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空瓶子密码
21963700000012

第12章 学界泰斗

1

博世楼大厦巍然屹立,像一把直指蓝天的白色利剑。

秋后算账的时刻不期而至。

2001年1月4日下午4点整,在博世楼第二十八层的2814大会议室,召开了K大校长办公会扩大会议。会议由接替庞明聪的陆副校长主持。出席会议的为主要院系的领导和个别学术带头人代表。应到二十七人,实到二十四个人。缺席的三人中有两位出差,另一位是校党委副书记,托故未来。校长办公室的苟主任做会议秘书。

这是一次清洗异己的特别会议。讨伐对象为K大工商管理学院的余贽教授。魏功德校长亲自出席了会议,并且坐镇指挥。

大会议室里垂着浅湖色窗帘,在严肃凝重的气氛中,透着一股杀气。正面的一堵白色幕布上,显示出红色“K大第×次校长办公会扩大会议”字样。

魏功德端坐在椭圆形橡木长桌的首位,其余二十三位与会者围坐在长桌周围,有点众星捧月的架势。经济学院的汤小娥和葛幼军相邻而坐。长桌的中央摆着几盆冬青。

陆副校长开场白:“去年11月份,我校工商管理学院的余贽老师抛出一份诽谤魏功德校长的材料,并复制了多份,在校内外广为散发,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今天召开办公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处理的问题。”

工商管理学院唐院长发言:“早在去年9月份,余贽就指使学生马宁,以‘刘庆’的名义在网上发表帖子,指责魏功德教授署名的论文有剽窃之嫌。这是毫无根据的。马宁死后,余贽又亲自出马,抛出材料,攻击魏功德校长,说魏校长的专著有剽窃问题,是盗名窃誉。并且写了一份所谓揭发材料,到处散发。若是学术问题,可以公开辩论,也可以向上面反映,但余贽的目的显然是想搞臭魏校长。我们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做法。应该给他一定的处分,请办公会决定。”

唐院长之后,另外几个人接着发言,一致谴责余贽教授的做法。

校学术委员会蔡大光发言说:“余贽散发的揭发材料,引起校学术委员会的充分重视。学校请了国内十二位权威的经济学家做了专门鉴定,认定魏功德校长的学术专著系原创,不存在剽窃问题。校学术委员会于去年11月26日举行会议,二十九位委员中以二十六票压倒多数否定了余贽的指控。”

法学院书记严岷说:“余贽同志的做法,已经大大地超出学术争论的范围。他的指控完全是无中生有和别有用心的。要求领导迅速处理这一事件,挽回已造成的恶劣影响。”

经济学院副院长汤小娥教授表态道:“余贽教授对魏功德校长的指控,是有些过激。但他是一位很优秀的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颇有建树,就是脾气不好,行事乖张。我个人觉得,最好校领导再做做他的工作,不要轻易做处分决定。”

这是全场唯一表示不同意见的声音。

魏功德脸色微露不悦,但没有吭声。他很清楚在他魏功德的一统天下之下,有个把人反对成不了什么气候。魏功德把目光投向葛幼军,期待年轻弟子站起来反驳她。

但葛幼军埋着脑袋,用笔在一张纸上无聊地划着圆圈。

这时,坐在汤小娥对面的郑有光院长,不失时机地站起来。这位政治学院的首席教授摇晃着胖脑袋,慷慨激昂说道:

“我认为不能姑息余贽这样的学术败类。对他的恶劣做法,校领导进行了多次耐心教育,希望他改正错误,并对他采取宽容态度。但余贽仍然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规劝。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魏功德校长本人造成严重伤害,更重要的是损害了K大学校的名誉。毫无疑问,作为教授,余贽的政治思想很成问题。我完全赞成严岷书记的意见,必须严惩不贷。”

郑胖子的表演颇有戏剧效果,有人鼓掌。此时的他已提升为政治学院的正院长。

魏功德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

葛幼军一言不发。对今天的会议,他心中积蓄着不满。目睹现场的情景,等于是对余贽进行缺席审判,而余贽本人无法做任何辩解。至少这有点不公平。让人想起牛顿把持的皇家学会,那种霸道,那种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的专横。

人事处处长提出对余贽的处分意见:解聘教授并撤销其在校学术机构职务。

陆副校长环顾左右:“还有谁发言?如果没有,那就表决。”

为了充分表示民主,魏功德校长建议会议采取不记名投票表决。

秘书在每人案前搁下一张白纸,上面印着:第×次校长办公会扩大会议对余贽同志的处分决定:解聘教授并撤销其在校学术机构职务。

同意的打钩,不同意的打叉,弃权的划圈。

最后表决结果:二十一票同意对余贽的处分决定,一票弃权,两票反对。

对余贽的处分立即生效。

2

魏功德办公室。

魏功德坐在大班台后面,满面春风地接长途电话。

“哦,我现在很好,心宽体胖呀!多谢你姐咯……哈哈!欢迎你春节来哦,我亲自开车去机场接你……”

“魏校长说话算话,别开空头支票哟!”话筒里响起一个中年女人的嗲声,音色甜润。

魏功德笑眯眯地说:“绝不食言。”

有敲门声。

“好,我挂啦。向你姐问候!”

魏功德搁下话筒,喝道:“进来。”

苟主任推门进来,恭敬地递给他一份文件。

“这是对余贽的处理决定文件,已经下发到校内各学院、所、中心、部、处。”

魏功德“嗯”了一声,示意把文件放在案头。主任放下文件,转身退出。

魏功德拿起文件,浏览起来——

关于解聘余贽同志

教授职务和撤销其在校学术机构职务的决定

我校工商管理学院余贽同志于去年11月份抛出一份诽谤魏功德教授的材料,并复制多份,在校内外四处散发,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现经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认定余贽的材料对魏功德教授的指控没有事实根据,没有科学根据,是不成立的。这种在校内外广为散发材料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应当坚决制止。

早在去年9月份,余贽就指使其学生马宁,以“刘庆”的名义在网上发表帖子,毫无根据地指责魏功德教授署名的论文有剽窃之嫌。马宁后因良心受到谴责跳楼自杀,余贽不但不进行反省,反而亲自出马,抛出材料,指控魏功德教授《发展经济学原理》一书剽窃了华裔经济学家柳大凯的英文原著《新经济学原理》。对此,校学术委员会请了国内十二位著名经济学家做了鉴定,证明魏功德教授的《发展经济学原理》系原创专著,不存在剽窃,完全否定了余贽的指控。对余贽同志的无理做法,校领导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希望他改正错误,并对他采取宽容等待态度。但余贽同志仍坚持错误,拒不接受规劝。余贽的错误做法,不仅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校长的魏功德教授本人造成严重损害,更重要的是损害了K大学校的名誉,在校内造成不良影响。

校长办公会扩大会议听取了校学术委员会的决议,根据校务会议的决定和我校专业职务聘任实施细则规定,经讨论决定:解聘余贽同志的教授职务,撤销余贽同志在校学术机构中的职务。希望余贽同志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发:校内各学院、所、中心、部、处

这是魏功德向余贽祭起的一把撒手锏,是他一手导演的杰作。

魏功德的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和幸灾乐祸的表情。一双藏在眼褶里的象眼,透着点点寒光。要与他魏功德斗法,余贽还不是对手。

但他对昨天的“审判会”并不完全满意。因为有一票弃权,两票反对。弃权票姑且不管。汤小娥是公开反对处分余贽的,两张反对票里肯定有她一票。另一张是谁打的“叉”呢?这两张反对票,犹如两根肉中刺,让他浑身不舒服。这表明他的绝对权威和声誉在K大受到了公开挑战。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据现场唱票的校长办苟主任查验,那另一张划“叉”的反对票,很可能出自葛幼军之手。

他思索了一下,拿起银灰色电话的话筒,拨了个分机号码。

“是幼军吧,现在有空吗?”

“有空。”对方答道。

“那你过来一下。”

“好。”

三分钟后,师生两人进行了一次摊牌的谈话。

魏功德先旁敲侧击问葛幼军,对校长办公会表决结果如何看。这是试探。葛幼军直言不讳说,投反对票的是自己。魏功德听到这话,反应很复杂。葛幼军总算是说了真话!魏功德既感到痛、恨,又觉得惋惜。

“这是为什么?”他要求弟子解释。

葛幼军说:“我不赞成这种讨伐的做法,余贽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对他应该宽容一些……”

“正直的学者?”魏功德冷笑了一声,“差点趴在我头上拉屎啦!还正直学者嘞……”

“校长德高望重,作为一校之长,应该表现得有气度些。”

“哼!气度只是漂亮的外衣,对敌人必须痛打。”魏功德霸道地说。

葛幼军沉默。

魏功德望着他,语重心长地说:“自从笑天死后,W氏学派最有希望的继承人就是你葛幼军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W氏学派遭到诋毁和攻击时,你不起来捍卫,反而要怜悯对手呢?”

葛幼军吐露真言:“说老实话,余贽师生的揭发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应该引起我们警觉和反思。”

“你怎么知道的?”魏功德反问他。

葛幼军说:“我统计过笑天最近两年发表过的经济学论文,连同在校刊上发表的,总共一百三十一篇,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一篇论……论文发表!”

葛幼军激动起来,有些口吃,他继续说道:“他哪里是在写论……论文,完全成了炮制论……论文的机器了!”

显而易见,靠拷贝、抄袭,就难免了。这一百三十一篇中,有十五篇是与老师联名的,另外一半都是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只稍作改动压缩,或是换个标题。另外近三分之一,确实有剽窃的嫌疑。其中有五篇论文甚至整段地照抄了葛幼军的文章。只不过事后钱笑天给葛幼军打过招呼,他也就默认了。

为了达到论文的定量标准,并且制造远远超过指标的轰动效果,钱笑天的这种“疯狂”的背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晋升正教授,进而谋取院长的位子。

魏功德的表情阴沉。

“原来真正的‘刘庆’是你!”

他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葛幼军不置可否,脸上一副铁石表情。他没有想到,作为导师的魏功德也在怀疑自己!

魏功德的脸色很难看。

葛幼军看不透老师心里在想什么,但能感觉到对方竭力在克制着恼怒。这只巨象一旦发怒,打个喷嚏都会地动山摇的。

“唉!”魏功德似乎叹息了一声。

“笑天和你都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葛幼军默然无语。

“笑天已经不在人世了,你也要背叛师门吗?”

这是疑惑,也是在拷问。

葛幼军走进魏的办公室前,心中已经有摊牌的思想准备。他知道这一天是迟早的事,他必须做出最后抉择。事实上,他已经暗中查到庞明聪电脑中的秘密。凭葛幼军的机敏和黑客技巧,可以说手到擒来。他并没有偷偷潜入庞明聪的办公室,而是在K大局域网上进入庞明聪电脑的。钱笑天电脑硬盘里保存的黑金资料,也是他洗掉的。不知这是他对学弟的一个警告,抑或是善意的掩护。这座白色巨塔里隐藏的黑幕令葛幼军震惊不已。他窥测到自己敬仰的恩师真面目的一角时,几乎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但他仍然抱着一线希望,愿魏功德校长在对待余贽的事上能够体现公正,保持一个学者的风度。

“希望校长能放弃对余贽的报复,取消校长办公会对余贽的处分决议。”他大胆地说。

“这是不可能的事!”魏功德愠怒,但仍然克制着,“处分文件已经下发了,不可能收回来。”

“校长办公会还不是听校……校长的。”

“就算是,我怎么可能出尔反尔呢?!”

葛幼军终于明白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如果你继续一意孤行,我只有取消你的院长人选提名了。”

魏功德玳瑁宽边眼镜后的象眼此刻睁开来,射出一束闪电般的目光。

葛幼军的视线接触到老师的目光,感觉浑身一震。

恍若是如来佛的警告。孙悟空造反造得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啊!

“我……”他想解释。

魏功德打断了他的话。

“我最后再问你一句,”魏功德郑重其事地说,“你愿意放弃经济学院院长的提名资格吗?”

“对不起老师了……”葛幼军回答得很平静,“我愿意。”

他说完,起身,步履沉重地走出魏功德的办公室。他很明白,从他的脚迈出门口的那一刻起,他与魏功德的师生情谊就此一笔勾销了。

魏功德沮丧地窝在沙发里,气得脸色都变白了。

一周后,葛幼军被取消了经济学院院长的提名。这件事在学校里引起了地震,各种猜疑都有。但除了魏功德和葛幼军两人,谁也不知道背后的真正原因。

余贽被解聘教授职务、撤销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格,并逐出K大,是在一个月后的事。这似乎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局,所以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波。听说他被调到S市一所理工大学,任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一位不赞成打击余贽的党委副书记,也被调到C大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聂风采访他多次都被拒绝。

3

另外还有几个受打击者。

包括马宁的师弟,后来跟随余贽调到S市理工大学。

骆丹悄悄给聂风开了一个名单。但采访很难,一个都没有采访到。

最后,只有余贽教授接受了聂风的采访。余贽仍住在K大老校区北苑九栋一楼,暂时还没有搬家。不过此时已有点“寄人篱下”的味道了。聂风是晚上登门造访的。

余贽教授仍然穿着方格子短袖衫,外面套了件摄影背心,脸色红润,精神饱满,像个自驾游归来的老摄影家。余夫人不在家,教授说她到女儿家看外孙去了。阳台角上的钢琴,蒙着一块绿色绒布。大约好久没有弹过了。

客厅里堆的书和杂物还是那么满。电视柜旁立了一摞新书。聂风瞟了一眼,最上面一本是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老先生刚吃过晚饭。茶几上摆着几个搪瓷碗,里面还盛着剩菜。

聂风在那张黑色长沙发上落座。

已是腊月天,他注意到屋里没开空调。

“您每天还洗冷水浴吗?”聂风随意问道。

“照洗不误。”余贽仍然笑呵呵的,完全不像是败军之将。

聂风说明采访意图。

余贽从资料堆里拿出两份文件的复印件,交给聂风。一份是K大对余贽的处分决定,另一份是校长办公会的会议纪要。教授的态度从容淡定,有种泰山压顶不畏惧的大家风范。

“这是魏功德对我的报复。”

聂风接过复印件,仔细过目。这是一纸校长开除教授的通知书,措辞严厉,前有红头文件号,后面盖着K大公章。开除的理由冠冕堂皇,操作的方式又符合组织程序。另一份会议纪要内容是缺席审判会的会议记录,足以证明处分决定的合法性和英明正确。

魏功德动用强大的行政机器,略施小计,就轻而易举地把异己铲除了。

尤其传神的是处分决定的最后一句:“经讨论决定:解聘余贽同志的教授职务,撤销余贽同志在校学术机构中的职务。希望余贽同志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已经宣判了对方的死刑,还要以观后效!

聂风撂下复印件,关切地问余贽:“余教授没有表示保留意见吗?”

“我已上告省里和教育部。”余贽的态度很坚定。

“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辱问题,到哪里我都可以教书,做我的学问……我坚持的是中国学界的科学道德。是的,你也许会问,什么是科学道德?科学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诚信。魏功德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欺世盗名,还是学术霸道、权学交易……都是可耻的道德沦丧!对这样的一个学术骗子和大学阀,别人不敢得罪,我就是要揭发,要和他对着干。”

听了余贽这番话,聂风心中升起一团敬意。他从这位倔强的老学者身上,似乎看到了中国学术界的良心。

“我们新闻界都支持你!”聂风由衷说道。

“你在替我打气呀?”余贽俏皮地说。

“对,我们做你的坚强后盾。”聂风态度虔诚,拍着胸口道。

“有你这句话就够了。”

余贽很高兴,提着热水瓶,给他茶杯里续水。

“谢谢教授。”

聂风喝着茶,抬头望见天花板吊灯的灯泡只亮了一半。中央四个圆形主灯没有打开,双排圆形小灯和两端的灯泡都亮着,那条肥大的“蜈蚣”,变成了奇异的矩形光阵。

在余贽放热水瓶时,聂风的目光无意间停在墙上一个旧镜框上。镜框里有两张褪色的老照片,一张是师生合影,长约一尺。照片里的前排正襟危坐着十几位老师模样的人,或穿西服或着长衫,面孔清癯,神态自若。后面立着两排学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充满着生气。另外一张照片小点,画面里是个简陋的砖砌校门。

“这照片是在哪里照的?”聂风好奇地问。

“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合影。”

“上面有您吗?”

“这就是在下。”

余贽指着后一排最边上的小个子,歪戴着帽子,一副调皮相。

“余教授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聂风不禁肃然起敬。这所只有八年历史的大学,名声远播,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被盛誉为“人才摇篮、民主堡垒”。

“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当时刚满十五岁。这照片是我们法商学院新生的开学典礼。”

“这是联大校长梅贻琦,”余贽指指前排中间穿长衫的眼镜学者,“在师生当中威望很高。”他又指指旁边一个身着西服的矮个子,“这是费孝通,联大最年轻的教授。我听过他的社会学课。”

“那你算费孝通的学生咯。”

“不算,我只是旁听过他的课。”

余贽谦逊地说。聂风心想,他的牛劲是有点费孝通的风格。

“你看看这张照片,”教授指了指那张小点的照片,“这就是西南联大的校门。”

聂风凑近了看,校门由砖头砌成,非常简陋,中间的横楣上写着“國立西南合大學”八个字。大门里露出几排零星的茅屋。

余贽回忆道:“当时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上课的教室是土墙,屋顶只盖了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噼噼啪啪地响,老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盖得过雨声。有一次,陈岱孙教授给我们上经济学课,因为雨太大,大家根本听不到他讲课说的话。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幽默地写了四个字:‘下课赏雨’……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情形下,联大老师发扬‘刚毅坚卓’的精神,矢志不移,培养出了一批世界一流人才。”

说到这里,教授脸上露出了一丝嘲讽。

“你再对比一下K大的博世楼,魏功德修的这座白色巨塔看上去金碧辉煌,其实是虚有其表。他宣扬的‘建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大楼’,完全是句屁话。光有大楼,没有大师,博世楼不过是座漂亮的空壳,一座庞大的官僚衙门……”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余贽随口吟出一句话,对聂风说,“这是我们校长的名言。当时联大可以说是大师云集,好多老师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文学院有冯友兰、吴宓、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钱穆、钱钟书,理工学院有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

余贽举出了一串西南联大教授的名字,令聂风如雷贯耳。

“这个吴大猷就是杨振宁的老师,教理论物理学的……我在法商学院读的是经济学系,大师要少点,不过学到的东西终生难忘。”

据余贽介绍说,联大于1937年建校,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校址先在长沙,随后迁至昆明,所以称“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结束。联大八年,在校学生不过八千人,毕业生有三千八百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七十八位中科院院士、十二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联大的校舍简陋,生活清苦,却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世界一流人才。靠的是什么?就是精神!联大的传统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气质……”

余贽深深怀念着西南联大的传统。

教授感叹道:“现在的一些大学盲目追求圈土地,盖高楼,热衷于搞假大空,过于追求物质,讲台上弥漫着铜臭味,钱是整到了,精神却缺席了,理想缺位了。魏功德就是一个典型。”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扳不倒他。”聂风不解。

“听说上面有大人物保他。”余贽说。

“我也有感觉。”

“他老婆受贿的事总跑不脱吧?”余贽说,“听说涉案上千万,省纪委已经在查了。”

“消息可靠吗?”聂风问。

“无风不起浪嘛!”

聂风告辞时,余贽对他说:“聂记者等着瞧吧,说不定大火最后从魏家的后院烧起来!”

4

“省上有个旅游招商活动,你去参加一下吧。”

吴总编递给聂风一张招商局的请柬。

“这种差事,您老派别人嘛。”

K大的案子正处于胶着状态,聂风不想外出。老报头的意思叫他休整一下,写篇旅游招商报道,下期《西部阳光》用。

“你不是想去香格里拉吗?这次的行程目的地就是那个地方。”

“真的呀?”聂风有点心动。

“听说是稻城,那个地方被称为‘蓝色星球上最后的一片净土’。”

凭老报头一句话,聂风应承下来。他看过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曾被书中的情景深深吸引。很多人讲,小说中隐秘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按照希尔顿描写的人文地理景观,位置就在稻城的亚丁。那里被称作“最后的香格里拉”。

考察团的领队是招商局的一个处长,穿棕色西服外套、粉色衬衣,披头发,有点艺术家风度。考察团团员有省内外企业老总、浙江商会大款,还有一家曾投资龙泉湖的香港旅游投资公司董事长。聂风是唯一的媒体记者。考察行程总共四天。1月18日清晨,二十余人乘坐一辆丰田旅游车,浩浩荡荡出发。前面由一辆越野车开路。一路经江口、彭山、眉山、雅安,所到之处都是五星级待遇。次日中午,过二郎山,直奔甘孜州首府康定。

到了康定,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有变,大队人马安排的是北上丹巴,参观考察甲居藏寨。聂风晚上临时决定,只身西行南下去寻找稻城。

次日早晨5:30被闹钟叫醒。聂风赶上去稻城的班车。这是一辆旧中巴,十五座,车头挂着“康定—稻城”的牌子,票价一百七十九元。聂风的座号是十一号,座位挤得连脚都伸不进去,只好乘最后一排,与行李打挤。离开宾馆时聂风给服务台留了一张便条,但服务员忘了交给领队。

6:20车出发。天还是黑的。

聂风就此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天亮时考察团临时不见聂风踪影。领队很紧张,到处打电话也找不到。

这时,聂风已踏上去稻城的冒险之旅。

乘客中有四五个包红头巾的藏族妇女、几条康巴汉子、两三个汉人,还有一个年轻警官。聂风戴着棒球帽、太阳镜,裹一身军绿色旅游服,像个超级驴友。车颠簸上路。大约8点过,可望见山垭口呈现出很亮的橙色。聂风心想:几个月前去云南蓝雀岭,也是只身寻访。他是个独行侠,已习惯了天南海北,独来独往。那次是去“炼狱”体验,而这次是去“圣地”,寻找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

自己能找到吗?他不知道……

中巴在高原上爬上爬下,渺小得像一只甲壳虫。窗外一片褐色蛮荒。树很少,人迹也罕见。这一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颠簸摇晃,让人觉得整个车,整个世界都被颠覆了。山路崎岖不平,车又旧又小。人在车内完全是左右前后上下六个方位地颠,甚至多次跃起来,脑袋撞上车顶。车内不断发出咔咔咔嚓嚓嚓的声响,像是雨打,又像是零件松动了。那种震动摇晃,使聂风想到希尔顿小说中描写的乘飞机在山地迫降的感觉。

后来,车窗外现出斑斑积雪。年轻警官说,有雪的地方,应该是海拔四千米以上了。雪越厚,海拔越高。行在高原的脊梁,满目冰天雪地,褐色荒野。偶尔可看见稀疏的黑色牦牛群,在埋头啃草。

中午11:30,车停在一个三岔口小店吃午饭。一碗萝卜烧牦牛肉、两碗米饭,十六元。长得圆头活脑的年轻刑警对聂风说,多吃点,要晚上八九点才到哩。聂风谢过他,一阵狼吞虎咽后,腰际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吴总编的电话。

“都说你突然失踪了!在到处找你。”

“手机一直没有信号……”聂风解释,“我正在去亚丁的途中。”

“稻城的亚丁?”

“对。”

“考察团不是去丹巴了吗?”

“我要寻找‘蓝色星球上最后的一片净土’!”

聂风有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

“注意安全哦!听说那边已经封山了。”

吴总编又叫他给家里挂个电话。聂风这才知道,原来经历了一场虚惊。

“你姐姐也担心得要死,说是你可能被绑架了!”

聂风拨通家里电话。接电话的是小保姆小菊。

“嗨呀,是聂大哥哟!你还活着呀?”

“什么话!我活得好好的。”

“可把姥姥和聂姐急死啦!招商考察团打电话来说,聂大哥在康定失踪了……”

“好啦,车马上要开了,告诉姥姥,我没得事。”

聂风合上手机。上车,在雪域高原上继续颠簸而行。众人都在打盹。大约因为缺氧缘故,聂风感觉有点昏昏沉沉的。一合上眼立即进入梦境,一张开眼梦就醒了,实际可能处于半幻觉状态。想必是高山反应。加上前日胃受了凉,左肋下隐隐作痛……

聂风突然有一种“死亡之旅”的感觉。

车内有个录放机,一直未开过。后来,司机打开来,车厢里荡出一曲摇滚乐,“呀——呀——呀”的。大伙儿也没有理会。又过一会儿,磁带里播出一个男播音员的声音:

“各位不怕死的旅客,本车前方将会遇到无数的悬崖峭壁。司机同志一定发扬‘不怕翻车,不怕粉身碎骨’的英雄精神,视悬崖如走平地。为了保证旅客的生命能够尽快结束,请你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做好随时跳车的大无畏准备。必须跳车的时候千万不要争先恐后,要让妇女小孩先行。个子小的旅客也可优先从窗子跳下去……各位不怕死的旅客,本车的终极目标是香格里拉。请大家在行驶途中做好到极乐世界的一切准备工作。到站后,下车时千万不要忘了拿别人的东西。……各位不怕死的旅客,本车第一次播音即将结束。祝大家活得心慌意乱,死得非常幸福……”

这录音显然是在搞笑。但听起来让人有点胆战心惊的感觉,车上没有一个人笑。

到下午6点,中巴停在一个小站内。一问,方知稻城到了!

“谢天谢地!终于活着出来了。”聂风从座位底下拽出旅行袋,摇摆着走下汽车,全身都冻僵了。握手告别时,青年警官递给他一张有警徽的名片。

“有事可以找我帮忙。”

“谢了!”聂风说。

稻城原来是一座小城,只有一个十字路口。在一家车站招待所安顿下来,住一晚六十元。老板娘帮聂风买来一盒紫色图案包装的“红景天口服液”,劝他喝了两支,据说有抗缺氧、抗辐射、强心补气功能,可缓解高山反应。

搁下旅行袋,聂风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智园公寓家里惊喜不已。

“是小风呀……”姥姥一听到他的声音就哭了起来。

“我很好哟,姥姥。平安无事!”

“你一个人太危险啦……早点回来。”姥姥千叮万嘱的。

“好的,好的,老爸在吗?”

聂东海刚从北京回来,也在家。聂风在电话里问起K大的案子。聂东海告诉他说,中纪委已派人下来调查魏功德的问题。听说还有魏功德老婆受贿的事。纸,总是包不住火的。

当晚,聂风枕着高原的月亮睡了一个好觉。他梦见魏功德双手戴着手铐,被三个穿警服的刑警从博世楼里架出来。领头的傅队像电视剧里的破案英雄,高声喊着:“闪开!”但K大广场上空无一人,学生们都不知到哪里去了。魏功德穿一身象牙色西服,表情若无其事。走了几步,突然间他双手挣脱手铐,大步朝广场中央跑去,步态像《猫和老鼠》里卡通的夸张动作,有点滑稽可笑。三个刑警在后面穷追不舍……正在“猫”和“老鼠”追得难分难解时,从大门旁走出三个穿藏青色制服的人,挡住魏功德的去路。其中一位一脸正气地说:“魏功德同志,请跟我们走一趟!”另一位说:“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交代你的问题。”这时,魏功德头顶上的神光倏然消失……

5

第二天凌晨3:30起床。猎户星座当头。

聂风包了一辆小轿车,4:15出发。昨晚说好的,包一天到亚丁来回四百五十元。司机名叫邓月,是个藏族人,留着八字胡,普通话说得很好。车身黑色,车头上的标志蓝白两色,晃眼看有点像“宝马”,其实是辆国产车。同车还有一个穿牛仔裤的小伙子,叫特比,邓月说是他的侄儿。

稻城到亚丁有一百公里。车出南门,在漆黑的山路上盘绕了两个多小时。6:30抵达亚丁,在一处寨子旁停下。

聂风下得车来。天漆黑。满天星斗,月光如水。空气冷彻透骨。

他瑟瑟发抖地跟着邓月,进得一个黑影憧憧的藏居。里头伸手不见五指,有点神秘莫测。后来才晓得这里叫“亚拉山庄”。主人被叫醒,起床。两个藏族妇女,一个老妪,一个年轻一些,点蜡烛,在火塘里生起火。这时聂风才感到一股暖身的热气。

围着火塘,盘腿而坐。女主人恭敬地请聂风和司机叔侄喝酥油茶。然后和青稞面,在火炉上一块圆石板上烙青稞饼。这种青稞饼没有油,但吃在嘴里,有股清香味。由酥油和茶砖汁搅拌的酥油茶,喝起来也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主人还拿出几块风干的牦牛肉招待他们。年轻的妇女名叫永珠,一位漂亮的美眉,脸庞红黑,把手教聂风撕着干肉吃。聂风嚼着肉干,感觉味道略有点膻,但主人吃得津津有味。聂风觉得她们吃得很简单,也很健康。没有现代都市人担心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血脂。人类也许本来就该吃简单点。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烹调搞那么多花样,搞得个个变成饕餮之徒。貌似快活,实则是有点愚昧,也有点可悲。

邓月告诉聂风,亚丁村是一个建在山腰上的小村落,海拔三千九百米。只有二十几户村民,清一色红黑相间的藏式建筑。每到金秋十月,从北面俯视亚丁村全貌,金黄色的青稞和座座藏式民居镶嵌在群山翠林之中,给人一种超然于尘世的神圣感。

聂风听得入神,抬起头,从火塘正上方的天窗,可望见一轮弯月。这时聂风才知道,凌晨4点从稻城出发的原因,是这里果然已经封山了,车子必须在天亮前悄悄开到亚丁。有点“偷渡”的意味。

9点,天光大亮。聂风骑马朝山,永珠做向导。他选的路线是经冲古寺,到洛绒牛场朝拜三座圣山。这也是这个季节唯一的朝山路线。租马的费用来回两百五十元。司机叔侄俩留在山庄等他,约好下午四点动身返稻城。

整个圣地亚丁,只有聂风一个游客。没有人的亚丁显得更加圣洁。

聂风骑上一匹枣色马,朝着央迈勇主峰的方向缓缓攀登行进。永珠在前头牵着缰绳,她穿件暗红羽绒服、褐色裙,戴着手套。这马大约是走惯了山路,马蹄专门踏着靠悬崖的一边,令人战战兢兢。走了一阵聂风方才适应。

脚下全是积雪。四周万籁俱寂。耳畔只有马蹄踩进雪里的吱吱声、马脖子上的铃声,偶尔可听见一声鸟鸣。只有天籁!完全是大自然的声音。

松枝上垂着浅绿树挂。有小松鼠从面前跑过,一尺长,棕色花纹。

沿着溪涧走了一程,出松林,驻足远眺,映入眼帘的是雪山、峡谷、蓝天、白云、棕色的草坪。不远处雄伟壮丽的仙乃日雪峰映着阳光,一尘不染。山上覆盖着冷杉、落叶松和云杉,暗绿、浅褐和淡紫色交织在一起,那种意境远远赛过日本画圣东山魁夷的杰作。山谷底流水潺潺。聂风感觉到一种山的旋律,水的奏鸣。

仙乃日雪峰的山麓下,立着一座寺庙,从远处望去,可见白墙、赭红屋顶。问永珠才得知,它就是冲古寺。这座寺庙不大,但声名远播。据说当年美国探险家洛克曾在寺里留宿。洛克是一位美籍奥地利学者,著名的生物学家、地理学家,七十多年前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助下,曾到亚丁地区作过两次深入考察,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的照片。希尔顿的小说,据说就是以洛克的考察记为素材创作的。小说1933年发表后,轰动了世界,“香格里拉”一词从此风靡全球。

冲古寺下面的草甸子很漂亮。几匹牦牛在悠闲地吃草。和谐宁静,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

聂风一抬头,发现湛蓝的天上,一轮弯月明澈清亮,和太阳同在视野里。这种日月同辉的景象,内地难以见到,很奇。

中午时分,骑马到了洛绒牛场。到此地可以同时看见三座雪峰。

下马小憩。坐在岩石上。这里海拔已超过四千米,但没有不适感觉。聂风忘了带干粮,永珠从布袋里拿出早晨烙的青稞饼,递给他一大块。聂风推辞不过,接住,就着矿泉水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举目望去,右侧是仙乃日山的背面,巉岩峥嵘,左侧耸立着巍峨的夏诺多吉山。前方正中央是雄奇的央迈勇神山,形状像座金字塔,雪峰上缭绕着云雾。三座神山都积着皑皑白雪,鼎足而立,气势磅礴。聂风细细端详,夏诺多吉山的形状和央迈勇山很像,主峰也是金字塔似的锥形雪山。有点神奇的是,根据导游图上的标志,夏诺多吉雪峰海拔5958米,央迈勇雪峰海拔也是5958米,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仙乃日雪峰略高一点,海拔6032米。永珠告诉聂风,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分别是藏传佛教观音、文殊、金刚手三个菩萨的化身,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勇敢。

永珠还说,翻过央迈勇神山是蓝月山谷,再往南行,就到川滇交界的泸沽湖了。

凝视着圣洁的雪山,聂风静默了。他仿佛听见了自己怦然心跳的声音。

就这样沐浴着阳光、清风,他久久地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中。远离尘嚣和熙熙攘攘的俗世,聂风感觉心灵被净化了。他想打电话给编辑部,也没有打。不忍破坏这种宁静超凡的境界。

聂风在牛场留了几张影。满地残雪。矮松上,许多彩色经幡在风中飘舞。此时的山色,不是秋天斑斓的金红色,而是深褐、赤褐,还带着一抹淡淡的紫色。显得更成熟,有种厚重的沧桑感。

下午2点左右,骑马返回。在冲古寺下面的草甸,遇到七八个不知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外地游客。男男女女,每人骑着一匹马,摆着姿势在照相。

聂风决定去朝拜一下冲古寺。他踩着雪径,走过一座木桥,桥栏上挂满了各色的经幡。沿一个缓坡登上坡顶,寻到寺庙前。寺庙的木门不高,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小牌,上书“冲古寺”三字。

聂风走进冲古寺朝拜。寺里只有一个穿赭红僧袍的喇嘛,正蹲在殿旁,用凿子在一块石板上凿着经文。他的表情专注从容,看见聂风,微微点了点头,又继续凿着。

聂风信步登上主殿。在二楼一座经堂前,意外看见一个香客,盘坐在佛像前合十祈祷,貌似曾铠。这是一个精瘦的汉子,穿件发灰的棕色棉袍,脸膛黧黑,很有型,从侧面注视,可以感觉他的眼角透着冷光。经堂的正中供着一幅佛像,青面獠牙,头戴骷髅冠,背绕烈火,模样像是惩恶扬善的金刚手菩萨。

“曾铠?”聂风忍不住问。

“我不是。”汉子没抬头,口音带着藏民腔。

他的相貌与曾铠像极了,唯一的区别是留着长发,结成辫子绕在头上,还缠了一圈红棉线。

“你从哪里来?”聂风又问。

“我从天边来。”汉子双手合十,态度虔诚。

“你到哪里去呢?”聂风好奇,再问。

“香巴拉。”汉子仍低头念经。

“香巴拉?”

“香巴拉”是个神秘朦胧的概念,它就像是“理想王国”的代名词,在藏经里喻示“彼岸世界”,也有“净土”的意思……

聂风感到震撼。这神秘的香客,和《消失的地平线》里主人公康维寻找的一样!可是他的模样举止太像曾铠了!

晚上回到稻城,聂风还难于释念。但要再返冲古寺已不可能了。冥冥之中,他觉得匍匐在佛像前的那汉子只是一个普通的香客……但也许在邂逅的那一刹那,他是与曾铠擦肩而过了,而且今生今世不可能再遇到……

他蓦然想起车上邂逅的青年警官,掏出那张名片,拨通了电话,请他留意在冲古寺露面的这个“曾铠”的行踪。

“好的,没有问题。”警官一口应承下来。

当晚,在车站招待所看电视。偶见一节介绍亚丁的节目片段。内有解说:“真正的香格里拉在哪里?不过是人们……远离尘嚣的渴望。饱经沧桑和灾难的人类,面对物质贪欲的诱惑,心里发出率真的呼喊:啊,香格里拉!”

聂风断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来寻找香格里拉?他们是在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精神却失落了。看看这个世界,人们贪婪地挖着地球,破坏生态平衡,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有一些人疯狂地追逐权力和财富……直到有一天,就像那首印第安人古老歌谣唱的: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人们才会发觉,

钱财不能吃。

聂风记起一句英国谚语说的:“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

庞明聪疯狂地聚财,钱笑天疯狂地炮制论文、充当女人的摇钱树,最后都走上了不归路……魏功德疯狂地搞权钱交易、欺世盗名、学术霸道,纵然修炼成佛最终恐也难保金身不倒……多少人为名利所驱使羁绊啊……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还称“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了不起的太史公说的这些话,原意实际上包含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也即致富是人的天性,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他比亚当·斯密要早提出两千年!

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主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但我们在承认“利己心”的同时,必须有道德力量的约束。社会财富要取之有度,要分配合理,要有道德和法律制约。否则的话,人性贪婪的一面就会无限地膨胀,直到最后把自己埋葬。正因为如此,同一个亚当·斯密写了《道德情操论》。而且亚当·斯密本人更推崇《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提倡道德的完善,是亚当·斯密的最高理想。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在书中阐明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在这部书中,亚当·斯密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可叹的是,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疯狂地追逐物质享受,成为金钱的奴隶……

聂风似乎顿悟了。

人类在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但并不容易。也许这永远是个梦?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的结尾不是也在发问:康维找到了吗?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昨晚的梦境来。魏功德道貌岸然的狼狈相竟然历历在目,就像刚发生过一样。他头顶上的几道光环,像UFO一样,忽然就消失了。

真有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