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用了这些金银,修缮了寺庙,又用剩下的钱造了范公桥。后来范仲淹当了宰相,一计全部俸银,就是四万二千两。人生这个数呀很奇怪。如果当年他在长白寺,悄悄把这四万二千两银子拿走了,可能我们历史上就没有范仲淹做宰相了,或许至多历史上多了一个小富翁。
三、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正风)
为政如何对待名闻利养,为什么古人要以身作则以正风。那是因为,衣食声色容易使人陷落。了凡怎么看待奢俭呢?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欲励廉德,先崇节俭。粝饭菜羹可以供客,恶衣菲食可以临民。除小倡俗乐及赏钱等相约久不用外,今后每会,食不过五品:三荤二素,不许宰牲,不许开卓。有随时鲜果或用一二,不得过丰。盖民间风俗,自当官府敦之。宝坻士风颇厚,倘不崇俭素,惟导以奢靡,岂惟有损士风,兼当得奢侈不惜福之报矣。
诸葛亮说过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远离物质纷扰,不淡泊一点,志向就显不出来,内心不安静些,就容易陷入日常,就难以走得更远。所以要廉洁,节俭。粗茶淡饭招待客人,不丢脸。衣服简单一点,吃的简单一点,不妨碍你去管理百姓。所以了凡来宝坻做的一件事儿就是,“除小倡俗乐及赏钱等相约久不用外,今后每会,食不过五品”。他新到这个地方上任,过去官府会请一些人来唱戏等,搞这些东西要花点钱,他一概不花其余,不像别人的官员花销超支,他不用。而且吃饭不过五样,“三荤二素,不许宰牲,不许杀猪,不许开卓。有随时鲜果或用一二,不得过丰。”他认为,像宝坻这个地方的风气,如果官府带头,就会改变民风。宝坻的世风淳厚,读书人的品行还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你不崇尚简朴,而奢靡浪费,不但有违世风,有辱士林,“兼当得奢侈不惜福之报矣”,还会引来不惜福之报,就有报应。
四、公务往来减少繁文缛节,又保持雅道(简政)
古来官场,容易繁文缛节。如何既能保持必要的礼节,又兼顾文雅之道,了凡作了自己的一些探索。他说:
——书柬往来,只用单帖。有事即书帖上,不必更备副启。直书本情,不必文饰。要使实意薰蒸,繁缛尽减,庶存雅道。
过去为了讲究,书柬往来需要另外附上一封信时称之为副启,了凡认为没必要再附上一道手续,直接“直书本情,不必文饰”,把问题讲清楚了就行,不要之乎者也讲一大堆,还另封一信。“要使实意薰蒸,繁缛尽减,庶存雅道”,把意思表达清楚了,而减少这种繁文缛节。庶几可以保存雅道,这其实是简政,不要案牍纷纷。了凡这么早知道从百姓和日常出发方便百姓。我觉得《睦僚书》里这些东西和做法,对应我们为官自律,特别有启发。
五、发动自力更生,家属无特权(私用)
了凡的某些为政风格,居然很有现代性。比如家属无特权,他很早就这么做了。一人当官,“七大姑八大姨”都享受,这本是过去官场潜规则。但了凡无人要求与强迫他,他也做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旧时各衙小菜,皆系园头供给,其来已久,受之似不为过。但愿为廉吏,则一针一草,皆不可费民之力,故谢绝之。今与相约:但衙中隙地,皆令种蔬,尽足供给。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也。
了凡说,以前衙门都是吃园头供应的小菜,接着这样做,似乎不为过。但我既然想做一个廉官,那么一针一线,我都不要老百姓费力,以后不要给我送了。今后与大家相约:但凡衙门内的空地,都可以种上蔬菜供给。
了凡以前的宝坻衙门府在哪儿?现在还在吗?保留了吗?原址还在吗?如果还在是特别有意义的。山西平遥的县衙就恢复得特别好。了凡的事迹那么多,值得一条一条收录起来,作为地域治理的传统教育基地。
“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也。”了凡不让家人不干活就白吃饭,不长他们的惰性。我出去干活、种菜去,老婆虽是官太太,孩子虽是官二代,也都去干活。了凡之心多纯粹呀。不与民争利,家属无特权,主动带头干活,特别好。
六、惠民以利,防止不公(惠民)
在传统官吏中,能像了凡这样的真正完全一心为民的也不多见。他似乎在作为一项系统思考工程为民谋利,有的做法甚至是在限制官家权力。这是让人诧异的。比如以下的举措:
——往时买办,内有支房,外有铺行,取用甚易。今悉革除,各发银现买,须稍优其值,使小民乐与官为市。不然胥隶出入,缘肆侵欺,自以为平而实尅之矣。
了凡针对过去的买办,官府内部有支房,外面直接就有与官家做生意的店铺,用起来很方便。我们现在的政府采购就是这样,由办公室去做。“今悉革除”,了凡都给革除了,因为这个买办,专门给政府买,中间有各种收贿受贿的机会。老百姓的定价其实是低的,买办居间赢利。了凡决定直接采购,各发现银现买。“须稍优其值”,而且要付给店家多一点钱,五块钱一斤,给你五块五分。“使小民乐与官为市”,使老百姓乐于给官府供应,取消中间商。防止买办挣来的利益贿赂官员,使欺压百姓的利益让给百姓。他这个做法实际可不可行,我们需要酌量。但至少是他的一个惠民方法。了凡认为底下负责采购的小官出入,“缘肆侵欺”,使劲压老百姓的价,“自以为平而实尅之矣”,自以为是讲价,实际上是克扣百姓,压老百姓的价钱。看到这一点,我觉得从出发点上看到也是很好的。
七、治政累德,爱民布德(官责)
了凡通过强化行政行为的伦理性,在各个方面替老百姓着想。这种思想建立在治政累德,爱民布德上、我们来看:
——官无崇卑,皆民望也。一念爱民,便可布德;一毫不慎,或致播殃。我蒙祖宗福荫,而受朝廷一命之寄,若不布德而播殃焉,则先世所积之庆自我斩之矣,其何能忍?今日相约:待人求恕,处事求忠,财用求省,刑罚求轻,断狱一节尤当加意。事有可恶而尤原其情,情无可矜而尤量其无知,悯其失教。必于死中求生,恶处求爱,斯为迈种德之道。学中三师,虽无政事之寄,实有教化之责。一启口也,无益于人勿言;一举足也,无益于人勿行;一临事也,无益于人勿处。积之久久,福将自大。每人各置一籍,每日所行之事,或善或恶,随手记之。月终一会,出簿互观,以验学问之消长。
了凡说官不分大小,老百姓都对你有期待。你一念爱民,就可以布德;你一点点不谨慎,就会播殃,会带给老百姓很大的麻烦,这一点是多少为官者缺乏的敬意。在政府机关,一个政策下去,抬高半个点,可能就影响天下很多人。尤其是要害部门,关系天下民生呀。
“我蒙祖宗福荫,而受朝廷一命之寄”,我自己蒙祖宗的福而当了这个县官,我如果不去布德而去造孽,传播害百姓的东西,“则先世所积之庆自我斩之矣”,我祖宗积的善都被我斩断了,我怎么能忍心?所以今天相约,待人求宽恕,处事求忠信,财用求节省,刑罚求轻用。审判断狱一节尤其要注意。“事有可恶而尤原其情,情无可矜而尤量其无知,悯其失教。”这个心思特别好!就是说,他确实干了坏事儿,特别让人讨厌,还要去查明他的动机里有无值得原谅的。他去偷这个东西,如果是他妈快饿死了,他是孝子,给妈偷了几个包子,那是孝子呀,虽然过去偷是个很大的失节。如果确实在动机上没有什么可以原谅的,但是你还要原谅这个人的无知,因为做贼就是无知。在了凡看来,就是“傻”。要“悯其失教”,官府有教化的责任,民犯法,官府有失教之职。你看,主动限制政府权力,主动承揽政府责任,了凡之为民如此。清朝的时候是这样,我们历朝历代的政府也都是这样。就是如果这个地方总是洪涝灾害,使百姓不能安居,皇帝就要下“罪己诏”,地方官就要被免职,因为说明这个人的德行不行,失教。现在我们也搞“问责制”,地方如有大火、大水、大灾、大爆炸,县委书记、市委书记要负责。
“必于死中求生,恶处求爱,斯为迈种德之道。”前面讲过“迈种德”,就是让百姓有死里求生的机会,对讨厌的人也能给他温暖,这才是长久布德之道。
在学校里面的三师,就是官学里的三师,他虽然没有政绩之记,没有政治上的责任分工,但是他有教化之责。“一启口也”,一开口说话,“无益于人勿言”,无益于人的话不要多说。“一举足也,无益于人勿行”,无益于人的事情不要去做。“一临事也,无益于人勿处”,一处理事,无益于人的时候,不要去处理它。
这样积累久了,你的福气就大了。每个人把每天做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到月底相互来比较一下,以验学问之消长。
八、细微处体察民情,不扰民(恤民)
官有权力,一扰民,百姓害怕就可能来巴结官府,有些人就开始给官府送礼。了凡主张减征不扰民,体恤民情。尤其可贵的是,了凡深知行政运作机制,主动限制和规范官府的权力执行方式,以避免扰民。我们来看:
——本县词讼,军匠发二衙,钱粮马匹发三衙,斗殴盗贼发四衙,其事关风化及豪强难制者,留堂自理。并不差人,皆原告自拘,不服则令保正催拘,颇为省事。今后各衙亦宜遵此,除巡捕强盗许差人密缉外,其余一应公事,皆守堂规,庶为得体。
了凡规定,本县的词讼,军匠事务发往二衙,钱粮马匹发往三衙,斗殴盗贼发往四衙,其事关风化以及豪强难制的,由自己直接处理。据《袁了凡文集》中记载,过去有一个姓王的,是宝坻当地的豪强。当时是东厂的一个特务头子。他第一次碰到了凡,冷言相遇,根本不把了凡放在眼里,看不起他。这个人在当地是权贵,有好多田地,还不缴税,对官府是各种刁难。但是跟了凡接触几次之后,后来居然就变成了凡的弟子,执弟子礼,天天跟着了凡后面学习。了凡把一个特务头子、一个权贵变成了他的学生,所以了凡化人无数,很是厉害。
一般地方犯事,官府动不动就派公差拿人。这样造成很多官府人员的徇私机会,而且百姓也容易惊惧。了凡主张,“并不差人,皆原告自拘,不服则令保正催拘,颇为省事。”就是两人有矛盾,要么原告把被告拘过来,不服的,就让乡里保正也就是乡干部把被告拘过来,别动不动就派公差出动,这个很省事儿。因为公差一动直接参与,各种“送”就来了。官要刁难百姓很容易。所以,了凡让各衙门去差人“除巡捕强盗许差人密缉外”,就是除巡捕强盗需要派公差悄悄去抓之外,“其余一应公事,皆守堂规,庶为得体。”
这一条让我特别感动。尽量不去干扰老百姓。我处理过很多很复杂的事情,感慨的一点就是,在中国办事其实很难,相互体恤一点,礼之用,和为贵,真是身在公门好修行。
九、教化为先,不期速效(教化)
一个地方官,非常主动地去关心地方的文化与教化事业,并亲自为士子们讲课。如何关心青年士子,是了凡很用心的一块。《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了凡是积极的践行者。了凡认为:
——教化是今日急务,朔望为诸生讲书,逢九约诸生会课,岂仅仅为举业哉?专冀语言文字之外,或有所感发耳。然教人以言,不若示人以行,我辈诚相兴与,实敦行谊,一廉如水,而不矫激,以沽清名;事事为民,而不严刑以求速化;处人则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处事则务尽其心,勿期其效;凡我同官,孰非良士?孰非有教化之责者?愿相与勉之。
了凡认为教化是当时的急务,他每月初一、十五亲自为诸生讲书,逢九则约学生上课。不仅仅是为学生考科举,主要是在语言文字教育外,对人有所激发和感化。然而“然教人以言,不若示人以行”,用语言教化,不如在行动上带头。“我辈诚相兴与,实敦行谊,一廉如水,而不矫激,以沽清名。”我们一起相互激发,敦厚行谊,像水一样清廉,不要矫正过急以显示你执政有方,获取清名无益。要“事事为民,而不严刑以求速化”,要每件事都为老百姓考虑,而不要动不动就着急用刑以求事情很快解决。“处人则宁人负我,毋我负人。”这也是很好的胸襟。宁肯我们自己吃亏,不让别人吃亏。处事要尽其心去做,不要马上期待效果。了凡认为所有的为官者,应当都有教化民众的责任。我们现在有的政府办事员,总是一种下了班就和我没关系的态度。
十、以祭祀而感格(重祭)
祭祀是了凡非常关心的。而且了凡认为祭祀可以“瞬有养,息有存”。就是能让人时时处处很快回到感格天地的状态。了凡认为:
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辈当祭祀斋戒之日,须真不饮酒食肉,真不妄言妄动,庶有感格。不然,外慢神明,内亵心志,其人福庆必不长矣。
了凡说,经传里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大事,就在于祭祀和执兵马。所以,当祭祀斋戒之日,要真的不饮酒,不食肉,不妄言,不妄动,这样才能感格上天。不然,外轻慢于神明,内亵玩于心志,这样的人就没有很大很长的福气了。我们古人教人以正,不是树立一个司管福祸的神灵看住你。而是一个人轻慢和亵玩容易让心志流荡,不利于收摄精气神。这样的人日常总是晃晃荡荡,随时把自己变成游魂一样的心灵流浪者。惶惶不可终日,又何来的福气。
十一、接待合乎礼仪(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