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黄金宝玉,虽然是重中之宝,很值钱,但是你没办法往身上都装着,你要藏还得用一个屋子把它藏起来,还要额外花费储存。可是学问不一样,“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学问都带在身上,只要身在,学问就可以无限丰富。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胡说八道。其实人真正的是要通道。昨晚我夫人跟我讲,他们大学又跳了一个学计算机的博士,北京这几年很多大学跳了多少博士,包括北大也有自杀的。你看父母心里该有多难受!这些年大学里居然连大学语文都取消了。过去学理工科的还有点大学语文,还稍微读点孔孟之道,现在读理工科的本身人文知识基础就差,还没有人文通识教育。
我这些年还做了些为理科生普及人文的事情,到哈工大、哈工程、东北林大、沈阳建工等理工院校,专门公益去讲如何培养点人文和生命的基本人文通识,还真是影响了一批小孩。他们有时候给我写信,在网上、微博上有互动。前两天还有个哈工大的孩子告诉我,当年听了我的课,现在一直在读四书,我说“好”。因为这些知识,包括《幼学琼林》的知识,都是我们每个人要掌握的生活之学。我给你们讲的孔子圣迹图也是。孔子一辈子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有这么多方法去面对,他还能够开心。你现在碰上别人加工资你没加,就痛苦死了,活都不想活了。好多人就是这样,情绪很容易崩溃,心情很容易被弄糟。所以“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走在哪里都不怕,一身的功夫,不怕。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和出身没有关系,其实和爸妈没有很必然的关系。“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你没看见自古而来,那些做三公当宰相有出息的,家里多是种地的,父母甚至一文不名,不认识字。这是在讲人和人的区别到底在哪儿?人是可以塑造的,跟外在环境其实没有必然关系,就是孔子讲的:不怨天,不尤人。“尤人”就是,怪别人不好。如怪爸妈不好,把我生在这个家庭里,家里穷,所以我没上学。说这种话的人,不会是真正做事情的人,因为他随时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各种外在的借口。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不在于父母,也不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有很多公相“起身自犁鉏”。那天我爸还跟我说,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在我们家门口自己写了一副对联用小刀刻在门框上吗?我说我都不记得了。他说我记得,好像是:“自古耕读有卿相,从来日月无虚明。”我说我都没印象了。我们那个老门已经拆掉了,没想到我还写了这么个对子。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耕田读书能够出卿相。我爸居然还记得这对子。小时候有时想到一个好句子,那时候没有微博,所以就东刻一下,西画一下,现在有微博,可以写在微博上了。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你们没看见那些三公,后代子孙家里穷得叮当响,出去连驴都没得骑,更别说马车了。曾国藩是个例子。两代前他家里还很有钱,当然他们家族现在还源远流长,很繁荣。因为曾国藩不要钱,他弄了钱就去办学,赈灾,他临死前家里就剩下5000两银票了。他这样的人要钱可以很有钱。过去晚清的时候,包括军阀大战的时候,各路军阀,钱多得很,打下一个县城钱就不得了。可是曾国藩给儿子都没怎么留钱。所以子孙都很好,都读书,“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给他一本经书让他读透比什么都强。所以你爷爷不是当了三公吗?你不是富二代吗?富不过三代。“寒饥出无驴”,衣服都穿不暖,没衣服穿。肚子没东西吃,出去也没有座驾。“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不要认为文章、读书没有真富贵在里面,传统的经书里有遗训。菑畲(zīyú),指耕读。耕田读书,是有真道在里面的。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在农村待过的人知道,早晨大雨来了,发现路面一大摊水,你觉得水挺多的,到下午一看,水没了。这就是“潢潦”,是无根之水,无源之水,通常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无。所以其他的东西都像这水一样,无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官位,都是这样,“哗——”地好像有,一会儿就没了,只有学问夺不走,就像孟子讲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求就有,不求就没有。自己要修心性,学问就是这个东西。“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人要是不懂历史,没有文化,智慧没有打开,就是一头牛一匹马,只不过穿着人的衣服而已。
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小孩子。前两天我招待一个来北京学习的同学,另外在北京的同学也来了。其中有个同学我不喜欢他,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他一直就是这么一个个性,他随时要通过大量地夸自己和显现自己来抢夺一个话题,现在还是这个特点。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像我这种身份怎么怎么样”。我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就直接跟他说:“我不喜欢你。要不是同学来,我不会和你聚的。”他听了,像过去一样马上就特别生气。我以为,人一定不要“马牛而襟裾”,要有变化,不能名利浹肌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不学,人就不断地在沉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学的,比如你来听一堂课。我师门的有些人大老远地来听课,有些人已经坚持一两年了,陆续学下来。在我们这个体系里面修身修心,去体会这个东西,也是精神上的一个放松。你非得晚上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还伤身子。所以孔子讲“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这是三种有害无益的快乐。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因为在外面只是一个应酬,追逐表面的这些东西,陷入不仁不义中,随时就会被环境带走。我经常讲,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比如你们坐在这里,我给你们讲了一套身心的修习之学。过一会儿,从这儿走了之后,到了下一个场合,和朋友喝酒喝到半夜,又去唱歌去了。就是在这里的好东西才留了片刻就烟消云散了。这个时代之病就是,会有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去冲刷或者修改才刚刚打开的有点纯粹或者良善的东西。
怎么保任它?比如你擦干净了,明天怎么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自静自清的方法。
底下几句是出于父子之情写的,前面讲了一大堆道理,后面落到父子之情的叮咛上。“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城南这个地方到秋天了,又开始下雨了,天气很凉,该加衣服了。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火要添足了,衣服要添足了,新凉,又添了灯火,此时节最适合读书了。特别亲切啊,因为是写给孩子的嘛。“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作为爸爸来说,岂不是从早到晚,天天担心你。“为尔惜居诸”,日居月诸,这是个来自《诗经》的成语,意思是日子在月的中间,快得很,时间过得很快。我是为你珍惜这个该好好读书的时间。你看,从早晨到晚上,我就顾念着你,希望你认识到这个道理。
因为韩愈也是这么个书生,韩愈被称为一代大儒,影响千古,过去讲写文章首推韩愈。《幼学琼林》里的“文臣”篇第一句是:韩柳苏欧,故文人之最著。文人写文章,韩愈排第一。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关于这首诗,有的人解得要么失之平淡,要么奇奇怪怪。听我解,你会觉得这首诗很简单,也很深刻。要是自己看,好多典故可能不见得一下子看得通。尤其是最后两句,各种瞎解,你们来猜猜是什么意思?“恩义有相夺”,为什么突然冒出这句话?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忠孝不两全,恩义两相夺。”这句话是这么来的。我们说“忘恩负义”,恩义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出于“恩”而没有“义”的话,就有一个抉择的问题。比如你是我的上级,曾经帮过我救过我,然后你现在变成一个坏蛋了,你让我去杀人。你曾对我有恩,但在恩和义之间,我选择什么?恩和义有时候是会有冲突的。韩愈作为父亲,从父亲角度来说,恩和感情,与出于读书这个大义,这两者之间也要做选择。你看天气已经冷了,他也爱护儿子,但是他觉得,与其爱护你眼前的身体,让你吃好喝好,不如先让他苦读。我们有时候说男孩子要穷养,就是孩子要摔打一下。女孩子可以娇养一点,但也要通大义。女孩如果没有礼义廉耻,那是非常可怕的。我觉得现在的女孩子一定要读《诗经》,为什么?因为《诗经》“正风”、“变风”里讲了大量的女人怎么处理感情的方式,包括有些男孩子怎么去勾引你,“啊,天已经晴了,我们俩去野外吧。”女孩说:“好啊,什么时候带我去啊?”俩人就去了。这是在“变风”里发生的事情。就是时代风气在已经变乱萧条的情况下,各种人产生了各种情感,不知道怎么选择。
所以《诗经》“正风”的周南、召南,孔子认为一定要学。不学,犹如人出生即面墙而立,寸步难行。“变风”的国风同样可以用来观照我们的不良情绪。《诗经》里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在座的有孩子的,对男孩有时候要狠一点,现在有些男孩养得太娇,要摔打一下。我现在还记得,我在五六岁的时候,之前没学过游泳,我爸也有点太残忍了。我第一次学游泳,就是我爸一把抓住我把我扔到了水里,“爸——”我拼命喊。快到岸时,又砰地推下去,“啊——”,呛了一口水,接着扑腾。到了第二三天,我就会了。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倒不是要多凶,但是小男孩要像小男孩的养法。男人就要顶天立地,还要有一股子劲,要能“兴”,不能扭扭捏捏,那完蛋了。养法不一样。
“恩义有相夺”,从父亲的角度来说,都喜欢对孩子物质上稍微满足一些,这是从恩的角度来说。但从义的角度来说,从长远角度来说,要培养你的话,虽然我想让你在家里待着,好吃好喝悠闲着,但是你该读书时就必须读书。
我有一个比较傻的东西对待孩子,当然你们不要学,也很不好。是我个人的经验化的认识,不一定适合别人。就是前年,我们家的猫把纱窗给挠了一个洞,它就经常从那里进出。我就觉得猫喜欢天空,就宠着它。但是会进蚊子,意味着会叮我,也会叮我闺女悠悠。前年悠悠身上叮了好多包,我也是被叮了不少。但我有一个自私的想法,我就觉得人生于天地之间,让蚊子叮叮怎么了?说起来有点不科学。她妈妈并不知道我有这么自私的想法,即故意锻炼孩子让蚊子咬咬。睡不好就睡不好,有蚊子咬还能睡那么香,这才好呢,有两个蚊子就睡不好,那就娇气了。我家闺女,也许我们太注重她精神气宇的打开,我发现她居然很少哭。从一岁到十二岁,我只见过她六岁时哭过一次。有一天我故意弄哭了她一回。因为我们现在搬到北大去住,去年“十一”那天,我说回去打扫一下房间,然后就发生了一个辩论。我就发脾气了,我很少跟她发脾气。见我第一次发脾气,她就哭了。后来想,终于弄哭她一回了。女孩子哭哭也挺好,要让她适应这个情绪体系的妙用,哭也是一种妙用。
韩愈这首诗道理讲得很透,讲人和人的差别,不是说一定要读死书,而是很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因为是否读书明理而差异巨大。这是一首很好的诗,可以跟孩子们分享,跟朋友们分享。尤其是“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还有“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也很好,就是早晨一泡水“哗——”地来了,下午一看,没了。好多东西,富贵就是这样。
富贵就是无源之水,只有心性打开之后,各种东西才有了实际意义。我们的人生在寻找什么,你们慢慢会明白这一点。真正寻找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每天的时光的过程中,你过得开不开心,真正开不开心,内心的那个感觉不会骗你。我们可以从韩愈的诗中,看出一个父亲深沉而智慧的爱。真是孟子讲的“古人有贤父兄也”。
所以,家风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也是每一个成家了的人所应当思考的问题。30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个人的成功,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家庭的成功,甚而与一个家族的成功有内在的关联。而我们往往只看见了他个人的努力,并与他自己同时强化了他所谓成就的个人付出。
但真正成功的人,在成熟之后,会慢慢发现任何事情都不是没有来由的。有的人从现代的角度反对这一套,以为是落后的乡俗。这是中国文化中断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所谓的现代的狭隘的成功观,使得作为家族希望的一个人,不从乡土或家族得到滋养,却以一种保持距离的警惕,抛弃了家族与乡土。我是我们老家同乡会的会长,有时听人说起某某的时候,说他爹都不许他进门。说他只会当官或者只会赚点小钱,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别的什么事都不行,对家族和家庭的事情,包括家乡的事情都躲着。大家都责备他。我有时候也劝他们不必如此议论一个人。因为现在人活得都不容易,如果没有家风家教的滋养,多数人就是一个自我挣扎和纠结的小生活状态,挺不容易的。所以,好的家风教育,培养的不应当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