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继续设问,今后跟人相处,遇到好人怎么做?遇到恶人怎么做?“汝今后与人相处,遇好人,敬之如师保。一言之善,一节之长,皆记录而服膺之,思与之齐而后已。遇恶人,切莫厌恶,輙默默自反。”遇到好人要“敬之如师保”,敬之像老师一样。他“一言之善,一节之长,皆记录而拳拳服膺之,思与之齐而后已”。对他说的有道理的话,哪怕只有一句;对他所呈现的长处,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内心记住,而且要真心悦服。一遇到恶人,“切莫厌恶”,你不要讨厌他,“輙默默自反”,自己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了凡主张,人要不断自反忍辱,这也许与了凡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像了凡这样的人,曾经受到屈辱误解,在宝坻为民减税,却被认为是纵民逃税。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军功,却被人诬陷。种种打击,使他离开了官场之后,还竟能活到74岁。一般人,甚至高层领导,碰见这样的事也想不开呀。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不顺和工作环境的不顺,更容易成为他的全部。比如你今天是个副处级干部被免,又没有学精气神的养法,三五年各种病就来了,就容易出现大问题。因为你没有养自己的方法。了凡是有自养法的,我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就是讲精气神。了凡还有一个具体的如何养精、如何养气、如何养神的操作方法和手段。
所以遇恶人,你不要讨厌他,默默自反,“如此过言,如此过动。吾安保其必无,又要知世道衰微,民散已久。过言过动,是众人之常事。”就是别人如此过分地恶语相加,如此过分地拳脚相加,对你不礼貌,我们没法保证别人不这么做。生活中尤其领导,没法保证底下有些人冲动,上来就给你找事。没法保证的。了凡认为世道衰变,老百姓民心离散已久,过分的言行、过分的行动,这是百姓经常有的事。“不惟不可形之于口,亦不可存之于怀。”但是对这个恶人,你不但不要在嘴上去还击他,也不要在心里头认为这些事情是垃圾。
我曾经也这么想过。“事过不尤”,受了欺负忍一忍就过去了。我其实吃过很多亏,也从来不害人。从小我看见蚂蚁等小动物,都充满怜悯。家里过年杀鸡,我到现在下不了手。我一直练武术,小时候跟人打架也下不了狠手。别人打我,我一旦把他制服住了,把他压到地下的时候,我就不打了,再打就好像打到我身上。这是过去的时候。“不可存之于怀”,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修省方法。“汝但持正,则恶人自远,善人自亲。”如果这么做,则坏人自然远离,好人会靠近过来。了凡以此告诉自己的儿子,“汝父德薄,然能包容。人有犯者,不相较量,亦不复记忆,汝当学之。”我的德行比较薄,但是我能包容别人,别人欺负我,我不跟他计较,我也不忌妒他。你要学我,在这点上,孩子,你还是得学我。
但我在不惑之年后,这个看法就有点变了。反倒认同依循孟子说的这个思路,对一朝之患采取的是这三种态度。要么找自己原因,自己没原因则两种处理方式,一则知其错,认其为妄人禽兽,不与之计较;二则以直报怨,直接回击。这样不在心上留痕迹,也更好地将思路转到终身之忧的践道上。儒家对这些事的态度是相对究竟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心上已经通过彻底地解决放开了,转移思路了。就是忘记忧辱,即时清理。这就是孔子一生经历无数忧辱,他从来不用忍辱,也不一味自反。如果他自反有理,对方是千万人,他也要去斗争。这样,儒者才能不断自新,在艰难岁月里不舍快乐。
所以,我认为了凡的忍辱与其被罢官后一直得不到公平对待,同时又投诉无门有关。所以以忧辱为磨砺心性之石,也不失为一种高妙之法。但儒者正则,却在当下平怀,日日自新。但此语说出容易,做到很难。能有了凡这番忍耐与宽容,就很不容易了。
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持之而不使倾,捧之而不使坠,任其践蹈而不为动,斯之谓载。今之人至亲骨肉,稍稍相拂,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中庸》亦云: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人只患德不博厚不高明耳,须要宽我肚皮,廓吾德量。如闻过而动气,见恶而难容,此只是隘。有言不能忍,有技不能藏,此只是浅。勉强学博,勉强学厚。天下之人,皆吾一体,皆吾所当负荷而成就之者,尽万物而载之,亦吾分内。不局于物则高,不蔽于私则明。吾苟高明,自能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遗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为奇特。汝遇一切人皆思载之覆之,腔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勿起一毫计较之心,自然日进于博厚高明矣。
接着,了凡又从《易经》上去验证一番宽容博厚的好处,这又回到了儒者正则。中国的大学者的文章,都要引用《易经》。《易经》是群经之王。了凡说,《易经》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持之而不使倾,捧之而不使坠,任其践蹈而不为动,斯之谓载。”就像大地似的,大地他承载你,它不让你倒下。你两条腿站直了,站在那里。不可能你站在这,大地轰一下,我们就倒了。除非遇见地震,一般它不会。大地充满了包容,它“捧之而不使坠,任其践蹈而不为动”。大地捧着你不使坠,你使劲踩它,你脚一踩,如果地球抖三抖,你一踩它它就离你而去,你想象一下,这太恐怖了。这是不可能的,大地就是无限的包容。
“今之人至亲骨肉”,现在的人至亲骨肉之间,“稍稍相拂,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稍微有点不对付,就动心使气,彼此不合。至亲尚且不能相容,还谈什么厚德载物?这话也说到了我们今天社会痛点上。我过去有个学者朋友,有好多著作,到处去谈教化人心。他一直想跟我做一个对话录,我拒绝。我说你说得那么好,但是你跟你哥哥关系那么紧张,生活中你兄弟关系都处理不好,你还和我对什么话?
兄弟如手足,人间最难得的是兄弟。可是今天,我们有的兄弟不相亲,就像了凡说的,“至亲骨肉,稍稍相拂,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稍微有点矛盾,然后就不理了。有些兄弟不往来者十几年,有的是。安能载物?兄弟都不能好合,你还能干别的?
《中庸》就说,“博厚所以载物也”,博厚,宽博广厚,你才能去承载东西。“高明所以覆物也”,高明才能去包容这些东西。人只担心自己的德不深厚、不高明。“须要宽我肚皮,廓吾德量。”所以我们自己要打开心襟,把这个德量打开。“如闻过而动气,见恶而难容,此只是隘。”如果别人说你有毛病就生气,看见别人有过错,你就不能容别人,这都是狭隘。你自己“有言不能忍”,管不住嘴,爱瞎说。“有技不能藏”,有点本事就到处炫耀。这都是肤浅。“勉强学博,勉强学厚”,勉勉强强在学博厚。这个东西是学不来的,必须要体认。要“天下之人,皆吾一体”,天下的所有人跟我们是一个整体。“皆吾所当负荷而成就之者,尽万物而载之,亦吾分内。”我之所以能够承载这些东西,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和别人成就,“尽万物而载之”,像大地一样承载它,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
“不局于物则高,不蔽于私则明”,人往往如此。比如说这个车是我的,我就不能给别人。你像子路则不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无怨色。”这是《论语》里面讲的。子路穿的衣服破破烂烂很多补丁,他跟穿衣冠大裘的富贵人家站在一起,没有觉得惭愧。子路就是这样的人,“不局于物”。我们很多人是局于物的。我开的这个车是个小奥拓,他开的是宝马,两个车并排一放,自己就矮了半截,人家那是宝马,这就是局于物了。车不就是个代步工具么,你开奥拓又怎么了?世间就得有奥拓,它才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吧?它有这个东西就是合理的。所以“不局于物则高”,真正高明。
“不蔽于私则明”。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动了私心就有遮蔽,就有困惑,就有痛苦。那次我到山西省省委讲课,他们有个领导对我说,刘教授你讲这个观点太好了,实践经验往往是这样,比如我们组织部门用人,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都有良知,良知一启用就知道用谁了。但为什么用人有时候有困惑,有痛苦呢?是因为有私心在里面,要照顾这个那个,如有用人者自己想照顾的人,在那个时候就不好平衡了,就有困惑了。又比如说这个A是领导打了招呼,那个B是个实干的,各种情况汇在一起。如果出于纯粹公心,去处理这件事,特别好处理,特别简单。正是因为有各种隐藏因素在里面,就很难办,就变得复杂了。所以至公至明,越公越明,是极简单之大道。复杂绝对来自于自私,痛苦也来自于自私。一天到晚痛苦极了,自己很难受,觉得人老在欺负你,实际上你是很自私,是你在欺负别人。人这种负面的情绪一产生,是自己的原因,不够公,不够打开。要从这个地方去学这些东西。
“吾苟高明,自能容之。”我真的高明,我就能宽容,“而不拒被之,而不遗此”,从而不拒绝去泽被,也不遗忘此德。都是我的本分之事。“不为奇特”,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你遇见一切人,都能够思载之覆之,就像天地一样承载他覆他,腔中没有一点点去忽略他的心思,不去计较它,你自然就日进阶于博厚高明。
三、如何化人
前面讲了如何和人相处,首先是从自己身上,先要爱众;还有就是遇到别人不理解,或者别人侵害你,你怎么去应对他。但是更重要的跟人相处的一个方面,是“化人”。
易曰: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昔子张问达,正欲通天下之志也。夫子告之曰,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大凡与人相处,文则易忌,质则易平,曲则起疑,直则起信。故以质直为主,坦坦平平,率真务实,而又好行义事,人谁不悦?然但能发己自尽,而不能徇物无违,人将拒我而不知,自以为是而不耻,奚可哉?故又须察人之言,观人之色,常恐我得罪于人,而虑以下之。只此便是实学。亲民之道,全要舍己从人,全要与人为等,全要通其志而浸灌之。使彼心肝骨髓,皆从我变易。此等处,岂可草草读过?
《易经》这个文本是君子借以通天下之志的。王夫之讲过,《易经》是天地之道,虽天地之运化,不能违之。就是天地的运化都不能违背《易经》的规律。所以《易经》的深广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古人说易教洁净精微,通《易经》后,确实不会心思复杂,想得太多。君子无思无虑,借《易经》通天下之情志变化。“昔子张问达,正欲通天下之志也。”以前子张问孔子何谓达?孔子告之曰:“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讲内心的本质要很真挚,而且追求正义,同时要“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个“察言观色”,我曾经专门讲过一课讲这几个字,太重要了。孔子讲,只有君子能够贵言贵色,就是只有君子是特别注重别人说话的寓意和自己说话是否得体的,也特别注重他人的容色想表达的情绪,自己内心谦退,常降己以处人。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规律。当言而不言,该说的时候不说,失人;不当言而言,不该说的时候说了,失言。这个言道特别重要,所以,要察言而观色。孔子讲,“不察言谓之瞽”,你跟人说话不去看对方的表情,不去看对方的反应,你就直接说了,这叫瞎子。我们现在社会中有好多这样的瞎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不管别人处于什么状态,他就说了。鲁迅讲过一件事。孩子过百天,一个人觉得自己挺有才的,人家都说这个孩子长命百岁,他来一句很哲学的话:“这个人嘛总是要死的,没见过不死的人哪,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结果大家就打了他一顿。就是你要识相,这个场合你就不能说这样的话。跟人相处,察言观色是儒家特别注重的一个修养。这个察言观色,是跟质直好义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低眉顺眼。我们讲平时,如果眼睛往上看、往下看,都是看不起人。要有这个卑以自牧的感觉。
“大凡与人相处,文则易忌,质则易平,曲则起疑,直则起信。”了凡这个里面讲了四种与人相处的方式“文、质、曲、直”。一是你跟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过于文绉绉,就会引起别人的忌讳。所以文饰不一定好,不如平实些。你跟人交往弯弯绕绕,吞吞吐吐的,别人就容易怀疑你。你很直接,大家就容易相信你。
“故以质直为主,坦坦平平,率真务实,而又好行义事,人谁不悦?”所以很平实坦荡,做事很实际,又喜欢做正当的事,大家就会都喜欢你。跟人相处这几点很重要。说话有谱,办事有信,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不错。我们考察干部也是这样。夸夸其谈,办事没准的人,我们就不爱用他。
“然但能发己自尽,而不能徇物无违,人将拒我而不知,自以为是而不耻,奚可哉?”然而,人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直接呈现,而不能物我相融,不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别人其实心里拒绝你,不喜欢你,你自己还不知道,还自以为是,没有耻辱感,自己在那里洋洋自得这样怎么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