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庸》64个人生智慧
21877500000042

第42章 智慧42在主动和被动中变化

清朝乾隆年间,国丈庞荣是个千人恨、万人骂的人,仗着他是军机大臣,皇帝是他姑爷,欺压百姓,搜刮钱财,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干得出来。刘墉恨死了他,他也恨死了刘墉。两个人你想除掉我,我想干掉你,就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一天刘墉在早朝的时候递上了一个奏本,要求告老还乡。乾隆一看忙说:“御弟,这可使不得,满朝文武谁告假我都准,就是不准你。”刘墉脾气还挺犟,说:“你不准,我也走。”他是太后的干儿子,太后又曾封过他,乾隆也得让他三分。乾隆想:也好,让他回去休息个一年半载,以后有啥事再宣召他来京供职,他也不能不来,就准了。

刘墉回了山东历城老家,之后就没有人常给乾隆出主意了,虽说有的是大臣,可把他们绑在一起也比不过刘墉。乾隆有心把刘墉请回来,可又怕他摆架子,不买账。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早朝,他对满朝文武说:“我这有个问题,限你们三天内答上来,答不上来,统统撤职。”什么问题呢?他说:“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文武大臣听了,一个个心里犯嘀咕:这怎么答呀。又想:要是刘墉在就好了,他准能答上来。他们找到了九门提督和珅,请他深夜赶往历城,请教刘墉,救大家一救。和珅对刘墉是又怕又恨,巴不得他不在朝上。可是大伙一个劲地求他去,他不去的话,别人的官不保,自己的官也不保啊,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和珅快马叫鞭赶到了刘墉家里,此时刘墉正在拾掇菜园子,和珅见了他喘着气,不管情愿不情愿只好叫了声:“老,老师,快,快救救我,我们吧。”然后把乾隆出题的事说了,可只说了“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后边两句“什么肥,什么瘦”就给忘了。刘墉说:“这还不好答”,指着菜园子那些菜说:“黄瓜上,茄子下,冬瓜东,西瓜西。”和珅一听,一拍脑袋,哎呀,这么简单,高兴得他一翻身上了马,照马屁股一鞭子,马撒开蹄子就跑回了京城。

第二天早朝,他赶忙穿好朝服,上了金銮殿。乾隆说:“已经三天了,我的那个问题谁能答上来。”和珅跪奏:“臣能答。”乾隆说:“你说给我听听。”和珅说:“黄瓜上,茄子下,冬瓜东,西瓜西。”“那什么肥,什么瘦呢?”和珅一拍脑门说:“哎呀,忘了问了。”乾隆心里明白,可故意发怒:“什么黄瓜茄子、冬瓜西瓜的,胡说八道,拉出去给我斩了。”和珅心里正恨着刘墉呢,就大叫:“皇上息怒,这不是我说的。”“谁说的?”“是刘墉。”“好个刘墉,把他给我带来。”和珅得意了,心里想:刘罗锅呀刘罗锅,这回该叫你吃不了兜着走了吧。

太监捧了乾隆的圣旨来到了山东历城宣刘墉进京。刘墉进了金銮殿,乾隆问他:“什么上,什么下,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你能答上来吗?”刘墉说:“臣能答上来,君为上,臣为下,文为东,武为西。肥,肥不过春天的雨;瘦,瘦不过九月的霜。”乾隆又问:“那你为什么告诉和珅黄瓜茄子,干什么?”刘墉说:“我这叫在哪里说哪里的话,那会儿我在菜园子里说的自然是黄瓜、茄子。今天我是在朝廷,说的当然是天下大事。”乾隆连说:“有理,有理。”亲自下殿拉着刘墉的手:“御弟,你可不能再走了呀。”他心里美滋滋的,为自己用“计”请回来了刘墉而高兴。刘墉呢?比他更高兴,心想:我把和珅和你耍了个够,你们还蒙在鼓里呢。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之人。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具体一点说:应变从功用上讲不外乎保持主动和变被动为主动两种。在这种情境下,善于见机行事,处世变通,是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人情操纵水平的重要表现。乾隆皇帝就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才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确实,这刘墉的回答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好;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以妙答趣对皇上。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成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智。