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是最重要的环境
儒家的学问通透了就是很好的滋养源。了凡自从立命之后发现“一切世法不离实理”,也就是人世间的种种存在,实际上与实相真理是不相违背的。红尘大浪恰是好修行的场所。身在公门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所以了凡说“案牍纷纷,莫非妙境。”
政风系于作风。了凡先生做官有很多的建树。通过阅读了凡为政的相关文献,我觉得在地方为政有三个内涵值得关注,那就是带好队伍服务百姓、办好事情、接引好人才。由此,我撷取了《睦僚书》《德政三要答李四可书》两篇。为什么要选这两篇呢?是因为人永远是为政最重要的环境,从围绕着人展开的事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中国传统为政的一些优良风貌。而在这两篇文章中,通过了凡由人出发而涉及的为政的方方面面,又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了凡是实至名归的“天下良牧”。
第一篇《睦僚书》就是一个领导干部带好队伍、服务百姓的典范。杰克·韦尔奇讲过这样一句话,所谓领导,就是有下属的人,你要带好队伍。我认为《睦僚书》是目前我看过的所有文献中,描述带下属最为精细的,而且能把我们前面讲的圣贤的道理和日常管理结合得最为紧密、是了凡为政之风特别有代表性的一篇。
《睦僚书》它是怎么编辑出来的?我们从它的前言可以看出来。
先生待僚友恩义兼尽,前后相聚多贤者。内以道义相夹持,外以道义相援引,蔼然一体也。间有不检者,指其事而谆谆诲之。然上官有所闻,辄不避嫌疑,曲为营解。故先生在任时,诸僚友靡不砥砺,靡不得奖荐者。其事不能具述,姑就先生所著《同寅录》,辑《睦僚书》。
了凡这个人做事德行很好,待同事僚友有恩有义,而且是恩义都做到位了,所谓恩义兼顾也。所以先后有很多人才愿意追随他。而不是别人一看是这个人当领导,不愿意跟他。了凡的做法就是“前后相聚多贤者,内以道义相夹持,外以道义相援引”。了凡对人对下属的标准就是“贤者”,就是有贤德的人,和这些人在一起,内在以道义相互规范,外在以道义相互支持。“蔼然一体”,彼此和和气气,你要跟着了凡一起工作,你觉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很开心。如果你能让周围的下属跟你在一起工作觉得很幸福,那就是“蔼然一体”。
如果发现下属有错误怎么办?了凡认为应该把这个事情说出来,而且“谆谆诲之”,不是“骂”,而是替下属着想,告诉他。“然上官有所闻,辄不避嫌疑,曲为营解”,你下属犯了错误,一旦你上面的领导知道,你是包庇他吗?了凡先生怎么做的?“不避嫌疑,曲为营解。”在上级领导面前说好话,不是把责任一推二五六。真正做官做得好的人,对下属是爱护的,但也不是说搞裙带关系,一味地专门用自己的秘书。
了凡先生在任的时候,“诸僚友靡不砥砺,靡不得奖荐者”,跟着他的人都特别高兴,砥砺前行,也得到了凡的推荐。“其事不能具述”,干了好多这种事儿,说不完。在先生所著的《同寅录》里面,编辑了《睦僚书》为证。
政风第二篇《德政三要答李四可书》,也是我从整个文集里挑选出来的。因为了凡最辉煌的时候,是在天津宝坻当县令。他对于如何当好县令、县官,或者当好一个基层领导,提出了一个框架性的思路、方案。我觉得有益于我们官员,如何主政一方,怎么驾驭全局、怎么在地方当好主官。
第二章 《睦僚书》里的为政真经
《睦僚书》是袁了凡为政“事事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系统地呈现出一个真正的儒者为官所具有的独特风景。很多都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如何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很多基本思想和做法对今天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专门写一篇以和睦同僚为主题的论述,包括的内容却是怎样千方百计地为民服务,这在古人也是鲜见的。我们能从了凡真诚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朴实无华而又一心为民的政风。我们看他的具体论述:
宇宙亦大矣,人生其间特瞬息耳,是故古人有惜阴之说。至于同官暂聚,出入相依,远则四五年,近则一二年,又瞬息中之瞬息也。及今不相砥砺,共修大业,使同肝协胆,永订心期,一朝别去,欲求复聚,不可得矣。爰列数条,相与共守之。
宇宙很大,人生很短,所以古人有惜光阴之说,所谓“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至于同官暂聚,出入相依”,至于大家在一起做官,聚在一起,出和入都在一起,有时候跟老婆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跟下属的时间多,尤其是一忙起来的话,跟身边人的时间,有时候比跟家里人的时间要长。远的四五年,近的一两年。“又瞬息中之瞬息也。”真是刹那中的刹那,就是特别快。“及今不相砥砺,共修大业”,如果现在不相砥砺,共同去做事业。“使同肝协胆,永订心期,一朝别去,欲求复聚,不可得矣。”这话讲得特别好。我们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老觉得眼前的日子好像总会这样过下去。这是一种假象,其实人与人生活工作在一起无形中变化很大,有时调出一个单位,以前的同事基本上三五年才见一面,很难见。所以人生的缘分当珍惜。怎么打造一支队伍,怎么与下属相处,做好领导干部,你们看,了凡与大家约定了几条。
一、众志成城,共建和谐团队(团队)
怎么把这个队伍建立起来,这是“团结一致法”,是我们做领导要掌握的。我们来看了凡的观点,了凡首先从理上和情上来讲现实。其实中国的文化,看上去是说理,心即理,其实心和理都来自于“情”。情理情理,我们都有感情。“无情之理”则太孤僻,太寡淡,所以用好用正情一切都会很好。《诗经》里面,就是这个“情”调理得最好,它出来的东西都特别棒!比如说《汉广》,你爱一个女人,可是她偏偏不喜欢你,你要爱之敬之,愿意为她秣马,内心还要尊重她,而不是勉强去拥有她。这个“情”很正的话,人的情绪体系就很好。我们来看了凡如何说:
——同官有兄弟之义,较之同年尤为亲厚。盖同年系一日开榜之情,而同官有数年义聚之乐,其分颇殊。惟同官相聚而不勖以道义,于是情义不洽,邈如路人矣。甚至有背毁而面谀、心非而口诺者,皆世之戮民也。我辈须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毋论今日相与,蔼如一家。即他年相别,升沉路殊,亦须敦世讲之谊。近则子孙拜候,义笃通家;远则书问往还,情敦骨肉。此理此义,直逼古人,千万毋忽。
了凡从“情”入手,说同官有兄弟一般的情义,甚至比同榜关系更为亲厚。“同年”,意思是同榜,科考同一年同一天发榜,叫作“同年”。但同年只是那一天同时发榜,同官则有数年义聚之乐,一日和数年能比吗?所以缘分很是特殊。但事实的情况是,如果大家是同事,相聚,不以道义相勉励,彼此之间没有一个基本原则,没有道义,两人感情就会不好,明争暗斗。有时候局长与副局长,貌似“路人”。什么叫“路人“?”路人”就是看见别人快饿死了你可以不管,孟子讲“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子视君如国人”,国人就是路人。就是了无相关,甚至彼此之间“背毁而面谀”。底下骂你,骂局长、骂市长,当面却点头哈腰。“心非而口诺者”,嘴上说:“啊,你真好,你真英明,我跟着你干特别开心。”心里却想:真倒霉,遇到这个领导。“皆世之僇民也”,这是世间可怜的“僇民”,又作“戮民”。戮民就是遭遇不好,得不到护佑的人。龚自珍有诗句云:“八十罹饥寒,虽生犹戮民。”意思是80岁的人了还陷入饥寒交迫中,虽然活着,也是天抛之民呀。
那怎么做到呢?“我辈须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毋论今日相与,蔼如一家。”就彼此局长副局长也好,上下也好,要做到一个“德业相劝”,对彼此过失能相互提醒,有困难能相互帮助。不要说我们今日相遇才“蔼如一家”,到“即他年相别,升沉路殊”,几年后,局长副局长分开了,调任走了,也许你升了他降了,也许他升了你降了,道路不一样了。“亦须敦世讲之谊”,也要讲两人之间的情谊,毕竟一起共过事。如果彼此一直比较近的呢,子孙之间就相互拜候、相互走动。“义笃通家”,情义如同同姓通家。老子姓李,唐朝李王朝也姓李,所以姓李的彼此称为通家,就是同一个姓。离得远呢,两个人经常写信,情同骨肉。“此理此义,直逼古人,千万毋忽。”这种理这种义,可以直与古人交谊相媲美。千万别忘记呀。这个了凡,他说“大浪红尘好修行”,在大浪红尘里面去悟道,把工作变成一个修道的场所。如果为官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和蔼上下关系。一方面要有手段,把规章制度制定好,不要搞成一窝贼,一锅端。现在就有些地方官员相互包庇,那就不对了。同时,在有规矩的基础上,如果你做一个地方官,第一件事情就是你怎么去把大家拢成一团,要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这是了凡建设团队的第一条。你看,把队伍建设先放在第一。了凡为政之风了不起。
二、参透受贿本质,清廉风气(戒贪)
接着为政的一大挑战,也是为政的一大考验就是清廉问题。你往那儿一坐,怎么面对财物?面对给你送钱的你怎么办?人的级别一动,就有人闻风而动,开始送各种东西了。有人恨不得用尽各种办法奉承你,然后各种“送”。但一旦你不再当领导,这些人就突然蒸发了似的,世路炎凉,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呀。很多单位领导退休之后和退休之前,两重天。人就是在失去权力之后,才能看清权力的本质,人心的变化。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各种好,是真的好,不一定!你真的好,是你没有这个位置的时候,别人还能这么对你,才是你的人品等方方面面的好。所以面对“送”,别人因为你是官才来“送”。我们来看了凡怎么看:
——官之受贿,犹女之失节也。失节之女,人尽鄙之。官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我辈既号同心,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昔范文正公读书长白寺,掘地见金一窖,亟瘗之。告主僧曰:“吾他日当修此寺。”及公为西帅,僧使其徒谒之,公一无所助,但赠书一封、茶一笓而己。僧归。拆书,则云殿后有金一窖。如言发之,得银四万二千余两。用修寺,余银复造范公桥。后公入相,计所得俸银,适四万二千有余。
了凡这句话讲得特别狠:“官之受贿,犹女之失节。”当官的收别人的钱,就像女人去偷汉子。过去讲“失节之女”,就是她有老公,还去跟别的男人在一起。“人尽鄙之”,大家都看不起她。“官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你受贿了,还不感到羞耻,这个当官的没有廉耻了。我曾听检察机关的人给我讲过一些事情,我觉得挺逗的。他说现在有些官员,本来是查某个人的事儿让他过来问问情况,他吓得要命,马上主动说,我收了多少多少钱,在哪儿哪儿,边说就边尿裤子,都湿了。然后动不动就开始哭。有时候人坐到一定的位置上其实很虚弱。所以,你收了别人的钱,其实是那个人给了你一个巨大的隐患,在煎熬着你的身体,那才是真的害你。学了凡的《睦僚书》对今天领导干部会有显著的作用。因为这个不该是你的东西。古人讲,其事好还。就是什么事情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我辈既号同心”,同事在一起,要把队伍带好,因为如果一锅端,人家秘书跟着你十几年,你大领导倒了,这个秘书也被毁掉了,尽管他没做什么。所以我们既然要同心,就应当“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
这里了凡讲了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是范仲淹读书的时候,有段时间他在长白寺里读书,偶然发现有个藏了好多黄金的地窖。一般人在这个时候,都会狂喜不已。又不是偷的,突然发现这么多金子,能不要吗?凡圣之别,于此处见。
喜欢财、喜欢官,很正常。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它。要是我,在我们家菜地里面,或者在某个乡下居住的时候,到某个后庙里面,自己去上个茅房,无意中一杵,看见一坨黄金,我可能会捡。当然,如果捡了,像我这种人,我可能要做点慈善,因为现在没捡每年我要做慈善。可能有的人捡了之后,能都捐献给国家。还有人可能晚上就请哥们去洗澡、喝大酒,然后包二奶。那范仲淹呢?“亟瘗之”,很快就把黄金埋上了,看看这个人的品德!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我们要去学他,我们不要假设自己能做得到,这是两个情形。我们现在有些人,假设自己能够做到,但是不一定真正能做到。这也是自我欺骗,叶公好龙。
范仲淹埋上黄金后跟这个住持说,合适的时候我会帮你把这个庙修起来。后来,范仲淹在戍边时做西帅。庙里的住持想起这个事儿,就派人去拜谒他,意思想让他捐点钱。范仲淹只是给他写了一封信,还送了他一盒茶叶。住持拆信一看,信中告诉寺庙后面有金一窖。按范仲淹所说找到地窖,得银四万二千余两。哇!几万两银子,这可不是小数呀!我有一个朋友,也给我讲过一个事儿。他们家祖上有一个地方,埋着上亿的金银,他自己也看见过,他问我怎么办?我给他列了个完整的方案。一部分捐给国家,一部分设立读书基金,一部分怎么怎么样。我说你如果把自己家悄悄都挖了,就可能有奇灾大祸。因为从来没有财富经历的人,突然面对巨大财富很容易出奇灾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