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10

第10章 自律(8)

“自古豪杰未有精神不凝聚,而能读天下之书、成天下之事者。”了凡认为,自古的豪杰人物、大英雄,很少有精神不凝聚的,没有一个精气神不足的。你看小婴儿,做母亲的都知道。刚生出来的小孩,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就是精神与身体高度统一,不相或离。“哇哇——”一哭,整个身体都在动,整个皮肉都鼓荡,精气很足的感觉,一派天机。特别小的小孩儿,他有时打你一下打得很疼,用的是天然之力。人的身体和精神在幼儿时高度统一,两个没有分开,这个感觉是至柔至和,是最好的时候,长大了就慢慢给破坏了。那个凝聚精神的感觉像猫扑老鼠。猫在这儿,老鼠出来了,猫刹那精神凝聚。精神凝聚的前提是自身的精气要充足,如果你精气不足,你调动不起来,你读书也读不进去。

好多人问我,老师为什么我这书拿起读一会儿就困啦?我想,跟别的没关系,和那个书也没关系,跟你的身体有关系。

精气神很重要。你身体再好,不会养精气神,也会出问题。经常见到很多人身体很好,但不会养,到后来不免英雄抱恨。如果不会养、不懂得养、不懂得修行,富贵对人来说就是一场劫难,一场灾祸。对有的人来说,看上去很顺,实际上暗流涌动,天人交战。过不了多久要么身体出问题,要么家庭出问题,要么心志出问题。古人一方面利用先天的本体,一方面借助后天调养。有时后天会养,比先天本体更重要。先天不好,后天又不会养,这样的人在作死。

2.辨明艺与德的关系,分清主次,乃能养己。

我们古人通过六艺来调身养己。什么叫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比如弹古琴,就能很好地养自己。了凡也弹琴啊,范仲淹每天弹一曲《履霜操》,又号范履霜。过去古人“士无故不撤琴瑟”,即没有独特原因不会把琴瑟撤去。每天必须弹一会儿,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脏心、肝、脾、胃、肾相通。能从心灵上深度调理自己。如果能早上起来一曲,晚上睡觉前一曲,一曲下去天地来回,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这是自我调养的很好的方式。在中国的汉字,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一个字。

适接三槐兄道,足下以读书攻文致疾,则惑矣。夫书也,文也,皆六艺之一也。古人游艺以蓄德,今人溺艺而丧志,非艺之罪也。是故,均一书与文也。善学者借之以凝神,不善学者则劳神矣。善学者因之以养气,不善学者则耗气矣。

我听三槐兄说你最近读书、写文章,用的功夫太过,生病啦。读书、写文章怎么会生病?了凡说我没有想明白。“夫书也,文也,皆六艺之一也。”读书、写文章,这些都是文事。在古人是六艺之一。

“古人游艺以蓄德”,过去古人弹琴也好,骑马也好,是养精蓄德。“今人溺艺而丧志”,现在的人写书法也好,弹琴也好,多是为显摆,养花养鸟玩物丧志。其实,养花、养鸟,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都是养自己的。早上小鸟一叫,叫得你心花怒放,你很舒服。你没这个修养,你躁得很。像有的北京胡同大爷,到处遛鸟,他养的鸟多是为了显摆自己很悠闲,不是养己,而是炫己。这就叫“溺艺以丧志”。玩过了,玩的不得法,玩成一种炫耀。

就像《菜根谭》说过,山林之胜,本是好去处。但动不动就去山里旅游、开会,这样山里就成了市场,乌泱乌泱的,到处都是人,让人烦得很,适得其反。要学艺、要弹琴,我们需要有些方法调理自己。但是,“是故均一书与文也。善学者借之以凝神,不善学者则劳神矣。”原来无论书还是文二者都一样,就是你善于学习,你可以借这二者养你的神,不善于学习的人则劳心瘁力。好多事本来是养我们自己的,因没把握好度,都变成害自己的东西。“善学者则养气,不善学者则耗气。”善于学的,就要学会养气,不善于学的,学习就是消耗神气。

3.读书养己法。

了凡认为,读书也可以养己,就看你会不会。在传统社会,读书不仅是学生的事,士大夫平时都要读书。未来的中国社会也应当恢复官员读书习惯,重新回到这个轨道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领导干部读书问题指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过去历朝历代,几乎没有听说过官员不读书就能为官的。历朝历代一旦天下安定,从天子到一般官员就要读书学习。但读书,求功名,很多人因为读书读出病来的也有。所以,读书怎么去读,怎么养己?我们来看了凡是怎么讲的。

读书之法,必先整襟危坐,收敛元神。开卷伏读,优游寻玩。其未得也,绵绵密密,如鸡之抱卵,意气专一而百虑俱空。其既得也,一言会心,是非双遣,如龙之腾空,而翕然于尘埃之表。

大家注意了,讲读书、讲作文、讲干事,他讲了三件为政很重要的事。第一,领导干部会读书,则能提高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领导干部读书问题提出,领导干部的读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第二,会作文为什么是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呢?这实际上是领导干部的文风问题。当代社会很多政策制定、政务安排与执行、会议总结与贯彻,都以公文或文章或报告的形式出现。会作文实际上是会将现实抽象与总结,会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第三,会干事,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更重要了。

这三样,看上去是工作,是任务,在了凡那儿却是三样可以养自己的东西,这里面是有深意的。孔子说过“为之不倦”很重要。我们人很容易倦怠。而读书、作文、干事,怎样才能为之不倦?必有所养,然后有所不倦。

怎么通过这三个东西来养自己?你真学会了这个东西养自己,在这个红尘大浪里面,才会变成天堂。不然这红尘大浪就有可能是地狱。很多人,是撑不下去了。在这个体制和环境里面,如果眼睛往外放,会看见很多不公平。那也确实有时候有这种情况。没有人脉,没有关系,很有能力,很有理想,但是得不到权、得不到机会。看见这些东西的时候,都会很难受。但是你掌握了这些方法的时候,会有很奇怪的变化。

读书法如何养?古往今来有各种读书法。你像曹操读书读得泪流满面,我把它称为情景读书法。你像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徐庶读书则务求精熟,他什么书都是从头到尾仔细读反复读。而诸葛亮的读书从大面上去读,获益更多,智慧更大。古人读书有良多独得之见。王阳明读书主张少读书,读经典。了凡说的这个读书,实际上是个修养法。从今天开始按了凡法读书,你们来试一下,你要体会他的一个境界,我们来体会一下。

首先,“整襟危坐,收敛元神”。读书不要翘个腿,往那儿一坐。要正襟危坐,要坐正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身上的毛病,来自我们平时歪歪扭扭的习惯。脖子不好,颈椎不好,落下各种毛病。古人讲,头容直,头是直的,容貌也端正。要“正其瞻视”,看人看物从正面看。外在的这个身体,和内在的身心是相应的。读书的时候注意自己的一个姿势,要正襟危坐,斜着躺着看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是了凡的读书法。我们学东西要学其神,不要学其表。了凡读书法更重要的是讲底下那句话,不是在正襟危坐上。很多人学道以后,读书就这样端着坐,这样也没用,这容易陷入求其形迹。了凡最主要告诉你是什么呢?是“收敛元神”。这个元神不要往外放,是往回收的。

说到收敛元神,就不能不提到了凡的另一部著作《了凡静坐要诀》。这是了凡平时训练自己收摄元神的一种静坐法。影响很广,波及日本东南亚。

实际上懂得收放自如,才能更好地收敛元神。了凡在其《了凡静坐要诀》中讲了这个原理。了凡说,在静坐时开闭眼不可过快。先说睁眼睛,比如睁开眼睛看外物,先从近处起,如先看见手指头,再看见这个木门,再往木门之外的远处看,再看见天空,慢慢往外放。往外放的时候不是没有了我自己,不是敷上去,而是本处外观,不是舍己放己。往回收的时候,从意念很远处往回收。从大概一百米左右的距离往回收,再往回收,十米左右的距离,再往回收,再往回收,再往回收。觉得周围慢慢地朦朦胧胧了,再徐徐闭上眼睛。

以后你们学静坐法之前,开眼和闭眼都用这个方法。着急地打开眼睛和着急地闭上眼睛,其实精神是定不下来的。收敛元神就是把这个东西慢慢地往回收。小时候我外公教给我一个养眼法。我的眼睛至今很好,我在月光底下还能看书。小时候外公说,你没事的时候就远望,远望,再远望。就是我刚才说的了凡的这个方法。我外公是老知识分子,晚年做读书笔记还用小楷写,密密麻麻,一般人都不容易识辨。我教我孩子现在也这么教。对身体对眼睛都很好。

收敛元神,实际上是一个精神专一的过程。这个时候,不思前,不思后,不想上面也不想下面,不想前面也不想后面,安安静静的。把所有在头脑中出现的任何念头当作客体觉照,看着这个念头,保有自己的一个元初的“在”与外在相应,你是一个观察者,这个觉照是要有的,能觉受到周围的变化。

在收敛元神后“开卷伏读”,打开书在桌上读。注意要“优游寻玩”。“优游”就是心态是放松的,“寻玩”,就是去琢磨这个字句。“优游寻玩”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未得时:“其未得也,绵绵密密,如鸡之抱卵,意气专一而百虑俱空”。就是在未得书之真意时,或者在没会通书理时,心思要绵绵密密,就像母鸡孵小鸡那样,要专注,专心,不杂思虑。读书功夫深了,读书可快可慢。快的时候一目十行,精神集中一扫描,书里到底说了什么东西,就都呈现出来了。这是因为心思用久了,这个精气神贯注了之后,就像一束电光扫进去,一片白就照亮了,所以能够“绵绵密密”。

我们要注意到,读书未得的时候,因为不懂,所以人抓耳挠腮,又竭精耗虑,甚者心急如焚。怎么不伤身呢?了凡此处采取的是“同其情,共其频率”。也就是与难同体,不分彼此,使自己处在感格的共振中。如果视外如物的话,那么心物在此共源了。

“其既得也”,一下子得到的时候呢,“一言会心”,一句话就切入你的心里去了。我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那个四书里的话,孔子讲的一些话,一下子透进心里去了,那个舒服,百骸皆通。读书是养己的,滋养己的五脏六腑,那个东西很重要,是浩然之气。曾国藩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就是天道宏正、天清地宁的时候,要天人交养。经道即是常道,常道是主流。所以孟子有“反经”之论,主张返回到常道。当天道晦暗、否塞不通的时候,要天人交诫。此时要读变化的史书,来认知和接受现实。

刚日柔日历来有些分歧。其实在古人那里就是甲乙日。顾炎武《日知录》对此言之甚详。只是古人心事合天地之道。刚日印常,柔日印变,天人合一。后来有人将刚日训为心情高昂,柔日训为心情低落。所以高昂时要读经书明理,低落时要读史书激发自己。这样就将刚日与柔日训成了自己的心境,与天地无关,则何必说日子?而如果把刚柔训成天晴天阴,在天晴高昂时要让自己读经书冷静,在天阴低落时要让自己激扬,这就是与天道互补,自己为一方,天道为一方,天人非一,以天补我,以我助天,天人就是两个主体。何其谬哉。

与天同体,才是养己之方,逆天而动,无不使天人交战,最后个人何其渺小。古人的修身,就是通过正心诚意发现天即人、人即天,这是儒家之正脉。

读书养人妙处难以尽说。如这种军旅读书,古有关公也是“千里走单骑,灯下读春秋”。曾国藩也是,在打仗的过程中读书,不废书卷。宋人张载有句话“读书是心之在也”。原来读书的时候,就是存心之在,就是我前面讲的“瞬有养、息有存”,这个东西在这里一下子就亮了。

“一言会心,是非双遣。”接通心里后,对错一切都没了。“如龙之腾空”,像这个龙腾在空中,“而翕然于尘埃之表”,这个龙和天地浑然一体,化作大虚。啊,这是什么感觉?也就是说,尤其是我们前面讲的“欲成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读书,书里面正面的精义,如果能够打到你的内心,你就还同于圣人,如出我言,圣人的境界就成了你的境界,像龙之腾空,你一下就通了。

你心上通了,你身上就没病。很多时候,我们心上的病很快就做实在身上,在身上就会显现出来,这是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要密切观察心物关系。身心关系也是心物关系。

我们来看心物异处。

我经常的一个比喻就是,在物理世界里面,你们来看这个杯子,它不大不小,就是这么大,你想要它大,它大不了,想让它小,也小不了。这是在物质世界,它就这么大,在宇宙间,它往那儿一放它就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