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历史看文风与实干
文风问题,古已有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风就是世风。一种好的文风,会影响好的会风,进而会影响学风、政风。怎样让领导干部培养和塑造好的文风,形成与实干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文风,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借助对文风问题的深入认识,进而在领导干部中形成实干之风,意义重大。
章太炎先生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古人将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叫“具文”。语言是心灵的窗户。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的语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文风与实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孔子认为,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既不说空话,更重要的是做到。孟子认为“知言”非常重要,他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徒具豪气,而是在“知言”与配义与道的实际内容下,做到言行相符才能培养正气。墨子也主张为文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为文如果没有实干的精神,是没有意义的。
到了汉朝,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魏伯阳也认为,“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即语言与观点要有实际的来源。在隋唐之际,针对当时的“竞一字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曾经写过一篇《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延及宋朝的唐代古文运动,就是由韩愈等人发起的去浮华文风的文化运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脱离实际的浮华文风。我们可以看到,古来文人及官吏,通过其文其话,就可以知道其为人为官之风格。史载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所喜欢的程式化文风深表憎恶,对一群在新政旗号下滑向套话的官员提出批评。他认为,王安石将其《三经新义》作为标准,弄得“士无异论”,是当时官场众口一腔、千篇一律的始作俑者。张载说,词不能尽象,则名言亡矣。更是认为说话为文之道,如果没有与实际相联系,就会毁掉文化。
近代以来,毛泽东将言而无味、面目可憎的文章,批评为“像个瘪三”。提出为文要“反对党八股”,认为“无论文风还是学风都是党风”。好的文风对于处于革命艰难时期的党格外重要。这种将文风与实干联系起来的文化资源,表明我们要密切注意文风中的套话、官话、假话。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干部赢得尊重,不是靠职位而是靠实干与良好扎实的文风。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从文风可以看出世之盛衰趋势。
我从了凡《训士书》里挑出了四则与文风相关的论述。
另外,文风更体现在如何写公文上,了凡在《训士书》中专门有一篇论述如何作论的文章。了凡认为文章虽微,但是关乎学术,尤其要慎重。了凡对于作论特别推重《春秋》。古人说:“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可见,《春秋》之作,于作论是极则。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是从这种《春秋》用字的隐微处挖掘了孔子真意。董仲舒说,孔子往往“于其所得,嫌其所不得”。就是大家都说好的地方,孔子不一定说好。但一细细思考呢,才发现孔子的智慧的确很大,真的是好。这才是有见地。作论如果能于此类发人之所未发,就深得作论之道了。例如,陈国的夏征舒杀了陈灵公,因为陈灵公与其母私通。这是臣子弑君哪,大家都觉得大逆不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派部队去干预这件事,把夏征舒给杀掉了。大家都说干得好。孔子却说干得不好。《春秋》就是以这些事作为起点而开始乱征战的。邻国有难你要先请示周王,上面让你讨伐你再讨伐。讨伐出于天子,不能出于诸侯,你不能直接去管。就像你隔壁的邻居打老婆,你破门而入把她老公打得死去活来。这不是你管的事,你先给公安局打电话,由公安局来管。楚庄王做这事就跟邻居打老婆他来管一样。孔子当年就看出问题了,天下人都说好,孔子说不好。这个风气不好,后来由此各国之间就乱了,相互随便管。找个理由到别的国家去,看见你老婆漂亮,找个理由说帮你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把君王给囚禁起来,把老婆给抢走了。《春秋》里好多这种事,就与楚庄王坏了规矩有关系。所以,了凡论作论,看似正文风,实际是一承《春秋》精神正人心。试图恢复一种文风与现实高度结合的历史精神。
第二章 了凡文风四贵论
一、文风贵实践
写文章跟实践到底是怎么个关联?有人经常在屋子里面东摘西编,琢磨半天,一套官话一堆套话。你会发现,过去很多的讲话稿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词语都是重复的。都是“加强、提高、统一、贯彻”一类词语。有些讲话几乎是高频词的堆砌。有人开过玩笑,把一堆套话去掉主题,做一个套文,这次讲教育,下次讲金融,再往里一套,就成了一篇领导讲话,了无新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出来就是一套程式化的东西。那么文风与实践到底是什么关联?我们看了凡是怎样讲的:
我朝时义推荆川、昆湖者,以其温顺典雅,有揖逊之风,无干戈之气也。迩来士习愈趋愈下,不发明实理而崇尚虚词,不体贴书意而惟采摘浮语,边幅窘裂,气象险巇,令人读之有铮铮不平之意,此衰世之文也。欲时义典雅,全要养得胸襟温厚。此有一法,至简至易,惟习多为孝弟耳。学者倘真有爱亲敬长之意,父兄面前不敢不和气,不敢不婉容,不敢不徐行后长,有理不敢辨,有难不敢辞。习之久久,胸中悖气日消,顺德日长。持此以事君,即为忠臣;持此以交友,即为顺友。宇宙间只是一个和顺,处处可行,故曰“塞乎天地,横乎四海。”即无亲长,亦须常存爱人敬人之心,使胸中蔼然,发为文章,定大雅不群矣。
了凡说,我朝时文大义当推唐顺之(荆川先生)和瞿景淳(昆湖先生)这两个学者。他们写的文章“温顺典雅,有揖逊之风”。什么叫揖逊?“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伐一局棋。”揖是作揖,逊是谦逊,就是指中国的禅让制度。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有过这种先例,就是直接把位置让给他人。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选制度。大家都说谁好,公推谁,就让谁来接位。民众说舜很好,尧就禅让揖逊,让舜来做天子。舜一看大禹治水很有功劳,把禹又选出来。
古人说,“唐虞揖逊三杯酒”,揖逊这么个大事,三杯酒就完成了。“汤武征伐一局棋”,商汤代夏、武王伐纣就像下了一局棋。这个对联里面有很大的气势。历史上这些大事,一局棋、三杯酒就过去了。讲我们看事情要有一个超越的历史眼光,有一个格局。中国的文学里面有好多气势恢宏的诗句。你看杜甫的诗,“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这是何等的气概。日月就像笼中的小鸟一样,在笼里面,把宇宙看成一个笼。整个乾坤像浮在水面上的一个萍。我特别喜欢这种大开大合的东西,足以使我们的心胸无比开阔。日月是何其大呀,他却觉得日月就像笼中鸟。天地是何其大呀,天地却是水上漂浮的萍。有这种眼光,才能把这种大气势看出来。
中国的很多对联和诗句里面,足以拓展人的心胸,打开人的视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争斗,我们觉得不得了。为了一份职位的竞争,或者为了工资待遇,或者某个荣誉,我们会觉得大似天,心情会很难受,各种各样的竞争,在心中过不去。但是用这个眼光一看,你就知道,大的历史开合,轰轰烈烈的革命,无非就是一局棋、三杯酒,写文章有这么种大格局。
“有揖逊之风,无干戈之气也。”不是动枪动武。就像攻城者,孙子兵法讲攻心为上,攻城为次。不动一兵一卒,就把城池给攻下来了。“迩来士习愈趋愈下”,迩是近,近来在宝坻这样的地方呢世风日下。“不发明实理而崇尚虚词”,写文章时不讲究实际的事情,不讲实干的东西,老是一堆套话,一堆虚词。“不体贴书意而惟采摘浮语”,不体贴四书里面圣贤经典的真意,而只是采摘浮语,引经据典,东摘西采。我们经常很多人写文章也喜欢用典。有一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过一篇叫《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典》的文章。当时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在新浪当天的全国新闻评论中点击率第一。我看当天的人民网上开篇第一条就是这篇文章。我主张领导干部要把文章用典用得恰到好处。怎么用?这个典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能够有点睛之笔,又有文化又不卖弄文采。不是说一谈政治,就到书里面搜几句话,像楔子一样揳进去。那看上去很是生硬。
不要“采摘浮语”,以致“边幅窘裂”,文章写得很粗糙,不修边幅,该修饰的时候不修饰,该放的时候放得太多。窘是词意不达,裂就是干裂,断裂,意识断层,转承起合不够。“气象险巇”,故作惊人之语,没有平抑雍容之气。“令人读之有铮铮不平之意”,文章读起来咯咯愣愣的,铮铮不平,胸中不快。“此衰世之文也。”注意,从文章里面看世之兴衰。过去古人有这种从一个人的文章里看一个人一生沉浮的功夫,也经常有从小孩的文章里看小孩子未来趋势如何。《红楼梦》里面讲贾雨村的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当年贾雨村没有发达之前,在甄士隐家里喝酒写的。那时候贾雨村是个落魄书生,过中秋看见明月升空,颇有感慨。当时甄士隐一看就说,你很快就要发达了。通过诗词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态走向。
不仅是诗词,通过人的讲话也能看出来。不仅是讲话,通过人的表情也能看出来。阁下近来印堂发亮,不是没有根据的。印堂这个地方亮澄澄的,他的气血就好。没见过一个气血很差,衰老得很,满脸怨气的人,他的运气会很好。大家注意,如果你脸上写着一脸的晦气,鸡鸡狗狗,做事举手投足没有一点光明气象,人家要想提拔你,看上去都不舒服,看着你就不舒服。
《了凡四训》最后一章是谦光之德。里面讲有个书生没考上就大骂考官,旁边有人就说话了,你活该你考不上。一股怨气在里面,文章就写不好。了凡说一段谦光逼人,就能中举登第。《易经》里面讲,谦卦是最吉祥的,这里面的六爻都是吉祥的。乾坤二卦都有不吉祥的爻。坤卦的上六最上面的这一爻,一阴到底,不好。乾卦的一阳到底也不好,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也不吉利。就是谦卦爻爻吉祥。所以呢,人要谦。地山成谦,地在上面、山在底下,就是崇高者把自己放下了身段,把卑微者放到了上面,象征着君子谦虚的意思。这里面都能看出来人的气象。人的文章里面,能看出来这个世是衰世还是盛世。
有一年,《人民日报》对我有一个采访,谈如何学习传统文化,避免像现在很多人学传统文化,不得其要,各种错误出来。我专门提出了一个书目,其中提出一定要读背唐诗100首,这是基础。基础好的背200首。我小时候能背300首。到现在为止我还能背出200多首唐诗。为什么要背唐诗呢?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仅仅是这个。我认为,唐诗是中华民族整个历史体系里面,社会文化最发达,人心气象最光明,天地气机最畅达的时候。包括百姓的精神气宇啊,知识分子的那个感觉呀,都非常棒。唐诗里面,包括唐朝的文章、诗词里面,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心语凝结在里面,通过文章能够看出来。像李杜这种人物能随便出吗?读李杜的诗尤其是李白的诗,真是可以涤荡心胸,有一股气韵在里面。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直到中唐之后,像罗隐这些人的诗歌,随意一写,里面的感觉情理融通无痕。这首诗说起来是写喝酒的事,但是有无比的情和理在里面。今朝有酒,哥们儿咱喝了它。今朝醉,高兴。明天有愁事儿,等它明天再来,不管它。尤其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得意了唱一曲高歌,失意了罢了罢了,人生百年不过如此。什么功名,什么级别,说实在的,退休了之后都一样。各种功名的东西你不要想得太多,“得即高歌失即休”。关键是最后一句,“多愁多恨亦悠悠”,啊——这是参透了人生的实质。多愁也好多恨也好,不妨我悠悠自在,自在悠悠,悠然悠然。这才是最重要的。仇恨和忧愁在所难免,但有此悠悠之态,便在红尘浊世中能够过得快乐。
我们接着看。“欲时义典雅”,要真正把时文大义写好,写得典雅。“全要养得胸襟温厚。”原来又是在这,在修养。“此有一法,至简至易,惟习多为孝弟耳。”这里有个好办法很简单,就是平时多尽尽孝。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讲《孝经》,经常强调这个。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你的官运你的财富,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情有时不好,是有一个总根子没解决。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兄弟是手足。跟父亲关系处不好,这种人啊偏头痛,头脑不清楚,大事容易犹豫。跟母亲关系处不好,肚子五脏六腑容易出问题。古人以阴阳象法天地。孝敬父母有一个方法最为简单,即让父母开心。多孝敬父母就能养得你胸襟丰厚。因为父母是我们的天地,我们的气血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