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庐山不高,但山险坡陡,盘山路如藤缠树,峰回路转。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时,曾有诗“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登庐山》),这“四百旋”可不是诗人虚指的。毛泽东有心,车上庐山,每拐一道弯,毛泽东就从他手边的火柴盒里取出一根火柴,到山顶之后,他数了数,整整有四个空火柴盒。他用的火柴每盒装一百根火柴,刨去他吸烟用掉的四根火柴,准确地说庐山盘山道应该有三百九十六道弯。据说毛泽东一下车就问为他开车的司机上庐山拐了多少道弯,那位司机据实说有三百多弯。毛泽东笑着说,是三百九十六道弯啦!他一伸手,手掌里攥着一把火柴。
庐山果然神奇,山上山下两重天。刚才在山下还酷热难熬,衬衫前胸后背都被汗打湿了。但一登上庐山,处处秀色,处处绿荫,松林中竟有涛声,山风从树梢上掠过,一阵习习凉风直透肺腑,禁不住让人耸开双肩撩开衣襟让庐山风吹吹。那一身的燥热,一头的热汗,竟在瞬间皆无,悠悠然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身放松自在,庐山名不虚传。不在酷热难熬的三伏天登庐山,你是体会不到庐山之神妙的。在那阵阵清凉之风的吹拂下,再远眺那镜面似的鄱阳湖,那时隐时现的长江,那一片片参天的古树,那一片片仿佛还带着露水的野花,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蒋介石前后竟七十二次上庐山,在庐山前后共度过两年多的时光;毛泽东三次登庐山,一住也是一个多月,舍不得离开。庐山自有她迷人的地方。
东晋名僧,庐山第一大和尚释慧远为庐山作有诗: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
你不登庐山焉有此感?你不登庐山焉有此观?你不登庐山焉有此悟?你不登庐山焉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庐山,此山非登不可。
二
登上庐山,你第一眼看见的还不是庐山的奇妙风光,因庐山风光,俱在险处。你到庐山,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万绿丛中的一幢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西洋别墅。那也是庐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庐山千百年来“养在深闺人不知”,只因为在一百多年前,准确地说是1886年,有位英格兰的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摸到九江。这位叫塞尔比·爱德华·利特尔的英国人在他的国家没有受过九江火炉般地热烤,他决心去寻找一方能让人身心都清爽的水土。当年庐山还是座原始山,不知道这位洋传教士是如何摸上庐山的。但一登上庐山,他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立即用欧洲人的商业眼光发现了庐山的价值,他要把这位深闺之女乔装打扮后再嫁出去。这位英国传教士不仅在庐山,很可能在中国也是成片开发建设房地产的鼻祖。
他顺应潮流,像其他来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一样为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李德立,寓意立功立德立言。这位洋传教士不但具有欧洲人对金钱的特异功能,还是位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中国通。
李德立利用各种招数,终于把庐山的一块最有开发建设价值的土地搞到手了。这位洋传教士出手不凡,他搞到的是继天津、上海、香港、澳门之后的中国又一块租界,租期竟然是九百九十九年。我去看李德立在庐山的别墅,那别墅中有他的照片和塑像,微笑中有执着,平淡中有狡猾,不能不承认他的智商。一百多年前他为自己建的别墅就是一幢“玻璃房子”,现代、超前、实用、美观。他把他的“租界王国”划片拍卖,三十多年后,庐山竟有十八个国家的“洋人”,各种风格的别墅竟达五百多座。他还建设了一座庐山最著名的镇子,牯口镇,连名字都是他起的,原来叫牯牛岭,他用英语的音译叫牯口镇。光牯口镇建的教堂就有整整十一座,已然世外桃源矣。
没看见过李德立在传教方面取得过什么成就,但他在土地开发房地产建设上确实是天才。
当年李德立第一次登庐山当为爬庐山,那四百旋都是他拄着棍子,拉着野藤,一步一爬,一步一险“量”过来的。庐山的土地要卖个好价钱,没有路不行。他在好汉坡修了第一条登庐山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至今还在,我远远地望去,石阶一梯一梯像天梯一样一直挂上庐山。当年蒋介石、宋美龄、胡适等达官贵人都是用轿子被人从这里一步一步抬上去的。庐山的轿子不是黄山的滑竿,是名副其实的轿子,两前两后四人抬,也可见好汉坡之险。
据史料记载,当年协调国共两党之争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看见一队一队的年轻军官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轿夫抬着上山,曾勃然大怒,当面质问过蒋介石,蒋介石下命令,没人再敢坐轿子。庐山的轿夫得知后集体找到小天池,要找洋大人论理,选择题的答案只能有一个:要么累个半死,要么饿死。让马歇尔将军着实为难……
庐山现存的洋别墅有九百多座,最有名的当属美庐别墅。因为蒋委员长在此住过,“美庐”也是蒋委员长亲自命名的,“美庐”两个字也是蒋委员长亲手写的,但那已是1948年底。1959年毛主席要来此住,有人怕刻在别墅中大石头上蒋介石题写的“美庐”两个字碍眼,就命令把这两个字凿了下去。凿痕依旧,千钧一发,否则历史不再存照。但毛主席不以为然,他要留下委员长的手迹,他和委员长是老相识了。他一进美庐就拍着蒋介石曾经坐过的藤椅说了一句:委员长,久违了!看照片,毛主席心情不错,微笑着,眼睛眯缝着。
美庐名不虚传,美、洋、巧,又不失庄重、大方、典雅,院子也大,院中还有宋美龄的露天浴池。浴池我怀疑是后人杜撰的,但院内古树参天,一株有四百年的金钱松,亭亭玉立,傲然自如,当阅尽美庐中的一场一幕,一情一节。人生易老树难老,岁岁朝阳,今又朝阳。据说毛主席也曾站立在这棵参天古树前仰望,沉思良久,是在追寻那遥远的委员长?
三
庐山的别墅修得都够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都是庐山的青石打基,青石垒墙。也难怪,庐山的租借期为差一年一千年,洋人欺负中国人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标号为310的别墅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他们家的“夏屋”,用她的话说,“每年六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牛岭的时候了”。到了庐山才知道原来赛珍珠不到半岁就被父母从美国带到中国,来到了庐山,来到了这座修建得敦敦实实的别墅中。她是在这里接触到中国人的,接触到中国社会的,她对庐山抱有很深的感情。每到夏季她都盼着登庐山,那里有大自然,有她童年、少年和青春时期的快乐。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就是写中国社会的,就是写中国农民的,就是在我站着的这幢石头别墅中写出来的。1970年,已经七十八岁的赛珍珠满怀深情地回忆道:“中国是我的心灵所在,我吃她的饭,喝她的水……我最初的有意识的记忆就是关于她的人民和她的大好河山。”美国总统尼克松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1973年,赛珍珠在美国去世。她生前几次想再来中国,想再登庐山,想再住住这座她父亲亲自盖起来的庐山别墅,但她终于带着遗憾走向上帝。
我久久地站在赛珍珠的小屋里,静静地望着她的蜡像和雕塑,想接收一点儿这位不朽的西方作家的灵气和冥冥之中的气场。我觉得赛珍珠的灵魂还在。
庐山的洋别墅每幢都不相同,每幢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每幢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庐山的见证,都是一本打开的书籍。
我们悄声走进了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薛岳的别墅。没想到在1938年6月,这里竟然是庐山对日作战的指挥部。庐山不仅峻峭秀美,不仅风光如画,不仅是避暑胜地,不仅有迁客骚人政客名人的行踪,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仿佛江南纤纤细女般的庐山上竟然还演义出一场血与火的拼死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