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谈,要学会针对具体的事情,不要泛泛而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谈话的主题集中,以便解决问题,否则就是闲聊。要针对具体事情,莫过于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历史上苏秦推行的合纵策略的过程就是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来展开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变法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就迫使强大的魏国一蹶不振,割地迁都,这一形势引起战国时代各国的震恐。
一切旧有的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知识、军事战略、经济政策,都无法对付来自西方关外秦国的雷霆万钧的压力,只有出现崭新的外交策略方可应付眼前骤变的形势,于是以苏秦为首的合纵抗强派应运而生。
苏秦是周王国的人,自幼贫苦,在商鞅被秦王诛杀不久,曾到秦国推销过统一中国的策略,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讨饭回到故乡。嫌贫爱富的妻子,万般冷落这位落魄的丈夫,势利眼的嫂嫂,连一口稀粥也不给苏秦。刺激虽然让苏秦惭愧,但却使他更下决心,潜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势。疲倦的时候,用锥子刺自已的双股,继续苦读。终于,他改变了策略,主张合纵抗强,并在公元前314年出访六国,游说抗秦谋略。苏秦第一站到了燕国,先去见燕文公,劝他联合赵国,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获得突破性的成功。燕文公封他为相,给以大量资金,让他到各国游说,推动合纵抗秦运动。
苏秦到了赵国,对国君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韩、魏两国牵制着它。韩、魏两国要是被秦国伤害,那么赵国的灾难就要临头了。东方六国面积五倍于秦,兵力则是秦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一致,同心协力,秦国必然会灭亡。因此,请大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国的国君签署盟约。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任何一国进攻了。”赵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联络六国,结成同盟,并一致任命苏秦为他们的相。苏秦成为南北合纵的组织者,一项伟大的围墙战略部署获得成功。
六国相互约定:秦若首先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各出援兵救援,韩国断秦军粮道,赵国过漳河向西进攻秦;秦国若攻打韩、魏,楚出兵绝秦军后路,齐国帮助楚国,燕国作后援,赵国仍过漳河支援韩、魏;秦若攻赵,韩国出宜阳,楚兵出武关,魏国出河外,齐过渭河,燕直接出兵助赵;秦若攻齐,楚断绝秦军后路,韩国守成阜,魏出兵阻截秦军,燕可救齐,赵国将漳河封死;秦若攻燕,赵守常山、楚兵出武关,齐从渤海支援,韩、魏直接出兵救援。战略计划亲密无间,足可制强秦于死地。
苏秦的合纵抗强战略,是站在当时东方各国的立场上,以弱制强,求得生存的唯一选择。合纵盟约曾三度成功,又三度瓦解,最终末成气候。这并不是谋略本身有何不当,恰恰是六国没有很好地坚持运用这一谋略,也与秦国采用连横策略离间、分化、瓦解有很大关系。
各个弱小势力的国家在共同面临强大秦国的情况下,避免被军事或经济大国吞食的最好谋略就是合纵抗强。在合纵的旗帜下,各小国、弱国不能只顾眼皮底下的现实利益,不能像魏、楚那样抵抗不住诱惑,应该加强团结,统一意志。人心齐,泰山移。
针对具体事情,而不是泛泛而谈,有助于检验谈话者的功力。对于画家来说,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原因是谁也没有见过鬼,因此怎么画都可以。但是画狗就比较难,因为大家都见过狗,画的像不像大家是有鉴别能力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泛泛而谈,只能表明这个人不过是在“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只要这个人口才还过得去,而且也愿意谈。但是针对到具体问题上时,这个人就容易露馅,将自己的浅薄无知表露无遗。
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于兵法了如指掌,而且和别人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是一打战起来,将赵国四十万精兵全部葬送了,自己也搭上了性命。原因在于这个人不懂得针对实际的问题。他不明白理论不过是一种思考思路。他的头头是道,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口才和记忆来掩饰自己实战经验的不足,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水平,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解决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于那些什么都知道或者貌似精专的人,我们倒是要多加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