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35

第35章 政风(3)

政府接待宾客,在过去百姓是可以观礼的。这也是教化百姓一途。而参与接待的人,也是一种对自己的锻造。我很喜欢了凡的一点就是,他能把任何一个哪怕看上去比较枯燥的行政程序,也变得生机盎然。体现着他“案牍纷纷,莫非妙境”的为官理念。

——迎送进退,士民于此乎观礼。出入三让,祗依古礼,举手为揖,雍容退逊,毋傲容,毋惰志,足以明礼矣。若心存忽慢,而外则折腰扫地,情之不衷,亦可耻也。

在迎来送往的时候,老百姓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看在眼里的。“出入三让,祗依古礼,举手为揖,雍容退逊,毋傲容,毋惰志,足以明礼矣。”你出与入的三让之礼,完全按照古老的礼节。无论是举手作揖,还是退步向后,都显得雍容大度,彬彬有礼。不要显出骄傲的神情,不要怠惰你的情志,这就足以示人以礼了。而我们现在很多人,甚至于有人接见外宾时,握手都不行注目礼,礼仪尽失啊。“若心存忽慢,而外则折腰扫地”。这是很形象的一幅图,心中轻忽傲慢,又想应付现场显得自己很有礼貌,弯腰就快弯到地面了。心存忽慢的这些人挺有意思,他喜欢对下属傲慢,又喜欢对上低头哈腰,这叫欺上必瞒下。所以“情之不衷,亦可耻也。”内心的不纯粹,通过外面轻薄动作显示出来了。没有教养,没有礼节的人真是可耻,但问题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十二、宴乐大体(宴礼)

官方宴会,也要有体统。一般在这种时候,容易呈现斗酒、闲扯的情形。了凡说:

——燕会之日,惟许谈诗书、说礼乐,或商量民间疾苦,不得说人过失及鄙秽事。犯者以巨觥罚之。

了凡说宴会之日,只允许谈诗书、说礼乐,或者商量民间疾苦。古代官府以宴乐礼招待知识分子和七八十岁以上的乡老吃饭,大家喝酒的时候,很容易因热闹而有伤体面。了凡说,“不得说人过失及鄙秽事。犯者以巨觥罚之。”不要在喝酒的时候说那些男男女女,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儿。“犯者以巨觥罚之”,触犯的罚大酒,把他罚倒了算。我觉得很妙的就在这儿。如果说这种事儿,罚你别吃了,或者罚你干别的,扫了大家的兴致了也不好。把个宴会弄成僵化死板的低头吃闷餐也不好。既然有人喝酒时候胡说八道,那么就用一个大杯子灌满酒让他喝,让他喝晕就不说话了。这都是本事,处理事情又得体又有技巧。小事儿里面都能够看到光辉点。

十三、敢于改过,君子之过(民督)

为官治政,有过错是难免的,重在能改。而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地方首官,与众人约定一起相互监督改过。我们看了凡怎么说:

——改过、迁善原非二事,改一分过便迁一分善。故我辈自朝至暮,只有改过一着工夫。譬如目病,但有去翳药,并无添光药也。既为良朋,所贵实心攻病,苦口发药。或有所闻,即密规诲,或贻书箴劝。纵使言之不当,亦宜虚怀听受,痛刷前非。倘怙终不悛,众共弃之。

了凡认为改过、迁善不是两回事儿,而是一回事儿,因为改了一分过就添了一分善。他说,我们这些为官的人应当从早到晚,只有改过这个功夫。话说得多么惕厉警戒。原来为官,不要做错了,要能改过,就是对百姓的最大贡献。西方对公共权力的限制,是在民主社会形成之后。了凡完全以一个儒者的良知,完成了对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良知审查。“譬如目病,但有去翳药,并无添光药也。”就像眼睛有病似的,比如白内障,你做手术一去掉,你把过一改,眼睛就亮了。治白内障这种病就是把眼睛的障碍物拿掉,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光药,撒在你眼睛上,你眼睛就亮了。这个比喻特别好。“既为良朋,所贵实心攻病,苦口发药。或有所闻,即密规诲”,发现有好朋友有问题,贵在真心替他改病,苦口相劝也是药。一旦听见或者闻听他有过错了,就要悄悄地提醒他,或者“贻书箴劝”,悄悄写信给他提醒他改正。“纵使言之不当,亦宜虚怀听受,痛刷前非。”别人给你提醒,即便言语不当,你也要虚心听受,好好改正。“倘怙终不悛,众共弃之。”有恶就要改,不要坚持不改,不然大家一起别理他。

十四、交厚之化在我(返己)

《睦僚书》皆谈同事相处来深论为民父母。发乎情,止于此处之自省。最后一则,了凡强调与同僚相处,交往之厚完全取决于我。这也是在官场能得到更多的人的正能量的真心之语。我们往下看:

——《中庸》叙五伦,独朋交多一“交”字。交者,谓交相通也。我之心彼知之,彼之心我知之;我之事彼能谋之,彼之事我能谋之,夫是之谓交。今同年、同官、白首不相知者,有缓急无所恃者,岂末世之交道衰欤?非然也,由我平日不能先施于朋友耳。凡我同好,胥非薄徒,迹有可疑,务谅其心;事有难处,务谋之以忠。大率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独运,孰可为股肱,则任奔走之劳;孰可为心膂,则尽筹划之计。分猷共念,彼此各期于有成,则交自我笃,而世风从此厚矣。

了凡认为,《中庸》叙五伦关系,唯有朋友一伦多了一个‘交’字。交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人与人要彼此交互相通。我的心你知道,你的心我知道;我的事你能帮助谋划,你的事我能帮助谋划,这样才叫交情。

“今同年、同官、白首不相知者,有缓急无所恃者,岂末世之交道衰欤?”白首不相知,出自“白首如新,冠盖如旧”。你发现这种现象没有,你的邻居、你周围的同事,几十年了,你居然可能一点都不了解他,你们俩都没有说过一句心里话。你跟这个人天天见,但是“白首如新”。头发都白了,还像新认识的人一样,彼此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古人说,白首相交犹按剑,这个人你不了解,头发都白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手还要放在剑上,防止他先出鞘、先捅你,人心叵测。但是有些人,“冠盖如旧”,举个伞出去,在路上碰见一个人,伞碰伞两人一聊天,好像几十年前就认识了,一天之内俩人就像几十年的朋友,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同一年发榜,一起做官的,就是这种白首不相识,彼此“缓急无所恃”,有急事儿这时候彼此靠不上。这难道是因为这是末世,人心浇漓,所以大家的交往之道变衰了吗?“非然也”,不是的。

了凡认为这是因为“由我平日不能先施于朋友耳”。不要说这个朋友不好,埋怨的是末世,大家对不起我,人心险恶,事实上的原因是我平时没有先做到。

“凡我同好,胥非薄徒,迹有可疑,务谅其心。”大家好朋友,既然跟你是同事,他也不是一贯的菲薄之徒,他稍微有些事情可疑,你就谅解他。

“事有难处,务谋之以忠。”事情有难处的时候,就需要与忠心忠诚的人一起商量对策。因为大抵上率天下事不是一个人所能独运,你一个人干不了所有的事儿。“孰可为股肱,则任奔走之劳。”谁可以给你做股肱大臣,谁就能帮你奔走解决事儿。“孰可为心膂,则尽筹划之计。”谁可以做你的心膂,就是心腹,谁就能尽筹划之计。“分猷共念,彼此各期于有成,则交自我笃,而世风从此厚矣。”在交友上,要彼此都有所获,彼此献计献策。这样从我先开始做起,世风就会淳厚起来。

第三章 从《答李四可书》看地方为官两要

在论了凡为政的五风十论定下框架后,我展开了了凡所有现存著作的阅读与遴选。我想找到一篇能反映了凡作为一个地方官对于地方为官的总结性文章。这篇文章应当带有概括性,最好与了凡自己的从政经验有结合。费时良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这篇《答李四可书》。

我怀疑这篇文章是在他回到家乡之后写的,应当在60岁之后。李四可,应当就是当时了凡居住地的县官。闻知了凡做过县令,对怎么当好地方官员,县官来向他求教问道。了凡以写信的方式回答。信里面把治理一个县城的一些基本性的结构和思路,表达得很清晰。这也是了凡一生为政、做县官的一个总结。这是特别好的一篇文章,所以我把它选为政风最后一篇,落实到了凡为政跟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这也是县域治理的一个典范。

一、基层为官不易:缘起于一个地方官的问道

这篇文章缘于地方官问道,说出了基层为官不容易,信里是这么写的:

尊驾归时,仆两叩门,适值他出,不获一见。及驾行又不获临岐,款别以布。其爱慕之忱方切愧憾,乃辱贻书寄诲,厚德虚怀两睹之矣。前辈谓宦途为毒蛇聚会之所,又谓县官为出门第一坑堑,语皆有味。足下高材伟略不难宰割,而操刀制锦良有法程。窃谓德政之要,惟在处事接人而已。

了凡说,您回去的时候,我两次去找您,您正好又出去了,所以没见到您。我去见您的路上,“不获临歧”,就是没在路上碰见你,不能从容相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古人在歧,临歧都有相别之意。

因为见不到您,又很敬爱仰慕你,内心的热忱觉得很是惭愧和遗憾。又“乃辱贻书寄诲,厚德虚怀两睹之矣”。而又蒙你给我写了一封信。古人老用“辱”字,表示对方尊贵,在对方与我交往的行为前加个“辱”字,表示有辱于你,我不够格的意思。比如“辱教”,愿意屈尊教我的意思。您约见我,是厚德待我,又给我写信,是虚怀若谷,这我都看见了。客套话一过,接下来开始说实话了。“前辈谓宦途为毒蛇聚会之所”,前辈呀,老人呀,都说当官的道路上充满了毒蛇猛兽呀。天哪,这个话说得恐怖不?其实,自古官场都有这个说法,没有智慧的话,官场就是一堆毒蛇,你要咬我,我要咬你,不小心就会被咬死的,所以当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你就是坐在最高的位置上,像过去这些帝王们,也经常食不安寝,动不动就有造反的。“又谓县官为出门第一坑堑”,当县官,又是进入这个毒蛇之所的第一坑堑,是第一道坎、第一个陷阱,很多人就栽在这个地方起不来了,当县官不容易。你们发现没有,古人写这些东西,就是特别诚实。不会像我们今天写得遮遮掩掩的,他这话也就是直接说出来,不用掩饰。“语皆有味。”这是了凡评价所谓“当官就是和各种毒蛇聚在一起,特别危险,县官又是第一个陷阱,特别可怕”等等,认为这话还有点味道,值得品味。

“足下高才伟略不难宰割,操刀制锦良有法程。”说您啊高才伟略,治理一县对你来说没有太大问题。就像“操刀制锦”,好像过去织布似的,你有良好的法度和程序,做好布匹,这对你来说没有问题。“窃谓德政之要,惟在处事接人而已。”我个人认为德政的主要方面,就是一要把事情办好,要有政绩;二要接引人才,把人才队伍抓好。

办好事,人在政举,这是你必须干实事的一个表征,也是你能够升迁的一个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好人。在官场上能接引的人,那是不得了。《礼记》讲,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是培养人的成功。

培养人不是培养你的裙带关系,是培养真正能干事的人。所以有的老领导退休了5年、10年、20年,在当地都是常青树,大家都念他的好。过去讲门生故吏,门生,跟着学习过,故吏,你提携过的官员。好,办好事和培养人,地方德政二要。我们具体来看看办好事怎么办?培养好人怎么培养?

二、基层德政之办事“三要”

处事,办事之道,这个是了凡的执政精华。了凡说处事之道有三,一曰防微,二曰举重,三曰存礼。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事儿就能办成了。

1.防微。

什么叫防微?

所谓防微者,不但事起于微,宜早加检点。即自己性情亦当从微处涵育,如喜怒方萌调制为易。及其渐著,则有欲禁而不能者。

首先是防事于微。“所谓防微者,早加检点”,不让亊情起于细微的地方,“即自己的性情亦从微处涵养”。比如自己的性情也要从细微处涵养。过去有个杂志社新分配来一个大学生。大家中午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她总先动筷子吃。有些爱吃的菜她就挪到自己面前。吃饭很没有一种“观前顾后”的意识。也就是说只顾自己,不顾同事与领导。有一次,领导上座晚,新留了一份菜,她也凑着过去吃。没多久她就被辞退了。至于吗?吃饭上的小事。吃饭无小事,世间无小事。尤其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无小事。细微的事情就能看出她的家教不行。会判断环境的人,自己一言一行在公众场合、有相邻的情况下,个人行为就是集体行为。古人在细微之处如此警觉,特别细微啊!

注意,从微处涵育,比如说喜怒哀乐,刚刚升起来时“调制为宜”,调理起来最合适了。当大喜大怒的时候,你想管住自己,浑身在发抖,刀已经拿出来了,管不了了。“有欲禁而不能者”,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防微,不仅是指情绪调理、微处涵育,还有事情上都要注重苗头。做管理者,事情上的苗头、情绪上的苗头都要懂,这是第一件。办事,发现事情的苗头才是办好事情的根本。就如小草,刚刚长芽容易拔出来,等长成一大片再去根除很难,这是办事之法。所以在基层办事尤其要注重苗头,能防止大的动荡动乱。

2.举重。

什么叫举重呢?

何谓举重?人之所以为有才者,以其善处事也。欲善处事,在知先后而已。每开县门众事纷至,而一身不能理百事。须择其重者而举之止,取目前最急者料理。其余可发则发,可置则置。虽有千百一时清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