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你是大自然的恩宠,你是在时间之外的,青山不老,你就不老。你没有城市的喧嚣杂乱,有的是亘古不变的宁静恬淡;你没有黑烟、废气的工业污染,有的是漫山遍野的春华秋实;你没有香粉胭脂的浓妆艳抹,有的是四季飘溢的花香果香;你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与算计,有的是村民如溪水般明净的质朴与善良。
在我无人知晓的内心深处,一直固执地守着孩提时代对人世的期盼,盼人间是一块净土,世界是个大花园,人人都如白雪公主一样心灵纯洁,如七个小矮人般心地善良。我的足迹踏过了许多地方,每每失望而归,你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你让我惊喜、令我落泪,你是一个童话,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童话。
阅读绍兴
我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每一个优美的去处,我都有野心去游一游、逛一逛,抱着这样的心境,来到了绍兴。可是走近绍兴以后,我不再敢用“游玩”二字,我怕亵渎了这块圣地。我只能选择一个庄重的词“阅读”,因为绍兴与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不同,她是“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她有太多的历史背景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当然,你可以仅仅把她视为山清水秀之乡,欣赏会稽山的峰峦叠翠、吼山的奇峰怪石,你也可以附庸风雅地背几句陆游的诗,你甚至可以大谈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但如果你满足于这些,你就无法真正地了解绍兴。绍兴是一本书,但她不只是一本风光绮丽的画册,更是一本历史悠远的史书,你要阅读她,本身要有一定的阅历与底蕴,否则你看不懂她,走在绍兴的土地上,不仅巍峨的塔寺、苍劲的石刻、轩昂的府第、雄伟的殿宇可以作为过去时代的见证,就是一条幽静的深巷、一块破旧斑驳的石碑、一堵朱红剥落的残垣断壁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都会告诉你一个动人的典故。
绍兴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接会稽山,北濒杭州湾,东起曹娥江,西抵蒲阳江。新石器时期绍兴就有了人类的足迹。传说上古时代的帝王虞舜,曾在这里巡狩耕耘,这里的小舜江、舜王庙、谷来岭就是纪念这位圣君的地方。到了绍兴你首先要看的就是禹陵、禹庙、禹祠。赭黄色的殿宇旁依郁郁葱葱的会稽山,屋群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显得恢宏庄严。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沐雨栉风,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英雄业绩与献身精神千百年来为后世所传颂。看了禹王庙,再看越王殿。越王殿位于绍兴城西北的府山,它傍山而筑,富丽堂皇,飞檐翘角,朱梁画栋,富有民族特色。和越王殿相伴的还有越王台,是为纪念越王勾践而建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群雄割据,战事频繁,越王勾践夫妇被吴国所俘,受尽了凌辱和折磨,后被释放回国。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卧薪尝胆,最后终于灭吴取胜。和府山并称绍兴名山的蕺山也是不可不去的一景。蕺山位于绍兴的东北隅,这里有王羲之的戒珠寺、养鹅池和洗砚池。而我感兴趣的是山东侧的证人书院,证人书院是明末富有民族气节的学者刘宗周讲学的地方。刘为官清正,连遭不可一世的权阉魏忠贤、奸臣马仕英等排斥而告归,遂建书院讲学,人称“蕺山先生”。清军攻陷绍兴后,刘坚贞不屈,最后绝食23天而死。
绍兴的水乡景色,使古代许多诗人抒怀,如李白的“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陆游的“镜湖三百里,风止镜面平”,绍兴除了独特的水乡景色之外,更令人叹绝的是石景。石乡所在,到处都有石洞、石桥、石亭、石路、石柱……皋埠镇境内的吼山就是著名的石景所在。吼山是1000多年前劳动人民凿山采石而形成的险峻奇峰,它不是天造,却有巧夺天工之妙。这奇异的风光还有一个传说。据史记载,吼山本名狗山。春秋战国期间,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曾在这里养狗,用以猎取南山白鹿,进献给吴王,因日久转音,后来则称为“吼山”。同吼山相媲美的还有被称为“绝胜”地的柯岩石景。柯岩石景以云骨最为奇绝,一孤石兀立入云层,高十几丈,上宽下窄,犹如一座倒立的宝塔。岩顶有清代光绪初年镌刻的隶书“云骨”,云骨顶峰古柏苍劲,老枝横斜。距云骨百余步,有大佛一尊,高10余丈,雄伟壮观。石佛西侧有蚕花洞,洞内两边,百尺悬崖,陡峭如削。出蚕花洞,有一方巨大石壁,刻有“柯岩”二字,此字是光绪年间所镌,笔势苍劲有力。在柯岩与柯桥镇的地方,有一个叫“绝倭涂”的地方,这里有一座纪念碑,是纪念明代抗倭英雄姚长子的。
近代,绍兴也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物。这里有周恩来的祖居——百岁堂。1939年,周恩来曾亲临绍兴,勉励各界人士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在讲演中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吾为越人,未敢忘斯义。”百岁堂陈列了许多宝贵的革命文物,真实地记载了周恩来一生光辉的战斗历程,形象地展示了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在绍兴众多的胜迹中,鲁迅纪念馆是最令人向往的一个地方,鲁迅纪念馆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展览厅。从鲁迅纪念馆的实物、图片、手稿、信札、书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人怎样从故乡先贤的著作中吸取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营养,怎样从故乡的民间艺术和乡土文物中受到感情薰陶,怎样从故乡的农村社会中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勤劳朴实的品质,怎样从自己家庭由小康坠入困厄中认识到当时的世态炎凉和社会腐败,怎样从故乡革命失败中引出历史的深刻教训。在绍兴由鲁迅文学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文化景观遍布大街小巷,这里有咸亨商业集团、孔乙己酒家,巨型的乌毡帽塑像,乌篷船的生意兴隆,到此为一游的人们都愿意坐上悠悠晃晃的乌篷船,吃着茴香豆,听着文学大师笔下迷人的社戏,鲁迅文化在新的商品经济时代散发出新的光彩,也给绍兴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除了鲁迅纪念馆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伟大的爱国志士蔡元培、秋瑾的故居。可以看到周恩来同志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同志更赞蔡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秋瑾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爱国女英雄,在她的纪念馆里,可以看到她的许多讨伐清王朝封建统治战斗檄文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也有周恩来、孙中山、宋庆龄、吴玉章等人的题词,这些题词均给秋瑾以高度的评价。“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志士壮烈成仁的事迹,永为后人所敬仰。
走出绍兴,像读完了一本厚重的史籍,增长了历史知识,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地领会了什么叫“人杰地灵”,从古代越国到晚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这里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这些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不仅以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而且以他们的浩然正气振奋了我们民族精神。稽山常青,镜水长流,高风亮节,永留人间。
春天的温馨记忆
史书上说:婺源是“江南的曲阜、山里的书乡。”
世人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人类最后的“香格里拉”。
也有人说,婺源是建筑艺术博览园,宗族制度的活化石。
我说,婺源是我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是独树一帜的风景画廊。
整个的婺源就是一个大公园,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摄影基地。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像一幅幅自然风光画散布乡野。鳞次栉比的徽式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或隐现翠峦青山间,或倒映清溪湖面,直教人领略小桥流水人家那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意境。春天的婺源,阳光淡淡的,空气湿湿的,黑白的古屋、婆娑的古樟,淳朴的民风、充满乡土气息的食品,共同弹着一曲慢节奏充盈着淡淡忧伤的乐章,在你心里涌起一种叫婺源的温情,像一杯薄薄的清酒,永远停留在唇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踏着青石板铺成的蜿蜒古道,慢慢地走近了远处望着的层层叠叠的黑瓦白墙,这些典型的徽派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格调古朴典雅,整体造型的简洁明朗、局部细节的精雕琢细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到村里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村庄里的炊烟伴着迷蒙的雾气在半空中缥缈,在这半透明的气息中,晃悠着村民们做晚餐的身影。村子里很安静,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和与温润,让人听不到时间行走的声音,只是慢慢地听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天籁之声。孩子与小狗的追逐嬉闹声偶尔会打断你的遐想,然而那脆生生的童音与久违的犬吠又让你心生出一丝对小生灵的怜惜之情。眼前的情景让我不由想起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他的作品《自然与人生》中的一段话:“自然界的春天宛如慈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哀怨有限的人生,仰慕无限的永恒。”
大鄣山以水闻名。在苍松翠柏中有一道道的清涧流淌,山嶂中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被时间与水打磨得平整光滑的石头,山泉源源不断地从高处的山上往下冲,在平缓处又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潭,水色清澈透亮,映着山林秀丽的倒影,形成了一幅幅光与影的画面,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把脚浸入冰凉的水中,那感觉打湿了你的脚,打湿了你的心,更打湿了你悠远的记忆,让你忆起孩提时代无数在水边嬉戏的往事。
“四月的天空倾泻在田埂的一侧,油菜花已淹没了上游的村庄,接下来就要轮到地边的船及比船更低的我们。”春季每个到过婺源的人都会为油菜花的美丽所折服。在黑白色调的徽派建筑及青山绿水作为底色的画面中,浓烈的金黄色的油菜花,跳跃了四周的色彩,也跳跃了人们的心情。在大自然的调色板中,黄色代表一种明朗与欢快,在田园牧歌式的婺源,这层层叠叠的黄色,在田野里、村头、村民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地铺盖着,像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地毯,燃烧着的地毯。是谁这么奢侈地把金子倒在了田野里、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金色的海洋中,偶尔有些红色的杜鹃花在这块金黄与那块金黄中穿插着,艳丽地晃着游客的眼,仿佛这一切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鸟儿飞过花丛,寂静的山野因有了生命的灵动而活了起来。
回到家后很久,我不敢用笔描绘我所见的一切,唯恐自己的笔拙写不出婺源的神韵,不写又让我心存不甘,毕竟这块神奇的土地留给了我春天最美、最温馨的记忆。
此处花开别样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不在大,有圣则灵。”泉州紫帽山因是苏夫人姑的诞生地而闻名佛国,苏夫人姑庙则因苏夫人姑的神威圣灵而香火鼎盛。苏夫人姑不是传说中的神仙,而是出生于普通农家的民间女子,她就诞生在紫帽山的常春村。苏夫人姑羽化时年仅十六岁,都说十六岁是花季,那么明朝那个花季女子是如何成为这方百姓敬仰爱戴又为官府所推崇的女神,继而建庙膜拜,事迹载入史册的呢?这样的传奇引发了我无限的好奇之心。仲夏季节,我随泉州作家采风团走进苏夫人姑庙,想探个究竟。
苏夫人姑庙始建于明朝,现有的庙宇是2003年重建的。从紫帽山脚远远地望去,蓝天白云下,坐落在绿林怀抱的苏夫人姑庙傍山而筑,飞檐翘角,朱梁画栋,玲珑秀丽。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地势开阔的苏夫人姑庙广场,穿过广场,拾阶而上就进入了坐南朝北的苏夫人姑庙。庙的主体建筑由前殿、拜亭、天井、正殿组成,即闽南传统的“一进三开间”建筑形式。正殿也就是护国宫大殿,宫灯高挂,双柱盘曲龙,对对石柱镶嵌着金镂楹联,殿堂上悬挂着圣旨及大明两次赦封的牌匾“护国卫生”“衍圣崇福”,殿上敬奉着苏夫人姑圣像。“夫人”是一品命妇的封号,而“姑”则是古时对得道成仙之人的称呼。传说苏夫人姑原名苏六娘,出生于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腊月,在家排行第六,故称苏六娘。我仰望着苏夫人姑像,只见她面容端庄秀丽,神态恬静安然,眉宇间似乎还蕴含着一丝温柔的微笑,这似有若无的笑让我想起了“神笑徵祥,大喜临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