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天职: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187800000016

第16章 帮助孩子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2)

对听到的内容立即进行分析整理的一种听力锻炼。主要是对内容混乱的、没有条理的话语进行整理,去掉啰嗦无用的部分,提取要点加以梳理,使之变成较有条理的内容,以便正确理解。可以利用现成的练习材料,也可以请别人把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打乱次序读出来,听后再将其整理复原。对于比较有条理的语言,则可边听边分析,迅速抓住要点,找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纲要,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听到的话的内容。

(5)听问的锻炼

一种是听别人说话,自己从中提出问题,即对所听到的内容不但能够辨别和理解,而且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听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听别人提出的问题,然后按要求立即予以回答。主要是锻炼听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听问锻炼的关键是如何听清问题,如何准确地理解题意。

(6)听评的锻炼

听评就是对听过的话进行分析和评论。它要求不但要听得准,理解得透,能够进行筛选和抓住要点,还要对听到的话进行议论和评价,看其有无错误和漏洞,有无重复累赘,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具体深刻,条理是否清楚,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有什么特点,有无艺术性,听后有何感受等等。这是较高水平的听的能力的锻炼。评议可先从单项入手,然后逐渐趋向综合。

3.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善于说话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人凭借不凡谈吐令他人刮目相看,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干,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因而成为现代社会中竞争优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可是,说话,这不是每个正常人都会的吗?难道还有人不会说话吗?确实,尽管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应付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口语,但是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识、所想准确恰当地传达出来,并且求得听者的理解,这又涉及到说话人综合运用语音、语调、语气、词汇、句式、逻辑等等语言的要求,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流利、得体地呈现,因而有着相当的难度,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对于孩子而言,正是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为获得滔滔不绝的完善口才打下基础的时期。而若忽视孩子口头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可能严重损害孩子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其个性健康发展。

许多家长、教师都发现了这样一个似乎矛盾的现象:很多孩子在一般的场合下随便聊天时一个比一个能说,可是一到课堂发言、即兴演说、当众讲话等正式场合,一旦要求他们用完整、规范的话语表达思想、情感,他们就脸红胆怯、张口结舌,说不清也道不明了。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奇怪,恰恰证明了日常口头交流与较高水平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有一定距离的。前者存在于松散、随便的情境中,基本上无需孩子选择语言形式及剪裁语言内容,孩子也不会感觉到任何心理压力;后者则在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姿态等形式方面及遣词用句、逻辑顺序,材料选择与组织等内容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因此,胜任一般交谈的口头语言能力不难掌握,然而要想“更上一层楼”,就不那么容易了,孩子是不是真正地伶牙俐齿也就在这里见了分晓。

基本的说话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并且,每个孩子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潜能都是惊人的。他们善于模仿,思维活跃,争胜心强,更容易克服羞怯等不利心理。只要教导得法,每个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会跃上新的台阶。

4.开发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秘招”

孩子伶牙俐齿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育、磨炼造就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学校一个班的孩子,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强有的弱呢?

那么,为什么上了朗诵班又上演讲班,孩子的口头语言还是贫乏无味呢?

那么,为什么“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之下,孩子还是张不开嘴、沉默寡言呢?

看起来,把自己训练得伶牙俐齿似乎还得先找找其中的“秘密”。

其实,揭开其中秘密后,您会发现那些秘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明摆着的,只是我们许多父母熟视无睹罢了。

首先,要想孩子能够伶牙俐齿,父母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乐于开口,爱说话。

尽管有的孩子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有的孩子半天也说不了几句,可是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表达需要,这就是引导孩子从不说、少说到爱说、会说的最有利因素。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当孩子在大街上看到一辆崭新的汽车,在园子里看到一只小鸟,自己看一本有意思的书时,他们常常会欢呼雀跃,或者自己拍手笑起来,这种时候,正是孩子急于开口表达的时刻。抓住孩子渴望表达的时机,做孩子的热心、耐心听众,就在引导孩子爱说的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要让孩子不是一时一刻爱说,而是养成敢于开口、乐于开口的习惯,那就需要在孩子开口表达时及时肯定、多多鼓励。有时候,孩子由于经验、知识的局限,他们的表达可能出现用词、句式、读音等各种错误。此时,成人一旦加以嘲笑,孩子便可能羞于开口,压抑了他们的表达需要;有时候,成人因为工作忙,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询问令成人心烦,往往会喝令孩子“闭嘴”,这样做常常使孩子心情不快,沉默寡言。只有对孩子的口头表达抱有始终不变的热情态度,多鼓励,多进行正面引导,避免粗暴批评或“揪小辫子”,这样才能让孩子乐于开口、爱说话。

其次,要让孩子掌握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父母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日常语言训练的汪洋大海中熏染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您带孩子去公园游玩,不妨边游边和孩子一起描述美好景致、评论所见、抒发所感;当您携孩子逛商场,不妨和孩子一块儿聊聊琳琅满目的商品,用语言描摹外形、包装,谈谈产地,议议对这件商品是否喜欢;即使吃饭、看电视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鼓励孩子讲讲一天的所见所想所感,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此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何愁不强?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父母就要帮助孩子积累语言素材,使孩子有话可说。

积累语言素材可以通过多读、多抄录,多熟记名家名篇来进行。名篇优美典雅或精辟绝妙的语言既可作为孩子规范表达的榜样,也可让孩子“直接拿来”,为自己的表达增添文采和说服力。

积累语言素材还可以通过从报刊、广播、广告中汲取生动的“活”语言,使孩子的表达富有时代气息,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也别忘了提醒孩子虚心地向老师、家长、同学、邻居等他人学习妥帖的用词、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叙述,博采众长,使孩子的语言丰满、生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伶牙俐齿,可千万注意丰富孩子的经历、拓展孩子的兴趣。正如清清山泉来自于源头活水,高水平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以孩子的广博见识、开阔视野与广泛的兴趣为基础的。

见多识广,识广言佳。

当孩子希望听音乐歌曲、赏美术书法、访名胜古迹之时,千万别以为这是浪费时间;当孩子请求到体育场上角逐、在邮品、火花世界中徜徉、在棋盘上拼杀时,千万别以为这是不务正业——其实,他们正在体验生活,品味文化与人生,为滔滔不绝的口头表达准备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语感、鉴赏评价能力等。阅读能够为孩子打开一个神奇的外部世界,为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1.正确阅读文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一般说来,语文的学习,从头到尾就是读。自古就有这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书读得遍数多了,不知不觉间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

在语文的学习上,有些学生不好好理解文章,只是拼命记些生字、生词,或做做听写练习。

当然这些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光在这上面下工夫,就体会不到阅读文章的乐趣,而且会渐渐变得厌倦语文学习。

能够读、写生字和生词,并了解它的含义,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听懂别人的话和读懂别人的文章。其二是为了使用它说话或写文章。它是说、听、读、写等的基础。

——家教忠告

因此,在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应该从头至尾读一篇,了解文章的梗概,知道大概写的是什么。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或生词,就把它用笔画出来,做上记号,在读完一遍以后,查出生字或生词的意思。同学们平时查词典可能知道,有时一个词会有好几种意思。这时候关键是要找出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意思。

要想熟练地使用书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就应该明白这些生字、生词在文章里是怎样被使用的,用的巧妙之处在哪儿。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学习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的结构根据文章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所以必须结合文章的种类来分析其结构。掌握了阅读文章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自己阅读文章,写作文。

2.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识字离不开阅读,但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目的。阅读能使孩子打开一个神奇的世界,增添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对孩子的阅读应该从“呀呀”学语时抓起。开始时可以口授简单的儿歌、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后可逐步扩大阅读量,使孩子博闻广记、开拓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首先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父母要在充满父子、母子亲情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对他来说,父母同他一起读图画书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每当在他身旁为他读书时,他就会感到亲切、愉快。这时,他会感到,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父母的声音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在共同读图画书时,父母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情的变化必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以此唤起孩子的共鸣,引发孩子对阅读图画书的兴趣。如果做父母的不读书、不看报,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孩子上学后可以要求他背诵所学的大部分课文,有些重点课文应要求背得十分准确;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孩子背诵一些名家名篇。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当背诵积累到一定的量,对孩子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自然会有好处。

当前,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念,就是要引导学生内外结合,拓宽视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立足于学校、课堂、书本,但不能拘泥于书本,要放眼于课外、书外,善于观察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看,他们都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各种门类的书籍,他们都把看报刊、看电视、假期旅游、社会实践当作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引导孩子多动手、多动口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把读书得到的精彩描写、名言警句、心得体会及时写在读书笔记和日记中,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3.指导孩子学习抑扬顿挫地朗读

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发出声音,有发音器官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脑、口、耳等器官同时参加活动,协调配合:先由眼睛接收文字符号,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大脑有关区域产生兴奋加以识别,再支配发音器官读出相应的声音,声音再由耳朵接收回来到大脑加以验证。由于朗读需要发音器官的配合,对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

由于朗读能通过声音和语气等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人便把朗读对文章的作用比喻为如同给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给静物注入了生命力。另外,由于朗读时字字都要读到,加上口和耳等多种器官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正因为如此,朗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不仅仅是把文章读出声音来就行了,而是要把文章中单靠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表达出来,既涉及到读的技巧,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下工夫训练才行。在朗读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发音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清楚,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发音正确,一是说不能把字读错,特别是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曲折”中的“曲”读“qū”,不能读成“歌曲”的“曲(qǔ)”。不认识的字不能乱猜,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就不可能把文章的内容表达清楚,更谈不上思想感情了。另外还要注意读时不能丢字、加字,也不能颠倒或错行。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读和重读的处理。在汉语中,轻重音的变化也是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现出来。在朗读中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使语气生动活泼。

在朗读时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是有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便可读得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里就不能读得太重。而文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多,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规律,也是一种语言的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毛笔”、“钢笔”,重音都在“笔”上;而“石头”、“木头”,重音则分别在“石”和“木”上。句中的“意群重音”一般都读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词或短语上,如:“他今天打球、借书、上街、练琴,简直忙得不亦乐乎。”句中的“球”、“书”、“街”、“琴”就是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对“小蜜蜂”无比赞赏,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感情重音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甚至是整个句子。

停顿,就是在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