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天职: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187800000015

第15章 帮助孩子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1)

孩子学语文,读只是关键之一,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对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也很有帮助,但重点还应放在理解上。

——李磊

学好语文是一个学生学好其他知识的基础,要想让孩子学习好,首先要抓好语文课的学习,就好像一只鸟要飞向蓝天必须长好翅膀一样。然而,只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教会孩子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让孩子把握重点,掌握难点,牢记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使孩子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一、明确语文课的重点和难点

做什么事都有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只有抓住重点、难点,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辅导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你不知道哪些是孩子必须学会和掌握的知识,胡子眉毛一把抓,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1.低年级段语文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1)拼音识字

学会汉语拼音的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的音节,培养孩子拼读音节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要完成小学识字量的三分之一,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如:拼音识字、归类识字、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随课文识字等,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词语

无论在教师讲课时,还是家长进行辅导时,都要注意识字和学词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词的概念,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慢慢地积累词语,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中去。

(3)句

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要让他们知道,话是一句一句说出来的,通过看图学句,知道句子是表达完整意思的。

教材难点:认识汉字的字形。低年级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尤其难以区分。

辅导孩子记同音字可以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既可以便于掌握生字又可复习熟字,用字时要认真、仔细,对字义理解不清的要查字典,弄清字义,认清字形,以免张冠李戴。

家长根据低年级教材的重点、难点,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辅导。据心理学测试,一个七八岁儿童认识一个生字需在反复练习八九遍的基础上,方能在大脑中产生印象,所以要让孩子多读、多练,如:说说这个字的偏旁部首是什么;让孩子用一个字组词,把部首和独体字放在一起,让他组字;抄写句子,听写,练习朗读,背诵等。平时还可以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如问:

“你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就要回答:“我作业写完了。”而不能说:“完了!”这样使孩子能顺利地掌握句子,认识到句子要完整。家长再辅导时,主要根据教材后面的习题,配合一些练习进行指导。

2.中年级段语文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给课文分段要在分清什么是小节的基础上进行。所谓小节就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文章组织单位。在分段时,应首先在学生中建立段的概念。从中年级开始就应该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两个自然段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的意思相近,就可以归并一起,划分段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段的方法,能给短小的文章分段。

在分段的基础上要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必须先了解每段的基本内容,再分清每段内容的主次,抓住与全文紧密联系的内容,最后再概括出每段的主要意思。另外,中年级学生可采用把排列错乱的小标题或段意,根据文章内容有条理地排列出来的方法,进行练习。

在辅导孩子划分段落时可采用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分。

√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分。

√ 按空间位置分。

√ 按不同的内容分。

如果学生掌握了分段的一些方法,就可以提高分段的准确性;同时也需要采取“对症下药”

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分段方法。

(2)写一段话,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清楚

这条也是难点。在写作上,低年级是以句的训练为主,到了中年级就要着重抓段的训练。因为在写作中,一篇文章是由几段联系起来的,一段文章写好了,那么写一篇文章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所以在文章中最主要的构成单位就是段。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一段话时,可采用回答问题连成段的方法。比如要写的一段话的主题是“今天家里可热闹啦!”就可提出以下问题:

√ 家里为什么热闹,有哪些人?

√ 他们都各自在做什么?

√ 热闹的情况怎样?

把问题回答清楚了,这段话的主干也就形成了,再稍加整理,一段完整的话就写完了。这段话就要求层次要清楚,有具体内容,有重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动笔之前要多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

这样,家长把握住了中年级语文的重点、难点,就不会出现盲目辅导的现象。

3.高年级段语文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重点。一是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总结中心思想。

二是加强作文训练,按要求或自拟题目作文,能选择材料、编写作文提纲,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小学语文教材、难点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这是小学语文中较重要的一环。家长在辅导前首先要明确主要内容是课文的基本情节或要点,中心思想则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二者不能混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一下,就能得出主要内容了。所以,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跟分段写段意的学习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第二,运用分析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或段落,以及思考课后的思考题等方法,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有一部分课文从课题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几种方法都要求孩子在认真审题、认真阅读后使用。让孩子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孩子较准确地理解课文,也可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

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体不同,中心的表达也就不同,比如写事的文章就要抓住事情发展的过程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人的文章就要通过一件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写景的文章就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在文章中找中心句。

第二,课题点明中心。

第三,看看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意思写的,这个意思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所以在掌握中心思想时主要是让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路,分析写作目的。对写作目的来讲,每篇文章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抓住文章是歌颂、赞美,还是揭露、批评,正确地掌握了写作目的,那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4.帮助和鼓励孩子消灭错别字

有些孩子经常写错别字,比如把“娱乐”的“娱”写成“误”,把“派遣”的“遣”写成“遗”……这样,不但字音变了,字义也变了。如何帮助孩子消灭错别字呢?要消灭错别字,首先要教孩子对学习认真和细心的态度。有些孩子因为贪玩,把做作业当成一项负担,他们往往急匆匆地把作业赶紧写完,算完成了差事。这样不认真对待复习和作业,自然潦草并且错别字很多。所以,家长的第一任务是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认真、细心地做好每一篇作业。

在端正了孩子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对那些容易写错和混淆的字,再教孩子一些具体的识别和记忆方法。下面几种对容易写错和混淆的字的记忆和识别方法,不妨让你的孩子试一试:

(1)记字义

许多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表明这个字所指的意思。如“扌”旁往往与“手”有关,“氵”旁往往与“水”有关,“日”旁往往与“太阳”

有关……像“清”,右边是字声,左边是字义。“晴”、“请”、“情”这些字,四声虽然变了,但字义往往离不开偏旁所说的意思。

(2)记字形

有些字看起来差不多,要注意区别它们不同的地方。如“冠”与“寇”的区别:“冠”上面的“冖”代表帽子,“寸”是由“手”演变而来的,这个字表示手拿帽子放在头上。“寇”字上面的“宀”代表家,“攴”是由“戈”演变而来的,“戈”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这个字是表示一个人手拿武器闯进家中的意思。明白了这个字的原意,就不会写错了。

(3)记字音

有的孩子时常把同音字和近音字用混了。因此,要注意辨记这些字的用法。

像“部署”的“部”与“布置”的“布”,“部署”的“署”与“暑假”的“暑”,这些字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要注意分清。也要辨清字形相近而字音不同的字。如“崇高”的“崇”,念chóng,“鬼鬼祟祟”的“祟”念suì。

为了减少错别字,写字时,不要有差不多的想法,要养成多动脑、多记、多分析的习惯。这样,错别字就会减少了。

——家教忠告

5.增强孩子对语文知识的记忆

记忆就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认、再现。通俗地说,也就是把知识、经验等信息储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可以把它们再现和复制出来。

孩子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正是主要靠记忆来完成的。因为,就语文知识的特点,要想学好它并无什么技巧可言,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地阅读和记忆。因此,培养孩子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要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就要了解孩子不同年级记忆的特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记忆的特点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缺乏理解,大都以机械重复的方法记住事物的;而到了中、高年级,随着知识的增多,对事物的理解逐渐增强,可以把机械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增强记忆效果。

比如,人类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机械重复地记忆,如电话号码、历史年代、住址、邮编等。在低年级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拼音、生字、古诗都是以机械记忆为主。但机械记忆并不等于就是死记硬背,也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记忆的规律。如,可以把新知识结合孩子已有的旧知识,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比如,家长在教给孩子一首古诗时,可以先把古诗的意思讲给他听,再让孩子自己朗读几遍。这样,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地记忆,就能比较快地记住新知识。如果只单纯地重复,虽然也能重复,但保持的时间不会很长。

在小学低年级中,孩子们对有兴趣的事物记得比较快、比较牢,因此家长就要及时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焦点培养记忆力,增强记忆的效果。如:家长带孩子去动物园,回来后,家长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啊?”孩子会立刻回答:“大象、大熊猫、孔雀……”等各种动物的名称,而不会把看到的所有动物的名字都说出来。这就是因为这几种动物是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及时对孩子传授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兴趣不了解、不询问,孩子就会把无意识中记忆的知识很快淡忘掉。

掌握知识,就要使记住的事物能保持不忘。但我们都知道,人都有忘性。所以,为了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长时间记住,就要科学地指导孩子复习,复习是加强孩子记忆的有效方法。

——家教忠告

首先,复习要及时进行。因为根据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就要在遗忘比较快的时间内指导复习。复习间隔时间越短,复习效果越好,记忆的效果越强。因此对于低年级来说,他们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就更应该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由于孩子年龄小,家长在复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孩子升入高年级,自觉性增强,但是,家长仍有指导和督促孩子复习的必要。

其次,要督促孩子记忆。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仍然存在贪玩的心理,所以不能完全主动地自觉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容量大,难度大,就更需要加强记忆力来掌握知识。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略高年级对孩子复习的指导或督促工作,往往就是在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

为了使您的孩子知识更丰富,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使您的孩子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家教忠告

二、孩子听、说能力的培养方法

听、说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能力,要使听、说能力提高,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下还需掌握有效的方法。

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听知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听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良好的听的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听的习惯。不论听任何人讲话,只要听,就要全神贯注,思想不走神。

√ 对说话人要尊重有礼貌,不做与谈话无关的事,不搞小动作,用眼神关注对方,以表现出诚恳的态度。

√ 边听边注意观察,注意其表情、手势、动作,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

√ 边听边认真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深入进行分析、判断,听后还要反复品味、琢磨,加深认识,力求把握和理解要义。

2.锻炼孩子听力的有效方法

锻炼听知能力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到处都有锻炼听力的机会。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锻炼:

(1)听辨力的锻炼

主要是对语音的音节、音变、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和节奏、韵律的辨别,以及对说话对象的语音与外界干扰的辨别。锻炼的方式,一种是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去进行锻炼,比如在听课、听同学发言、听别人讲话等情况下,注意分辨对方的话语。

再一种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即创设出有关的语言环境来进行锻炼,如通过听绕口令来分辨不同的音节,特别是相近或相似的音节,再如播放说话速度比较快的录音,来锻炼迅速分辨音节的能力。还可利用课间活动、乘车、逛商店等机会,在人多嘈杂的场合,分辨不同说话人的声音。还可以专门组织几个人,同时朗读不同的材料,从中通过不同的内容来辨别不同人的声音,选择听的对象等。

(2)听述的锻炼

就是听后复述,用以锻炼听的注意力、分辨力、理解力、概括力和记忆力。

锻炼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堂上边听讲边默默重复老师的话,重复得越完整越好;也可以听老师或同学讲完一段话,然后再默默地复述。成段的话,短的可复述原话,长的则可复述要点。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重复广播、电视中播音员讲话的内容。一开始先复述较慢的讲话,进而再复述比较快的讲话。

(3)听记的锻炼

就是把听到的话用脑子或笔马上记下来,以锻炼记忆力和笔记的能力。具体做法有下面一些:

一是听后默记,即听一段话、一段朗读或录音,边听边用脑子记住,过一段时间后,检查记忆的效果。

二是听后笔记,就是把听到的内容准确地用笔记下来。可以先听比较简短的内容,像几句话或一首短诗,听后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对比较长的内容,则可边听边思索,对听到的内容迅速进行筛选,抓住要点加以记录。还可以边听边速记,不论内容长短,都尽量详细地加以记录,以锻炼快速的听辨能力和书写能力。课堂笔记也是锻炼听记能力的有利条件,笔记有详有略,可以从多方面综合锻炼听记能力。

(4)听析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