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23

第23章 家风(10)

“故又须察人之言,观人之色,常恐我得罪于人,而虑以下之。只此便是实学。”这个讲得很好,我们一定要善于话里听话,听弦外之音。过去我做领导的时候,曾深刻地体悟这一点。领导场面上跟你讲的话,领导私下里跟你说的话,领导心里想跟你说的话,那不一定是一套话。过去我是吃过这个亏的,当时没有一个领导不夸我的,把我说得特别好,对我也很好。当时我就相信他,而害我的就是他。每次害你是他,每次夸你也是他,表面夸,背地里害。如果言色同观,你可能就不那么糊涂了。所以,要常常担心自己得罪人,要谦己以下。

很多时候,我们要听和懂弦外之音,才能走得长远。不听或者听不懂话的人,做不了领导。这是当领导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话你都没听明白,领导说,“要不晚上一起吃个饭?”“要不,你在这吃饭吧?”你要听口气啊,他实际是说,别在这里吃,赶紧走吧。你没听出来,你说好好,就坐下来了。人家心里烦着呢,这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同样的一句话,语气不一样,要会听。如果他很诚实地说,“你晚上在这吃饭,坐下坐下”,要你坐下。这个时候,你却反复推辞,就不识趣了。

话你听不懂,脸色你总会看吧?领导高兴不高兴,别人高兴不高兴,观人之色总可以吧?你对面看见老王,一看就能看出来人家刚哭过,可能是母亲生病了,或是有什么难的事。你上去就跟人家开玩笑说,唉,你是不是会小情人去啦?哪天一起玩个牌吧?人家烦着呢。所以,总卑以自牧,歉己下人,这就是实际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呀。

“亲民之道,全要舍己从人”。所以,亲民之道,原来就是要放下自己,要舍己而从人。“全要与人为等”,全要对人很平等。“全要通其志而浸灌之。使彼心肝骨髓,皆从我变易。”这个太厉害了。就是你跟人相处啊,要时刻平等,还要琢磨他主体的想法,还有浸灌到他的灵魂,进入到他的心肝骨髓里面。然后呢,深入他的内心,然后让他随着你变。这是正当的化人之道。不是巧言令色,低眉顺眼,然后笼络控制别人的心术。了凡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不打没把握的仗,要化人,就是要把握得通透。这种人他把握透了,他想当官,他想把握机会,是很容易的。古人讲,“经义既明,取富贵如俯身拾芥。”咱们不能搞歪门邪道,但要把这句话记住。四书五经的经义来自天地大道,《易经》的意思如果明白了,想当大官,发大财,想有大成就,容易得就像弯身捡一个小东西。大道通了,你得荣华富贵,得官位级别,这是太简单的事情。我们很多儒家的君子,这方面通了,他不愿意当官。像王阳明,打完仗之后,不断地上疏想回家。那皇帝不放他。朱熹也是这样,在朝几十天他就要回家。皇帝不断下诏书,给他一个级别,让他出来当官,他就是不想去。这些实学是不能忽略的呀。“此等处,岂能草草读过。”

处众之道,持己只是谦,待人只是恕,这便终身可行。凡与二人同处,切不可向一人谈一人之短。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若诚意未孚,且退而自反。即平常说话,凡对甲言乙,必使乙亦可闻,方始言之。不然,便犯两舌之戒矣。

与别人相处的道,对自己要谦虚,对别人要宽容。就是孔子讲的,吾道忠恕而矣。这忠恕二字便可行之一生。凡是与二人同时交往时,切切不可向一人说另一人的不是。人有不是当面可谈,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正道。就是他有错误,你当面跟他说,他也不记恨你,他也会反省一下自己。但有些格局小的人,你当面说,他也会记恨你,你就别说,你要察言观色,要看。否则你说了,你就失去他了。但是你要说时,切不可向一个人悄悄说另外一个人的短处,要说当面说。

“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若诚意未孚,且退而自反。”如果你不是诚心实意去指出别人的不足,让他去改正,而是有别的目的,比如为了嘲讽别人,你就要退而自反,自己反省自己。所以说,平常你跟人说话,很容易惹上灾祸,而且说前要预备十分诚意,说时只是说二三分语言。人性多如此,一般人都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可以说绝大部分人接受不了批评。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很多就是说话不注意,给自己惹了不少灾祸。岳飞精忠报国,此是民族大义,其故事读一遍让人扼腕一遍。岳飞带兵打仗很有一套,出道没多久就带出了宋朝人数最多的部队。英雄豪气,但也难免英气过甚。他喝了酒有时就说,我朝以来,30多岁就掌握着这么多兵马,成为节度使的,除了太祖皇帝就是我了。你喝酒了也不能这么说。上面一听,你什么意思啊?宋朝立国最怕的就是这个。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底下一帮武将拥立他的。宋太祖打下天下后,就把那帮武将找来,暗示你们别带兵了,给你们美女财富,回家去享受吧。所以有宋一代抑武扬文。这是一个政权的基因,主张什么?忌讳什么?还有,宋朝立皇子,岳飞也不恰当地发表了意见,宋高宗由此很是忌讳。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官员说话也就罢了,但是你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大臣,说的话能起很大的向导作用。所以说话里面有大禁忌。

“即平常说话,凡对甲言乙,必使乙亦可闻,方始言之。”就是你对甲说乙的话,乙也可以听到,你才可以对甲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必可以放到台面上,他可以听得见。“不然,便犯两舌之戒矣。”佛家的两舌之戒,是要下地狱的,要拔舌根的。什么叫两舌之戒?比如,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说你聪明又能干,非常好,怎么怎么样厉害。你不在了,我对另外一个人说你啥也不是。两舌,两根舌头,两套话语。此与人相处之大忌。

四、对待好三种人三种态度

了凡处众,从爱敬心开始,无论对待侵害,还是自己主动去感化人,都是以天下人为本怀。收语处提及三种人,老者、朋友、少者,也是囊括尽了天下人。可见,了凡是要锻炼人的一番对人类的大爱大敬的基本精神。有了这个精神,在人的问题上就少了很多困惑。我在过去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人或事时,总觉得眼前小小曲直而已,此水终归大海作波涛,浅滩小河岂能淹滞得住。回过头来看,确实如此。那些人与事,只是一时险滩而已。所以,了凡的这种胸襟值得学习。我们来看他主张对待三种涵盖了天下所有人的态度。

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怀,天下只有此三种人。凡长于汝者皆,所谓老者也。曲礼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又曰: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又曰:父之齿随行,任轻则并之,任重则分之。谦卑逊顺,求所以安其心,而不使之动念。服劳奉养,求所以安其身,而不使之倦勤。皆当曲体而力行者也。同辈即朋友,有亲疏善恶不齐,皆当待之以诚。下于汝者即少者也,当怀之以恩。御童仆,接下人,偶有过误,不得动色相加,秽言相辱,须从容以礼谕之。谕之不改,执而杖之。必使我无客气,彼受实益,方为刑不虚用。书曰:毋忿嫉于顽。彼诚顽矣,我有一毫忿心,则其失在我,何以服人?故未暇治人之顽,先当平己之忿,此皆是怀少之道,切须记取。

这三种人,实际上是了凡取自于孔子讲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你的朋友,小孩,就是这三种人。老人提起你,觉得很安定;朋友提起你,觉得你很可信;年轻人提起你呢,就觉得可以依靠你。了凡认为天下就这三种人而已。

妙哉,天下就此三种人。不是有的人将天下分为好人坏人,等等其他的分法。有此孔子真精神作底蕴,何愁天下人不和。

“凡长于汝者皆所谓老者也。”所谓的老者,就是大于你的人。“曲礼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如果年长于你以倍,你今年30岁,他60岁,你18岁,他36岁,一倍就算,你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大你10岁以上就以兄长对待。“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大你5岁,就是差不多同辈。

父执,就是父亲的朋友,看见他就跟看见父亲一样。他如果没说让你往前,你就别过去;他如果没让你走,你就不要走,你就站在那里;他如果不问你,你就不要回答。如果是跟父亲年纪差不多的人,跟他一起走,“任轻则并之”,如果他背的东西轻,你就拿过来,与自己的包合在一起背着。“任重则分之”,如果他背的东西特别重,你一个人背不了,你就分,他背一点,你背一点。“谦卑逊顺,求所以安其心,而不使之动念。”在老人面前,谦虚逊顺,让他安心即可,不要让他起心动念安排诸端,要减少麻烦。“服劳奉养,求所以安其身,而不使之倦勤。”而你要付出劳动奉养他,就是让长辈安其身,不要让长辈太劳苦。“皆当曲体而力行者也。”对待老人都应该这么做的。过去,我爷爷奶奶在时,我们都被要求这么做,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其实就养成了你一种敬意。

那么对同辈怎么相处呢?“同辈即朋友,有亲疏善恶不齐,皆当待之以诚。”有好有坏,善恶不齐,你以真诚对待他们就好。

如何对待比你小的?“下于汝者即少者也,当怀之以恩。”比你小的,你要怀之以恩对他,你要爱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