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天职: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187800000017

第17章 帮助孩子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3)

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是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中词语间的停顿。而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则不宜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或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

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以下几种:

√ 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 语法停顿,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

√ 逻辑停顿,指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

√ 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

√ 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朗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对于朗读速度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既要照顾到文章内容的要求,也要考虑到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速度就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清。从文章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练,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要稍慢一些,以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

(4)语气、语调要恰当

朗读中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人家时,人家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较高,用疑问的语气,表示一种询问。你回答说:“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人家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置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声调。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凄凉等内容用低调。

(5)流利、自然、生动

流利,就是要读得熟练,不断句,不重复,吐字清晰准确,不出错误。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自然,就是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不会给人以做作之感。

生动,就是要有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的表达,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要做到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

朗读一般适于读短篇,特别是有节奏、有韵律和内容生动的作品。由于朗读时间不能过长,大部头的作品和篇幅很长的文章则需要分解开来,一段一段地朗读。

4.指导孩子学会默读

默读是与朗读相区别的一种无声的阅读,是一种最实用的、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总要接触书籍、报刊、文件、书信、广告等各种文字材料,如果只是朗读,将是十分不便的,必须学会只用眼睛看的无声默读。默读时,眼睛感知文字符号以后,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便直接由大脑进行思维活动,不再通过发音器官发出声音。由于省掉了发音器官的活动,不受发音速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要快得多,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默读的主要要求,就是要看准读物,并能正确理解读物内容,能从整体上对全文加以把握。默读不像朗读那样,必须一直读下去,可以反复看,纵横阅览,驻足揣摩。为了保证读的质量,可采取一些加强的措施:如可以配合读作些标记,把重点处勾画出来,以加深印象;可以在读完后进行一番回忆,对读后的认识进行整理,检查阅读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弥补,以提高默读的质量。

默读的另一个要求是迅速。就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尽快提高读的速度。提高默读速度的方法,一是克服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由于小学时养成了诵读的习惯,对默读则不习惯,读时虽然没念出声来,但嘴唇和舌头等发音器官仍旧跟着进行活动,依然在限制着读的速度。有人把这种读法称之为“默朗读”。还有的人养成了一种以手指读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时总是一行一行地用手指着所读的文字,手指到什么地方就跟着读到什么地方,不但发音器官的活动没减掉,又加上了手的动作,使读的速度更加受限制。为了克服不良习惯,学会默读,必须加强训练。克服“默朗读”的习惯,一开始要尽量抑制唇、舌等发音器官的活动,提高眼睛的扫描速度,减少眼停的时间,使大脑对文字的感知迅速变为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学会默读。

有以手指读的毛病则要克服这一坏习惯。为了提高默读速度,还可以进行限时读的训练和限定内容的训练。限时读训练,是在限定时间内读完规定读物,以后在相同时间内不断增加读物的字数,以加快读的速度。限定内容训练,是对限定的读物进行默读,读完计算所用时间,以后逐步缩短所用时间,从而提高读的速度。

默读的适用面最广,一般文章都可采用默读的方式,尤其是科技着作、理论文章和长篇作品,更有必要采用默读方式。

——家教忠告

四、词义、语句与段落的理解方法

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词都有固定明确的意义,词义是词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写、会读一个词,而不明白它的意思,这个词还是没有学会。词又是组成语句的重要因素,语句表达的准确与完整,建立在对词正确掌握的基础之上。

1.词义的识记与活用

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词都有固定明确的意义,词义是词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写、会读一个词,而不明白它的意思,这个词还是没有学会。词具有概括性,它概括出现实的某种物体及物体的特性、动作、关系等。概念就是这些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只有在用恰当的词表示出明确理解的概念时,才算深入地掌握了词义。所以,掌握词义的过程,也是掌握概念的极其复杂的过程,下面介绍几种学习词汇的方法。

(1)比较记忆法语文的词汇非常丰富,有时候,单个的词难以记住,就可以通过与其他词的比较来记忆。比较法,即通过与其他词的比较来掌握新词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分为:

①同义词法同义词是指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词。如演讲—讲演、代替—替代、缓和—和缓、离别—别离。由于同义词之间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已知的词记住新词。

②近义词法近义词是指意义和用法相近的词。在汉语中有大量的近义词,如休克—虚脱、坚决—坚定、开朗—爽朗、取缔—取消、信任—信赖、请求—恳求等。由于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相近,可以通过跟近义词的比较掌握新词。近义词的比较学习法,既要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近义词之间有的是语义的轻重不同,如“喜爱”与“溺爱”

;有的是主观态度有别,如“请求”与“乞求”;有的是感情色彩有差异,如“鼓舞”和“煽动”;此外还有词语搭配或语体风格的不同等。只有掌握了近义词在意义、用法和风格上的细微差别,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水平。

(2)词义活用法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有时差别非常悬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词汇的时候要活学活用。有时为了巧妙地阐明某些事理或生动地表达某种情境,词语的感情色彩临时发生改变,如以下几种情况:

①反语反语是让字面上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的方法。反语往往把贬义词褒用或褒义词贬用,如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写道:“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抱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援。”“顽固”本是贬义词,这里采用加引号的方法,化贬为褒,不仅阐明了全党全民要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念,而且具有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②别解别解是先在字面上与对方的观点保持一致,接着便对词语作出另外的解释,从而表达出特殊的感情。如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中写道: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在这里作者先是似乎同意认为刘半农“浅薄”的观点,但随即又对这个词语作了另外的解释,即“淳朴”、“率直”、“真诚”。这就使“浅”这个原为贬义的词语具有了褒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半农人品的欣赏。

③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指故意使用词语字面上的意思,改变原来的意思和感情色彩,为新的表达内容服务。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写道:“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异想天开”本来的意思是贬义,指想法离奇,不切实际,在这里却化贬为褒,指“敢想敢干”。

2.划分段落层次的6种技巧

(1)紧盯一个重要的关联词当你求别人办事、别人表示愿意帮忙时,你最怕听见哪个词?当老师找你谈话、表扬你最近很有进步时,你最担心听到哪个词?当你的同学对你提出的要求摆出一大堆困难时,你最希望他说出哪个词?也许你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蒙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不要紧,我告诉你,这个词就是“但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意思的转折,是成绩与缺点、很想帮忙与爱莫能助、有许多困难与尽一切力量之间的转折点。

我们在划分段落内部的层次时,也应该注意这样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一点起,这段话的意思就要发生转换,从一个意思变到另一个意思,而这里,正是需要划分层次的地方。

(2)把握标志时间、空间转换的词语在记叙或说明性的文段中,作者安排材料的顺序可能是时间顺序,也可能是空间顺序,这种顺序体现的就是作者的思路,因此,阅读时,应特别注意标志时间、空间转换的词语,这些地方往往是要划分层次的。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