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须大着思虑来。”所以这个地方你要好好思考一下。要怎么做呢?“平常谦退犹或可,勉强退而至于忍辱,则孟子三自反之说,当深念而服行之”。就是当你平常谦退能做到就要坚持做到,当你出现做不到的时候,你就要克制自己,要让自己忍辱。并且不断用孟子三自反的方式反求诸己。孟子三自反前面提及过,主要是逢事压我,先自省自己的仁德、礼节、忠心是不是出问题了。孟子这个告诫你要深深惦念,内心诚服。如果能这样,“不特上官折辱,理应安忍”,不仅你的领导折辱你你要安忍,“即劣士顽民亦容有非礼相犯者,决当虚心宁耐”。就是对有的德行恶劣的读书人和愚顽的老百姓也要容忍他们非礼冒犯你。要虚心安静并忍耐,慢慢看他们的是非是怎么形成的。你稍微不能忍耐,就容易出错。这种虚己以下的做法,让一个县官成了一个极其谦虚,胸怀开阔的人。这样怎么能不吸引人才聚集呢?
2.礼让接人。
如果谦卑忍辱是使自己能够接纳不同的人才的话,礼让接人则是可以接应人才,使人各安其道。了凡说:
何谓礼让接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原是联属人心之道。遇君子则毋戏言毋失色,务循循款款,以求通其志。遇小人则正衣冠尊瞻视,使不怒之威凛于斧钺。仆受李渐庵之教五年,县令即祁寒盛暑,未尝亵服坐堂用是,终月不用刑,终年不问罪,而四境肃然。
了凡说,“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原是联属人心之道。”这句话的前半句出处在《论语》。原是司马牛觉得自己没兄弟而悲叹,子夏就告诉他“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如果能在内心对人有敬而不失,行为交际与人恭敬有礼,那么就能得到天下人为兄弟。了凡说,子夏这句话本来是告诉人获得人心的一句话,但了凡认为可以在具体生活中分为两种对待人的方式。一是“遇君子则毋戏言毋失色”。遇到君子就不要乱说话,不要失色,要“循循款款,以求通其志”,要温顺有礼,以求通君子的情志,这样君子就会接纳自己。遇小人呢,则“正其衣冠尊瞻视,使不怒之威凛于斧钺”。遇到小人就要整理衣冠容貌,收拾视听言动,一身正气,使自己不怒却胜过斧钺一样威严。了凡是化用了子夏之意。以敬意对君子,以礼仪对小人。了凡就是这样对人的。前面讲过,几十年的冤案的当事人,看见了凡他就说实话了。
“仆受李渐庵之教五年”,李渐庵这个人跟了我五年。“即祁寒盛暑,未尝亵服坐堂用是”,当县令的时候特别冷特别热,都没有随便穿衣服坐在官府正堂上。往往“终月不用刑”,一个月都不用刑。“终年不问罪”,一年都不去判刑。“而四境肃然”而县里周边很太平安静。这是什么德化手段?现在世界犯罪率多高,到处是事。我们有过更令人惊讶的历史,在唐太宗的时候,居然有一年没一个杀人犯,而且唐太宗让30多个杀人犯回家过年,说过完年你们再自己回来吧。结果杀人犯们一个都没跑,过完年都回来了。
3.收罗豪杰,接引人才。
传统社会,据说一个人到地方当官,要先拜访的是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如果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不认可你,你这个官就坐不稳。了凡接人之道,以卑谦下人,礼让接人,又以什么成就人才呢?
何谓收罗豪杰?为政欲得人心,非人人悦之,豪杰归心,众将焉往。然不特士大中有豪杰,即百姓中亦自有豪杰。须明察而礼遇焉。苏子瞻谓天子必有所私之臣,将军必有所私之士,使之倡率而从令者也。得罪豪杰不待非礼相加,豪杰而以众人遇之,彼必解体。此皆某所闻于前辈,而试之有验者。谨献之几席,以塞倦倦之问。因门下士俞王宾来,便附布区区。
了凡认为,接引人才,重在收罗豪杰。了凡说为政想得人心,并不是要使得人人开心归服,只要有豪杰归心,众人就会追随而来。孟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句话看上去庸俗,实际上一点都不庸俗,这是现实存在。儒家文化特别尊重现实,主张从现实中发展和引导善性,使人与社会越来越好一些。有人问过我,孔子那么厉害,他为什么要听皇帝的,联合起来造反把皇帝推翻了,他当皇帝不就完了吗?孔子不这么做,说明他的学说就是服务于皇帝的。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说法。首先,孔子当了皇帝会怎样是一个新的课题,历史不能假设。第二孔子当时也当不了皇帝。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现实摆在这儿。孟子的这个说法也是,各地都是诸侯之国,都是各种各样的权贵之家,你们要把一个地方治好,权贵之家不能得罪。因为他养着成百上千的人都在他家吃饭,所以不得罪于他。然后去引导他、去感化他,就感化了一大片。
了凡也是这样。到了宝坻以后,对权贵包括东厂特务,了凡是很谦虚的,慢慢化他,化到最后让他成了自己的学生。搜罗人才最重要,此千古成事之大秘。所以为政要得人心为首要,不可能每个人都处理好,但要把主要的人才、当地的豪杰收罗好,大家就来了。
“然不特士大中有豪杰”,不仅士大夫中有豪杰人物,“即百姓中亦自有豪杰”,而百姓中亦自有豪杰。他说的这个豪杰,就是光明磊落、有号召力的人,而不一定是读书人。“须明察而礼遇”,要礼遇豪杰。“苏子瞻谓天子必有所私之臣,将军必有所私之士,使之倡率而从令者也。”苏轼说,天子即使当皇帝也有所私之臣,皇帝也有自己偏好的私臣,将军也有自己的偏爱之士,“使之倡率而从令者也”,这些私臣私士就是使他们能够倡导和率领众人听从我之命令的人。言下之意,就是地方豪杰就是一个地方官应当偏好的对象。反过来说,你要得罪这些豪杰呢,“不待非礼相加,豪杰而以众人遇之,彼必解体”,不用等豪杰自己来收拾你,豪杰背后的众人一起来,就能把你搞垮了。“此皆某所闻于前辈”,这是从前辈那里听说来的。“而试之有验者”,但却实验过确实是说得对的。就是在一个地方当地方官,有些人做几天就做不了了,其实是被地方的势力给搞掉了。地方盘根错节,尤其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当一把手,尊重现有人才很重要。最后,“谨献之几席,以塞倦倦之问。因门下士俞王宾来,便附布区区。”我谨将此信奉上,以作为你如此殷勤相问的答复。以为你的门下读书人俞王宾来,我便请他捎回这封小小的信。
第四章 思考与启发:了凡为政的当代意义
我总共挑选了了凡十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归纳为五风来论述了凡的为政思想,涵盖了了凡为政思想的方方面面。这也丰富和提升了目前国内对了凡仅仅当作一个大善人去认识的局限。在进行了凡为政思想的讲座和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了凡对于今天中国如何从传统汲取为政智慧意义非凡,兹以以下三点为论:
一、了凡的实操文章对时代的意义,值得深入挖掘
我在挑选,整理了凡文章的过程中,感到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了凡的文章具有强烈的实操性。我读过很多大思想家的文章,古往今来也有很多特别优秀的篇章,很多流传下来的政论、思想、观点,较少像了凡这样留下了很多实操的篇章,工具性的篇章。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他即使是跟一个县令谈经验,他也是几条线路是可以具体实践的,他的很多文章能够变成方法论、工具论。这个是了凡不得了的一个本事,也是他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实操实干。了凡的理和事是含在一起的,越是有实践同时富有思想的人就越会认同了凡的价值。这一点,《了凡四训》也呈现出来了。所以我根据《了凡四训》梳理了“了凡法”,作为我讲解《了凡四训》著作的题目。了凡文章的实操性在这十篇文章中也体现出来了,这也是了凡从政的一大特点。他不讲虚语不说虚话,不讲假话不讲套话,就干实事,写文章也要写实的,文风也要实的,学风也要实,家风也要实,政风也要实,就是一个“实”字。
二、了凡的基层从政经验特别珍贵
了凡的政书系列是目前我见到的所有的地方治理中最好的从政总结,当年在启动拍电视剧《王阳明传奇》的时候,那时了凡还没有进入我的思考体系,那时候我就讲过,在王阳明出生的地方搞一个县官或县域治理的一个示范点。因为王阳明当时在贵州是有一套经验的。但是今天看来,王阳明的经验跟了凡的没法比,因为王阳明的时间很短,后来王阳明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去了。心学是另一套学术体系,王阳明那套东西更是宏远高阔。了凡呢,也有点像王阳明,也当过地方官,也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他跟王阳明确实是两类人,不同风格,无须并论。当然,王阳明在理论层次的认识上更高,更有影响度,这是事实。但是了凡作为一个优秀地方官的话,古今皆可以成为一个典范。我更想说的是实际上了凡可能对今天的中国有个更妙的渊源。就是能为当今中国汲取传统治理智慧提供非常恰当的思想资源。
三、了凡的文行合一,坦荡为民是从政的典范
了凡的这些文章,都是文行合一,他是做到了才能写出来,他是坦荡的。他是从政的一个典范。过去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也是这么做的。他退了之后,即使受冤屈,他也没有破罐子破摔,他仍然帮助家乡编县志,仍然做了很多工作。他的文行合一在这选的十篇文章中有深刻的显现,值得我们学习。
了凡为政的精髓可以总结为他自己提出过的“事事为民”。这是在传统社会语境中的为民服务思想,也是了凡坦荡为民的为政心学。传统优秀政治思想资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凡从政思想既有“事事为民”的高度,又有能落到实处、通达人性的具体措施,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