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伯温传奇
21885300000022

第22章 守台州告捷难忍相思苦(2)

方国珍呢,虽然已知晓刘伯温亲临台州城协助守卫,可自己这些年来与官军交手,胜多负少,区区一个刘伯温,好比苍蝇的翅膀——扇不起多少风浪。

八月,方国珍、方国信率船队统兵五万前来攻打台州。

这一日阴云密布,海面上送来的强风将战旗吹得烈烈作响。方国信端坐在坐骑上,看看身后这几万大军肃穆无声,只待他一声令下,便会将不远处的台州城踏平,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英雄气吞万里的豪迈之情,他将手中令旗一挥,号令道:“众儿郎,给我攻!”刘伯温站在城楼上,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方国珍的兵卒从四面八方涌向台州城,就像农历八月十五的钱塘江大潮。朝廷真是养虎遗患,当年几百人聚众造反,避乱海上,如今却发展壮大到如此规模,再不加以铲除,日后该怎么办才好。

刘伯温身边一个年轻官兵的脸上露出惊惧的神情,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刘伯温赶忙号令守城的官兵不必惊慌,因为冲在最前边的那些兵卒离死神越来越近了。

刘伯温先前在城下设下的机关埋伏给那些方国珍的士兵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更多的是恐慌,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向前迈哪一只脚,也许迈左脚会安然无恙,迈右脚就会掉进深坑而一命呜呼。

掉进坑中而丧命的人越来越多,致使进攻的士卒们停下来不敢再向前动一步。

进攻受挫的消息传到后边观战的方国信那里,那小子光想着早些得到金钥儿,根本不顾士卒的死活,他有些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给我强攻!哪怕用尸体将那些坑填满,也要将台州攻下来!”

“先攻上城者重重有赏,后退一步者格杀勿论!”

在长官的威逼下,许多可怜的生灵充当了铺路石,当一批批士卒踩着别人的尸身冲到城下时,身后已是血流成河。

刘伯温喝令城上守卫的官军对远一些的贼兵放箭,近一些的就放滚木、礌石,台州城下顷刻之间成了人间的阿鼻地狱,其惨状非笔墨所能形容。

方国信倚仗自己的人多,组织一批又一批的士卒冲上去。城上的官军拼尽全力奋勇杀敌,虽然杀倒了不少,可是冲上来的更多,越来越多的贼兵攻到了城墙根下,他们有的抬巨木撞城门,有的架长梯想要冲上城来。

刘伯温命令道:“倒油、干柴、草垛,点火!”

一桶桶油倒在城墙根贼兵的身上,硫磺、干柴、草垛等易燃之物随即被抛下,当点燃的火把扔下去,城下顿成一片火海。全身着火的贼兵发出惨痛的悲号,有的被烈焰烧成了焦炭,有的则被烧得奄奄一息。

敌人的攻势又缓和下来,这时,刘伯温令人推来红衣大炮,对准贼兵人多聚集之处,猛烈轰击,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敌人暂时消退下去,城上的守军得到喘息的机会,城中的百姓有送来军用物资的,有将伤员撤换下去的,有的干脆拿起武器,成为守护城池的一员。

台州城竟然久攻不下,而且伤亡是如此巨大,这让方国信急得红了眼,正当他准备再次组织人马进行攻城时,方国珍派特使赶来,令他放弃攻城,火速撤离。

台州军民取得守城大捷,官军的脸上喜气洋洋,百姓们敲锣打鼓,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刘伯温则长吁了一口气。

这一役,刘伯温将所学的一些战术战策运用到实战,意义对刘伯温而言十分重大,并不仅仅是取得了胜利。

带领台州军民击退方国珍的刘伯温并未因此得到重任,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火被扑灭了他也就到一边歇息去了。

刘伯温不停地上奏章,陈述杀贼平寇之策,可每每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刘伯温在整理包裹时,不小心将一物翻落在地,顺势将他的脚面砸得很疼,刘伯温拾起一瞧,却是那本“无字天书”。

这本“无字天书”还是至顺四年(1333年)朱珠陪他进京赶考时在地摊上买来的。那摊主神情古怪,说这本“书”有意料不到的神妙,激起了爱买奇书的刘伯温的兴趣,一时头脑发热,便花了七两纹银将它买下。当时朱珠还讥笑他做了“冤大头”,刚买回的几年,他携这本“无字天书”四处请人鉴别,就连他的恩师天玄子也不识此物,后来也就心灰意冷,丢到了一边。

如今又见这本“无字天书”,不由他不想起进京赶考的那段岁月,那时身边有着朱珠相陪,照顾得无微不至,古代梁鸿孟光的举案齐眉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当垆卖酒也比不上他与朱珠的幸福时光,感怀伤情让刘伯温想起了唐代李商隐的一首诗来,他情不自禁地在嘴边吟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吟罢,猛然抬头,却发现窗外的世界已是黑沉沉一片,更让他这个孤坐在一室的男人感到无限的凄凉与茫然。

外边的秋风冲进屋中,让他的心头更是感到阵阵悲凉。刘伯温的心一下子紧缩,他想象着朱珠此时的境况,而且偏偏往坏处想,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他想起朱珠说过“离开他绝不独活”,也许朱珠一时想不开,干了傻事,早已不在了人世,自己还在这里痴痴等待着她有一天能够回来……想到此,泪水已夺眶而出,脑际更是闪出令人断肠的一首《江城子》来,是宋代苏东坡悼念亡妻所作的,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家苏轼写这首词是追悼亡妻王弗,刘伯温却将不明去向的朱珠联想成亡灵,他是越想越伤心,泪水也止不住地流,全都滴到那本“无字天书”上,正在这时,窗外凄清的月光投照进来,恰巧照在那本“无字天书”上。

刘伯温在隐隐约约间感到手中灼热,低头发现那本“无字天书”通体发红,就像放在炉中煅烧多时的铁块,但并不烫人。那红越来越亮最终转成青色,如同刚刚磨成的铜镜。更奇的是,开始有字在表面显现,白亮白亮的字,先是五个汉隶体,刘伯温辨认出是“天地神人镜”。那五字一闪而过,接下来便是一行行隽秀的楷书,介绍了“天地神人镜”的来历、用途、用法。

据上面闪现的文字介绍,此镜乃唐初“风尘三侠”中的李靖与红拂女隐居在西昆山时采制的,此镜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李靖与红拂女又倾注了大量的人气,使得此镜可以探寻心中所想之事,预知未来。

看到此处时,刘伯温心中大喜,以为一会儿便可得知朱珠的下落,然而,待他匆匆读过了用法,心马上凉了半截,用法强调此镜只能在每年阴历七月二十七日的晚上,先用天、地、人水中任何一种(天水指天上的雨水,地水指地下的井水,人水便是人的眼泪)将镜面涂湿,再拿到月光下照射便可心想事成,如果没有月光,徒有三水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反之亦不行。刚显到这里,突然红光一闪,什么都没有了,“无字天书”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

刘伯温朝窗外一瞧,可恨的乌云将月光挡住了。刘伯温掐指一算,今夜正是阴历七月二十七的晚上,自己因思念朱珠过度,落下泪珠,歪打误撞开启了这本天书,可恨那扰人好事的乌云遮住了月亮,天书也就看不成了。

刘伯温有些不死心,干脆手捧“无字天书”站在庭院当中,目光痴痴地望着夜空,指望明月能穿过乌云,重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