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19

第19章 家风(6)

“遇缘即施,缘息即空。”比如走在大马路上看见一个人饿得很,买个包子给他。买完了之后就走了,彼此也不认识。这其实就是最大的善,就是了凡讲的三轮体空。就是我和你之间,还有中间所施之财物,三个方面刹那轮空,佛家认为那是不可思议的功德。《金刚经》里面也是这么讲,“无念布施”,就是随顺而为。从儒家看来,就是代天而行道,不论大小。在佛家看来,这三体彻底轮空,这一念直达宇宙。《法华经》里讲,遍虚空,尽法界,都能享受到这份好,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若不决定信此是道”,你如果不相信这是真道,“而欲起心作事,以求功用,皆是梦中妄为”。如果你不相信这样不起念就是道,而是老用心计,老求功用,就是如梦中妄为了。

五、大学之道,当明性教二途

了凡这篇文字,名为训儿立志,其实是通过以禅宗之理融入儒家框架的一种儒家大人之教,让孩子在明白明德、亲民、至善上完成认知,形成良知,是为立志。这是王阳明“立志即是致良知”一说的具体论证。论证的方法有良多创见。

明德、亲民、止至善,只是一件事。当我明明德时,便不欲明明德于一身,而欲明明德于天下。盖古大圣大贤,皆因民物而起恻隐,因恻隐而证明德。故至诚尽性时,便合天地民物一齐都尽了。当明德亲民时,便不欲着相驰求,专欲求个无求无着。故先欲知止,先知此止,然后依止修行。依止而修,是即无修。修而依止,是以无修为修。无修为修,是全性起修。修即无修,是全修在性。大率圣门入道,只有性教二途。真心不昧,触处洞然。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性也。先明乎善,而后实造乎理者,教也。今人认功夫为有作,而欲千修万炼勤苦求成者,此是执教。认本体为现成,而谓放任平怀为极则者,此是执性。二者皆非中道也,须先识性体,然后依性起教,方才不错。

他说明德,就是明白自己光明的德性。亲民,帮助别人打开别人的智慧,让别人明白自己也有光明的德性。止至善,就是用最恰当的方法去明德和止至善。了凡认为,至善就是本来现成的良知。了凡进而认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件事只是一件事,综三为一。所在为何?他说,当我们明明德的时候,你自己光明的德性,“便不欲明明德于一身,而欲明明德于天下”。比如明明德自己想明了,希望天下都明了这个念头,意义也很大。

“盖古大圣大贤,皆因民物而起恻隐,因恻隐而证明德。”了凡说古代的圣贤,都是因为百姓与万物而起恻隐之心,比如说看见小孩要掉井里了,一下心里难受,突然就觉得自己有一个生命要受到损害了。看见别人切手指头,一下心痛。这是观音菩萨讲的慈悲。有一年我们搬新房子,切割一块地毯,我弟弟把脚皮划破了一点,当时简直就像划在我心上的感觉。恻隐心一起来,你是通透的。爱一个人、敬一个人,感觉是相通的。一定要在这个感觉里面去找。在这个感觉的时候,他真的明白是有明德的。所以“故至诚尽性时”,真正的真诚而尽自己的良心时,“便合天地民物一齐都尽了”,这个时候尽己之心,就是尽天地万物之心,就是上帝临汝。这是中国的立教之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这说明明德就是公其心意通天地。

“当明德亲民时,便不欲着相驰求,专欲求个无求无着。”你帮别人,帮完就过了,也不要他回报。若有求时,就破了。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像有个老太太过去帮助过整个家族里面的各种亲戚,现在看他们也都好了,他们又不记恩情,老太太很生气。我就说不要生气,我们很多人的病就来自于这个。老太太身上也有一些病,多少年过来了,她为大家付出过,心上有一段积累的东西。这个东西要化掉,要以物还物。着了相了,就对身体不好,各种怨气,身上就会起毛病。我每次回家,对我爸和我妈我都要做一个心灵上的大调整,我说得口干舌燥。儿子嘛,出去教人,对父母要先尽心。每一次我一回家,能管他们一年开开心心。过段时间重新回去给他们心灵洗个澡。有时候给他们“洗完澡”了,我难受了。他们一看儿子难受了,又来哄我。你给他“洗澡”你要费力,自己的父母你要说服他,那是极难的。他们会想,你就是我生出来的,你学问再厉害,也是我儿子。我的国学课堂上为什么要易子而教?易子而教时,孩子们的感觉与自己的家长的教,会不太一样。

“故先欲知止,先知此止,然后依止修行。”原来明德亲民,先要知止。这是了凡论述里面的一个被强调的次序。我们老说让小孩子明明德先读书,或者先亲民,先学会孝敬。了凡不是。他认为,要先知止。这是了凡的独到之见,也是符合和继承孔子之意的。孔子说,要先进于礼乐,先学礼乐。礼乐就是知止,这个事情于别人,于自己,该怎么合理去做,就是知止。所以你们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学会什么东西,先要掌握一个度,停止,先于知止。依止修行。这其实也是符合《大学》的精神的。因为“知止而后有定”,由知止一直到“则近道矣”,强调的就是先要知止。

但下面的止,了凡就用佛家之止来讲了。我们前面已经详细论述了儒家之止的传统路径。这里不进一步讨论。我们按照了凡的“之止”来看。“依止而修,是即无修”,依止而修,停在那儿,就不用修了,是即无修。修的过程中依的这个止,“是以无修为修”,不要修就是修。我们日常行止坐卧,吃饭,有谁说吃这个饭,我要吃饭了,我要拿筷子了,我要下筷子了,谁会这么说?拿起来就吃。送到嘴里,不会送到鼻子里、额头上,拿起来就吃。是先天之能。男女之事也是一样,不用教都会的。这个用修吗?不用修。“无修为修,是全性起修。”无修而修,这个效果是最好的。修就是无修,无修就是全修,全修在性,所有修都是在修你的天性。

“大率圣门入道,只有性教二途。”最后了凡归结到大学之道,入门之道,就是性与教两个途径。《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天所赋予的是性,你能率天之性这就是道,修这个率性之道就是教化之本根。一个“性”让你认识身上的天性,这个性就是明德。一个“教”,就是让心灵觉醒而率天性。

“真心不昧,触处洞然。”只要这个率天性的心不被遮盖,你的周围的一切都会呈现实相。这个境界很微妙。这个境界进入之后,我有一个体会,我经常过去很忙的时候,会觉得很安静,我经常觉得宇宙间特别安静,包括有时候给你们讲课,我也觉得很安静,很闹腾也觉得很安静。在这个东西里面体会这些东西,不修而修,不加修饰,如如不动,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最后一小段,了凡专门论述性教内涵与执着性教的偏差。“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性也。”不用思考就得到答案,不用提醒就自然中道,这就是性。“先明乎善,而后实造乎理者,教也。”教是什么呢?先让人明白什么是善,然后在现实中领悟和验证理的实际存在,这就是教。

“今人认工夫为有作”,现在的人认为用这个工夫有作用。“而欲千修万炼勤苦求成者,此是执教。”所以总在这个功夫上努力,千修万练,用勤苦来求成,这是执着于教。执着于教,会让我们被方式方法绑架而忘记目的。用功夫本为求道,却陷入功夫中了。现在很多人学音乐学体育就是如此,忘记了音乐的本性是快乐,陷入了各种复杂的表现技巧中。忘记了体育是健身,而从事了摧残身体的残酷竞技。

“认本体为现成,而谓放任平怀为极则者,此是执性。”认为本体现成,就完全放任天性,因为天性本来一切皆有嘛,不用修,不用求,打破一切规则,完全为所欲为。这其实是任性而非率性。就像书法不应有束缚,但你从来没有基本素养,拿起来就狂草,这就是任性而执着。你看西门庆什么女人都能玩,什么事都可以干。执着于性,有时反倒空洞。所以佛家说,宁执有如须弥山,不执空如芥子许。

原来教和性,执着便有偏差。凡物皆有两面,你得到它也容易被它绑架。我们人经常是这样的,我们成功的经验往往是我们失败的原因。过去我老这么做,对了,我特别相信它。再这么做,公司因此垮了。方法路径的依赖,抛弃路径的疏狂,都很容易把自己陷入进去而迷失。所以,“二者皆非中道也,须先识性体,然后依性起教,方才不错。”这两个都不是中道。所以先要识性体,性体每个人身上都有。了凡告诉自己的孩子,孩子,你要认识到自己身上一点都不缺,你一定要自信要完满,你身上什么东西都有。认识这个性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起教。通过教化知止,各种事情依变化去做,事情方才不错。

了凡的东西说深很深,我是努力把深往浅里头讲。实际上了凡先生的十篇文章里面,它的背后是中国整个的哲学文化思想的精华,我借这个,也是把了凡先生的十篇文章里面所涉及到的四书五经,包括诸子百家的一些观点,随着这些文章把它们的来源拔出来,给大家做一个解疑和解释。同时跟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工作,有一个对应的结合。

第三章 了凡教儿与人相处

人,行走社会间,最难处理的不是其他,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把各种社会关系归类为五类,是为五伦,即君臣,与领导的关系;父子,与父母的关系;夫妇,与妻子的关系;兄弟,与兄弟的关系;朋友,与朋友的关系。这在古人是基础的常识。古人甚至认为“五伦之中有至行,六经以外无奇书”,也就是学会了五伦关系相处,天下任何关系都能打通,读透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经典,就探悉了文化所有的密码。

我个人的经历在一般人看来,很年轻的时候就做文化机构的负责人,一做十几年,应当很会处理各种关系。我自知,人皆谓我狂,而不知我之实狷。狂者是进取的,狷者有所不为。事实上年轻一些的时候,我在狂的外相下内心往往保持着某些很纯的东西。但这一般不被人窥得。但有一次,被一位老学者看出来了。那是在一次小型的学术会议上,当时讨论《道德经》的解法,我有一段发言。老先生听完我的发言当众说,刘先生不应当社长,应当做教授。我平生不轻许人,你的观点和学养让我感佩。中午老先生非得留饭。吃饭的时候,他悄悄对我说,别人看你是社长,所谓的单位的一把手,位子也不低,好像不是复杂的人物,没有一些手腕和手段坐不到这个位置。但我看你,还有很柔软、纯粹、干净的东西,这些东西没有随环境而改变。

老先生这番话说到我心里去了。不了解我的人,包括我当年的一些下属,会认为我这个人是很有威权,很有手腕的人。其实我真的是没有手段的人,本心就是如此。我曾经写过一首七绝:

述怀

自小未觉世有敌,百般所遇未曾移。

常烛眼力千年外,顿见纷争如草蚁。

确实在我眼里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敌人,也就是这种看法使得我也吃过不少亏,但我仍然不觉得害我的人有多坏,我甚至是怀着怜悯的心去看他们的。老先生能看出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使我一时感慨。

在与老先生开会后第二日,北京忽然下了一场大雪,当人们以为会是一场积累很厚的大雪时,这雪转瞬又化得干干净净了。为这场奇异之雪,我写了一首五古,并通过短信发给了老先生:

北京癸巳春日大雪·五古

世上本无理,人生多造谛。

但看昨雪飘,转瞬无从觅。

无端生怨词,相期无由计。

且研春墨浓,一腔无可寄。

雪去无招呼,子规依旧泣。

还自读古书,契古不觉寂。

欲眠还推窗,或恐雪弄迹。

推窗见清辉,一时契此意。

不由叹本心,原来同天地。

古今爱雪人,相逢每相忆。

今识默呼时,同频化悲喜。

此诗隐隐然对过去这场如雪盛来的荣华转瞬即逝有一种思考。人生路是自由的,“世上本无理,人生多造谛。但看昨雪飘,转瞬无从觅。”老先生回曰:“诗有古风,怀似旧游。会当一晤,以畅此情。”于是第二日我便登门去拜访了老先生。

大概也就是这个时期的前后,我在思考转型。与老先生面对斜阳喝老茶,叙谈了好几个小时。我说了自己转型的想法。老先生说,学者清苦,你盛年转型,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做学者,人际关系会简单很多。中国不乏官员,但真正缺思想家与学问家,我相信你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学问,成就不可限量。半年之后,我调入了北京社科院。

我想讲的是,我当了这么多年社长,觉得人是最不好处的,也是最好处的。十几年一把手的体验,使我对人的认识有一个深刻的转变就是,越到后来越觉得要尊重每个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经常讲,如果处理好人的关系的话,你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你的一个桥梁,处理不好,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铜墙铁壁。哪怕是一个小人、一件小事也能毁了你。

儒家的处人之道,也许会与时代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却能使人安心,使人无怨。我挑了了凡《训儿俗语》里的“处众”一章,看了凡如何教儿女跟人相处。

一、先存爱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