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28

第28章 学风(4)

甲戌年“学如不及”一节,原话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于《论语·泰伯》,是指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心态。学的过程中有时候总觉得还没达到,然后就担心一会儿就忘记了。其实这个心态恰恰是掌握的契机,是孔子认为学习的一种好现象,一定要抓住这种感觉“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朱熹的注解是“人之为学,既如有不及矣;而其心犹悚然,惟恐其或失之”。说的是人为学过程中,如果有感觉到还没学到,这时候要内心警惕,惟恐错过放过。朱注是很好的。但后人的讲说却拘泥于注解,非得要分上句是用功,下句是用心。难道学者可以无所用心而用功吗?这是因为俗儒泥于注解,为了考试就背这个文章,牢不可破,拘于注解。孙月峰诸公就直接心上而说,可谓足破千古之疑。这是了凡批评注解之可能产生的流弊。

丁丑,“子贡问士”三节,予在场中,告同年常兄:“须重本,做常言。”三节注云:“此言本末皆无足观,”若重本则悖注矣。及揭榜,则程墨皆重本。此类甚众,不能悉举。凡世事愈传则愈薄,惟理性愈讲则愈明。今当理学大明之日,毋信程朱而疑孔孟也。

丁丑年,考的是“子贡问士”第三节。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士的标准”。孔子举了三种人作为例子。第一种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第二种人:“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第三种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那次考的就是如何评价这第三种人。这第三种人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为一定要求效果,固化坚定一如小人物的执着。

当时了凡在场中考试,他告诉同一榜考的姓常的一个兄弟,这句话强调的是要重视根本,是对一般人而言的。意思是孔子说的第三种士,还是应当得到孔子肯定的。可是朱熹的三节注云:“此言本末皆无足观”,意思是说这样的人从头到尾都不足取,就是无论是“言必信,行必果,还是硁硁然小人”都不可取。如果按照朱熹之注,则强调肯定这种人还有重视根本的优点,那么就与朱熹之注相反了。后来呢,一揭榜,则果然成为优良范本的程文都强调的是“重本”。

我对了凡这一段的论述仔细研习了一下,觉得了凡此例有些牵强。因为朱熹此解并无不重本之意。朱熹的意思也是接近孔子描述的本意的。因为这一类士人太固执,无论是言行还是态度都不足取法。朱熹在“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的下面还说了一句,“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朱熹的意思是,虽然这第三类士从言上,从行上,从态度上,皆不足取,但不妨碍其坚持自守,从这一点来说孔子是肯定他们的。这不就是肯定这类人重本的坚持吗?朱熹甚至说,这第三类人之下的市井之徒,孔子就不把他们列入士的行列了。单单了凡截取朱熹一句注,很容易对朱熹产生误解,这也反映了明末阳明学风反朱熹,阵营意识已经有了。惜哉,但瑕不掩瑜。

“此类甚众,不能悉举。”类似于这些东西很多,不能举太多例子。了凡认为,凡是世事愈流传则愈容易浮薄难考,而只有道理德性则愈讲愈明了。如今是理学大明之日,千万不要过于相信程朱而怀疑孔孟。这一篇特别不好解,细微之处见曲直,我之考据与辩理,也算一种主见吧。

二、学贵有友

儒家非常注重论学取友,认为“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宋明书院形式颇多,适足以成为砥砺学问的场所。了凡认为:

以文会友,原是圣门成法。南方诸生,俱立文会。尔辈须随便立会,不拘人数。宜遵白鹿洞教规,彼此以实心相与。友有未善,则开诚告之,善则舍己从之。又须于文字之外,质疑问难,相与开发心胸;显示默观。相与砥砺名节;不矜不伐,下拜昌言,若无若虚。追思昔友,虞廷、孔门相与之益,可想而知矣。

以文作为会友方法,原是儒学的传统做法。切磋学问,这是儒家学习成就的一大奥秘。现在为什么卓越的学者少了,学者都单打独斗。其实一起学,与大家一起分析探讨疑问,效果特别好。你教孩子也是这样,你教两三个孩子,孩子之间相互一启发,特别好,这是个学习的秘诀。

学习有几大秘诀,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相长。你学完之后,再教一下,你教的过程中你又懂得很多了。这是《学记》里面最核心倡导的学法。我专门在北京教过孩子们《学记》。我有一套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的方法,很多孩子都讨厌学习,《学记》里面有一套教学相长的方法。

像南方当时这些读书人啊,他们喜欢成立文会。了凡到宝坻来呢,也希望宝坻成立文会,人数多少没关系,可以按照朱熹在白鹿洞制定的教规来施行。“彼此以实心相与”,相互认认真真对待,推心置腹。“友有未善”,朋友有不对的地方,你就真诚地告诉他。善呢,你就跟着他学。要在文字之外大家一起充分讨论,彼此打开自己的心胸,或者把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

“相与砥砺名节”,彼此之间砥砺名节,提高品行。“不矜不伐”,即不矜持,也不夸耀。“下拜昌言,若无若虚。”下拜昌言,这个来自于孟子讲舜,闻善则拜,闻一善若决江河。就是遇到好的文章,我就下拜。子路也是这么做的。子路闻善则喜,一听说别人好,他就手舞足蹈跟着学了。“若无若虚”,也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就是君子若无若虚,君子有学问,可是看上去,他不怎么显摆。

“追思昔友,虞廷、孔门相与之益,可想而知矣。”追思以前的好友,类如舜之门庭,孔门弟子相互激发所带来的益处,可以想象其盛。

三、学贵有恒

学习还要有恒,这个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了凡没有只从理论出发,他引了古人的一份读书图来保证士子的恒心。我们看:

民生于勤、死于逸。农及工商,皆终岁勤动,士独何人,可以自逸?先辈读书,有三年之图,每月下列三十日,日作三分。如清晨修业无旷,即用笔抹上一分;午间无旷,即抹中一分;薄暮无旷,即抹下一分。旷则空之,用以自检。

恒心很重要,勤奋能够带来生机,散逸就只有等死了。你看农民工人商人一年到头都要勤奋工作,你读书人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呢?前辈人读书,有读书三年图,每月根据天数画30行。每天也画早中晚三格。比如清晨没有停止读书,就在上面格子添上一笔,中午没有停,就在中间格子添上一笔,晚上没有停,就在下面格子添上一笔。停了就空着,用来掌握检查。这个图非常直观,一个月,一年下来,勤懒一望即知。

第四章 思考与启发:如何才能真正好学

我们通过了凡的学风,能够想到什么?中国传统儒家在如何好学上作过很多探索,我总结了儒家五点好学法。

第一择处仁。就是你要确立起你的学习环境。过去孟子的母亲为什么带孟子到有读书人的地方居住?弄到市井里,孟子去学各种市井之事,人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好学,环境是个保证。而环境不仅仅是与人相处,和周围的环境,就是你屋子里的学习环境也要收拾好。比如我读书,眼前一定要两三米是开阔的,而且还要能看见天空。环境与心灵是相应的,你在一尺见方的范围内,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舒服的感觉,几净窗明。你说你在那读书,书堆了一堆,臭袜子堆了一堆,这种人我就知道没学问。心物一如,外在的环境完全是你内心的投影,物乃心之投影。

第二学择友。跟三五好友,一起交往。人其实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与道德不如你的人交友。取友要看对象,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你对不合适的人说什么,他都不会懂的。孔子说:“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比如20个人可以在一起学习,但20个人中可能只有10个人可以适道,把学的东西去实践。但“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你可以去实践,但老在那实践,形不成理论总结与规律,就无法有自己的立的东西。“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与立的人,他未必可以灵活运用。人和人的差距大了,所以学一定要择好友。古人评价学习的效果之一就是看你能否论学取友。友人取好了,相互砥砺,必然越学越有感觉。

第三得良师。“圣人出而万物睹”,良师出来,你能看见自己的自性。碰到好的老师,就像碰到你的父亲一样的感觉。我们有些老人,过去见到一些先生,有光风霁月的感觉。什么是光风霁月?你看现在下雪了,太阳冒出来了,太阳照在雪上的那个亮光的感觉,或者是白雪皑皑,明月当空大地清白的那个感觉。古人说有澡雪精神,也就是这种感觉。过去,古人说王夷甫,《世说新语》里的王夷甫,说他往那一站,就觉得他像个玉器。或者我们说嵇康,嵇康往那一站,就是玉树临风,风仪不一样。所以得良师很难,老师的气象很重要。好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一样。孔子的学生,才性不一样,像高柴有些愚笨,曾参有些迟钝,子张有些偏僻,子路有些粗鲁,但都被孔子教出来了。

第四是保证好致良知。王阳明说致良知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不要小看这句话。知止而后有定,这对于保证学习者的效果与兴趣非常关键。比如说三个人跟着我一起学古琴。当三个人把外在的东西剥离,完全放下的时候,学习是简单而快乐的事情。可是在学的过程中,有个女同学跟男朋友吵架了,有一个正惦记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很单纯在学。这三个在一起学的时候,节奏就分出了快慢。那个单纯学习的人就知止,知道我今天来学,就学那么两段,目标很明确,达到目的,没有别的想法,刷,就进去了。这个呢?在学的过程中,又怕老师批评,又跟男朋友吵架了,老师当时教她的时候,她还害羞。林林总总的,在学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多余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一个人学习效果很不好。人一旦致良知而知止,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五一定要意识到要为自己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在《光明日报》写过一篇文章《阅读史就是心灵成长史》,我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说读书与书无关。他们觉得很奇怪,读书为什么与书无关。书其实是你心灵的映照,好多人翻一本书永远只翻前三页,就一直停留在这几页上。读书能与书无关,读书就有极大快乐。王阳明就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个人说,读书太累了,考功名看到三更半夜,焚膏继晷的。王阳明说,因为你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有这么一个目标和外在的取向,自然就很累。读书是为己之学,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有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