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的家风家教,其实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家庭。现在出现的很多家庭伦理问题匪夷所思。有的老人好几个孩子却无家可归。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三十年前子看父,三十年后父看子”。在我们老家,我做的很多事情,我爸妈都觉得很开心。我这么多年以来有一件事我觉得还是很满意的,就是对我父母于心无愧。我的父母只要提起我就说我是大孝子,尤其我妈。当年我大学里的第一笔稿费,我给我妈买了一个戒指500块钱,那是金戒指。那是90年代初,我爸一个月的工资可能200多块钱,1991年、1992年很早的时候钱很少。我妈特别感动。对我母亲来说,我能看到她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苦难,所以我在宠着我妈妈。我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拿出我的一部分工资给妈妈发“工资”,而且与时俱进地加工资,实际上就是每个月给妈妈零花钱。
我经常说,我人生最重要的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与时代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就是要让我妈活得开心,这是我的一大事业。近20年以来,我妈在我这个地方她能想到的我做到,她没想到的我也做到了,她一天到晚看见儿子开心的不行。儿子就是她欢快的象征,就是这个感觉。在对父母很好的同时,作为一个现代人,有一个认识要转换的是对岳父岳母也要好。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多,很多家庭就一个女孩,那这个女孩就如同男孩的角色。我老岳父经常对我说,“你不知道,我们东北人老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你就像我整个儿,我看见你可开心了。我跟着你好烟抽着,好酒喝着,心里特别知足。”我岳父爱喝酒,过去是一个管过四五百号人的车间主任。说话很是直接。我个性温和一些,与岳父岳母相处多年,从来没有不和谐的时候。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会让人心情快乐,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表率作用。
第二章 了凡家风之立志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志是人的精气神的正向呈现。什么是志?我觉得一定要搞清志与欲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先提一个志欲之辩呢?其实很多人是没有志向的,或者是我们都把自己的欲望当作了志向。我们都有欲望,考大学是为了欲望,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我们找一个好工作的欲望,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级别,或者更高的收入。很多人没有觉察过志向是什么,也没有享受过志向带给他的好处。今天我借了凡的文章来讲一讲。立志到底该怎么立,立志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我认为,要养身、养心,更要养志。首先把身体要养好,这是基础。其次要明。有的人身体养好了,白白胖胖的,如孔子所言,饱食终日,言不及义,那是不可以的。所以还要养心。养心就是明义理,能正心。最后身心调理好了,就要为天下、为己身担当。在我的师门里,我最近一看你的气色不好,我要约你到我这儿吃饭。我的体系里有很多大医,先把身体给我调一调。最近别老那么忙,把身体调一下。养心,必须听我的课,过一段时间听一次课。身体养好了,心养好了,更重要的是养志。
志实际上是一个方向,用大白话来说是长久健康的保全之道,是超越了世俗价值、利益纷争之后,内心的一种恒定的心态,那个叫志。所以王阳明说,立志是启动良知,启动良知就是立志,把良知打开了,这个人的志向才能立起来。志向像导航灯一样,像方向盘一样,没有它就非常可怕。志者,士之心也。你发了财,没有志,在世间行走是危险的。很多人他没有理解真正的志是什么。他说我很有志向,你看我有志向成为高官,我能做什么什么。其实依照儒家来看,那是一种欲望。
古人的志欲之辩,有一个衡量标准。志是胜不骄败不馁,内心有坚持。欲望是什么?欲望是得意便猖狂,失意则穷滥,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小人失意穷困的时候无所不为,得意的时候就不得了,我终于当了局级干部,我终于发了财了,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话里夹着话炫耀。我每次过年回家乡去,常感受到一种沉渣泛起的情状。整个乡村民俗里面,大家坐在一起就是谈自己挣多少钱有多牛,聚在一起请你吃饭就是比这个。在乡亲的眼里,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人物,各种请吃饭,各种比较。他们一说这些东西我就不爱听。我们的心性这么多年以来,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不是在比官阶高低财富多少。人一看精气神的状态,就能够看出有没有超越的东西在里面。心态上也好,观念上也好,有志的人就是不一样。欲望层面的东西是得意就猖狂就显摆,失意就破罐子破摔,他就随便的胡作非为。所以,胜了就骄,败了就瘪了,就什么都不干了,或者什么都敢干,那叫欲望。
志和欲的表现形式有点像。一个因为欲望而考大学的人,一定是要在大学里赶紧当学生会干部,赶紧去找工作,他会提前把这几条主线串得好好的。不是说当干部不好,但“赶紧”二字就显出了他的功利。一个有志向的人进了大学,当学生会干部固然锻炼人,但找到最好的老师,然后去读一些特别重要的经典更重要。
一、志欲之辩,立志成大人
立志为何?“立志成大人。”大人不是大官,也不是成人,了凡讲的大人,中国古人讲大学之道,是指这个人是一个正常的,富有完整的人格。孔子是最普通的正常人,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半病之人,我也是病人,我们大家都是病人,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没有完全或者部分解决。我相对过去,有些方面算解决得比较好的,很多事情这些年看得更明白些,我自以为对于功名利禄这些东西有一些照见,有些东西已经解决。了凡之家教,是给儿子讲的话,写的文章,编录为《训儿俗语》。你看一个老先生,围炉夜话时会对自己儿子讲什么?但凡具备了这个愿意“同其情、通其理”的心态去看这个文章的时候,你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我们来看了凡的论述:
汝今十四岁,明年十五,正是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不但是孔门正脉,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正脉沉埋。我在学问中,初受龙溪先生之教,始知端倪。后参求七载,仅有所省。
了凡说孩子啊你今年14,明年15岁了,正是立志于学的年岁。古人的话都有来历,这句话化自孔子的“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到了十四五就要立志为学。十四五岁一定要有一个志向,这辈子要立个志。孔子是十四五治于学,把学问作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到老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他都谈的是志于学问的境界,他没说他当了多大级别的官。“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到70岁学问已经到达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心所欲,想干什么干什么,干出来又都符合规矩,大家都喜欢。这是何等的境界,他谈的都是学问。
“须是立志求为大人”,要立志做一个真正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孩子你要掂量人是怎么回事,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要琢磨一下。你现在快到15岁了,要立志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他说,“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就是这个东西,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生,最有价值的人生,必须过的第一关,就是明明德。什么叫明明德?就是明白你身上有光明的德行,你不比圣人少多少,也不比愚顽多多少,每个人身上都有明德。天地赋予每个人的都是平等的。上天但凡赋予一个生命,这个生命的价值就都有了。表现为扫地的,当官的,有钱的,没钱的,各种各样的外在区别,但是内心这个尊严和明德体系,在凡不减,就是凡人没有减少,在圣不增,圣人也没有增加,明德人人都有。亲民,就是自己懂得明德后再去帮助别人明德,让人亲爱亲人,从而推及众人。了凡用“亲”民而不用“新”民,显示出了凡学问推崇阳明学派。王阳明认为朱熹训“亲民”为“新民”不对,应当是亲民。了凡此处用的也是亲民。那么止于至善呢?就是明德与亲民要止于最合适的一个度。这三句话特别重要,也是孔孟学问的精华,这是当年孔子教曾子、曾子教子思讲的话。
“此不但是孔门正脉,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这是古圣教育的一个基本纲目。《大学》里面有儒家修学的基本体系,了凡认为是古学之规范。“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只是有的儒者对此不懂,胡说八道,规程就没有显现出来。“正脉沉埋”,正脉是什么?就是孔孟之道脉,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根正脉。这正脉因为误解谬说被沉下去了,淹没了。“我在学问中,初受龙溪先生之教。”我在学问体系里面,最初受过龙溪先生的启发。龙溪先生是王阳明的弟子。“始知端倪”,我才明白这正学的发端。
其实阳明之教就是大学之教,阳明学问主要围绕在《大学》上。王阳明的《传习录》主要讲《大学》的路径怎么去修,一个人怎么借《大学》打开智慧,怎么去建功立业,从而正确而长久地正心诚意,这是《大学》之教。这里点明了了凡和王阳明先生的渊源。
“后参求七载,仅有所省。”知发端后在生活中,了凡不断地去参求去实践去历练,才有所觉省。
二、训儿何为明德,立志以明德自明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然这是儒学正脉的三句话,那到底什么是明德?明德和立志有什么关系?我们来看。
今为汝说破,明德不是别物,只是虚灵不昧之心体。此心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扩之不能大,拘之不能小。从有生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曾污,不曾净,不曾开,不曾蔽。故曰明德,乃气禀不能拘,物欲不能蔽,万古所常明者。
汝今为童子,自谓与圣人相远,汝心中有知是知非处,便是汝之明德。但不昧了此心,便是明明德。针眼之空,与太虚之空,原无二样。吾人一念之明,与圣人全体之明,亦无二体。若观圣人作清虚皎洁之相,观己及凡人作暗昧昏垢之相,便是着相。今立志求道,如不识此本体,更于心上生心,向外求道,着相用功,愈求愈远。此德本明,汝因而明之,无毫发可加,亦无修可证,是谓明明德。
了凡对儿子说,今天我替你把这个窗户纸捅破了,明德不是别的东西,“只是虚灵不昧之心体。此心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注意啦,今天你们学完这些东西,如果有自卑感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人,学完这个希望有一个大的改变。要重新审视自己,我们往圣绝学的精微在里面。了凡告诉你,原来明德就是你的心,人人皆有的那个虚灵不昧,很灵敏的心体就是明德。这个心体在圣人没有增加,在凡民没有减少,而且人人等量,你想扩之一点不能大,你想缩小一点不能小。这个心体,这个明德,如果是100的话,任何人都是100,没有人是101,也没有人是99,你们跟孔子是一样的,跟尧舜禹是一样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你们跟他没有任何差异。
“从有生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曾污,不曾净。”这个心体智慧本身,不曾生灭过,也不曾污净过。就是说你想灭也灭不掉,想新造也造不出来。不能把它搞脏,也不用去干净它。不用把它打开,也从来遮蔽不住。它就是明德,众生平等,人皆如此。心体是一样的。不要老说过去我家农民出身,学历不高,好不容易到政府部门工作,还有我市里的舅舅这一层的关系才进来的,心里总觉得比别人矮一截,就老惦记要把上面的路线捋好。这种心态看上去就比较复杂,染污得厉害。其实你的心灵,你的明德体系没有被任何东西污染,你只是以为被污染了。心体,无论年纪多大,无论经历多少,它都是完整的。你是宇宙的奇迹,你具有生命一切的价值,你比谁都不差。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个自信。这个自信就是因为有明德,大家身上都有。既然如此,一念直达,当体即是。那些所谓的染污、所谓的高低,刹那皆空。那一个活脱脱明德,顿时如红莲出淤泥,万千如初。
这是一定要解决的认识问题。如果还觉得不懂,觉得我泯然同于大众,我怎么有此光明的德性,那些高贵的、高位的才有的那种高尚的明德。那么,我讲一个觉照,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得到。这个觉照是我个人的独特体会,但能迅速让你明了生命的独有价值。你体会一下你个人目前坐的位置,是不是宇宙里面独一无二的经度、纬度和空间?宇宙里面找不到与你此在相同的第二个位置,这是空间。从时间上来看,从过去到现在,再流转到将来,假设你今年39岁,在你时间的纬度上,38岁已经过去了,你还可以回去吗?回不去了。在时间潮流中,当下的这一刻,也是亘古未有的这一刻。你们体会一下是不是?历史上的此刻,2016年3月19日下午3点5分,它会重来吗?不会重来。你会重活一次吗?在座每一位谁会重新以此身此心重活一次?我们的生命那么独特,那么圆满,那么不可逆反,站在独特时空中宛如璀璨之星辰。为什么把自己那么光明的一个本性觉得不如别人?因为自己级别比他低,经济收入比较低一点,开的车不好一点,一下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心情一下子就被搞乱了,就觉得自己不行了呢?为什么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