的祸。我严正地告诉朋友,看待人或事要一分为儿,目光不要太狭隘,万不可拿小人之心去揣度君子。董卿和王小丫的表白,恰恰是她们发自内心的真心话。
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是内心的释放出的呐喊,是一种在高度工作压力之下的情感宣泄。作为央视的主播,虽夜有三思,但尽在工作,无暇去张罗自己的情感私事,这也在情理之中。也许有人怀疑,就算你再忙,难道还没有谈恋爱的时间?当然,一个敬业的人或者说堪称“工作狂”的人是没有多少时间去谈情说爱的,董卿亦然属此例。对于王小丫更是实话实说,当年为了当好记者,承诺不生孩子是确有其事。作为记者,整日东奔西跑十分辛苦,这要求记者必须轻装上阵,最忌讳的就是拖泥带水。有些新闻单位就怕女士们进了单位,工作没多久就要结婚生子,影响工作。所以当初王小丫的承诺不无道理,当初是她所进的单位就有这样的顾虑,这是她给单位的承诺,目的就是为了谋得这份记者的工作。
当然,王小丫给单位的承诺并不仅仅限于此,要想做好记者,做名记者,就必须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事业几乎都舍弃了生命。尤其是王小丫,她认为真正成熟的女人应该是个懂得博爱的女人,对许多人和事都心存关爱,这种爱中包含了她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好奇、有她们不泯的纯真和宽容的胸怀,所以王小丫的当初的承诺并不过分,她们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他的牺牲精神,在她们看来,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有人说董卿和王小丫的“自曝”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开招标”,也想找一个身价亿万的“钻石大王”……这简直就是小人的龌龊的想法和丑陋的心态。董卿说出自己想谈难道就是公开“招情人”?王小丫说当年为了工作不生孩子就是为了表明自己还是“女儿身”?她们这样做是为了给那些大款大腕看的?作为董卿和王小丫,她们更懂得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惟一目标,因为,金钱和财富带给人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满足;金钱像权力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东西。
如果我们的时代想“感受到生活的真正美好”,那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人性化、人情化、道德化,就必须满足人的心灵对于尊严、体面、优雅的渴望,尤其必须满足人们对于更为内在的幸福感的渴望。董卿和王小丫的“自曝”恰恰说明了她们对自己的职业的满足,她们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崇高的职业,她们本身也有着崇高的内在品质,崇高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对命运和异化性及异己性力量的抗争,意味着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意味着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心灵,意味着直面死亡和毁灭的献身和牺牲,而这些所有的意味,都体现在她们的身上,她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从生理上讲,每个人都属于四种气质类型中的一种:要么属于热情、愉快的多血质,要么属于迟缓、沉静的粘液质,要么属于忧郁、脆弱的抑郁质,要么属于急躁、冲动的胆汁质。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气质也许与人身上的生理气质有着潜在而神秘的关联,但是,我们似乎还找不到充分的依据,说哪种生理气质的人最适合做新闻工作者,或者不适合做新闻工作者。
我倒是倾向于认为,人们通过自觉的努力,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模式,从而完成对自我精神生活的文化变革,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总之,新闻工作是一种非常重要又极其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搞的,至少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搞好的。新闻工作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如果说多多少少天生有一些美学感觉、能够感受美文学印象的人是寥寥可数的,她们极度拥有这种美学感觉和这种美学感受力的人,又该是多么少呢?……有人认为批评这一门行业是轻而易举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大错特错:新闻工作者的才能是稀有的,他的道路是滑脚的和危险的。
事实上,从一方面说来,该有多少条件汇合在这个才能卓越的人的身上: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爱和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她们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从另一方面说来,他们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不错,一个人倘若想成为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他就应该使自己具备“稀有的才能”,应该将多种条件“汇合”在自己身上。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才能”和“条件”只有在一些特殊的精神气质的推激下,才能最终成为一种生产性的巨大力量。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多的是招摇撞骗的乞乞可夫,多的是自私虚荣的蓓基·夏泼,多的是野心勃勃的于连·索黑尔,多的是心灵冰结的伏脱冷,多的是耽于沉思怯于行动的哈姆雷特,但是缺少唐吉诃德,缺少唐吉诃德身上的那种可敬的品质与脱俗的气质。董卿和王小丫在《魅力制造》中的表白,我个人认为,她们首先是一个最卓越、最高尚的人,是一个真正见义勇为的骑士,不仅如此,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她们所“表白”的正是这种各人具备的那些伟大的精神价值和精神气质:首先是信仰;对她们所从事的新闻工作的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总之,对存在于个人之外,但又不易把握的真理的信仰,这真理要求她们为它服务,并作出牺牲,但是只要奉行真理并持之以恒,而且甘愿为真理牺牲,这真理也是可以把握的。
董卿和王小丫整个人都充满了对于真理的忠诚,为了这理想,他甘愿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甘愿牺牲生命;他珍视自己生命的程度,视其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体现理想,在人间确立真理和正义的手段而定。……他相信真理,坚信不疑,而且义无反顾。因此他才无所畏惧,坚忍不拔,才会有董卿自曝“好想好想谈恋爱”;才会有王小丫透露当年“为了当记者不生孩子”,其实在她们的眼中,她们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她们心地善良,但精神伟大,为人勇敢;她们那感人的虔诚并没有束缚他的自由;她们毫无虚荣心,但她们并不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使命,她们的意志百折不挠。
董卿和王小丫的表白是个人人格的表白,是个人职业风格的表白,是内心世界最虔诚最直白的表白,不容我们瞪着眼睛去怀疑,更不容我们以肮脏的心理去猜疑,我要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在新闻行业中奋发图强的、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叛逆也是一种勇敢。有时候不经意的叛逆会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林黛玉的叛逆是悲剧性的,但是她的勇敢却令女人们望而却步。林黛玉将死之言是:“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她的这种勇敢不止是与世俗抗争,也是与美好的爱情与婚姻抗争,更是一种捍卫尊严的一种抗争。说到勇敢,要特别提起一种禽鸟丹顶鹤,据说丹顶鹤对爱对情侣忠贞不渝,假如与异性在一起,就不会背叛自己的“爱人”,丹顶鹤在自己的“爱人”死后,会不饮不食,郁郁而终,这种为爱的勇气,令人感慨万千……
8做女当如“林黛玉”
《红楼梦》重新拍了,在我感到新奇的瞬间还夹杂着一些失落。说不上是怎么失落的,总之也很想看看这个新《红楼梦》是什么样的,可是也担心看了以后会后悔,新版的演员们会替换了脑海中已经刻骨铭心的那些演员的形象,也许新版演员的影子会伴随我一辈子,无论好与不好,想起《红楼梦》就会想起由新版演员所扮演的那些人物的脸,就如大脑中的旧信息瞬间被新的信息覆盖了,再也记不得那些旧版演员全部的、真实清晰的相貌。
说归说,还是期待着新版《红楼梦》能早日出炉,有一点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如今的拍摄技术和化装都比以往先进多了,新版在摄制技术上一定是旧版无法超越的;但是有一点是新版无法超越旧版的,那就是旧版的那些演员生活在那个思想还相对保守的时代里,骨子里那种纯真和气质是新版是当今这个时代的演员无法替代的。这么想来,旧版新版各有千秋吧。也不能说新版《红楼梦》就一定很糟糕,如果再拍出个类似于《武林外传》版的《红楼梦》,逗逗乐子,供人消遣,那种滑稽大概也能受人喜欢。
在开拍之前,《红楼梦中人》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选秀”似乎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片子还没拍,这名声已经在外了。很多国内的演员或业余爱好者都纷纷参加了这次“选秀”,都希望自己能在《红楼梦》中担任一个角色。先两天宋祖德在博客里叫嚷着要演贾宝玉,他说自己是双博士,又是作家又是诗人,双博士倒是罕见,不过演员没有必要一定是双博士,所以强调这个无非是炫耀自己,至于作家和诗人那就不稀罕了,随便走到大街上,一砖头拍死三个人,其中两个就是诗人,一个是作家。宋祖德说宝玉擅长写情诗,这完全吻合也擅长写情诗的自己,可是宋祖德想都没想就大放獗词,恕不知宝玉写的是什么情诗,他写得又是什么情诗,两者之间岂能同日而语。所以拿着来当作参选的资历根本就是说笑,只要宋祖德也能写出《芙蓉女儿诔》、《姽婳词》这样的文章,就没必要再拿“作家”和“诗人”来吓唬人了。
宋祖德要演宝玉这个事新鲜,他说“演贾宝玉是小菜一碟,自己也不过三十出头,演宝玉非他莫属……”看了后当场喷饭。他自己为自己歌唱或者鼓掌都没用,新版《红楼梦》早就限定了他不能入选,除非红学研究家哪天疯了,突然宣布:“《红楼梦》的作者是宋祖德!”否则连门儿都没有。
还有网上说很多人推荐让李宇春来饰演宝玉,这简直就是开国际玩笑。这里不说李宇春能演得如何,单说她那副有点阳刚之气的脸庞,再加上她那副精瘦的骨架,这和女孩儿般娇好模样的宝玉实难匹配,再加上宝玉的性情,找遍了《红楼梦》里所有的角儿,就感觉她努力去饰演一下贾环,或许还能凑合。
旧版《红楼梦》已经深入人心,重拍想突破那绝非易事,就那些演员的角儿不是那么容易能演得好的,若说让宋祖德或李宇春来演贾宝玉,那是再讲笑话。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那个贾宝玉吗?正日泡在女人堆里掐脂捻粉,吟诗作对,时而多愁善感,时而装疯卖傻,活脱脱一个王公贵族家的公子哥儿,演他还不是小菜一碟?如果这样认识宝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欲演宝玉的演员果真这样认为,那他还是趁早下台,别再那里丢人显眼。
其实,《红楼梦》“寻愁觅恨”、“似傻如狂”的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他的相貌好看是真,“腹内草莽”可就未必了。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玩得一套一套达的,看他发表的那些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使包括贾政在内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拙;再看他一笔挥就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就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心服口服地承认他博学渊识,怎地就是“腹内原来草莽”?说他“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书,也是因为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说他“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他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那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宝玉这么优秀的一个少年,谁能说轻易就能演得好?根本就不了解《红楼梦》而大谈红楼梦,那些狂妄之言除了授人笑柄之外,还表现出了他不知廉耻的一面,狂人说点狂话不算什么,究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自鸣得意罢了。
宋祖德凭什么要演贾宝玉?我个人觉得他并不可爱,他给人留下的印象,除了被媒体无限夸大的“名气”,就是对女星们进行话语施暴,以给自己博得声誉;李亚鹏又凭什么演贾宝玉?他确实多愁善感,但他的多愁善感里包含的不是对生活对他人的温柔,而是一种病态的自恋,在我看来,他谁都想演,可他演谁都演不像;聂远凭什么演贾宝玉?他离不开女人,但他对女人的态度更接近西门庆和薛蟠,却比这两个人更自恋,更易伤感。他随便就流泪,但他的眼泪里含情量很低,属于虽悲不哀的那种,但与童心未泯、真宰尚存的贾宝玉之间距离不可以道里计。所以说,无论他们谁来演贾宝玉都是砸牌子的事,开个玩笑尚可,若当真那就见笑大方了。
再来说说林黛玉。有人说让李小冉演黛玉最为合适,也有人说让章子怡或周迅来演黛玉,近日呼声最高的是让刘亦菲来演黛玉。以我之见,这些人演黛玉都不合适,首先在长相上就很难与我们想象中的林妹妹就不相近。《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林黛玉不是小龙女,也不是黄蓉,更不是时尚女郎。《红楼梦》是文学巨著,里面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尤其是宝、黛二人简直就是嵌入在书中的两个活人,不是说随便挑个角儿就能上演的。很多演员以为黛玉无非就是多愁善感,脆弱多病,那有什么不好演的?
其实,在我看来,林黛玉身世孤单,这和她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是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她那种弱不禁风的娇态,恰好说明了她的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的焦大当然不会爱林妹妹,我可以想象,现今时代的演员或读者,在阅读了《红楼梦》时,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而这种阶级性的病态美该如何能逼真的体现?这对任何现代的演员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鄙薄反复无常、唯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她的志愿;她题诗讥刺汉元帝大权帝落,听命于画工;她具有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可见她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封建叛逆思想……这些已经足够了,她的文采和修养,单就这一点,如果是没有一些文化底蕴的演员是难以演好的。
刘亦菲也是我所喜欢的演员之一,我说她不适合演黛玉并不是怀疑她的人品,在我读《红楼梦》的印象中,黛玉是应该是个瓜子脸型,就刘亦菲那圆扑扑的脸庞,与黛玉的容貌也截然不同,就这一点刘亦菲就很难达到。不过我认为刘亦菲饰演妙玉还可以,无论她的气质还是容貌,演妙玉尚能考虑。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红楼梦》中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妙玉与冰清玉洁的刘亦菲似乎很有缘分,说实话,年轻的刘亦菲演技不怎么好,她还需要继续深造,继续在演艺方面锻炼,况且妙玉在《红楼梦》里的镜头又不多,这个角儿很适合她。如果不行,那么刘亦菲也可以考虑演宝钗,读《红楼梦》的印象中宝钗是个圆脸,容貌之美压倒大观园群芳,即便在她静默时,也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这个角让刘亦菲去塑造,也许别有一番风味。
我不敢多说《红楼梦》,也不敢多说《红楼梦》演员“选秀”,真的怕玷污了《红楼梦》,惊动了长眠于地下的曹雪芹。
置身娱乐圈数年,傅冲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这个复杂社会被各种各样潜规则充斥着,尤其是在娱乐圈。演员们置身圈内有时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遭遇各种各样“不测”。不过,不管遭遇多少,她都渐渐由最初的委屈、气愤渐渐地变得从容、坦然……
9要坚强必须从容面对
见到傅冲时,她正在湛江拍央视大戏《旗舰》。由她主演的电视剧《爸爸妈妈不容易》,很多媒体都对她的表演有很高的评价。我还没有开口,傅冲就言不由衷地笑了笑说:“我能演得那么好是因为我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我能走到今天,全靠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实话说吧,为了我,妈妈付出了很多艰辛,我很感激妈妈,是她教我从容地踏上了演艺之路。”说到这里,我看到傅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她轻轻地叹息一声说:“其实,我的妈妈也不容易啊……”
生活中的傅冲很少化妆,没有任何娇媚和人为矫饰之痕,全在质朴自然和清澈之中,稍微瘦削的脸庞红润透亮,白皙光洁的皮肤,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纤巧的鼻子,具有典型北京姑娘那种雍容、高贵和典雅,但她却是地道的东北姑娘。她不是那种艳俗抢眼的美,而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发现她的清丽。
她内在的艺术修养和潜质使她有种特殊的自信和从容,如果她不发话,似乎很难令人接近。熟知她的人都知道她不爱广交,但一旦成为朋友,她又绝对真诚、随和,并且仗义。在我与她的接触中,觉得她年少老成、内涵主见、细心周到、谦和中漫溢出她自身难掩的教养和聪慧。
听傅冲讲完自己的故事,才知道,原来她有着这么感人的成长经历。
傅冲出生在沈阳一个令人羡慕的文艺家庭。傅冲的妈妈傅琦婚前是戏剧演员,出众的扮相和优美的嗓音以及出色的演艺,使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戏剧表演家。婚后,为了给丈夫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她更是选择了做一名贤妻良母,于是她果断地放弃了艺术事业,转行在辽宁省邮电干部学校做了教师。但感情方面的事总是让人使料不及,尽管她的母亲想苦心经营这个美好的家庭,结果不该发生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在傅冲4岁那年,由于脾气不投、性格不合,父母还是分道扬镳,她的母亲为婚姻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也没能拯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
父母离婚后,傅冲跟妈妈住在单位分的一幢很破旧的、九层高的楼房,里面住着的全是窄门窄户,楼房没电梯,楼梯的过道也很狭隘,只能两个人挤在一起才能勉强通过,尤其是昏暗的过道里,放着大大小小的纸箱、酸菜缸和各种破烂,天热的时候空气中还弥漫着腐臭的味道。妈妈操持着所有的家务,换煤气、买大米,瘦弱的妈妈都是一个人在七层的楼梯上上下下,每次都累得汗流浃背,而傅冲每次都会乖乖跟在妈妈身后。
当时母女俩就靠母亲每月30元微薄的工资度日,而且每花一笔钱,哪怕是一角一分,妈妈都会认真地记录在本子上。傅冲10岁那年,妈妈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台“落地式”电唱机,那晚她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一边织毛衣一边哼唱周璇的老歌,当时她看到妈妈心满意足的样子,鼻子一酸,两颗豆大的泪珠儿顺着脸颊滑落了下来。这让妈妈吃惊不小,一把拉过女儿说:“乖女儿,你这是怎么了?”傅冲勉强地笑了笑哽咽着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买一台最新的最好的电唱机给您。”妈妈抚摸着她的头爱惜地说:“傻孩子,你是不是就因为这个伤心啊?妈妈有这么一台电唱机就已经很满足了,也能听到周璇的歌声啊,人就是要知足,知足者才能常乐啊!”傅冲说,当时她就能听明白妈妈的意思,为这个家,妈妈忍痛放弃喜爱的事业,别人淘汰的老式唱机,就给她带来莫大满足,但是妈妈的恬淡的生活态度终于让傅冲明白,只有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幸福,这也是傅冲后来一直坚持着的人生信条……
贫困的生活和艰辛的妈妈,使年幼的傅冲也变得异常的懂事。记得有一次,学校让每个学生交5元做校服,就这件事让小傅冲难过了好一阵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双脚仿佛灌了铅似的沉重,她眉头紧锁,稚气的脸庞上布满了愁云,手心里都撮出汗来。回到家,她没有立即告诉妈妈,而是小心翼翼地走进妈妈的房间,偷偷翻开妈妈记录的账本,这时候她傻了眼,原来离妈妈发工资还有半个月时间,而妈妈的帐面上只剩下4元钱了!就这样,傅冲一直瞒着妈妈,而学校里她是一拖再拖,直到老师生气,班里的同学都会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不过傅冲回到家依然笑盈盈地对着妈妈,从来不提校服的事。事情终归还是瞒不长久,老师亲自给妈妈打了电话,那晚傅冲正在做作业,妈妈把她叫过去,掏出5元钱递给她,似怒非怒地说:“莎莎,妈妈知道你懂事了,可这该交的钱咱一定得交,妈就是再苦,也不能苦了你……”傅冲听话地点了点头,她缓缓地从妈妈手上接过钱,那时候她看到妈妈的眼圈红了……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是傅冲在妈妈的温暖的关怀中度过了她烂漫幸福的童年。
母亲对她的教育是严厉的,这种严厉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自己的衣服要洗干净晾干叠好,吃饭时嘴里不能发出声音,甚至连擦不干净桌子她都会唠叨。”读初中后,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傅冲也经历了一次叛逆的青春期,加上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傅冲渐渐变得敏感和孤僻起来。有一次班里值日,她因为一件小事和同桌吵起来,而同桌无意中嚷出的一句话让她一下子愣在了那里,等回过神来,她哭着疯狂地跑出教室,游荡在街上,直到天黑才回家,妈妈早就在楼下张望了,她没有理妈妈关切的询问,而是一个人匆匆忙忙上了楼,一声不吭进了自己房间。妈妈满脸疑惑地跟进来轻声问道:“莎莎,你怎么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明年你就上初三了,一定要抓紧啊,不能再贪玩了……”妈妈的话还没说完,心中压抑很久的傅冲突然暴躁起来,大声说:“别说了!我不想听!我讨厌你成天唠唠叨叨……”
她这一句话把妈妈喊懵了,在妈妈眼里一直是那么乖巧、听话的宝贝女儿可是从未顶撞过她,今天这是怎么了?妈妈意识到什么不对,于是走到床边,伸出手迟疑着把她搂在怀里说:“莎莎,告诉妈妈,出什么事了?”傅冲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哗哗而出:“妈妈,她们,她们说我没有爸爸,说我是……”那一刻,傅冲感觉到妈妈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她没听到妈妈说话,只感觉有冰凉的泪水滴落在她的脖子上……那晚,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她面前泪流满面,而且哭得像个孩子,压抑了多年的委屈和辛酸伴着泪水在这一刻倾泻而下。她终于也忍不住了,手忙脚乱地给妈妈擦着眼泪,哭着说:“妈,是我不好,害你难过……我听话,我长大一定好好孝顺你……”那一刻,昏暗的灯光下,两个背影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天地间仿佛只剩下相依为命的她们……
还有一件事让傅冲至今也难以忘怀。那是一个周末,她正在家里写作业,这时候门铃响了,她赶忙去打开门,只见妈妈虚弱地倚在墙上,左臂肿得老高,额头和鼻翼上爬满了汗珠儿,看到这个情景,她顿时惶恐不安,心也怦怦直跳,赶忙把妈妈搀进来,问明情况后,傅冲哭了,原来妈妈是因为关心自己的学生,去学校食堂查看伙食情况,没想到在学校食堂不小心滑倒,看到她着急的样子,妈妈勉强笑道:“在学校医院看了,只是肌肉拉伤,没事……”连着几天,傅冲都想请假回家照顾妈妈,可妈妈硬是不同意,而且还每天支撑着做好饭菜等她放学回家。说到这里,傅冲转过头去拭去了泪水,然后低声说:“好几次半夜,我从梦中醒来,都听到妈妈压抑着的痛苦的呻吟……”
妈妈的胳膊仍然没有好转,伤处仍然红肿,每天都疼得彻夜无眠,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妈妈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儿。此时的傅冲再也看不下去了,死命地拉着妈妈去了医院,拍片结果令她大吃一惊:“妈妈的左臂根本不是肌肉拉伤,而是粉碎性骨折!”听医生说,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错位的骨头又重新长上了,如果现在不马上动手术,整只胳膊有可能就全废了。得知手术要3000元,妈妈的眼里闪过一丝绝望,是啊,要筹得这笔钱,对当时清苦的她们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母女俩抹着泪沉默了一会儿,妈妈突然说:“莎莎,咱们走吧,我没事……”傅冲却不依,狠狠咬着嘴唇拼命摇头:“不能!这手术一定要做,妈妈,我求你了,我这就去找医生……”懂事的她不顾妈妈的劝阻,“扑嗵”一下跪倒在医生面前,哭着哀求道:“叔叔,求求你,救救我妈妈……我们没那么多钱,你先给我妈做手术好吗?我给你打欠条,这钱我们一定还!”嘶哑的哭声打破了病房里的宁静,傅冲回忆说,当时她跪在地上等了很久,等到的却是医生一个无奈的手势……因为交不起住院费,她们只好回家,安置好虚弱的妈妈,她泪流满面,窗外夜幕渐渐地拉了下来,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得无比冰凉了。傅冲说:“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么多年来妈妈是怎样无言、无私地爱着我,可我却粗心到从未关心过她的悲伤和疼痛。”幸运的是,没过几天,妈妈的好友郭阿姨带来个接骨的老中医,通过精心治疗后,妈妈的胳膊大有好转。傅冲渐渐明白,惟有爱,才能回报她相依为命的母亲……
初中毕业后傅冲顺利地考上了沈阳一所艺术师范学校,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使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喜欢独处的她渐渐与同校的学生拉开了距离,妈妈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改变她这种有点消极自卑的心理,每逢周末妈妈就带她去公园参加活动,以此来鼓励她多和人接触。当时,妈妈的好友郭阿姨有个女儿叫倩倩,年龄与傅冲相仿,她常打电话邀请傅冲和傅妈妈去参加她家里举办的周末娱乐活动。每当看到她和倩倩玩的那么开心,妈妈就会绽开笑容,可是这不难让她发现,妈妈的笑容中还隐藏着一丝难以言表的苦涩。说到这里,傅冲抬头凝望着窗外,近似喃喃地说:“我知道,妈妈是为我成长于一个残缺的家而内疚呢……”
师范毕业后,傅冲在沈阳市南京路小学当上音乐教师。为了让妈妈过上好的生活,她起早贪黑,刻苦勤奋地工作,很快就成为师生交口称赞的优秀老师。她每天要带6节课,另外还担任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认真踏实的工作使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被学校列为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在一次区里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百名教师观摩听讲了她的课,大家都夸赞她的课讲得好,那一次她又一次获得了荣誉,被区教委评为全区青年优秀教师。所有取得的这些成绩,让她和妈妈感到无比欣慰,她感叹道:“那时候只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和妈妈的苦日子也熬到头了。”
人生有很多机遇,就看你如何把握。本来傅冲一心只想扑在教育事业上,而没想到一次暑假去大连旅游改变了她的命运。
暑假她陪妈妈去大连旅游,顺便去看妈妈的好友陈阿姨,那天去陈阿姨的剧组玩,她的清秀的容貌打动了陈阿姨,陈阿姨拉着她的手向剧组里的同事说:“你们看她长得多像潘虹啊,这孩子不当演员实在可惜了”。本来以为陈阿姨是在开玩笑,没想到在临走时,陈阿姨对她一本正经地说:“莎莎,你干脆当演员吧,以你的条件一定行的,上海戏剧学院在大连有个点,正在招新生,要不你就试试。”陈阿姨的最后一句话让傅冲心里为之一振。当初她的志向是考取中央戏剧学院,但是为了不让妈妈一个孤单地生活,她选择了考取本地的艺校,如今又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让她不得不动心。当演员?傅冲笑着说:“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梦想。”小时候常看妈妈保留下来的那些精美的剧照,让她欣羡不已。
回家的路上,傅冲试探着问妈妈:“听说上戏正在招生,我想去试试……”看到她期望和真切的眼神,妈妈好像犹豫了一下,慢慢地嘴角上溢出一丝笑容,妈妈说:“莎莎,如果你真的对表演感兴趣,那就去试试吧。”
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表演艺术的满腔热忱,傅冲一路求索,百折不挠,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终于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成为今天上影厂的演员和中国演艺圈的后起之秀,她的路是扎实顺利的。
因为当时报考的学生比较多,在面试时,很多学生都要表演自己的特长,她们都能歌善舞,尤其是相声说的很好,这让傅冲感到了很大的压力,面试时有很多老师在场,结果是她的表现并没有让所有老师们满意,因此险些落选。后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佟瑞敏经过观察,接收了她,据说当时佟瑞敏曾为她入学还拍过桌子:“如果不收这个学生,那这个老师我就不干了!”就这样,傅冲被幸运地录取了。
收到通知,傅冲欣喜若狂地一路飞奔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她看见母亲眼里不动声色地闪现过欣喜。临行前,母亲一边帮她收拾行李,一边语重心长地说:“莎莎,既然你选择这条路,就要踏实地走下去,在这条路上你不要试图走捷径。还有,你要当演员,就必须做个好演员,在这一行要当就当角儿,什么都是角儿,比如打扇子也是角儿,跑龙套也角儿,不论怎么样,你要一定要做出角儿来。”母亲的话深深地烙在了傅冲的心里。
第一年的学费是母亲几个好友凑的。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开始了勤工俭学,每个周末她都要去摄影棚拍平面广告,非常辛苦,为了拍好一个外景镜头,她要在太阳下拍整整十遍,有一次差点中暑。虽然报酬不高,可一学期下来,也就够她一年学费了……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可能因为她吃过的苦较多,一直在演年龄跨度较大的戏,从《红旗渠》、《共和国往事》,再到《寻找英雄》、《毛泽东与斯诺》等影视剧中,她都饰演女主角,曾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殊荣。傅冲说,之所以常演一些年龄跨度比较大的戏,是因为妈妈教她的缘故,饱经风霜的妈妈对戏中这些角色的心理以及形态把握得非常精准,市场在家里现场模拟表演给她看,就这样,傅冲在妈妈那里学到了不少演技,所以她出演的这些角色都普遍获得了演艺圈里的赞赏。
2006年6月,时值中国电影百年,大型音乐剧《周璇》处在紧张的选角阶段。因为傅冲自幼就在周璇的歌里长大,母亲的老唱片中大部分都是她的歌,她常听母亲讲起关于周璇的悲苦故事,每次都感动得她热泪盈眶。所以,这对她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机会。在母亲的支持下,傅冲报名参加了竞选。很快就得到通知,她被该剧列入了几十名候选人之一,可是,当她听到候选人名字时,顿时傻眼了,当时候选人有伊能静、范冰冰、赵薇,这哪个不是大腕啊?她犹豫了,她担心自己到底有没有实力演好周璇。
果然,没过几天,白永成导演就给她打来电话,问她想不想、敢不敢出演《周璇》,还告诉她,这部戏还有许多享有国际知名度的优秀候选人……思考再三,她决定放弃参与竞争。后来事情又有了转机,白永成导演又打来电话说:“傅冲,你练习周璇的歌了吗?能不能给我唱两首?”傅冲随口唱了《天涯歌女》和《月圆花好》。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她唱完,就听见了话筒里传来的掌声,白永成导演激动地说:“傅冲,听见大家的掌声了吗?周璇就是你了!雷打不动的女主角!”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放下电话,她高兴抱住母亲说:“妈,你听到了吗?导演说周璇就是我了!”母亲也激动不已:“妈早就说过,你一定能行!你能演周璇,也圆了我年轻时的梦……”
在艺校的学习为她走进演艺圈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上戏的高层次专业学习和实践又为她的表演积累了充分的营养,因而她的一举一动都显露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气质。所以她被不少导演所瞩目,她不是那种相邀不拒的演员,而是凭着她对艺术的理解、追求和把握,十分冷静地选择戏。如果没有好戏可以接,她宁可在书中和经典名片的观摩中汲取养分,为完善自我、提高演艺水平做深层次铺垫,正因为如此,她才被这位挑剔到家了的《周璇》的导演选为女主角。
2006年8月9日,音乐剧《周璇》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拉开帷幕。最后一幕戏结束,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在闪光灯和鲜花里,傅冲隐约看到坐在观众席前排的母亲,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置身娱乐圈数年,傅冲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这个复杂社会被各种各样潜规则充斥着,尤其是在娱乐圈。演员们置身圈内有时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遭遇各种各样“不测”。不过,不管遭遇多少,她都渐渐由最初的委屈、气愤渐渐地变得从容、坦然,傅冲说这全是母亲的功劳。2005年夏天,有位导演筹备《碧血剑》选角,经过重重关卡和无数次筛选,傅冲最终被选定出演片中某角色,然而就在签合约当天,事情发生了变化:她被告知和这部戏没有任何关系!委屈、不解的傅冲打电话询问导演,导演的声音有些无奈:“傅冲,你也知道投资商推荐的人我也不能不给面子,我只得用他们推荐的一个演员……你非常好,只是我们缘分未到……”
回到家里,傅冲气冲冲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没想到母亲笑着说:“这点小事,就把我们莎莎气成这样?上不了《碧血剑》我们上别的戏嘛!”傅冲嘴噘得高高的说:“妈,你不是一直告诉我该争取的就要争取吗?这太欺负人了!”母亲却意味深长地说:“你应该理解导演的难处,他们也不容易!再说,人家导演说得也对,缘分未到,缘分来时你想推都推不掉,对不?”就是这样,对圈内频频出现的有争议现象,母亲总有她的独到见解,这让傅冲受益匪浅。
2006年11月,就在傅冲熟悉完台词,收拾好行李准备参加《旗袍》拍摄时,一则题为《傅冲耍大牌遭换角》(见2006年12月01日《华商报》)的报道把她狠狠抛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报道说傅冲迟迟不到剧组,三番五次提条件,遭导演换角,更令人生气的是,报道中还说傅冲后来又央求导演遭到拒绝……再次面对莫须有的伤害,气愤之余,傅冲发现自己终于能坦然面对。“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她决定三缄己口,包括对母亲。
“耍大牌”风波尚未平息,傅冲就接到《青春坐标》剧组邀请,让她扮演一位因感情问题而吸毒的女歌星,傅冲爽快地答应了。面对娱乐圈频频有明星沾惹上毒品的现状,她一直很痛心。
北京的演员很多,女演员更是群星璀璨,而且都想进戏,都想大红大紫。对于一个20出头只身闯荡演艺圈的姑娘来说,其艰难和不易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女演员,属于她个人的黄金时间不多,如果在这个区间她还没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她的失败。因此,她要竭尽全力向她理想的制高点攀缘,所以,时常有种紧张、甚至是无助在纠缠着她。
傅冲不会迎合人。有人曾提醒她“对有些人要随和点”,可是她做不到,其实她深知这对她的发展极为不利,也试图去适应点什么,但她实在不可能随和到放弃自我。那晚,傅冲接到母亲的电话,她有些动情地说:“莎莎,妈妈刚知道你这段时间受的委屈……”母亲停顿了一下,笑声里饱含泪水:“我的莎莎长大了……”听着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傅冲突然泪流满面:“妈妈,无论何时,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是你相依为命的女儿,能坦然面对一切……”
如果一个时代缺乏优雅的教养,缺乏对于性的必要的纯洁态度和适度的隐秘,如果性及与性相关的事情因此被变成餐桌上的粗俗故事,事实上也确实使这个时代的某些人不自觉地变成了性景恋患者,所以者何?因为通过一种日常性的现实情景,解除了她的道德顾虑,她觉得这没什么,或者认为就应该这样,所以给了她用录像机记录性景恋的勇气。
10以理性的力量来证明自己
在“性贿赂”等反腐肃贪尖锐话题的电视连续剧《谁为你作证》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主角陈好就最近演员张钰再次揭露娱乐圈“性丑闻”事件,严肃认真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问题不能以一代十,就算是在娱乐圈里,没有人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做任何事情还是主要看自己,至少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陈好是个“万人迷”,我觉得她无论是长相还是演技等其它各方面,都要比当下一些女演员好出几千几万倍,可奇怪的是,这个“万人迷”身在娱乐圈,却无一星半点绯闻和她有关,难怪媒体称她是“绯闻绝缘体”。
我们也看到,许多人为了炒作或上电视镜头,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什么?除了为利就是为名。陈好曾说过:“不拿绯闻炒作也能出名”,陈好坦言自己不喜欢炒作,也许会有人问陈好:你骗谁去?你说你不为名,你说你没有自我炒作目的,谁其信之?即便这样,陈好确实是这样的为人,她也是这么做的,你可以怀疑她抵抗名利诱惑的内在定性,但你也应该了解她对待名利的基本态度,更何况对她来讲,靠一两次新闻报道而暴得大名,这即使不是一件令人尴尬不快的事情,但也绝不至于令她为之沾沾自喜。
艺术与道德几乎一直就处于一种矛盾甚至对抗的紧张关系中,唯理主义者的极端或道德主义者认为“艺术是道德的敌人”,因为艺术家大都是些放纵情感和缺乏理性意识的人;而站在另一极端立场的艺术家则讨厌一本正经的道德面孔,只要听到“道德”这个字眼就烦得要命,因此他们蔑视甚至嘲笑道德家的指责。
是的,那些嘲笑者个个都不可爱,他们的裤腰带系得太过于松,领带扎得太马虎,衣服也穿得太随便;他们更不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崇拜。通过这次张钰公开的录像带,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他们是一个个性格软弱、内心世界极为阴暗的人,他们似乎离不开女人;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女演员的生理层面的快感体验,而不是她们的心理层面的情感体验,他们缺乏将“性”提升到道德层面的升华能力。
懂点美学的人都知道,其实使人在精神上摆脱贬低人的尊严的性淫欲的奴役,使无意识的性的迷恋升华,是伦理学的基本要求。而这些不检点的人就缺乏这样的伦理理念。
在情欲的热潮中倾听理性的命令和约束本性的粗野发作,这是众所周知的好的风度,是对每一个文明人的要求。而张钰的行为似乎有点别有用心,不过,如果按照正常人的行为,倒也可以理解这种行为和心理,这都是因为社会习惯太鄙陋,平时对于“性生活”及“裸体”的状态太过于隐秘了,也就是说平时禁得越严的事物,越是要一探究竟,这原是一种很寻常的心理。
如果一个时代缺乏优雅的教养,缺乏对于性的必要的纯洁态度和适度的隐秘,如果性及与性相关的事情因此被变成餐桌上的粗俗故事,事实上也确实使这个时代的某些人不自觉地变成了性景恋患者,所以者何?因为通过一种日常性的现实情景,解除了她的道德顾虑,她觉得这没什么,或者认为就应该这样,所以给了她用录像机记录性景恋的勇气。录也就录了吧,你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提供法律的证据,可以拿上法庭,拿给法官,让法律为你给你公道,但为什么要公开呢?是否考虑过这些东西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害?是否考虑过这些赤裸裸的场景能给社会带来过于负面的影响?而这样的行为却反应了对道德感情的纯洁性的意义和价值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们从这起事件中可以看到她对娱乐圈的“潜规则”表现出的巨大“恐惧”,否则也不会把那些烂东西当作能引发“地震”的东西四处散布;可以看到她针对男导演和女演员的对立情绪,可以看到她的流于情绪化的激进的反社会姿态,总之从中看到的是一幅灰暗沉重和令人绝望和厌恶的生活图景。
这个社会的两个狂欲便是所谓的金钱和名利,在混沌的癫狂里她追逐在这两种狂欲中,可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于是就有了愤怒的激情。也只有走出狭隘的女性主义的自恋的误区,才能走出各种幻影的自欺;除此而外也不要极端地搞一些“太过”的举动,要靠自己的实力和实际行动以及理性的力量来证明自己。
确实,健全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生活,是构成完整而和谐的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性方面任何病态和残缺都有“批判”和“救治”的必要。但是要把“性丑闻”面向社会大肆公开当做解决问题的“良方”,那无疑于抱薪救火。公开“性丑闻”并不是工具也不是武器,它消灭不了敌人,也消灭不了有些人对金钱和美色的贪欲。
“性”也不是人类生活的惟一或终极目标,所以不能把“性”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我的感觉中,“美丽”应该非常脆弱和娇嫩,是转瞬即逝的阳光,带着一点微微的青涩,毛茸茸的透明,手指轻弹即破的那种质感。我有过那样的美丽吗?是在哪年哪月呢?永远不可能再有人告诉我了,时间过去得太久了。
11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我遇见了谁?
我不敢掠美,这个题目是“朵而胶囊”的一句广告词。
我很佩服想出这句广告词的人,那天在电视屏幕上冷不丁地瞥见它,我感觉到一种雷击的震撼,短时间内我的身体腾空而起,被飞速吸进时间隧道,逆向地旋转,飘摇,幽幽地坠落到往昔之地。
冷却的火山又扒开来了。深深的海底被翻开来了。记忆深处最幽秘的橱门轰隆隆地拉开,飘出尘封已久的熟悉的气味。一切都源自于惊心动魄的广告词:在你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了谁。
我遇见了谁呢,在我最美丽的时候?
女人的一生,称得上美丽的时间非常短暂。18岁,20岁,22岁,就这么几年吧。再往后的年龄就需要修饰,纯真渐渐地从眉眼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沧桑之美。笑容是淡淡的,眉毛是高挑的,目光含蓄着,左读右读能读出不同的答案。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被这样的沧桑感迷恋,盼望有朝一日身上也能修炼出沉沉的那股气韵。如今我站在镜子前,看见自己脸上日复一日的沉默和寡淡,明白了美丽永远不会属于中年,它是十几、二十岁的女孩的专利,它跟毛茸茸的皮肤和灿烂的笑容附属在一起,让人乍一碰见,心里会有轰的一声轻响,如阳光炸开一样。
那样的美丽我也应该有过。那时候我遇见了谁?记忆中竟是一片混沌。我甚至无从确定哪一年哪一个季节是我称得上“美丽”的时刻。
再小一些的时候,16岁之前,我肯定是个相貌平庸的女孩。我外婆说我黄肤,肿眼泡,大嘴巴,走路还带“里八字”。我的姨妈终身不育,想跟我母亲讨一个女孩抱养,我母亲很大度地让她挑选,结果她挑了我的妹妹。可见我当年不讨人喜欢的程度。我从小个头就高,却因此而自卑,总是微微佝偻着脊背,好让自己站队时不那么突出。衣服可能年年换新,裁剪的时候母亲总要叮嘱裁缝放大,以至于穿上后宽大得能塞进另一个小人。裤子更是不分四季,冬天罩棉裤,夏天当单裤,裤裆永远肥得拖拖挂挂,膝盖鼓两个牛眼似的大包。想从那样的着装中找出美丽,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16岁那年冬天,我在一个小镇的车站等车,站在我对面的农村老太太盯视我许久,笑眯眯地说了一句话:“姑娘多标致!”我心里轰然地一声响,从前额到耳根一片滚烫。那是一种惶惑的惊喜,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对我作出类似的论断。很多年后,我都能清清楚楚记得那个农村老太太仰头看我的样子。
16岁的那年我遇见了谁呢?好像班上的男生给我写过纸条,约我看电影,我把纸条交给老师时委屈得大哭。我认为那男孩是个流氓,他侮辱了我。那男孩的样子现在也能够记得,黑皮肤,大眼睛,很强壮,很霸蛮,很有丈夫气的。
17岁,南京艺术学院话剧系到县城招生,父亲因为我面临着下乡插队的命运而逼迫我去报考,想撞撞大运看能否谋到生路。我糊里糊涂参试,借了同学的凡立丁裤子和我母亲的呢料上衣修饰自己,一路过关斩将,竟得到南艺老师的青睐,说我身材高挑,面容端庄,能演舞台上的英雄形象。如若不是家庭出身的原因,当年我应该是优秀演员陶泽如的同学,如今至多还能演个居委会主任的角色。因为很多年后我发现自己既不上照也不上镜,偶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形象难看得自己都不忍卒睹。没吃上演员那碗饭,是冥冥中上天对我的爱护吧。
那两年时间我又遇见了谁呢?一言难尽。好像长辈的呵护怜爱多于同龄人的注视。那时候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间风雨飘摇的小屋,对未来命运的恐惧、惊惶、无望,把小屋的空间统统填满了,再容不下什么风花雪月的念头了。18岁是不是我最美丽的时候呢?无法肯定。初中毕业时我好歹还留下一张毕业照,高中毕业时连一张同学合影都没有留下,可见那时候的心情多么仓皇。
再接下去,是20岁、22岁的时候。插队4年,我总共拍过一张照片,是农场宣传队在县城汇演时的合影,照片上我的脸不比一粒绿豆更大。我想像不出来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我是什么模样,比较惨痛的记忆是我总被人指责为干活不出力,因为我的皮肤很顽固地拒绝晒黑,割麦打场的日子里别的知青一个个满脸流汗,我的汗腺发达处不在脸上,在胸口,怎么流汗也没有人看见,真正是有口难辩。若不是后来高考改革,我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被推荐招工上学的。
插队的4年中我没有“遇见”一个人。不,这么说不确切,实际上我曾经短暂地喜欢过一个男孩,也是知青,跟我不在一个农场,因此那份爱恋非常隐秘,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男孩自己。他当时对我的态度有些傲慢,居高临下,高考复习的时候他和几个男知青蹲在屋里用粉笔往地上写满了数学公式,我远远地站在门外看着,没有谁邀请我进去一块儿讨论难题。我真以为他们比我强大,考完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数学比他们考得都好。
就这样,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
22岁那年进了大学。大学已经是另外一个天地了,22岁的面容也已经有了沧桑,不能说是最“美丽”的时候,起码不再是一个人的纯真年代。在我的感觉中,“美丽”应该非常脆弱和娇嫩,是转瞬即逝的阳光,带着一点微微的青涩,毛茸茸的透明,手指轻弹即破的那种质感。
我有过那样的美丽吗?是在哪年哪月呢?永远不可能再有人告诉我了,时间过去得太久了。
我们那一代人丢失的东西太多太多,怨不得大家现在溺爱孩子,实在是想借着孩子的生命再活一次啊。
(殷谦?《视野》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