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17

第17章 家风(4)

“不曾开,不曾蔽”,明德其实从未被盖住或者被打开,没这事,你都有。“故曰明德,乃气禀不能拘,物欲不能蔽,万古所常明者。”这个话给人多大的信心,你们要从这里去参。“气禀不能拘”,你后天的气禀,长的个子高低、身体好坏,没有办法把明德给拘住。“物欲不能蔽”,各种欲望消磨不了这个,这是万古常明的在。每颗人心都是一盏灯,佛教的话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自有灵山塔,快向灵山塔下修”。修自己的心,就是这个问题,万古常明。

但是对小孩子你讲这么深的道理,他有时候听不明白,还要进一步来举例子。“汝今为童子”,了凡对儿子说,你还小,“自谓与圣人相远”,你自己觉得,作为小孩子离圣人太远,好像挨不上。“汝心中有知是知非处,便是汝之明德。”看,他为儿子点破了。你们有人若能明了这一点,通过《大学》就能够参悟天地之大道。了凡对儿子说,虽然你是小孩子,但你知道这个事情是对的或错的,比如说不能打爸爸妈妈,你不能这样,生你养你的人你去动刀子,那绝对是大非。你知道了那个是非判断的东西,就是你的明德,“但不昧了此心,便是明明德”。心不要傻乎乎的,不要蒙昧糊涂,那就是你的明德。

“针眼之空,与太虚之空,原无二样。”了凡接着说,一根针的小孔里面的空,和太虚宇宙的空,没有两样,都是空的,大空和小空,作为空的属性是一样的。“吾人一念之明,与圣人全体之明,亦无二体。”这又给人很大的信心。每个人身上一念之明,即当下清晰的状态,就是在圣人的状态,刹那清静,意识到无染,就是佛陀的状态、孔子的状态。比如此刻你在听我说,你一念之明,因为你听我讲道理的时候切入你的内心,你觉得也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一刻就是独一无二的。从生命的此刻来看,这一刻谁能代替你?从这个意识上,意识到生命价值你是完满的,你有欣喜的时候,你有完满的时候,你不低于任何人。一定从这个地方找自信,明白我的意思吧?用这个重新来检点自己的生命。你这一念之明,与圣人全体之明,圣人整个身体都通透之明,也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只是圣人完全对应明德状态,你如针眼之空的明德,但在明德本身你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若观圣人作清虚皎洁之相,观己及凡人作暗昧昏垢之相,便是着相。”了凡借了佛家话语“着相”,谈儒家的东西,佛儒话语相参。他讲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觉得圣人,或者你们在座的如果觉得谁谁是清明虚静,皎洁如月之相,却觉得自己暗昧昏垢,就是好多东西暗昧,昏昏沉沉,心上还有经历负累、很多事情挥之不去,有好多垃圾,好多负面情绪解决不了,便是着在相上了。什么是着在相上?执着于外相的区别,看见十斤黄金,又看见一两黄金,落在大小的相上,而忘了都是黄金。实际上是你心里头认为的,你不能着这个相,为什么?

“今立志求道”,孩子你要真正求道,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对你的生命有交代。当我们每个人要走的那一天,你觉得这辈子没白活,对生命有交代。“如不识此本体”,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个本体,也就是本体要从自己身心上找,“更于心上生心”,却在心上与心外去找,这叫心上生心,头上安头,骑驴找驴,这是“向外求道”。就是从我们身外求道,以为功名富贵而非自家身心,玩弄身心而非自认身心,一切向外求。这样便是“着相用功,愈求愈远”。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不断从外面去找安自己心的东西。心总是不安。解决级别安一点,房子买大一点安一点,过几天又不快乐了。各种在外面找,越求越远。

“此德本明,汝因而明之。”这个德本来是明亮的,不需要外在来点亮。我们去外在找,最早的原因也是在内在点亮自己,只是找着找着迷路了,甚至出来后忘了出来干吗来了。“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方法无法到达目的,因此而明白,“明德”也是佛家讲的真如法身,也是道教讲的清明,在身上都有,从外面找不到,即“无毫发可加,亦无修可证,是谓明明德”。所以最高的境界就是自身本来的境界。其实没有什么修的,你也有,我也有,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不要刻意去求。你对儿子说,儿子我爱你,儿子我爱你,天天反复这么说。父母爱孩子用这么说吗?通常都是去做的,不会老在口头上去强调。如果老是强调,那是你有亏欠,你老没时间陪孩子,心里有亏欠,做了一两件事就提醒孩子爸爸多爱你,给你买这种东西那个东西,老把这些挂在嘴上。真正一天到晚为孩子付出很多的人,他不会老说“你看这个事情爸爸爱你才这么做的”,他不用说,自然即是爱。道也如此,明德也是如此。不起意外求它证,当体即是。

三、训儿亲民,立志为天下人

在了凡的认知中,包括儒家文化的正论中,“明德”是自己的事情,是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向世界出发前的自我准备。“亲民”是解决好自己,使得自己明德后再去帮助别人。但是能明德自然能亲民,明德正是阔开己私。所以要立志为天下,自然就能亲民。了凡进一步论述:

然明德不是一人之私,乃与万民同得者,故又在亲民。以万物为一体则亲,以中国为一家则亲,百姓走到吾面前,视他与自家儿子一般,故曰如保赤子,此是亲民真景象。汝今未做官,无百姓可管,但见有人相接,便要视他如骨肉则亲,敬他如父母则亲。倘有不善,须生恻然怜悯之心。可训导,则多方训导;不可训导,则负罪引慝,以感动之。即未必有实益及人,立志须当如此。

了凡认为,明德不是如佛教里面讲的罗汉只是解决自己,清净自己,菩萨才能自度度他。这个明德在每个人身上于一切人本是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本来就指向和含纳亲民,所以,明德、亲民是一体之表里,世人总割裂为二。所以人们总眼着于外在的亲民体系,先成家立业,当官挣钱。求外是逐末,只有内外统一。明德乃亲民之基,亲民是明德之义。这样就统一了。“以万物为一体则亲,以中国为一家则亲”,这就是古人说的一体之仁。

了凡接着说,“百姓走到吾面前,视他与自家儿子一般,故曰如保赤子,此是亲民真景象。”了凡这个境界与传统儒家略微有些区别。一般人确实达不到,后来黄宗羲、王夫之等大儒对了凡也有一些微辞,认为了凡学问交汇儒佛,有不精细的地方。我们试以此为论,略加说明。比如,了凡认为对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了凡把这个东西和佛家彻底大公无私结合起来了。其实儒家认为没有大公无私,把自己和大家都解决好,那才是真正的大公,一味去奉献那是不可能的。儒家认为,爱有差别,先对自己儿子好,再去对别人好。说把天下儿子看成和自己儿子一样,那有虚伪。一般人做不到,也很难做到。孟子认为这样取消差别,等于无君无父。儒家认为,必须先对自己父母好,再去对别人家父母好,这是真心。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把自己父母等同于天下一并都好,这是杨朱的做法,反倒是禽兽。有的官员春节不回去看自己的父母,却去慰问别人的父母,这些人是孔子讲的“不亲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亲近自己的父母,却对别人父母好,这种人有野心。

了凡讲的这个东西,讲的这个境界,有点太高了。问题出在哪儿呢?他引用的不是儒家的经典文献吗?《诗经》里的“如保赤子”,讲的就是对百姓如对自己的孩子。实际上问题就出在这儿。《诗经》里讲的是君之对民,或者官员之对百姓,因为君臣食之于民,必须为民服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百姓如子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政府对百姓还要细致到“君子亲其亲、尊其尊,小人乐其乐、利其利”,就是满足君子、小人的诉求不同,而分类引导。政府爱民如子,而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并不能像要求政府那样,博爱一切百姓。儒家认为,“爱有等差,施由亲始”,必须先对亲人好。而且,必须在先爱亲人的基础上再推及旁人。

实际上,了凡也没有否定儒家传统的做法,他没有否定先“施由亲始”,也就是说,我可以先亲爱自己亲人再亲爱他人,这不是一样的吗?不,这里面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仍然是墨家的博爱之弊。因为实践层面的东西,在教育上必须有一个路径交待。儒家对此非常清晰,比如“不敬于亲,不取于友”,你可以说我不孝敬亲人也会有好朋友呀。或者是我孝敬完亲人,再去取友,不一定非得一切以孝亲为前提吧?不对,恰恰是要以孝亲为前提的。这是孔孟正教的前提。

视中国为一家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你的亲人。“百姓走到你面前,视他为自家儿子一般”,是超圣人的境界。儒家不认为有超圣人,儒家认为有圣人,而圣人是最正常的普通人。圣人不是完美的人,孔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原来圣人是不完美的有错误的人,只是圣人能闻善则改。所以一切人都要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相信或者要求一个人爱天下人如爱自己孩子一样,那么这个人就是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如神。以人为神就容易造成个人崇拜。

我相信了凡在某些方面做到了大公无私,但他不可能爱一切人如爱己。但如果你是为官,对不起,你必须这么做。因为官位就是公器。你坐在这个位置上,私的东西,俸禄呀,待遇呀都给你了,你处事,决断,就必须秉公执法。所以了凡在宝坻,方方面面,都是以善举服人。你看了凡给大家施粥时,他想这里容易掉点泥沙,人吃了会闹肚子,尤其那些饥民们几天没吃了,吃了有污垢的粥会对身体不好。他说这个话时,自己就热泪盈眶了。他县衙门的一些衙役有些老油条,那些人谁都管不了,他们施粥时有他一勺、没你一勺的,有泥巴也倒进去,没有太多修养。了凡就担心这些人这么做,他就对着粥说这个话,泪流满面。那衙役们一看,县令都这样了,自己就不敢,也不忍再造次,大家排队分粥时就都特别好。对饥民,了凡确实真心给予了这些亲情。

他对儿子接着说,“汝今未做官,无百姓可管”,你现在没有做官,当然不用去管百姓。你看,了凡知道这是对官家的要求。中国传统的为政伦理,是在私上有俸禄满足你,在公务上你必须“代天行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从这个意义上当然要博爱并平等。问题是,了凡推公法入私领域,告诫儿子,“见有人相接,便要视他如骨肉则亲,敬他如父母则亲”。了凡对自己孩子要求得也就有点高,他说,你看见别人的爹就和看见你爹一样。这还是有点难度的。但家教里面,他从小给孩子这个理念的灌输,至少他不跟外界对立,也是很好的教化。“倘有不善”,别人有不对的地方,“须生恻然怜悯之心”,你要怜悯别人。“可训导则多方训导”,去点化他。“不可训导则负罪引慝,以感动之”,你感化不了他,你就负罪引慝,把他的错误慢慢纠正,不要一时强制他这么去做,要感动他。“即未必有实益及人,立志须当如此。”对别人要有一种胸怀,宽阔接纳他。他让儿子从小在这方面历练。

了凡的学问来自儒家,但加入了佛家的理论与方法。将世间父母视如己家父母爱敬之,传统儒家认为这么做很难做到的,做到了也有虚伪。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观念意识上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人之父与自己之父是有差异的。就像士兵的司令员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司令员在头脑中生根,出现问题或冲突时听谁的呢?所以《礼记》里面有些规定很细,如君王召见,在途中遇到父亲危亡怎么办?有了差异与参照就好解决了。就如敬父如敬司令,他人父如副司令,如果两个都敬如司令,有冲突的时候听谁的。你说,没冲突的时候不也挺好的吗?两边兼顾。可是没冲突也有主次呀?且按同敬而论,自己父亲和他人父亲生病就必须同等对待,这是博爱应有之义。这在孟子那里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些义理层次上的辨析。所以了凡要求儿子对别人爹妈和对自己的爹妈一样,这样的要求偏高了。但从了凡自身而论,他是这么认知的,所以教育孩子他也是真诚的。我们且不论儒佛路径之别,或者了凡融佛与儒之辩。了凡既借《大学》为框架谈立志,就仍在儒家的大的范围里。

四、训儿至善之真意,立志下手处

你既然要明德,自己找到自己的自信,保全自己的天性,打开自己的智慧,又要与别人和天下人合为一体,要有实际的实操,怎么做?这是了凡对于《大学》的一个解法,也是王阳明的一个解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个“止于至善”怎么解释?了凡是从王阳明那儿得来的,王阳明也是这么解释的。了凡认为:

然明德亲民不可苟且,故又在止至善。如人在外,不行路,不能到家。若守路而不舍,终无入门之日。如人觅渡,不登舟不能过河,若守舟而不舍,岂有登岸之期?今立志求道,不学则不能入道,若守学而不舍,岂有得道之理?故既知学须知止。止者无作之谓。道理本是现成,岂烦做作?岂烦修造?但能无心,便是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