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遇到窘境的时候一定要大度。千万不要因为窘境而争执不下,到最后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林肯总统告诫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说:“任何决心想有所作为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在跟别人正误参半的问题上,你要多让一点步。如果你确实是对的,就少让一点。总之,不能失去自制。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卡耐基曾说:“避免与人争执的办法就是不争执。”
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争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夫妻间、朋友间、上下级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执。这当然是令人不愉快的,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冲突。然而如果能妥当地处理,也会化干戈为玉帛,避免可能的损失。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连忙上前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
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讲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别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说:“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
尤翁回答说:“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能会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比如在公交车上,人家不小心碰了一下,他或她就骂骂咧咧,不依不侥;平时一句话不妥,一件小事不顺心,他或她就吵吵闹闹,小题大做。我们应该想到,这种人并非天性如此,也许是生活中遭遇了不顺心的事,忍不住想发泄,就像故事中那个无礼挑衅的人一样。那么,我们何不学学尤翁,退让一步?这样不仅有益于人,也省了自己多少麻烦。
当争吵可以避免时,就没有必要争执不休。假如遇到无可退之事,必须争论清楚,也需尽量缓冲,使双方冷静下来,再来探讨解决的办法。如果矛盾闹得太大,彼此都无回旋余地,那就不好了。
其实只要不把争辩看作谁胜利谁失败的问题,而是一个谁多让一点步谁少让一点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营造出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两败俱伤。
面临窘境显示大度,需要学会把人往好的地方想。也许他说的话是无心的,即使是有心的,但是绝对不是针对自己的。这种想法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解决自我宽慰的问题,而我们所提的想法是让自己更加宽容和豁达起来。
并没有人一定会让自己难堪,在公交车上也没有人故意跟你挤上一辆车和你吵架,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由于误会而产生,这种误会本身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但是由于双方互不相让,反而让这种误会不断扩大,即使到最后误会能够解释清楚,他们也不愿意去听解释,而愿意继续无意义地争吵下去,甚至大打出手。在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没有争吵的心,只要这个人让了步,这架肯定打不起来,也不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面对窘境,人要有长远眼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窘境就是一座危墙。如果我们不顾一切地去攀爬,甚至是为了赌这口气,到最后受伤的只可能是自己。
成大事者面对窘境从来是一笑了之,确实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况且这些事情是大家都不想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