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风的中国传承
中国传统非常注重家庭,当下中国也在提倡家风建设。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家风传承独具特色,了凡作为传统的士大夫,非常注重家风家教。我选了能反应了凡家风的两篇文章,来探讨了凡的家风家教观,这也是了凡认为的孩子最需要通透的齐家之道。文章的内容包括“立志”与“处众”两个方面,这些实际上是了凡一生学问的精华。一生经历了很多曲折之后,了凡晚年提炼出来了系列教育儿子的文章,编录为《训儿俗语》。这些内容与道理,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了凡的家风观,是儒家义理在日常中践行的显现,也是古人探索总结的个人修持之大道。从中可以管窥家风的中国传承。我以为,中国的家风传承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一个人的成功,要与一个家庭甚而一个家族的成功结合起来。如果自己有点官位,赚了点钱,家里却弄得鸡飞狗跳,妻离子散。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认为没有齐家,是一种孤立的所谓成功,是不被人羡慕的。了凡的成功不仅是他的成功,也是一个家族的成功。他的儿子培养得也不错,包括他老婆跟着他一起行善。他老婆在老家的时候,行善觉得挺开心,今天给邻里乡亲送个菜,明天给乞丐流浪汉施个粥。到了宝坻之后做了县长夫人,很多人不认识,她就愁了,说行善没有在乡下方便了。
第二,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最是真切,没有客套虚伪,尽是处事真知。我们从一个人的家风、家教、家训里能够看到,一个人最真切的性情。教孩子是没有虚伪的,这个体会我比较深刻。比如我教我女儿读四书五经,我没有任何虚伪的东西和假的东西。父子两代之关系,在家族伦理里特别重要。一个人的成功能够带动一个家族的成功,你培养一个好的孩子就是对家族的贡献。我现在培养我女儿,过去我的家族也是这么培养我的,我从小就读四书五经,我也是用四书五经培养她。一字一句让她体透,像我跟你们讲的一样,直接把道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让她直接体透。
第三,中国的家教家风最能体现一个人一生学问的精华。看一个人的学问,从其家风家训能看到真东西,也是一个人学问的旨归。因为中国的家教,是上一代的经验,包括从政、学问、交际,内容非常丰富。比如王夫之的《春秋》之教,直承父亲,令人读其书羡其人。朱子的家教,曾国藩的家训,皆能管窥其一生学问精华。前几天我给我的国学学生群讲了明朝张居正的家训,是张居正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他儿子科考年年失利,很聪明的一个孩子突然精神振作不起来了,特别的消沉。张居正身为宰相,却从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给儿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那封信与了凡家教的文章一样,必须有四书五经的基础修养,才能解释得清楚。现代人一般不好懂。我一字一句掰开了揉碎了给学生们讲了一遍,当时他们很多人很感动。作为一个宰相教一个孩子,在家训里那么用心地教自己地孩子,推心置腹地跟自己的孩子谈,很感人。
韩愈有一首写给自己儿子的读书诗,辑此与大家分享。一个父亲的情怀,在家风里最能看出来。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鈕。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这是韩愈写给儿子的一首读书诗。诗名是《符读书城南》,此诗中很多成语与名句,为后人所传诵。是韩愈的儿子韩符在城南读书时,韩愈写给他的一首勉励他读书的诗。给孩子写一首诗专门深谈读书,这在古今并不多见。陆游有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算一例。韩愈这首关于读书的诗,把读书之理讲得很透,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分享。通此诗,可以发起孩子读书的兴趣,也可以反照自己,培养读书的习惯。我们来看。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山里砍了一棵树,你要把它做成器具,如桌椅板凳,没有“梓匠轮舆”是不行的。“梓匠轮舆”,来自于《孟子》。是指什么呢?就是木工活。如木工造车轮或木箱子,无规矩不成方圆,要用斧子把它劈好,用刨把它刨好。木要通过方圆规矩的方式才能够成材。“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那么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肚子里要有诗书的涵养。你看,韩愈把读书,尤其是“腹有诗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人要成为人,一定要读诗书。这个诗书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认识几个字,或者有个学历,而是有诗书的熏染而明事理的人。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诗书能润泽人。诗者,《诗经》也。孔子认为读了《诗经》会说话。孔子说,《诗》,“可以群”,会跟人打交道;“可以怨”,内心有不开心,你知道怎么排解;“可以观”,可以观察周围的事物,各种变化的苗头在哪里,有一双很厉害的眼睛;“可以兴”,可以激昂精神。比如我们有时候很疲倦,干什么都觉得很没意思,读《诗经》可以有一股子精神提振起来。
人跟人的区别就在这里。走在马路上,走在人群里,一看这个人精神气宇不一样,那是因为他有一种昂扬之气。大丈夫就有这种气概。所以孟子说,“凡夫,待文王而后兴”,即一般人,因有文王在,可以被激扬精神,出来干一番事。像英雄豪杰,则可以“无文王而兴”。文王不在世了,但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有所交代,这种精神我们自己能提振起来。这是读《诗经》可以“兴”。所以《诗经》一定要读。要体会“温柔敦厚,诗教也”。书是《尚书》,古人认为“疏通知远,书教也”。即《尚书》的教化能使人思维贯通,由近知远。所以古人以“诗书”合称,形容人有文化修养。在韩愈看来,人之能为人,须由诗书作为轨范来陶炼。由此,诗书之教是成人之必备。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读诗书,要勤奋地读,如果不下功夫勤读的话,就像你肚子里没吃东西一样,是空的。“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就是说,聪明人和傻子最早的时候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学”,所以人和人显现出明显的差别。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人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好多人对我说,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我不认为我读了多少书,但自己愿意下功夫作体认。所以,读一本是一本。同时,日常也要坚持读书与学习。我过去做出版社社长十几年,我读的书不比专门做学问的人少,因为以前有司机开车,社里离家远,每天路上来往两个多小时。在路上,在车里我读了不下100本书,我车的后排座上基本上都摞着书。所以,人和人的区别没有那么大,“贤愚同一初”,聪明人和傻子,最初是一样的。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生下来不学,没有学的欲望和动力,所以聪明人和傻子,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由此走向了不同的阶层。“异闾”,指门庭阶层的不同,住的房子也不一样,人生的道路由此分开了。“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张家的孩子和李家的孩子同在一个小区,三四岁的时候,叫彤彤的、欢欢的一起玩,孩提时都差不多。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小时候一起玩的孩子都差不多,就像水里的鱼,一排,一群,都看不出太大区别。就像哗——都游过去了,后面好多鱼就跟着。孩子也都差不多这样,小时候玩的时候很容易从众。但是到了十二三岁,孩子就冒出一点东西出来,不一样了。但这时候还表现在形象上,发型呀,衣服呀,甚至爱好,行为的差异也慢慢多起来了。我们师门里有一些小弟子,已经跟着我两、三年了,慢慢地每个人的才性、天性、智慧打开的层次,显现有点不一样了。我一直认为,七八岁到十五六岁乃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决定人的一辈子。孩子七八岁时,有时候向他们渗透一些思想还没办法办到,都由父母带着,你看七八岁之前的孩子还会听你的。八九岁开始跟你作怪,到了十一二岁身体有点变化的时候,开始和你斗智斗勇,到了十四五岁叛逆。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圣贤经典渗透进去,他才能够把握。有时候真不在于孩子的家境如何。比如前几天,国内一个大明星的孩子在我们诗经班里跟着学《诗经》。她年龄是最小的,才七岁左右。上我的《诗经》课的第一天她妈妈就特别惊讶,她妈妈也是很有名的明星。她说,这孩子从来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积极。我当时问大家,谁能将《诗经》中的一个场景画个图,她就自己上来了,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小画。她妈妈特别惊讶,说她怎么好像一下子就有点打开了的感觉。
对了!孩子打开才最重要。我教的少年国学子弟有的很小,我让他们学的经典都很深,但他们都能懂。有的不太懂的,也会浸染在我所营造的六艺氛围里。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次第熏习下,孩子们慢慢地有些东西就打开了。所以,古人认为到十二三岁时,孩子们就“头角稍相疏”,发型会有点变化。由形变到心变,这里面需要谨慎地给予精神营养。过去王安石教儿子元泽,主张“先入者为之主”,即让最优秀的老师,最好的知识营养先占据孩子的心灵。不然,孩子就落入庸常了。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到了20岁,孩子各种才性、乖张、怪逆就出来了。你的孩子没到20岁的时候,你还看不出来。20岁离开你之后,他的天性与习气完全发露,人的区别就很明显了。上次有一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带他孩子到我这里来请教,他说父母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孝顺是真的还是假的,连父母都看不出来,到生病的时候慢慢能看出一点东西,人没到去世之前有些情感的真伪说不清楚。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不要说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得很成功,也许到了老病孤死那一天,他都有可能不回来看你。那是有可能的。“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到20岁的时候,才性已经定性了,水清水浊一眼即见。到了30岁,是条龙还是条猪,基本上成型了,所谓才性已定也。这辈子没有太大的改变希望了,是龙是猪就看出来了。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我们小时候在一起,“提孩巧相如”,俩人还是好朋友,七八岁玩在一起,十二三还在一起,20岁好像还可以打打招呼,到了30岁“一龙一猪”之后,那个读书好的孩子可是如龙“飞黄腾踏去”,你看那个孩子培养的,“刷——”地就起来了,那真是一条龙。“不能顾蟾蜍”,龙飞哪会老回头照应蟾蜍。你们虽然是一个小区出来的,但你见都见不着他。你们高中、大学同学现在也分出来了,是吧?有时候一比较,有的人在街头卖东西,有的人在政府做官员。你回到老家一看会很吃惊,有的同学很年轻就显得很沧桑,在街铺上干各种事情。我倒不是说这个职业不好,我们没有轻视职业的意思,但是人毕竟是有一个区别。你通过自身奋斗,打开智慧,你就能做不同的事情。
所以,同一小区养了两个孩子,一个就像龙一样飞起来了,另一个没出息的孩子被叫作“蛤蟆”。就是那条龙飞起来了,他还看那个蛤蟆吗?对不对?小时候可能两个人关系很好,大了还真不一定,因为太悬殊了。“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有些人成为人上人,有些人成人马前卒,替人赶车,背上长虫子长虱子了,一身的邋遢。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有些人就做公做相,特别有出息,“潭潭府中居”。《幼学琼林》里说,“潭府是仕宦之家,衡门乃隐逸之宅。”以后看到“潭潭”二字,就知道讲的是仕宦之家。“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为什么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在同样的起点,小时候玩在一起的两个人,人生的道路发生这么大的不同?韩愈说,不是你家里有没有钱,不是你有没有天分,只在于你学和不学而已,就这一点差别。人真不是说要考什么样的大学,而在于学与不学。韩愈不是说一定要考一个好学校,他可不是这样,而是要读诗书打开智慧。重点在“学”,而非学校。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