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威严之道,不在用刑罚,而在你的德行所外显出来的威仪。“每日坐堂,必正衣冠,尊瞻视。”什么叫必正衣冠,尊瞻视?孔子讲,“出门如临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但凡你内心有了这种敬意,出门前就会像要见重要宾客一样好好收拾一下。如果你出门头发油渍渍的,扣子不齐,衣服很脏,鞋到处是土,油掉到裤子上,这种人你一看就知道他的品位:他的生活还有他的感觉,他是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自己稍微修饰一下容貌,是对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对生活没有希望了,一个是着装,一个是家里的东西乱七八糟不收拾。看一个人首先看他办公室,一看他办公桌就知道他最近发生什么了。他的办公桌堆的文件有时候甚至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要么他快要离任了,要么他要下台啦,要么他过去在一个有权的地方,现在到了一个有闲无职的地方。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你说出他的近况他会说,你怎么知道的?大师呀!什么大师,其实相就是性呀。
心物一如,心和物是一回事儿。以物证心,所有的事都能看出来。正衣冠,把帽子都戴好了;尊瞻视,不斜瞻视。孟子讲,人“心正则眸子亮也”,心正的人眼睛是亮的,看人也是正眼的。心不正的人“眸子眊焉”,就是眼睛来回躲闪,不正面看你。尊瞻视,就是正常看,正常沟通。正常人彼此看一眼没什么。但如少年时喜欢某个女孩子,就不敢看她,就悄悄看、偷偷看,心里有东西呀。
“虽祈寒盛暑,决不可亵服自便”,即使特别冷或者特别热的时候,你也要穿着官服,不可能你在那儿穿着背心审案子。过去也很热呀,你看着一个县官穿着背心在那里审案子,滑稽不滑稽呀?他不会这样。《论语》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内心庄重,就有一股正气。
后面这三则是讲在跟老百姓的关系中如何自治,我把这12条给归了三大类。了凡为什么当时要讲12条?为什么可以这么分类,他是有考虑的,善于挖掘就能看出来。
了凡的自律,不光要治理自己,还要养自己。我们下章看如何养自己?
第三章 从《与友人书》看养己之道
我为什么在自律的自治之论,选了凡的《与友人书》来论养己。因为儒家认为,只有学会养己才能真正治己。一个不会养己,不爱自己的人,其实是没有能力自治的。就像一个病人,必须要养好元气才能治住病。
唐朝的皮日休说:“能辱己者,必能辱于人,能轻己者,必能轻于人,能苦己者,必能苦于人。”意思是能够侮辱自己的,作践自己的人,他必然去侮辱别人,作践别人。轻视自己的人,不重视自己,必能被人轻贱。你愿意苦哈哈的,你就总有苦活累活。皮日休说:“为孔、颜者非他,宝乎己者也。”作为孔子、作为颜回,没有别的东西,就是爱自己,宝贝自己。你宝贝过自己吗?宝贝自己就是养己。我们现在多少人,前两天有个企业家来我这里和我说,他整天为孩子,为父母,就没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们,感觉很苦很累,他就是没有“宝乎己者也”。工作与生活,想走得长远,必然是此道。
怎么养自己?儒家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学问。孟子讲,“未有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就是你心里弯弯绕绕的,你不可能把别人给弄正了。两个人相处时,你要舒服,我也要舒服。对不起,如果上级领导让我干一个事情,他舒服了,弄得我别别扭扭的不舒服,这个事情是有问题的。你安排事情也是这样。《大学》里面讲“絜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你讨厌上面这么去做,你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对待你下边的人;“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你讨厌前面的人这么去做,排队加塞,你就不要去加塞。凡事都是一个相对应的过程。养己就是讲,要在你的内心条枝畅达,不要压抑自己。自古压抑自己的人是小人,记住我讲的这个话。
那你说,为了理想压抑自己不也应该吗?那不是压抑,那是忍耐。忍耐不一样,有时为了大局可以忍耐。压抑是指什么呢?是指内心有恨、有讨厌,但是为了达到一个极大的目的,把自己按住了,然后表面上还笑着。比如孔子讲,左丘明讨厌“匿怨友其人”。就是你把握着我的升迁之道,你是我的领导,我对你有怨,我悄悄地藏起这个怨,然后还对你特别的好。其实你内心不知道,我其实是特别讨厌你的。左丘明讨厌这样的人,孔子说我也讨厌这样的人。所以,养己是从内在让自己敞开。《诗经》里面有一首小诗,“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讲的是小人物也要把自己的心境打开,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从容安然。像孔子这么一个大智者去养牛养羊,结果“牛羊肥矣”,把牛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做个小会计,则“会计当矣”,把账目做得清清楚楚,一天到晚他高高兴兴的。这是何等的境界!
所以,对官员来说,参悟到这一点你不会出大问题,不会得大病。没有义理上的觉醒,如果加上过早的得到一个职位或者重要权力,就会出问题,甚至会使思想与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如果会养己,你就不会出太大问题。这是究竟之道。孟子讲的“未有枉己而正人者也”,就是要随时化开,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压抑自己,用自己的良知和外物的现状交汇一下。
要养自己,孔子也说养自己。少年时血性未定怎么养自己呀?节制在色。十五六岁,你过早知道了男女之事,你就不断地去与女孩子有男女之事,伤你的血气,容易落下很多毛病。记住人未长成成人时,过早有男女之事对身体很不好,包括女孩子也是这样,会对身体很不好。到中年的时候血气已定,节制在斗。中年血气已定,人格已经长成了,这时候很容易发脾气跟人斗,跟人斗气斗力斗心呀。有些人不表现为打斗,而是我不服你,你不服我,来回折腾。到老年的时候血气已衰弱啦,节制在得。到老啦你还要名要利,要占便宜,这样的人就完啦,一辈子就不行啦。这就叫不会养自己。所以,少年养气,中年养自己的心志,老年心要完全放开。怎么养自己,儒家有一套体系。了凡的养己独成体系,我给他梳理了几个特点。
一、了凡养己特点
1.直抵身心本质,与中医之理结合。
了凡的养己之道与中医有渊源,因为他从小遵母命学过中医。所以他在很多文章里,包括他治政的时候,甚至给人行刑的时候,都用到中医理论。如他认为,人的经脉都在十个手指头上。过去惩罚一个罪犯,打板刑三十大板,同时还要夹手指。他认为先夹手指再打板,这样的人基本上还能活下来,过几个月就痊愈了。如果先打完背,所有的气血流到手指上去了,再一夹手指,这个人非死即残。过去按着这样的方法打下去,人犯基本上非死即残,非常的残忍。所以他规定行刑时不能先打背,后夹手指。他是学中医的,他懂,他说人的经脉集中于手指,这是仁人治政呀。宅心仁厚,才能够在特别细微处做得到。
了凡主张养好精气神,并对流俗中的一些谬传进行了批判。比如道家说的采阴补阳。在行男女之事时,道家提倡男性强忍着自己、控制住自己,可以保精存神。了凡认为这样不对。他认为,人一起意就会使血气凝结成精子。他说,在人的精子里面放些糖和盐,第二天它会化成血水。所以人动意后气血到命门这个地方就已经成精了,强忍着保持着这种状态,只不过是一种意识上的假象,人体的消耗已经形成。他比喻说,就像柴火你已经点着它了,你还能把这个柴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吗?所以,养精气神的方法不能误入歧途。
了凡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有好多类似的论述。比如他说,但凡你经常讨厌某一个人,你老有伤害他、陷害他的心思,你就很容易得皮肤病。身上要么这儿痒,要么哪儿不舒服,或者头发变白。后来民国有个叫王凤仪的,能给人说病。其实更早在了凡那儿就有专门的体系,即通过思想意念,来对应身体的病因。如脾病是生活中琢磨问题琢磨得太深了。老想着升级,长期琢磨这个事,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得糖尿病。了凡有一套跟踪匹配的体系,直抵身心本质,与中医之理结合。
2.养己就是养精气神,无精神不能成事。
了凡认为,养己就是养精气神,没有精气神不能成事。想做大事的人,没有好身体,根本成不了的。我们说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是身体不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如果再活十年,以他的文韬武略,没准天下就统一于他啦。可他身体残弱。所以,了凡说:“有把握乾坤之责。而弱躯孱然,何以堪之。”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但是你身体弱弱的,完了,干不了事。所以了凡认为,要“完神气以需大用”,养好你的身体你才能有大作为。
3.养己法:万事皆能养,万物皆备于我。
了凡直承孟子“万事皆能养我”的精神。孟子本意是“万物皆备于我”,倘若有这样的认识与实践,对养我们的精气神,好得不得了。比如说一朵花在你面前,哇——真漂亮,你眼睛使劲睁着看,真漂亮,看半天,看呆了,眼睛疼。你睁大眼睛时,心火往上走,整个气血往上走,它消耗了你的精气神。而会看的人呢?看这朵花,哇——这朵花真好看,“嗯,不错。”是花在养我,我没把精气神都敷在花上,而是我吸收了它的精气神。它自身一点也不受损失。就是你看它和我看它,花香都不会有损失。所以,你可以得万物的精气神来养自己,天地,也借万物的精气神养自己。天、地、人、万物,都可以互借而养。《阴符经》讲:“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万物彼此交养而彼此不损失。损失只是你自己消耗而已。所以,万物你可以如闻花香而自养,但是你盗不了它的。它如众烛相摄,你是不能从它那里减损的。所以说某人吸某人的精气神,那是胡说,只是你不会借养,自己把气消耗掉的。
所以,你跟宇宙的关系,你跟任何人的关系,你跟事情的关系,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如果主体打开了,会养你。你能不能找到养自己的方法?有些人一说工作,就感觉累得不行,感觉万物怎么备于我?没有呀。其实做事、做官、写文章,都能养你,你工作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场合都能养你,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养之道。你需要掌握一个方法,我们借助了凡的一篇文章来看他是怎么养的。
二、从《与友人书》看养己
1.身体与精神是事业之基。
《与友人书》是了凡写给他一个朋友的一封信。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了凡从孔先生那里得了《梅花易数》真传。但从了凡的著作里,你看不到更多的对命理的论述,他谈的都是以儒家大道为主的。这个友人是谁?无从可考,显然是他能看得出这个人是可造之才,未来能担大任,他想帮帮这个人,想提醒他要学会养己,而且把自己的学问精华总结成一封信送给他。所以了凡说:“谨三薰三沐而献之几杖之前,足下其听之,毋忽所嘱。”意思是“此信所论,我是非常认真庄重的奉献给你,希望你能听进去,不要忽略我的嘱咐”。从语气上看,应当是略小一点的晚辈或后进。我从《袁了凡文集》里把这篇文章抽选出来了。《袁了凡文集》市面上极少,一般看不到它。从用心用意来看,此文亦可谓了凡之绝学,是他给未来堪当大任的人掏心窝子的话。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的全貌。
足下,今之古人也,行将独对大廷,有把握乾坤之责。而弱躯孱然,何以堪之。自古豪杰未有精神不凝聚,而能读天下之书、成天下之事者。
“足下,今之古人也。”“足下”一词,是对对方的尊称。来源于春秋五霸之晋文公重耳。据说当年介子推在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时,因为颠沛流离没有吃的,曾经悄悄割大腿的肉奉事重耳。重耳回国掌握政权后富贵相忘,介子推不以为意,同时也不愿寄命宦海,便携母自逃于江湖。后来重耳醒悟,派人追寻介子推。介子推隐匿山林不出,最后在首阳山上被追索者放火溯迹,母子俱死。重耳听说后大恸。于是将介子推被烧死那天定为禁火日,这是后世“寒食节”的来源。重耳为戒不忘故旧,将介子推被烧死时倚靠的那棵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下,时呼足下。后世亦以此为尊称,成了一般的敬语。这里“足下”一词是概称,倒是称他为“今之古人”,是一个极大的称赞。传统是不轻许人的。传统认为,古人的风仪、风骨、品行是值得推崇的。
“行将独对大廷”,了凡说你以后会得到皇帝召见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会得到国家重用,有“把握乾坤之责”。这话说得更大,说你以后是要协助天子料理天下的,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古人对为官,不是富贵相期,而是道义相许。所谓“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说的是日月是天地的两眼,为官当为民之父母,学日月无私照。诗书里面记载着圣贤之道,为官要好好学习,学圣人无私心。
说完肯定他的话后,了凡把话锋一转说,你有这么好的本事,“而弱躯孱然,何以堪之?”你身体却太差,如何担当大任?恐怕走不远也。其实人的身体状态怎么样,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不是看他具体有什么病,而是看他的精气神。从眼睛也能看出来。精气神不足的话,眼下身体强壮也是虚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接天通地、成性存存的感觉出来后,这个人才能真正地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