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素简清欢
21907900000026

第26章 愿文字给人温暖与希望(代后记)

——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炜炜

《金融时报》首席记者:唐小惠

和炜炜相识于两年前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会上,这位生长于福建的山东女子给我很深刻的印象:素洁、优雅、美丽。

会后我们随意地聊天,听说她在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曾当过中学英语教师,后改行到银行工作,这两份工作都与文学创作无关,我很好奇,她是如何成为一名女作家的呢?

曾经理想当作家

王炜炜小的时候,她的母亲时常给她讲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巫婆、小矮人等,给了年幼的她一个奇妙的世界,让她的内心充满幻想。炜炜的母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院毕业生,喜欢阅读,她的床头总是堆放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比如《红与黑》《安娜卡尼列娜》《福尔摩斯探案集》《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炜炜很小就看过了,怕妈妈不让她看,总是趁妈妈去上班的时候,悄悄地看。在她的内心世界里,读那些文学书籍,实在是趣味颇多。她想把她的心里感受写出来,或以日记的形式,或以随笔的形式,那种感觉真的很享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长大了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个问题,王炜炜在心中也思索过千百回。当她读高一的时候,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的理想》。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青年时期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王炜炜明其意,便胸有成竹地写下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作家。这个承诺,在不久之后,以努力换来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她高一年级的班主任罗仕先老师,对此篇文章大为赞赏,在作文课上大声朗读了该篇作文。对于突如其来的宣读,炜炜又惊又喜。课后,罗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交谈,直到现在,她还记得罗老师的话:“有理想,就要有行动,否则理想就成了空中楼阁。”罗老师还给予她一些指教:“要写好文章,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看多写,所以你一定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罗老师在她的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看了你的这几篇文章,心里十分高兴。因为我看到了一颗美丽的心灵—美在无邪;美在追求真善美;美在摒弃身边琐事,关心社会大事;美在有理想而勇于为之奋斗……胜利一定属于百折不挠的人。”

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经过多年的执着写作,还有那份永恒向前的决心,从1997年6月起,王炜炜已在《文艺报》《作品》《山花》《福建文学》《散文百家》《金融文学》等全国各级文学刊物发表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全国各级刊物已发表近百万字。她于2002年出版了散文集《橙色的天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漂亮不等式》(花城出版社),由《中国图书商报》重点推介,参加海峡两岸优秀图书展并被复旦大学等多家大学图书馆收藏,当年获得泉州市政府颁发的“刺桐文艺奖”小说二等奖。王炜炜的短篇小说《卡布奇诺》获得2007年《泉州文学》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蝴蝶飞走了》荣获2012年《金融文学》小说三等奖、2012年泉州年度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除夕》荣获第二届《金融文学》中短篇小说二等奖,短篇小说《胡萝卜笑了》获得第二届《金融文学》小说三等奖。散文在全国各种文学比赛中获奖二十多次,入选多种文学选本。微电影《巧巧的选择》《裸婚》在厦门卫视播出并在网上热播。

这期间,她获得了不少奖项与荣誉,最初的惊喜与成就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惶惑与不安。她深知自己无论是在生活积淀还是在文学素养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故此,她总是对自己说,把节奏放慢一点儿。在随后的几年里,她更多地把时间用于读书、思考。读书与思考之余,她又陆续创作了18篇短篇小说,近二十万字,2013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第三只眼睛》(大众文艺出版社)。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戴冠青说:“炜炜是属于对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很有感觉也很有灵气的作家,她的小说有一种让人过目不忘的现实感,从中,我看到了小说家严肃的创作态度,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及在把握职场生活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力度和社会责任感。”鉴于成绩突出,她于2013年11月参加了福建小说家高级研修班的学习,2014年3月由中国金融作协推荐进入鲁迅文学院第22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深造。

做文学虔诚的朝圣者

《爱到花开》,是王炜炜担任编剧的一部微电影,也是中国金融工会第二届“金融人金融事”微影视作品大赛的参寒作品。我认真看过,故事讲述了金融服务创新期,在领导、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银行员工成功化解一笔风险贷款的故事,体现了金融人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金融人“服务三农”的窗口,同时,用爱诠释生活,迎接幸福花开。由作品内容可以看出,炜炜的心里是充满着爱的,这份爱心系他人、心系国家,也可以说是一份责任。当她带着责任心去写作的时候,作品自然就流露出真诚与善良的一面。正如王炜炜所说:“特别是有一天,当我得知有人为我的文字而流泪,我意识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写作不完全是个人的事,因为我的文字开始影响别人,我开始相信文字的力量,更加慎重地对待手中这支笔,因为笔下有对社会的责任。写作让我忘记世态炎凉、沉浮荣辱;写作让我找到自己,视野更加开阔,精神走向更加高远的境界;写作让我拥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我的心灵更加纯粹。”

泉州文坛老将陈瑞统对她的评价是,不管之于作品还是之于作家本人,“以女性的自觉,体现出一种可贵的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影视导演苏荣认为,她很擅长温婉绵长的写作方式,站在女性视角对女性心理的拿捏细腻到位,对主人公行动和语言的驾驭也是功夫到家。

在纷繁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自己心中的“上帝”,追求物质享受的,金钱是他心中的“上帝”;追逐名誉地位的,高官厚禄是他心中的“上帝”。于王炜炜而言,一份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她不懈的追求与向往,写作是成就这种追求最好的方式,文学就成了她心中的“上帝”。

作家凌子说:“用纯净的心,用干净的笔,写纯粹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需要热爱、勇气、执着和痴迷,甚至带点儿疯狂的热爱,炜炜无疑是这为数不多的执着者和守望者之一,女性、爱情、婚姻、职场是炜炜短篇小说的主要命题,她用暖色调或灰色调给我们描绘或美丽或感伤的爱情故事,她用明快细腻或机智起伏的语言给我们讲述或喜剧或悲剧的人物命运,把你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其中。”正如王炜炜所讲,她不敢像某些有才气的作家那样说自己是玩“文学”,文学在她心中从来就是神圣的。写作是她内心的需要,也是她超脱人生困惑的自我救助,写作记录了她对生活、生命的体验,丰富了她的内心生活,使她不沉沦于平凡与琐碎,促使她对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追求探索生命的意义。

在诸多文学题材中,王炜炜特别衷情于小说创作。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她会惊喜地发现这条路上的景色是这样气象万千、变幻莫测,让她一次次地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当她力求用自己的笔真实地展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状况,塑造人物时让其更具有新时代的代表性。

《泉州文学》编辑部主任、文学院院长张明给予如此解读:“透过她的文字,可以发现,她的内心充盈着温暖、慈悲和爱。”然而,王炜炜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不希望自己在贫困失意中度过仅有的一生。但她渴望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美丽的爱情、劳动创造的财富、付出努力得来的荣誉,一种真正的成功——干净的成功。

王炜炜作为银行的一线员工,工作十分繁忙,所有的创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况且,她在泉州市作协还担任了职务,同时,她还是《中国金融文学》的编辑,为文学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在某些人眼里,纯文学创作很艰辛,令人看不到什么太大的回报。然而,王炜炜却仍然坚持与守望着那片净土。她想,也许自己并不能走得太远,然而只要有梦想,就会有一份光明照亮内心;只要在路上,生命就会因努力而充盈丰厚。

王炜炜是勤奋的,刚刚创作完成的三十万字的长篇金融小说《黑白蝶》入选福建省文学院重点扶持文学作品项目库。小说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两代人在社会经济变革生活中的巨大而细微的变迁和发展,展现了闽南地区人民生活的原貌,描绘了经济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脸谱及由金钱、权力、美色、智慧、阴谋与罪恶构建的浮华世界,展示在追逐权力与财富的背后,丑陋与美好、善良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的各种力量的较量,小说笔触细腻,故事情节丝丝入扣,跌荡起伏,深度反映了金融体制改革下的人和物。另外一部金融题材的小说也在创作中。

王炜炜说:“于我而言,一份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我不懈的追求与向往,写作是成就这种追求最好的方式。”当然,大家风度是她所追求的目标。何为大家风度?在王炜炜心中,即为人心态平和,坚持“文、人”统一,作文先学会做人,摒弃庸俗、低级的东西;文章内容真实、忠于生活;文风质朴,不追随时尚潮流。在她前行的路上,需要的是毅力与勇气。

王炜炜的网名为阳光语言,源于她喜欢的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句话:“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她希望她的文字能带给人们温暧与希望,为了这个目标,她愿付出代价,做文学虔诚的朝圣者。

(此文刊发2015年10月23日《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