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糖坊
21964600000092

第92章 鲲鹏展翅(5)

受燃烧岁月的感染,李觉以内江糖厂试点,搞起了甘蔗的综合利用开发。他和谢二爷、黄思振、曾广英带着谢守智与谢自杰等干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人加班有加班费,干部加班算尽义务,每个月吃二十来斤粮。工人吃三十六斤。工资都不高,厂子最红火时,就二十来元,最多四五十元。轻工业要支持重工业积累财富,年年积累的资金都上缴了。既不添设备,职工待遇也不见好。大家还是干劲十足,勤巴苦做。祖国建设“一日千里”大跃进哪,多快哦,待遇暂时差一点,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呀。刚刚搞过红旗竞赛,马上又投入大搞综合利用活动。厂宣传部部长李果青,写了一首歌:

苦战三十天,

搬掉钢石山;

搬山修工厂,

生产翻一番。

说是三十天,

就是三十天。

有了党领导,

人民力量大无边!

优美豪迈的歌儿传遍全厂。如火如荼的环境,每个人全身上下由里向外像着了一把火!这一年,甘蔗榨量增长百分之七十五。李觉和黄思振、曾广英,参阅利用谢守智摘取的国内外资料,同谢二爷一起,从滤泥中提取蔗腊,用废糖蜜酵生产出了丙酮、丁醇……先后试制成功了糖醛、尼龙、蔗腊、甘油等二十六种产品。其中,以普通酒精代替我国缺乏的苯或溶剂汽油,作为抽提溶剂,制得质量良好的蔗腊。综合利用制糖的副产品或废品,全厂新建成酒精、造纸、糖醛、蔗腊等九个卫星车间,刚刚生产出来第一批尼龙,恰逢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来厂视察,曾广英特意用尼龙编织出中国生产出来的第一双尼龙袜,送给了彭老总。人民最敬爱的元帅接过这双尼龙袜,愉悦而感慨地说道:

“你们内江糖业,才是脚踏实地在大跃进啊!”

这是内江糖业又一个辉煌的年代。

谢二爷和守智、黄思振、曾广英,利用周末假日,爬上凿坝滩山峦上甘蔗试验林,砍自己栽的优质试验良种甘蔗。午间休息时,几个人边啃干粮边喝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沱江两岸全是甘蔗地,源源不断的大吨船,满载堆积如山的甘蔗送到厂里。

随着日榨量增加,厂里又重新划进十六个新原料区,面积增至十多万亩。运程拉长,每天需两万四千多人,七千辆木制独轮车,三千多吨船只,二十余辆汽车,六节火车皮,才能保证原料供应。最繁忙时节,十余万群众,推的推,扛的扛,汽车载,木船运,每天晚上,灯火辉煌。那个阵仗呀,李觉在人海洪流中指挥运输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遥想起当年淮海战役,支前民工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宏伟浩大场景,与今日何其相似!一股豪情涌上心头,党和人民热血相融,中华民族定当国富民强!李觉想到明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他和黄思振商量决定,两人经过精心设计,由谢二爷带着曾广英和守智、自杰,制作了一头气势雄伟、巧夺天工,重达七百多斤的冰糖雄狮,用火车送往北京展出,表达内江人民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一时轰动北京,排队观者如流不辍,首都人民和国际友人大为惊叹赞赏。

就在这一年,又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好消息。

百花盛开的春天,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主持召开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乘火车去重庆。三月二十七日中午,专列停靠内江。紧靠车站的是一块甘蔗地,从蔗蔸发出的蔗苗已有尺把高,青翠凝碧,煞是喜人。蔗行之间,李觉和谢二爷、黄思振,正同蔗农在翻挖锄草,施二道肥。挖出的土块如砖,谢二爷说将它钎碎后好间种玉米。毛主席一步跨进这块土里观察,几个人见一个魁伟的人健步走进来,抬头仔细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顿时不息长江水,滚滚奔情怀,激动不已。见土块高低不平,李觉赶紧上前搀扶,毛主席轻轻摆手说:

“不要紧,我能走的。”

毛泽东摸出香烟,递了一支给谢二爷。两个花甲老人边抽烟边走边看,亲切地交谈。晓得谢二爷是老蔗农,主席下细询问了栽甘蔗的技术,一年栽多少亩甘蔗,能出多少白糖?兴趣盎然蹲下观察嫩绿茁壮的蔗苗,听二爷解说这紫红色的土壤适宜孕育甘蔗,他又捡起脚下刚被钎碎的泥巴,摊在宽厚的手掌上细细观看搓揉。良久,他挺起身站在迎风飘翠的蔗苗地旁,明媚的春光洒满老人家伟岸的身躯。他抬起头,睿智明亮的目光,扫遍满山遍坡层林尽染的绿色蔗苗,两手拍拍掌中的泥巴,用浓厚的湖南乡音亲切地对周围的人说道:

“这个东西是重要经济作物,应该大力发展哟!”

领袖的关怀和赞赏,飞快传遍甜城各个角落,成千上万糖厂的工友和乡村的蔗农,传递议论着主席温暖的话语。

谢二爷亲身经历这六十年的变迁,内江糖业从两捆甘蔗开始,从最原始用一根千担几根木头榨甘蔗的“提篼糖坊”制糖,兴发到今日全部机械化和现代化。工人在这边将一捆捆甘蔗送进打散压榨机,那边干燥过筛机的白糖就如雪山奔瀑般滔滔不绝滚滚而出。怎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端。过了九天是清明节,正逢周末。二爷带了谢家和曾家所有后人,回到龙门镇,去拜祭父母和糖业祖宗曾达义。

在曾家大院前山竹林里的曾达义坟地,阳光透过竹林,洒在坟地上,为坟地镀上一层薄薄的银黄色,坟地背后左边的那笼慈竹郁郁葱葱,充满着勃勃生命活力。与周围的坟地相比,糖业祖师爷这座坟地既不高大,更谈不上阔绰、气派。唯一不同的是,曾家后人于清朝咸丰三年仲秋,在坟地前面树立的一块墓碑。一百多年过去了,已开始风化,碑后详细记载了曾达义的生平。

春草丛生的墓碑前,谢二爷高举一盘晶莹如雪的白糖,献祭断骨留魂的先行者。烟岚弥漫在他饱经沧桑岁月而又清澈明亮的双眼里,谢二爷仿佛看到:奔流不息的沱江河上,劈风斩浪驶来一队队气势恢宏的甘蔗船队。船首站着精神矍铄的六指老娘曾玉兰,扶着她的是大哥谢继德和大儿子谢守雄。簇拥在周围的是曾吉江、谢守信、王精诚和孙子小忠谢自然。和风徐徐,撩起六指老娘苍苍白发在空中飘拂,她笑逐颜开地指点着两岸哗哗如潮的甘蔗林,赞美着祖宗有德,不辞千劳万苦,锐意开拓,给后辈留下这富庶秀美的甜城蔗乡风情。

二爷兴起,用苍劲略带沙哑的唱腔,抑扬顿挫地吼了一段川剧高腔:

大风起兮拜英灵,

龙门古镇山常青。

湖广入川辛酸尽,

甘蔗糖坊福庶民。

青山不墨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弹指二百四十年,

长江自有后来人。

大后方,闻鼙鼓,

热血炼亿吨动力酒精。

抗倭寇,长歌行,

壮士有三万血洒国门!

气壮山河这方土,

风骨铮亮这方人。

看今朝沿江甘蔗飘香,

机械制糖创地域文明。

美哉啊,赞我甜城之大糖坊,

壮哉啊,追我华夏之复兴梦境!

……

儿孙们欢呼雀跃,笑声遍野。谢二爷却胸臆入云,欲哭无泪。龙门镇曾家大院和谢家湾,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过往几十年的故乡风云,亲人们熟悉亲切的容貌,在脑中浮现。蜿蜒的沱江仍像当年那样静静地流过。放眼两岸,一笼笼甘蔗林在风中摇荡,发出阵阵沙沙的声响。他挺拔的身躯伫立在山上,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飞扬。他微微颤抖着,沧桑的脸上终于溢满了泪水。啊啊,甘蔗林!啊啊,大糖坊!在这片桑梓故土,演绎过几多历史的风云,飘洒过几多岁月的风雨。齐家、为国。内江儿女光大糖业,喋血沙场。几曾轰轰烈烈,几曾悲悲壮壮!他们耿耿丹心的人生恰似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幻化在内江这青山绿水之间。人生的足迹虽说早已戛然而止,他们一幕幕精彩的演绎恰似一声声嘹亮的川戏高腔,回响在甜城这块蓝天红土时空。物换星移,薪尽火传。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虽然谢幕了,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所贡献的勃勃生机,却永远鲜活在这世界上,这就是他们万世不朽的无字丰碑啊!

而今,山川依旧,往事萦风。睹物伤情,不堪回首!

谢二爷走到甘蔗地边,蹲下身来,双手捧起一抔泥土,揉搓着缓缓抛向空中,仿佛释放着心底难言的复杂与厚重。秋风浮动着,深沉而浩荡,像是在呜咽祭奠,又像是在高歌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