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糖坊
21964600000093

第93章 后记

我的祖先是从湖南武陵山区东部迁徙来甜城的憨厚农民,他们勤劳俭省易于满足,忠厚善良容易受骗。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自家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看着自己播下的蔗种发芽生长,从绿油油一片变成迎风哗哗的甘蔗林;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娶妻生子,用自己的血汗栽甘蔗开糖坊,看着儿孙们成家立业,把糖坊开得日益兴旺多出白糖;他们最注重的,就是家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所以从幼年起,爷爷就常给我讲祖先谢安、谢玄淝水之战的故事,讲阳夏谢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成为中华历史上豪门大族代称的故事。讲“谢举刚直不受辱”“谢侨饿死不卖书”的典故。讲大诗人李白,最推崇的就是我们谢家,要我跟着他,摇头晃脑背诵李白的不少诗,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我一上中学,父亲便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谢氏族谱》,要我抽空仔细阅读,不要成为忘掉八代祖宗的“忘八”。从那时起,我才知道骂人忘八蛋其实是骂人忘宗掉祖,忘却家族文化传承,是很伤人的一句话。

参加工作后,累沐不测风雨,以为世传家谱是封建家族观念的物件,将其束之高阁。近年来提倡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兴起姓氏研究会,寻祖归宗,挖掘弘扬家族优秀文化传统。我才顿时醒悟自己差点成了忘八蛋,从万卷藏书中好不容易找出了这本《谢氏族谱》。拍去尘土,满怀虔诚之情坐下来,认真拜读这本记载有我三百多年家族历史的族谱。

谢家入川三百多年来,开枝散叶,已有数十万之众。仅内江、资中、威远、隆昌、资阳、简阳同我能排上字辈的也有好几万人。谢氏家族中,出现了不少在近现代风云激荡中投身民主革命、保家卫国的杰出人物。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劳作在这广袤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为“天府之国”的文明进步,繁荣昌盛,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心血!我这部《大糖坊》,正是他们波澜壮阔生活的一个缩影,也算是祭献给祖辈父辈们的一瓣心香吧!

记得我刚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时,《沱江文艺》总编辑苏政勋先生,在简阳三岔湖举办了第一期文学创作班。参加人员都是各单位在职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班长就是后来担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傅恒先生。一个多月的学习创作活动,他同我们谈文学,生动活泼,睿智幽默;论作品,观点新颖,精辟独到。茶余饭后,大家总是簇拥着他一起散步,听他说典故,讲笑话,男女同学都很喜欢他,更受益匪浅。结业时,全班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后来,著名作家周克芹老师也来讲了几天课,更升华了我们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认知。

真觉光阴如过客。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内江文学界谑称这“黄埔一期”的同学们,有的担任了党政领导职务,有的成了优秀企业家,大多数笔耕不辍,在文学方面多有造就。至今,他们和我一样仍深深地怀念那段美好的学习生活,仍亲切地叫老编辑苏政勋“苏老瘪”,叫傅恒“老班长”。我写这部长篇小说,伏案五年多,十分有幸得到他俩亲自点拨和斧正,我的感激之情,自不待言。在创作过程中,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区委宣传部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内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黎威先生和亲若弟兄的文友田世华、向思宇、魏光武、李荣威、李莽、陈位萍、曹永胜、张用生、张天津,特别是同我家有世交厚谊、青梅竹马的发友伍政权先生,有忘年深交的何彬先生等,也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作者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