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的另一大特色是它古老的建筑。在周庄,明清和民国建筑保存了60%以上,有近百座古宅院和60余个砖雕门楼,还有部分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些建筑物黛砖粉墙,飞檐朱栏、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由于这些房屋都是建在水上的,平屋水榭连成一体,入水榭推窗即见池水波光。有的家中便有缆船石,可拴缆船只。小河过屋之处河埠入水,上方建有过河廊棚,廊棚两侧设有“美人靠”的木椅栅栏,栏旁有一排敞窗,人可凭栏俯首,观细流绕脚,“桥从门前过,船从家中过”便成了周庄独特的水乡景观。
朋友告诉我,到了周庄一定要坐坐小木船,只有在木橹欸乃声中才会体味到周庄特有的神韵。于是,我们五人租了一条木船,船娘是一位30多岁的农妇,穿着江南蓝底白花的土布衣,皮肤是健康的黑里透红,只见她以娴熟的摇橹动作,让小船在狭窄弯曲的河道中自由穿梭,木橹划过水面激起一层层涟漪,涟漪激起的水波向四周荡去,在阳光照射下水波荡漾处片片波光闪烁。游人坐在盈盈碧水摇晃的木船上欣赏四周的景物,眼前闪过的是驳岸、拱桥、水巷等在外界无法寻觅到的水乡奇景。抬眼望去,粉墙蠡窗、傍水而筑的楼房一簇簇地拥在水巷两岸,一面面印有饭庄、茶楼招牌的小旗帜飘在窗外,河道中三三两两的小木船在荡悠。周庄桥多,坐在船上穿桥过洞,颇有情趣。随着船娘动作一摇一晃地摆动,四周景物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每座桥都有不同的造型与姿态,可谓每过一个桥洞便有不同的景致,每拐一个桥堍又有另一种意境,细心的人会发现嵌在水巷墙壁上的缆船石是一块块花岗石浮雕,它们被琢成怪兽,或是雕成如意,有的似鲤鱼腾跃,有的像牛鼻朝天,各显姿态,造型洗练生动,线条疏密有致,足见水乡人生活习俗的艺术性。初秋的季节,不冷不热,小船下是碧绿的河水,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不时传来船上船娘柔柔的歌声,这情景使人想起古人的诗句:“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
我最爱周庄的傍晚时分,天色渐暗,游人大多离开了古镇,周庄除去了白天的喧哗,一下子回归到清静幽谧的氛围,狭窄的巷道、昏黄的街灯、窄窄的石板路,空气中弥漫着万三蹄膀的芳香,家家都在准备晚餐了,走上木桥向水面望去,墨绿色的河水缓缓流着,映照着或明或暗,或疏或密的灯光,灯影在水中映出了迷离的光亮,临河的小楼虚掩的窗中偶尔飘出幽婉的弦乐声,给古镇清静幽谧的氛围又增添了一份典雅;远处几只小船停泊水中,近处谁家的少妇在河里洗刷着什么。哦!这场景、这韵致让人恍若隔世,不知今夕是何年?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当夜便离开了周庄,否则我定要留下来住些日子,细细品味清澈如水的水镇风情。有了周庄一日游,圆了心中已久的梦!
仁者之魂
一直以来,我心底里都有一个心愿,到乐山亲眼看看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感受一下大佛博大、宽广、包容万物的气度,最近终于有一个机会了却长久以来的心愿。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游乐山是既可乐山也可乐水。坐落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的乐山是一个三江环抱的水城,从西北雪山淌流而下的大渡河在乐山城外接纳了碧波粼粼的青衣江,又汇入滚滚的岷江之中。大佛所依的凌云山正是三江汇流之处,到此游玩之人可饱览丹崖碧水的秀丽佳景。南宋文人邵博评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宋代文豪苏轼有诗云:“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东方佛都”乐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源于与之相邻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二就是由于乐山有着举世无双的乐山大佛。大佛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依凌云山势凿成,石刻弥勒坐佛。巨佛通高有71米,仅双脚就可坐百余人,站在大佛脚边,人显得异常渺小,禁不住要问,如此巨佛,是何时何人基于何因修建?
1000多年前,乐山城东三江汇流,水势极为湍急,每到洪汛期间,沉船覆舟的惨剧时有发生。有一个叫海通法师的僧人哀此水险,作古佛像。希望借助佛的力量,减少水灾,普度众生。可是要在经济不发达的古嘉州募集巨资,组织人力凿成这巍然如山的巨佛,面临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而僧人海通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到了。据史籍记载,海通为了广募资金,曾云游天下,足迹遍及江河湖海,当千辛万苦募集到开工资金后,贪婪的郡吏上门勒索,妄图将巨款据为己有,海通面对贪官,大义凛然:“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酷吏一再相逼。海通勇敢地用刀剜出双目—“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听导游说到此时,1000多年前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仿佛在我眼前再现,我更深地体会了慈悲、大度、平和、深广的佛门精义。仁者爱人,这种精神在海通法师身上充分体现。海通法师救民于水火的精神深深感动与教育了后来人,乐山大佛工程浩大,法师未能如愿地看到大佛的建成。海通去世后,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西川节度使韦皋相继捐薪俸相助,朝廷方面也下诏赐款资助建造工程,大佛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完工,此时距开工的开元初年(713年)已是整整90年。令人奇怪的是自从大佛建成后,三江汇流处舟沉人亡的惨剧减少了许多,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建佛凿出来的山石被填入险滩,治理水道,改善了通航的条件。同时大佛的伟岸身影也给了人与风浪搏击的勇气,海通法师若九泉有知,也当含笑瞑目了。
很多人说乐山: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我想在10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在三江山劳作的渔民心里,真正的佛是以自己双目换得建佛资金的海通法师。于我而言,这趟出游,所见奇山异水也不少,但真正震撼我的心灵,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海通法师的爱民之心、仁者之魂。
山城印象
说到四川,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如今,“神十”宇宙飞船直上青天飞云霄,蜀道也不难了,三个小时左右,飞机就把我们从福州带到了重庆的地界。
晚七点左右,我们到了重庆的新开发区,透过车窗,高楼大厦直入云霄,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城市装扮得璀璨迷人,我一时无法把眼前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与古诗里的“巴国”联系在一起。
年少时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少年心思里,凡是入得了诗的必是美丽神秘的去处,“巴山”是怎样一个仙境呢?史书上载:春秋末至战国初,巴人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逐渐征服和融合了长江、乌江、嘉陵江流域,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史称“巴国”。“巴山”泛指四川盆地一带,巴国的都城即今天的重庆市。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重庆城,在未改造的旧城区,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山城,房屋依山而构,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楼房重叠错落,山和城融为一体。
到了重庆市区有两个地方不得不去。一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建于50年代,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人民大礼堂外观像放大的北京天坛,碧绿的琉璃瓦大屋顶,大红廊柱,白色栏杆,重檐斗拱,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壮观。建筑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一精美奇巧的东方式建筑。1987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收录了我国当代43项建筑工程,将该建筑排列在第二位。夜幕降临,人民大礼堂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广场上的群众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好一派盛世华城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